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pptx
先锋小说课件 优质课件

血记》《兄弟》 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
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从《现实一种》看余华的暴力美学
故事简介:
余华暴力奇观的营造
目前,在中国当代文学范畴内所说的“先 锋小说”(或“先锋文学”),一般都特指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从小说 观念到艺术表现方式、从题材主题到语言 嬗变,尤其是在小说文本叙述方式上进行 全面革新的创作潮流。
人们也将“先锋小说”称为“新潮小说” 或“实验小说”。
二、“先锋”的发展与嬗变
第二,元叙述是作家对一个文本的创作和艺术批评 的反思。
《冈底斯诱惑》中有几处“作者注”,如第五小节的 “请原谅在这段文字里用了诡辩术——作者注”“作者又 注——在一篇小说中这样长篇大论地发感慨是很讨厌的, 可是既然已经发了作者自己也不想收回来,下不为例” 等。
元叙述的先锋性就在于对一个文本是由作家进行自我 指认,文本的叙述目的,针对叙述的元叙述评价都会建立 在一中总体论上。元叙述打破以往的作家想要抹杀自己在 作品痕迹的做法,大胆地打破作家和作者,以及作家作品 之间的某种界限,使得此时的文本与另外的文本,或者文 本自身的一种否定和重构。
这种片段和场景式的拼贴目的是为了取消叙述的“故事 性”,“显然促使读者忽略叙述对象儿只注意叙述过程本身”
马原所写的这一切故事都是不完整,“没有一次不 漏失大量的中间环节,他的想象力恰恰运用在这种 漏失的场合,他放佛是故意保持经验的片断性、此 刻性、互不相关性和非逻辑性”
“马原小说所显现的经验方式,表明了马原承 认了如下的事实:世界、生活和他人,我们均是无 法全部进入的”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先锋小说的发展
1993年后,北村进入新的话语世界之中,语言平实,没有了早期 的华丽、紧张和密不透风;叙事中重新注重故事而没有了前期的 艰涩……总之,新的言说方式是,北村转向选择了大众容易接纳 的明晰式言说方式
北村在他近期的小说话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语意——神的到位。 在北村的小说中,作为审美原则而存在、并被他反复用以结构故 事的是他的对立原则,目的是表现现实拯救的言说姿态。 小说 成为演绎观念的普及读物被大量地制造着,带来了文学体验上的 单调与枯竭,博大的神学与软弱、苍白的文学
代表作家:马原 莫言 残雪
1987—1990年,是先锋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主要代表作家有格非、 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他们是比马原更年轻的一批 作家,又被称为“马原后”作家、“后新潮”作家
在小说观念上,他们在马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 本体性,进一步否定了功利主义文学的传统。 他们几乎对小说理论的 一切层面都进行了全面彻底坚决而极端的清算、消解和颠覆。并以自己 的创作从不同的层面互补性地丰富、充实和建构了先锋小说的美学准则。 其最大成就体现在小说形式层面上的小说语言、小说故事叙述和小说文 本结构等方面
残雪引人关注的是她的心理小说,同样是以感觉取胜,残雪的感觉则充 满了对女性的歇斯底里的尖刻,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结构,叙事 混乱而毫无逻辑可言。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场景、对话,都变化无 常、闪烁不定。残雪小说文本构成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噩梦的自然 主义的呈现。她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意向的堆积凸现 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 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从先锋叙事到民间世俗叙事_论余华小说90年代转型

转变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
[ 关键词 ]转型;内涵层面;叙述层面;原因
[ 中图分类号 ] I05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 1190-(2009)07- 0126- 02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80 年 代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先锋色彩的短篇小 说,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余华 90 年代 先后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 《在细雨中呼 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被看作是 他从“先锋”向“世俗”的转变。本文尝试 对余华小说 80、90 年代创作转变与否进 行探讨,再此基础上尝试分析其前后转 变的过程与原因。
“世界结构”之四—— —命运的不可抗
拒。《世事如烟》中,那个司机一再小心谨 慎,但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命中 注定》中陈雷,自从他走进汪家旧宅那天 起,他就开始走向死亡。
“世界结构”之五—— —荒谬存在乃人 生之常态。《十八岁出门远行》“我”第一 次出门远行突然间遭遇了荒谬残酷的事 变。《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我”被强迫为一个 毫不相识的死者在寒风中为他奔丧。
到了《呼喊与细雨》《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中,余华的冷漠叙述开始转向温 情。《呼喊与细雨》中,“我”能始终以一个 “局外人”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家庭,叙事 保持了一定的冷静。到了 《许三观卖血 记》与《活着》中,余华的叙事介入则较为 明显了。
2. 叙述人主体性向人物主体性转 变。余华前期作品,不屑于对人物进行形 象化塑造“, 更关心的是人物欲望,欲望比 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人物 处于一种符号化的地位,代表了先锋作家 的写作姿态。90 年代之后的长篇创作,他更 加注重叙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世界结构”之二—— —“死亡是凉爽 的夜晚”。余华的早期小说采用从不同的 人称和视角展开死亡叙述的方式,对死 亡作了不同面的表现。《现实一种》中,老 太太反复诉说自己体内“全是骨头断的 声音”。《死亡叙述》以第一人称详细地描 写了卡车司机的死亡体验。
80年代之先锋文学解析ppt课件

❖ 传统小说:第一层是语言和叙述,第二层是人物、故 事和情节,第三层是意义。
❖ 先锋小说:只关心小说形式而不关心内容,注重的是 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消解小说的意义,削平小说的“深度模式”。
