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先锋小说的发展
1993年后,北村进入新的话语世界之中,语言平实,没有了早期 的华丽、紧张和密不透风;叙事中重新注重故事而没有了前期的 艰涩……总之,新的言说方式是,北村转向选择了大众容易接纳 的明晰式言说方式
北村在他近期的小说话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语意——神的到位。 在北村的小说中,作为审美原则而存在、并被他反复用以结构故 事的是他的对立原则,目的是表现现实拯救的言说姿态。 小说 成为演绎观念的普及读物被大量地制造着,带来了文学体验上的 单调与枯竭,博大的神学与软弱、苍白的文学
代表作家:马原 莫言 残雪
1987—1990年,是先锋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主要代表作家有格非、 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他们是比马原更年轻的一批 作家,又被称为“马原后”作家、“后新潮”作家
在小说观念上,他们在马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 本体性,进一步否定了功利主义文学的传统。 他们几乎对小说理论的 一切层面都进行了全面彻底坚决而极端的清算、消解和颠覆。并以自己 的创作从不同的层面互补性地丰富、充实和建构了先锋小说的美学准则。 其最大成就体现在小说形式层面上的小说语言、小说故事叙述和小说文 本结构等方面
残雪引人关注的是她的心理小说,同样是以感觉取胜,残雪的感觉则充 满了对女性的歇斯底里的尖刻,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结构,叙事 混乱而毫无逻辑可言。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场景、对话,都变化无 常、闪烁不定。残雪小说文本构成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噩梦的自然 主义的呈现。她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意向的堆积凸现 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 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第一篇论文:作者:李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摘要:余华由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转变为20世纪的“通俗作家”,由创作风格的“冷酷”“残忍”转变为“和风细雨”。
余华这种创作姿态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先锋小说的解体,这其中既包含着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也包含着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也许,还包含着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但他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转变与解体并不是在新时代中的“溃不成军”,而是“胜利大逃亡”。
关键词: 解体;转变;超越;世俗;心态;生命;存在价值提纲:前言:对文学的阐释中引出问题,说明自己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命运二、余华在细雨中无声的呼喊三、先锋小说家的“胜利大逃亡”参考文献:[1]陈思和、李平.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余华.跋[A].河边的错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3]王蒙、潘凯雄.先锋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先锋[A].今日先锋[M].北京:三联书店,1994. [4]张德政主编.“先锋派”条目[A].现代文学辞典[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5]余华、张英.文学不衰的秘密(访谈录)[J].大家,2000,(2). [6]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7]余华.呼喊与细雨[J].收获.1991,(6).[8]陈思和等.余华:中国先锋小说究竟能走多远[A].理解九十年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9]余华.自序[A].鲜血梅花[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9.[10]郜元宝.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四种苦难意识[A].拯救大地[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11]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12]王万森.新时期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李运抟.九十年代长篇小说:个人言说与历史浮现[ J].文学评论,2001,(4).[14]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 J].当代作家评论,1991,(2) [15]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J].艺术文角,1993,,3). [16]张颐武.“人”的危机[J].读书,1988,(12). [17]马原.马原谈小说[J].大家,2001,(5).[18]马原.跋[A].虚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19]北村.我的十种职业[J].花城,2001,(1).[20]林舟.“靠小说来呈现”――对吕新的书面访谈[J].花城,2001,(6). [21]徐志伟.简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J].文学评论,2001,(5). [22]陈晓明.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0,(6).[23]尹国均.先锋实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4]余华.边走边看・前面的话[J].收获,1999,(1).第二篇论文:题目: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再解读作者:胡发龙(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余华小说从冷酷残忍到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从反叛激进执着于艺术创新的先锋性拓展到关注平常人的平常人生,前后变化明显,可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切都源自余华对“真实”的看法。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O顾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0)【摘要】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叙述视角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借鉴与超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余华的作品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这使得他的作品偏向一种隐喻性极强的美学风格,在先锋性基础上实现了暴力与荒诞的结合。
