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从格非、余华的创作看先锋小说的蜕变与涅槃

从格非、余华的创作看先锋小说的蜕变与涅槃骆志方【摘要】先锋小说是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现象,昔日先锋小说作家格非和余华就是这样的代表.回顾先锋的探索之路,从完美创作形式的展现到张扬的生命与人性内涵的宣泄,无不体现出先锋的探索精神,这也正是先锋小说创作的可贵之处.曾经喧嚣的先锋浪潮渐趋平静,恰如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征兆,在成熟中孕育着蜕变,当旧有先锋覆灭,新的先锋必将涅槃.【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年(卷),期】2010(030)002【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格非;余华;先锋小说;蜕变与涅槃【作者】骆志方【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先锋小说首先经历的是一场形式上的革命。
当时,几乎每个先锋作家都力图寻求新的叙事方式,写作更多关注形式而远离了事物本身,实实在在地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成分不多,模仿的痕迹较明显。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格非等人都在存在领域展开了新的探索,开始追求具有自由精神的存在的先锋。
余华早期的先锋小说,如《古典爱情》、《十八岁出门远行》、《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格非的《褐色鸟群》、《迷舟》等作品应该说在形式和技术方面是对先锋小说的一种实验和探索。
比如余华的《古典爱情》,这部由中国才子佳人作为故事主体的作品,像梦境似的,而非写实性的。
从书生柳生走入后花园开始,小说的叙述就进入了朦胧虚幻的梦境,一切的事情都遵循梦的莫名其妙的原则展开,没有铺垫,没有假设和追问。
这样的探索在当时先锋文学创始之初是“先驱的”,十分有借鉴意义。
而余华、格非的中后期作品因其对人的存在、人的苦难命题的探讨而更受人们关注。
首先,作品的思想命题始终围绕人之存在,将表达命运的神秘性和复杂性作为共同目标。
先锋小说因其思想观念的先锋、叙述的先锋、技术操作的先锋,多数玄奥费解,而余华、格非的小说无论怎样精心构结,都有明确“落点”。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先锋小说的发展
1993年后,北村进入新的话语世界之中,语言平实,没有了早期 的华丽、紧张和密不透风;叙事中重新注重故事而没有了前期的 艰涩……总之,新的言说方式是,北村转向选择了大众容易接纳 的明晰式言说方式
北村在他近期的小说话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语意——神的到位。 在北村的小说中,作为审美原则而存在、并被他反复用以结构故 事的是他的对立原则,目的是表现现实拯救的言说姿态。 小说 成为演绎观念的普及读物被大量地制造着,带来了文学体验上的 单调与枯竭,博大的神学与软弱、苍白的文学
代表作家:马原 莫言 残雪
1987—1990年,是先锋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主要代表作家有格非、 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他们是比马原更年轻的一批 作家,又被称为“马原后”作家、“后新潮”作家
在小说观念上,他们在马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 本体性,进一步否定了功利主义文学的传统。 他们几乎对小说理论的 一切层面都进行了全面彻底坚决而极端的清算、消解和颠覆。并以自己 的创作从不同的层面互补性地丰富、充实和建构了先锋小说的美学准则。 其最大成就体现在小说形式层面上的小说语言、小说故事叙述和小说文 本结构等方面
残雪引人关注的是她的心理小说,同样是以感觉取胜,残雪的感觉则充 满了对女性的歇斯底里的尖刻,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结构,叙事 混乱而毫无逻辑可言。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场景、对话,都变化无 常、闪烁不定。残雪小说文本构成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噩梦的自然 主义的呈现。她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意向的堆积凸现 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 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第一篇论文:作者:李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摘要:余华由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转变为20世纪的“通俗作家”,由创作风格的“冷酷”“残忍”转变为“和风细雨”。
余华这种创作姿态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先锋小说的解体,这其中既包含着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也包含着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也许,还包含着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但他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转变与解体并不是在新时代中的“溃不成军”,而是“胜利大逃亡”。
关键词: 解体;转变;超越;世俗;心态;生命;存在价值提纲:前言:对文学的阐释中引出问题,说明自己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命运二、余华在细雨中无声的呼喊三、先锋小说家的“胜利大逃亡”参考文献:[1]陈思和、李平.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余华.跋[A].河边的错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3]王蒙、潘凯雄.先锋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先锋[A].今日先锋[M].北京:三联书店,1994. [4]张德政主编.“先锋派”条目[A].现代文学辞典[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5]余华、张英.文学不衰的秘密(访谈录)[J].大家,2000,(2). [6]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7]余华.呼喊与细雨[J].收获.1991,(6).[8]陈思和等.余华:中国先锋小说究竟能走多远[A].理解九十年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9]余华.自序[A].鲜血梅花[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9.[10]郜元宝.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四种苦难意识[A].拯救大地[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11]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12]王万森.新时期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李运抟.九十年代长篇小说:个人言说与历史浮现[ J].文学评论,2001,(4).[14]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 J].当代作家评论,1991,(2) [15]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J].艺术文角,1993,,3). [16]张颐武.“人”的危机[J].读书,1988,(12). [17]马原.马原谈小说[J].大家,2001,(5).[18]马原.跋[A].虚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19]北村.我的十种职业[J].花城,2001,(1).[20]林舟.“靠小说来呈现”――对吕新的书面访谈[J].花城,2001,(6). [21]徐志伟.简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J].文学评论,2001,(5). [22]陈晓明.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0,(6).[23]尹国均.先锋实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4]余华.边走边看・前面的话[J].收获,1999,(1).第二篇论文:题目: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再解读作者:胡发龙(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余华小说从冷酷残忍到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从反叛激进执着于艺术创新的先锋性拓展到关注平常人的平常人生,前后变化明显,可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切都源自余华对“真实”的看法。
从先锋叙事到民间世俗叙事_论余华小说90年代转型