《冈底斯的诱惑》
❖ 主人公:“我”、穷布、姚亮、陆高、顿珠顿月 ❖ 情 节:四个故事 ❖ 叙事手法:元叙事 元小说 ❖ 特 点:无时间地点中心人物;各故事无联系;每
个故事有头无尾;不停变换人称 ❖ 意 义:原始荒凉瑰丽神秘的“初民的世界”。
个人经验具有主观性、片面性、不可确定 性,所谓的现实也是如此。
❖ 3、表达方式,暴力与 死亡。
先锋的意义
❖ 1、话语的欲望表达; ❖ 2、叙事策略的运用; ❖ 3、幻觉与暴力; ❖ 4、人物与历史的死亡。 ❖ 结语:形式主义只是策
略,自我救赎才是目的
❖ “如果有人说我的作品是晦涩的,我觉得晦涩 是必要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我有很多 东西自己都没有想通,能教会读者什么呢?我 并不比读者高明多少,我无法把问题和价值判 断告诉给读者,所以我只能选择晦涩。”
——格非
格非的意义
❖ 1、运用繁复的叙事手法, 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 建构叙事迷宫;
马原的意义
❖ 1、运用元叙事手法,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叙 事圈套”;
❖ 2、瓦解了经典现实主 义的“似真幻觉”;
❖ 3、意味着超越了宏大 叙事的个人叙事时代的 到来。
孙甘露(1959~ )
❖ 上海人,1977年在邮 政局工作,1986年发 表成名作《访问梦境》, 代表作《我是少年酒坛 子》、《信使之函》、 《请女人猜谜》等。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_16年01月试题

36. 周涛
37. 红莲寺
38. 司马铺
39. 七等生
40. 余光中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说明: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4 1.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
A. 在刻画林震的工作热情时,作家句勒出三个各有特点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一一专横跋
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彰,不仅真实记录了诸多小人
物的平凡人生,而且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你是如何看待余华的这个变化的? 请具体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评分标准:
A. 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5-10 分〉
B.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5-10 分)
c.文字欠流畅或不优美。(扣 5-8 分)
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这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的
塑造加以说明。 44.20 世纪 90 年代后,余华小说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擅变,从暴力叙事下的 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不仅真实记录了诸多小人
物的平凡人生,而且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你是如何看待余华的这个变化的? 请具体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112. 简要说明余秋雨与韩少功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o
A. 余秋雨的散文擅长以游记的方式,发掘作家所面对的自然景物和文化遗址的人文内
涵,彰显其穿越历史沧桑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启迪,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彰,被学界誉为"文化散 文"的开创者。 (5 分)
B.韩少功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题材古今中外,语言恬淡优雅,元论是大自然,还是各色 人等,元 A 例外地以本色和盘托出,没有丝毫的雕琢与修饰。 (5 分)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10先锋小说

格非的先锋小说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而格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格非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善于把故事讲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格非的小说显然不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其次, 其次,格非的小说与其说要讲述一个完整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不同于传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一九八六年》《 》《往事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活着》《现实一种
马原(1953-),辽宁锦州人。 1953-),辽宁锦州人。 -),辽宁锦州人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拉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中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叙事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年代末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马原 年代后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等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 》:《死亡的诗意 剧本。 剧本。
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2)》课程考核阐明一、课程考核旳有关阐明和实行规定1. 本课程旳考察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旳学生。
2.本考核考核阐明是根据中央电大旳“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等多种媒体教材编制旳, 是该课考试命题旳根据。
学生可同步使用辅助教材《〈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和补修教材《中国现现代文学基础》以及其他媒体进行复习。
