浅谈余华先锋小说《活着》

合集下载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余华《活着》书评篇1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__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__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沦。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存活》是余华的一部先锋小说,通过对一个丧失亲人的男子的生活进行描写,探索了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对这部小说进行探究。

首先,小说通过描写男主角的生活经历展现出生存的重要性。

男主角在丧失妻子和儿子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但他仍然努力生活下去。

小说通过描述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示了生存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对生存的思考和反思,引发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其次,小说通过男主角与其他人的互动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男主角经历了与各种人物的交流和冲突。

与亲人、邻居、陌生人的互动中,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中有善良、有恶意,有关心和帮助他的,也有歧视和排斥他的。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小说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小说还通过男主角的思考与支撑他生活的展现了人的精神面貌。

男主角在丧失亲人后经历了失落和绝望,但他仍然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他尝试通过回忆和思考,寻找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意义,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使他能够在悲痛中继续前行。

小说通过展现男主角的内心世界,呈现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给予读者一种鼓舞和启示。

综上所述,余华的先锋小说《存活》通过对一个丧失亲人的男子的生活进行描写,探索了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展现人的精神面貌,引发了读者对生存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它呈现了余华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能力,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作品。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余华老师的《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这部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和心灵历程,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深入刻画和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

首先,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坚韧与顽强。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责任。

在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动荡时,福贵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着一家人,尽管生活艰辛,他依然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活的信念。

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其次,余华老师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小说中描绘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动荡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无助。

在这个时代,农民们被夺取了土地,生活变得愈发艰难,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对着无尽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变得麻木和冷漠。

余华老师通过对这个时代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农民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面对无尽的磨难和困苦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坚韧和顽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强。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冷漠,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变得自私和冷漠,失去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对自己的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感悟。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农村改革开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历经了家族的沉浮和苦难后,最终在乡村挣扎中艰难生存下来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活着》进行浅析,一探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启示。

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生老病死、别离团聚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故。

即使在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时,福贵仍然能够坚守初心,顽强生存,这正是小说最为动人之处。

小说中所展现的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以及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不易。

福贵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经历了家族的衰落和挣扎。

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先是经历了贫困的童年,然后又遭遇了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离世。

尽管面临着无数的挫折和打击,福贵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努力与命运抗争,艰难求存。

他所经历的命运之苦,让人深感唏嘘和感伤。

也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让福贵最终得以在世俗中生存下来。

这种对生活的顽强和对命运的抗争,正是小说中最为深刻的精神内涵之一。

小说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和乡村社会的深刻剖析。

在《活着》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看到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村改革开放时期所带来的影响。

小说中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使得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面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剖析,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农村社会的巨大冲击和变革,也让人深刻理解了农村社会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小说中对于家庭、亲情和人性的描写也是十分感人。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亲人的死亡、家庭的破裂,也经历了离别与团聚。

在生活的沉浮中,福贵经历着亲情的痛苦和人性的考验。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情感的变化和碰撞,使得福贵的人生历程显得更加动人和感人。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活着》——余华笔下的生活真谛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

首先,余华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残酷与真实。

福贵从富有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

然而,他并没有被生活的困境所打败,而是坚韧地活下去,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余华在《活着》中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福贵的一生中,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执着。

他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会更加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再者,余华通过《活着》展示了人性的光辉。

在福贵的生命中,虽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宽容。

他对待身边的人充满爱心,对待生活充满热情。

这种人性之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善良,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人性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活着》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真实,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

它教会我们要珍惜生命,珍爱身边的人和事,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善良的人性。

总之,《活着》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文学上的享受,更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余华的《活着》,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韧。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活着》这部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无数人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了生命,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小说以农民家庭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在那个时代经历了家庭的分崩离析、贫困的煎熬和无法承受的生命苦难。

小说以福贵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普通人民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映射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艰难的。

福贵一家就经历了种种磨难,从家庭的破碎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遭受了种种折磨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小说中的这种精神让人感叹和钦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磨难面前,人们可能会崩溃,但也可能会坚强,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两种可能性。

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得小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在描写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中,余华用了一种淡泊的笔触,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和风格,使得这部小说更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的质感。

这些特点使得《活着》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题深刻且耐人寻味。

《活着》这部小说虽然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但其主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里所经历的磨难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一家人的遭遇,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生活中的本质和真相。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通过一个平凡的农民福贵的一生,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在20世纪上半叶的深刻变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坚韧,也传达了一种做人的态度。

全书以福贵的人生经历为核心。

他出身于贫苦农家,在家族中排行第二,负责照顾兄弟姐妹。

在福贵年轻时,他的父亲为了还债自杀,母亲也不久后死去,兄弟姐妹们也一一离去。

福贵在磨难中求生存,在修改自己的生存方式中,他有一种原始的智慧和彻底的清醒。

他和妻子自力更生,两个人一起养活他兄弟的女儿和妻子的妹妹。

当大饥荒爆发时,他也不会抛弃自己的亲人,他用剩下的稻草卖给饥民,为亲人挣取了第一桶金;等到有一天妻子带着浩然长大离开时,他感到了言语无法形容的孤独。

他的生活中不仅有苦难,也有真情。

他和他的妻子相互慰藉,相互扶持。

他会在心灵的角落里深咀嚼人间恩愛,春夜、晴日、长堤,手牵着手慢慢地走。

他们的这种恩愛不仅仅是夫妻之情,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之情,他们为自己的子弟孤儿们负责,为自己的亲戚报恩。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些象征和意象的使用。

比如“倒扣的菜碗”形象,代表着人类的命运;雾霾笼罩的环境,代表着灰色氛围;血水淋漓的屠场,代表着暴力和残忍;八岁的浩然,带着“新郎”一样的面罩,代表着幼儿的无辜。

总的来说,《活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所呈现的人情世故而不失真情实感,它在讲述一个全民性的悲剧时不落俗套,传递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即人们都要活下去,不管生命多么痛苦艰辛。

书中表述了反抗命运并不意味着反抗社会或政府,反而意味着发现能力、愈发亲近和携手共进。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

余华也不例外。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

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

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

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

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

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

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

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

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

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

1980
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

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

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

《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

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

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

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

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

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