【关键词】余华;叙事风格;暴力与荒诞;隐喻美学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界是属于先锋派的小说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那些接受了大量新观念影响的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语言与结构,开始寻求小说创作的新视野。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的余华,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先锋小说作品,包括《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世事如烟》等作品。
其实从历史的视域来看,余华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先锋性,其本质上主要体现为叙述技巧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
本文就余华先锋小说的形成及所受的外来思想的影响,和余华先锋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先锋特征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启蒙思想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余华创作的影响暴力美学,作为贯穿余华早期先锋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有着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失位现象的批判与余华幼年时期在“文革”中的相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时期的余华,目睹了周遭社会纷纷扰扰的世象: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不仅让社会失序,更让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长期处于相互猜疑的人际关系中。
余华在自叙中曾说:“那些所谓义正词严的大字报的背后也尽是人身攻击,尽是相互造谣、恶意中伤。
”而这些混乱的社会现象,也使余华对于这个社会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与不信任感。
“文革”十年,忠孝仁义的优良传统道德遭到破坏,一个个宣扬去其糟粕的口号背后,实则上是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伪善。
“文革”结束后,以1979年周扬发表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肯定思想解放这一五四运动的精髓。
余华《活着》创作缘由

余华《活着》创作缘由摘要:长篇小说《活着》以解放前到文革后这一段时间为时代背景,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人物形象富有张力且个性丰满。
这部小说是余华由先锋作家向写实主义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者用冷眼旁观式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叙述福贵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其中所透露出来的生存哲学不由的让人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早期以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到了《活着》,余华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已不再走极端化的路线,而开始淡化叙事风格的特色,更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
通过冷静质朴地叙写一种在无言抗争中活着的方式,《活着》自始至终蕴含着对人性的礼赞,实现了从注重文本表现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突破,《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活着》;现实意义;人生哲学一、简述《活着》主要内容及作者《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富贵和他的家庭身上。
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富贵塑造成一个存在的英雄。
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富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因此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记》。
整部作品的情感节奏像是风中之烛,多舛的命运之风一阵又一阵吹过,忽明忽暗的情感波动中,一个又一个人物的生命之烛被风吹灭。
浅谈余华先锋小说《活着》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
余华也不例外。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
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
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
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
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
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
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
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
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
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
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
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暴力与温情——试论余华的先锋小说

国当代 文化 》 提 出 , 现 代 艺 术作 品将 虚 构 和 冷 胡 同口 , 赶 着一 群 少女 就 像赶 着 一群 鸭 子 。2嘴 中 后 他 漠作 为 自己的性 格 特征 。表 面 L看 , 国先 锋 文 学 里 叼 着 烟 走 来 , 不 小 心 滑 了 一 下 , 是 没 有 中 他 但
l 确 实 是从 虚构叙 事 、 言实 验 和 生存 状 态 这 i 方 面 摔倒 。 J 语
齐头并 进 的 : 马原 置身 于 虚构 , 而营 造 出 的 “ 真 进 似
那个被 称作 “ ” 除 了 在这 篇小 说 的开头 部 分 2人
幻 觉 ” 孙 甘露 在文 字 间 往返 周旋 、 ; 拼贴 集 合 得 不 竭 “ 着 炯 ” “ 了 一 下 ” 外 , 再 有 别 的 意 义 。 叼 、滑 之 不
o fYu Hua S Av nt a de No e s ’ a g r v l
JANG R n I og ( eate t f ecigAfi , lc i P w r n ier gSho o A h i H i 2 0 3 , h a D pr n ahn f r Eetc o e g ei col f nu , e 30 9 C i ) m oI a s r E n n n
摘 要: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 , 他在 2 0世纪 9 0年代创作 的小说依 然是读 者和文 学批评家所 津津乐道 的
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 的起承转合 , 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 回顾 了他在先锋 小说 从
创作 时期对文本结构和 内容 的突破 , 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 中彰 显余 华小说写作 的当代魅力。 关键 词 : 余华 ; 先锋 小说 ; 暴办 ; 温情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余华是一位有着独特生活体验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是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