3. 本课程重要考核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旳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旳理解与掌握。
考核规定分为理解、掌握、分析三个层次, 每一层次均有详细旳考核规定:A)“理解”规定学生对教材中旳所有知识点有一般旳、全面旳认识;B)“掌握”规定学生在理解旳基础上, 对所给定旳问题作深入旳认识, 并具有归纳总结旳能力;C)“分析”规定学生在掌握旳基础上, 对所给定旳问题有深入旳认识, 并具有结合自己旳独到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旳能力。
4. 本课程旳考核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旳方式。
平时作业每学期4次, 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 占考核总成绩旳20%(根据各地旳实际状况, 可由教学班或工作站选择成绩最佳旳两次计入考核总成绩中)。
5. 本课程旳期末考核采用“半开卷”考试方式。
半开卷考试时学生只能携带一页由各分校或教学点印制并加盖专用章旳A4纸(分校或教学点考试前2周发放到学生手中), 此专用纸只能由考生用签字笔、圆珠笔手写。
可正背面书写。
6. 试题难度分为较易、适中、较难三个等级, 分别占卷面总成绩旳30%、30%、40%。
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分别占卷面总成绩旳20%、10%、10%、20%、40%。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选题, 重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史知识和教材旳熟悉程度;简答题和论述题, 重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旳理解程度和发明性发挥旳程度, 假如仅仅是简朴地照抄教材, 不能给高分, 甚至完全不给分。
第十六讲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第十六讲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主义在80年代的发展;2、掌握余华及其创作;3、掌握先锋、先锋小说的定义及其特点;4、掌握余华八九十年代创作的变化;5、了解其他先锋作家的创作变化。
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现代主义在80年代(与五四时期的相比)的发展P3321、现代主义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诗歌和小说作者的地下创作;2、朦胧诗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差不多同时,小说创作中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夜的眼》、宗璞《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3、80年代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人们不再盲目地将现代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把它仅仅作为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而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把它当做拉近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距离的主要途径;(2)不再把它作为浪漫主义的附属物,而是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打入一个“集装箱”里,作为引进和移植的主要内容;(3)五四时期和80年代对现代主义的引进和移植虽然都有各自鲜明的社会功利目的,但80年代则明显地偏重与文学自身的建设;(4)两次引进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效果不可相提并论。
二、余华及其创作1987年1月,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随后几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等中篇和《死亡叙述》《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短篇;1989年,创作谈《虚伪的作品》;1991年,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90年代以后,回归世俗,有《活着》《一个地主之死》《许三观卖血记》等。
三、先锋、先锋小说及其特点1、先锋原意是“先头部队”,主要是指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创新运动,它可以是一种精神,一种姿态或者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过程。
2、先锋小说3、先锋小说的性质和特点P3384、先锋小说的终结命运(1)先锋小说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2)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3)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重点
1.了解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 现时的异同及意义;掌握“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 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说明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 命运
2.掌握余华小说的主要特点、余华创作发生的变化 及研究者对余华的不同态度;掌握先锋小说发生变化 的原因和趋势,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 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
第二次现代派文学的高潮
以“朦胧诗”、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的荒诞派小说以及高行 健的探索戏剧等的出现为其繁荣的标志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一、“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 ; 二、新时期的文化背 景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 三、改革开放 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大量涌入,在哲学 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199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1991年出版了 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同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 雨中呼喊》。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活着》。同年出版了第三部小说 集《河边的错误》
