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合集下载

先锋小说【精品-doc】

先锋小说【精品-doc】

专题七先锋小说 P128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先锋小说的发生、发展和变化;2、重点了解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特点;3、掌握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残雪《山上的小屋》的创作特点;4、重点掌握余华的文学成就和《十八岁出远门》《一九八六年》《活着》的创作特点以及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

教学方法:点拨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先锋小说 P128(一)“先锋”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二)“先锋”的性质和特点 P1321、主要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为主要借鉴对象,新小说、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对先锋作家的创作实践有着明显的影响;2、“形式”元素的独立性。

即作家在文本实践中通过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形式因素的变换使用,构建了先锋小说有悖于大众日常经验的艺术世界。

(三)先锋小说的发展历程 P129起点:1979-1980年间,意识流小说。

代表作家:王蒙、宗璞、张洁、茹志娟等,其叙述对象导向人的内心世界。

酝酿期:1981-1984年,宗璞《我是谁》中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所表达的存在之思,王蒙《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等的潜意识领域写作,汪曾祺《受戒》的非情节化写作等共同其实了先锋小说的写作。

初创期:1985-1986年,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奔丧》等。

鼎盛期:1987-1988年,余华《现实一种》、格非《褐色鸟群》、孙甘露《访问梦境》、苏童《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叶兆言等,蔚为壮观。

衰落期:1989-1990年,先锋作家的创作逐步进入了一个沉寂于调整期,艺术手法和形式的创新逐渐让位于故事本身。

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涉足长篇小说的创作,如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等,生活容量和思想容量的扩大,标志着先锋小说向现实主义文学的某种回归,形成“胜利大逃亡”的结局。

80年余华小说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一)苦难和“人性恶”之主题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在中国文坛兴起,先锋作家们在主题上大多都选择了对人生人性的关注,而余华对这种关注似乎显得更惊心动魄,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八十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余华小说中采用了不介入的方式,把世界的苦难加以冷酷地铺排渲染,使苦难获得了某种纯粹透彻,某种与生俱来性和非意志动摇性。

暴力是余华小说的核心命题,是一切苦难的推动力,并将其定位在源于人原始生命力的冲动,在这一冲动下,亲情、友情等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兄弟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相互争斗和残杀,人的暴力本能超越了人的理智,使人类永远难逃苦海。

(二)循环叙事、时间幻觉等手法的运用。

结构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形式话语,对先锋小说文本的表现形态可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锋小说家们既可以通过借鉴了西方形式主义小说,获得相近似的结构品格和文本魅力,又可以把形式作为展示他们才华及智力的舞台。

首先,循环叙事对传统小说实现了文类的颠覆与解构。

余华的小说文本从情节与意义的生成两方面构成了对公案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武侠小说等的解构与反讽,代表作品分别是《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仅以对武侠小说的仿作《鲜血梅花》为例,它有着武侠小说的最普通的外在形态,小说主人公一代宗师阮进武之子阮海阔,既无超人的武功,也无除暴安良的大志,在他踏上为父复仇之路后,却发现只是在进行着一次无望的漫游,而漫游的结果是仇人已死,从而复仇不再,于是故事又回到了原点。

比起古代武侠小说以及当代武侠代表作家金庸的作品而言,《鲜血梅花》中根本没有丝毫可称为武侠经典的地方,它将“复仇”变成了“寻找”,剥夺了小说原本应有的因果性动力,人物只是按程式行动,已经不再具有相应的动机,最终小说的悬念(杀父仇人究竟是谁)揭开(己死)之日,也是阮海阔回到原点之时。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能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实验创作的主要作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创作技巧为实验对象的作家群,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可以这样说,马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充斥着对那些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刻意陌生化的技巧,这些陌生化的技巧构成了马原小说创作的形式艺术。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先锋主义名词解释

先锋主义名词解释

先锋主义名词解释
(原创版)
目录
1.先锋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2.先锋主义的特点
3.先锋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4.先锋主义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先锋主义,又译前卫主义,是指在艺术、文化、政治等领域中,勇于创新、突破传统,走在时代前沿的一种思潮。

它起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欧洲,那时正值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汹涌,传统的艺术和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先锋主义应运而生,旨在挑战和颠覆既定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规范。

先锋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传统,先锋主义者往往以挑战和颠覆传统为己任,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和文化规范;二是实验性,先锋主义者热衷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以求创新;三是前卫性,先锋主义者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敏锐地捕捉社会变迁,及时反映在艺术创作中。

在先锋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比如,在文学领域,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一部典型的先锋主义小说,它以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时间观念,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在艺术领域,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和杜尚的现成品艺术都是先锋主义的代表作品,它们打破了绘画的传统规则,为现代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