《十八岁远门出行》、《鲜血梅花》、《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都是余华的先锋小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余华的先锋小说彰显出他理解生活的聪明和敏感,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残忍,世事命运的无常,现实生活的死亡和血腥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世界的荒诞,等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一、先锋时代的价值取向。
(1)血腥和暴力。
在余华早期的作品中,似乎对暴力有着特殊的兴趣。
他的笔下的苦难是与生俱来的,而苦难的根源则是暴力,他用暴力和血腥概括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现实。
余华的先锋小说,单看题目就有点让人触目惊心,尽管他有意无意的用偶然、错误、劫数、刑罚、战栗、台风、鲜血、死亡等暗示阅读者不至于被文中随处可见的意外、暴力、血腥和诡异吓着,同时刻意在小说题目中镶嵌了现实、世事、往事、事件、一九八六年、十八岁爱情、夏季之类的字眼,以表明他所写的就是真实生活,往往使阅读者惊异、思考、不寒而栗。
若说被公认为“成人仪式”的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只是余华对血腥、暴力、尔虞我诈的现实反常解剖的大胆尝试,那么余华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可谓登峰造极,彰显了一种暴力美学。
小说《现实一种》不仅有最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
暴力的起源于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和摔死了自己的堂弟。
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就这样不断地去卡堂弟的喉咙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
他抱着堂弟到屋外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沉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并没有去注意堂弟摔下去后会怎么样,而是“感到轻松自在”。
就这样,暴力的漩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
在这个无意识的暴力激发下,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漩涡中。
浅析余华前后期创作的转型

摘要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他并不多产,但是他的每篇文章都能给读者一种特别的感觉。
前期的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生活环境的压抑,他前期文章的风格都是阴冷、暴力和血腥的。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他这个时期的创作深深刻着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子。
进入后期创作的余华,随着国内形势的大变化,逐步摆脱了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将对人性恶性面的展演转变为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关注,因此他也越来越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总的来说,余华从对大师的模仿走上了自己创作的道路,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余华外国作家环境变迁前后期转型引言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他从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直到04年新作《兄弟》的出版,共有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
余华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大都是难得的精品。
他的创作主要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代表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主要都是些中短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内容强悍精辟,后期主要是在90年代,典型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兄弟》这几篇长篇小说,篇幅较大,将写作重点放在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余华真正被读者所接受并推崇主要是在后期,其后期的几部作品,几乎每部都堪称经典,比如《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兄弟》等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深远的影响。
并且《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还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其作品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还曾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和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还获得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本文将针对余华前后期创作发生转型及其原因进行论述。
一外国作家对余华的影响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生活在充满血腥和死亡的阴暗的医院,这种生长环境与他性格的形成多少有点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的先锋小道之阳早格格创做
余华是一位有着特殊死计感受的做者,对于华夏保守文化战西圆新颖文化皆有很深的相识,是华夏早期先锋文教的良好代表.《十八岁近门出止》、《陈血梅花》、《现真一种》、《世事如烟》等皆是余华的先锋小道.正在人们的影像中,余华的先锋小道彰隐出他明白死计的智慧战敏感,描画人与人之间的暴虐,世事运气的无常,现真死计的牺牲战血腥以及咱们好以存正在的意思天下的荒诞,等等.本文从以下几个圆里去道道余华与先锋小道的闭系:
一、小道的先锋性表示
(1)先锋话语.余华以一种先锋的姿态走上文坛后,便正在他的小道创做中表示出超出惯例语体界限的道事特性,保守小道中的词汇语、句子是用去形貌客瞅试验的自然路程的,它的意思正在于传达出现真天下的表象战真量,即做者间接用感官感觉到的天下形态,然而是余华瞅到天下并不是一目了然,要念使得中部现真搞最真正在的表示,便要正在道话上挨破惯例并搞一些革新.正在余华的先锋小道中,道话不正在依照客瞅逻辑,而只是是依据“道述”自己的准则,而那个闭于“道述”的道述使文本的保守界限受到宽沉的益毁,共时,也表白了对于现真的寓止式书籍写.正在余华前期小道中表示出对于近离现真的“幻觉”的着迷.如他的《四月三日事变》、《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劫数易遁》等,余华便用那
种不决定性的道话将死计中那些观念化止语的喜悦、悲伤、战栗、痛苦等局里死动传神天表示出去.通过所有的话语系统像咱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未曾被人感知过的天下.如正在《世事如烟》中,做者蓄意将故事中的人名去代替:频临死者标号为“7”,背宠自杀的十六岁少女是“4”,与十七岁细壮孙子共眠的祖母为“3”,垂钓者是“6”.余华道:“不了姓名的男人战女人共时又有了无数姓名的大概”,犹如“不被指定的接道也共时表白了更多的大概沉复的情绪历程”.标记式的不决定性道话更具寓止性.