1995年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出版。同年发表短篇小说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黄昏里的男孩》等。 1998年《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重新出版,德文版 《活着》获意大利第十七届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0年 随笔集《内心之死》和《高潮》出版。 2002年出版随笔《灵魂 饭》和小说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关于先锋文学(一)
所谓先锋精神,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即表现为思想上的异质性,对 既成的权力叙事和主题话语的某种叛逆;表现为艺术上的前卫性,对已 有文体规范和表达模式的破坏性和变异性
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初潮
以20世纪20─30年代,李金发为首的象征主义诗歌和施蛰存、刘 纳鸥为首的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为标志。新感觉派:作家在现实 感受和社会体验的意义上借鉴现代主义文学思维并运用现代主义 的文学方法,创作多基于自己在上海的强烈感受和特异体验,传 统的文学方法在这种新异的、立体的感觉要求面前一筹莫展,所 以,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描写一般侧重于人的感觉层次和感 性层面,同时带有“舶来”的性质
先锋派对传统的反叛,表面上似乎是指向技巧、形式、规范、秩序的层 面,但它最终的结果和真实的目标却归于哲学、情感和历史。形式和技 巧只是一个中介,被用来充当一道感觉的藩篱,把人与现实疏离开来, 造成人们对人生、世界的陌生化。所以文体上的晦涩、隔膜、冷漠、实 际上也5年,以马原的出现为标志,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掀起了第一个高 潮: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看成是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他们所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尽一切可能去颠覆人 们已经习惯和熟悉的阅读经验和欣赏观念,尽可能破坏传统的艺术秩序, 从而使读者和作品之间呈现出疏离化、陌生化,造成了人们普遍“看不 懂”的现象
关于先锋文学(二)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大致在1979年前后,以“朦胧诗”的崛起、王蒙、宗璞 等人的小说以及高行健等人的话剧作品为标志。 这一阶段的主要 创作特征表现为反抗既有的意识形态规范,在主题上与伤痕、反 思文学同步,表现出启蒙主义理性和忧患的社会责任感;同时, 对传统文艺观念、模式进行反拨,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吸收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技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途径 与新美学范畴
第二个阶段是在1985年前后,这时出现的新生代部分诗人、“现 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刘索拉、残雪甚至部分寻根小说,以及 《魔方》、《野人》等戏剧作品,都表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 学进入到了形成和繁荣期。无论在创作姿态或手法技巧上都表现 出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风格
先锋小说前的文学的准备
(一) 朦胧诗和王蒙等人的意识流小说
(二) 文化寻根小说
(三) 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以刘索拉、徐星、王朔等 为代表 )
先锋小说
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现象, 创作者主要是50年代末期、 60年代初期出生的年轻作家, 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不满于中国文 学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巧,试图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新中国小说 的面貌,实现走向世界的文学抱负
格非 孙甘露
这代作家的创作有从形式向历史转化的趋势。特别是到八十年代末期, 这种分化就更加明显,除了孙甘露等少数作家坚持新潮阵地之外,大部 分都已经收敛了他们的实验锋芒。 苏童、余华、北村等作家都已经开 始热衷故事性文本的创作
九十年代,新潮小说得到复兴,一是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在销声匿迹一 段时间后于九十年代夹带着他们的长篇创作重新杀入文坛。 二是九十 年代一批晚生代新潮作家(九十年代先锋派)的崛起,鲁羊、韩东、陈 染、朱文、林白、东西、海男等是他们的代表
3.了解马原在先锋小说从发生、发展到变化过程中 的作用与意义;先锋小说解体后,余华、北村、吕新 等其他先锋小说家的情况
余华文学大事记
1984年始在《北京文学》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其中《星星》 获当年《北京文学》奖。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后 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1986年》; 1988年发表《世事如 烟》、《现实一种》等作品,此后便和苏童、叶兆言、格非、孙 甘露、北村一起,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马原 莫言 残雪
1987—1990年,是先锋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主要代表作家有格非、 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他们是比马原更年轻的一批 作家,又被称为“马原后”作家、“后新潮”作家
在小说观念上,他们在马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 本体性,进一步否定了功利主义文学的传统。 他们几乎对小说理论的 一切层面都进行了全面彻底坚决而极端的清算、消解和颠覆。并以自己 的创作从不同的层面互补性地丰富、充实和建构了先锋小说的美学准则。 其最大成就体现在小说形式层面上的小说语言、小说故事叙述和小说文 本结构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