先锋主义的影响和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自我的全新视角,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和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不断创新
和发展的。

同时,先锋主义的实践也为后来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灵感。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文体意识鲜明,重 视小说的叙述策略,把叙事 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当提到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些经典的著作,或者是畅销的畅销书。

然而,在文学领域中,还存在着先锋小说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

那么,先锋小说是什么呢?先锋小说是一种探索、突破和挑战传统文学形式的文学流派。

它出现在20世纪初的欧洲,作为一种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反叛。

与传统小说注重叙事,描写人物和情节不同,先锋小说追求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以及对读者思维和感官的刺激。

先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与传统写作规则的背离。

传统小说通常遵循一个明确的故事线索和发展,强调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展示。

而先锋小说则注重突破传统叙事方式的束缚,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创造性和游戏性。

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非线性叙述方式、碎片化的故事结构以及多样的视角来呈现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先锋小说试图逼迫读者思考、解构和重新构建小说的意义。

先锋小说在内容上也与传统小说大不相同。

它常常涉及那些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主题,比如性别、种族、社会不公、人类存在的意义等。

与传统小说强调线性故事情节不同,先锋小说更偏向于通过对片段和断裂的描述来反映当代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先锋作家往往以犀利而讽刺的笔触揭示世界的荒诞和荒谬。

先锋小说的发展不仅受到了文学理论的推动,也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背景的变迁。

在20世纪初,电影、摄影等新兴媒介的发展为先锋小说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

同时,世界两次大战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些背景的变迁促使了先锋小说的出现。

先锋作家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试验新颖的文学形式,并通过文学的力量来反映和解释现实。

然而,先锋小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

它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和不适应,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人们更习惯于理解、逻辑和连贯的叙述方式。

先锋小说挑战了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使他们不得不思考和追问作品中出现的意象、符号和隐喻。

尽管先锋小说的概念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但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它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对传统规则的挑战,为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突破传统文学形式与结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人类生活的局限与问题。

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创新。

本文将对先锋小说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先锋小说的起源先锋小说起源于欧洲,特别是20世纪初期的法国。

在当时,社会风气剧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人们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锋小说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形式,表达出新的现实与人类情感。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1. 自由创新先锋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新性的写作手法。

它不受传统叙述结构的束缚,可以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进行颠覆与重构。

先锋小说的创作人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规则,而是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探索人性与真实先锋小说对人性和真实的探索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深层次的真实,先锋小说试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它将现实中的细节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3. 语言的突破先锋小说在语言使用上也存在显著的突破。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大胆使用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象征、意象、诗意的描写还是对话的碎片化,先锋小说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种语言上的突破让作品更具有张力和个性化,也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4. 反传统、反形式先锋小说在表达上对传统和形式进行了反叛。

它拒绝传统故事的线性叙述,摒弃了传统的故事结构和角色塑造。

先锋小说试图打破传统小说固有的形式束缚,探索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反传统和反形式的精神,使得先锋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1. 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是先锋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变身》等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先锋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
由开放的创作思路、强烈的现实关注、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文学形
式的突破。

先锋小说的创作思路是自由开放的。

传统小说往往受到各种规范和传
统观念的限制,而先锋小说则不受束缚,提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在先锋
小说中,作家们可以以任何方式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无论是通
过写实手法,或是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都是被接受和鼓励的。

先锋小说关注现实,强调对现实的直观感受和表达。

这种关注主要体
现在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等方面的揭示。

许多先锋小说作品
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
想观念,表达对社会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先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独特处理来实现的。

先锋小说注重对语言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变换,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大量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述以及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等手法,使作品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突破和革新。

传统小说往往有严格的
章回体结构和线性故事叙述,而先锋小说则往往没有明确的线性结构,篇
幅短小,甚至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先锋小说以其一种全新的表现形
式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实验性。

先锋小说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重要的作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
许多优秀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1.韩寒:《三重门》、《飞魚再度飛翔》等。

韩寒的作品以青春、叛逆、社会问题为主题,语言简练、幽默风趣,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2.魏杰:《双雄》、《檀香刑》等。

魏杰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
关注,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生
活的热爱。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

余华的作品以对中国社会
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为主题,以深邃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4.郝景芳:《昨天》、《九個被定刑的人》等。

郝景芳的作品常常以
荒诞和超现实主义手法探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关系,寓意深刻而引人思考。

5.巴金:《家》、《寂静的春天》等。

巴金的作品以民族命运和社会
命运为主题,通过对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生活经历的描绘,呈现了社会变迁
中人们的苦难和挣扎。

以上只是先锋小说作家及他们的部分作品,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
手法和思想表达,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和风格。

先锋小说凭借其独
特的特点和作品的创造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