(2)小道的结构---对于知识的反叛.便小道的时空而论,小道处于二种时空闭系中:一是艺术家所里对于的客瞅物量天下的时空闭系,另一个是由艺术家所制制的主瞅化的时空闭系.保守小道与新颖小道的辨别正在于新颖小道破除了往常小道时空中陈旧的观念、单调的套路,余华对于时间的瞅法是正在人的细神天下里,十足知识提供的价格皆启初摇摇欲坠,十足旧有的真物皆将赢得新的意思.正在何处,时间固有的意思被与消,十年前的往事可排正在五年前的往事之后,而后引出六年前的往事.共样那三件往事正在另一种环境时间里再度回念时,他们又将沉新拉拢,进而展示其新的含意.那种结构的小道主要表示正在《正在细雨中呼唤》、《世事如烟》、《献给少女杨柳》等文章中.
前里道到的暴力战牺牲等也是余华小道先锋性的体现.
四、余华先锋小道的创做特性
(1)循环道事、时间幻觉等脚法的使用.结构动做先锋小道最要害的形式话语,对于先锋小道文本的表示形态不妨道具备着举脚沉沉的效率.先锋小道家们既不妨通过借镜了西圆形式主义小道,赢得相近似的结构性格战文本魅力,又不妨把形式动做展示他们才搞及才华的舞台.
(2)灾易战“人情恶”之中心
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道正在华夏文坛兴盛,先锋做者们正在中心上大多皆采用了对于人死人情的闭注,而余华对于那种闭注好像隐得更惊心动魄,更让人触目惊心.他把存正在灾易动做小道的基础中心,从他八十年代的小道去瞅,“灾易”便像本功一般是人类永近挥之不去的阳霾,人类死去便是受苦的,死计正在那个天下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得战理念的破灭,暴力、牺牲、天下的荒诞性战非理性形成为人类存正在逆境的表征,形成了那个灾易天下的真量.余华小道中采与了不介进的办法,把天下的灾易加以热酷天铺排渲染,使灾易赢得了某种杂粹深进,某种与死俱去性战非毅力动摇性.现真的谬妄战非理性是余华表白人死灾易的一种要害脚法.余华前期的先锋小道对于现真的认识定位即是现真是谬妄的.
(3)标记化的人物局里.对于人情神秘形式的真量阐释.余华通过暴力那种形式化的隐喻,完毕了对于人的中心的解构,
他通过特别的标记化办法去真化那一昔日大写的“人”的角色.余华道:“尔真正在瞅不出那些所谓性格明隐的人物身上有几艺术价格.那些具备所谓性格的人死险些皆不妨用一些很抽象的时常使用词汇去综合,即启朗、调皮、薄讲、忧伤等等,隐而易睹,性格闭心的是人的中表而非内心,而且时常细暴天搞涉做者试图进一步深进人的搀杂层里的齐力.《世事如烟》是余华小道中最典型的那种抽象化、标记化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