转变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
[ 关键词 ]转型;内涵层面;叙述层面;原因
[ 中图分类号 ] I05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 1190-(2009)07- 0126- 02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80 年 代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先锋色彩的短篇小 说,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余华 90 年代 先后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 《在细雨中呼 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被看作是 他从“先锋”向“世俗”的转变。本文尝试 对余华小说 80、90 年代创作转变与否进 行探讨,再此基础上尝试分析其前后转 变的过程与原因。
“世界结构”之四—— —命运的不可抗
拒。《世事如烟》中,那个司机一再小心谨 慎,但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命中 注定》中陈雷,自从他走进汪家旧宅那天 起,他就开始走向死亡。
“世界结构”之五—— —荒谬存在乃人 生之常态。《十八岁出门远行》“我”第一 次出门远行突然间遭遇了荒谬残酷的事 变。《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我”被强迫为一个 毫不相识的死者在寒风中为他奔丧。
到了《呼喊与细雨》《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中,余华的冷漠叙述开始转向温 情。《呼喊与细雨》中,“我”能始终以一个 “局外人”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家庭,叙事 保持了一定的冷静。到了 《许三观卖血 记》与《活着》中,余华的叙事介入则较为 明显了。
2. 叙述人主体性向人物主体性转 变。余华前期作品,不屑于对人物进行形 象化塑造“, 更关心的是人物欲望,欲望比 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人物 处于一种符号化的地位,代表了先锋作家 的写作姿态。90 年代之后的长篇创作,他更 加注重叙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世界结构”之二—— —“死亡是凉爽 的夜晚”。余华的早期小说采用从不同的 人称和视角展开死亡叙述的方式,对死 亡作了不同面的表现。《现实一种》中,老 太太反复诉说自己体内“全是骨头断的 声音”。《死亡叙述》以第一人称详细地描 写了卡车司机的死亡体验。
从先锋到现代——余华小说风格的转变

正如一位论者所 言 , 余 华 亵 渎 了传 统 的 世 界 , 颠 覆 了 生 活 的真 实 _ l l 1 。余 华 曾言 : “ 暴力 因为其形 式充满 激情 , 它的 力 量 源 自人 内心 的渴 望 , 所 以 它使 我 心 醉 神 迷 。 , f 2 3 7 人 们 需 要 认 识 到 内心 潜 在 的 渴 望 和 本 我 , 但不 能迷 失于本 我 、 暴 力 和 人 性 恶 之 中 。 而 余 华 前 期 的 小 说 中充 斥 着 酒 神 精 神 的放 纵 , 放 逐 了对 人 性 善 的 追 寻 。
余 华 在 初 期 的小 说 写 作 中像 是 一 位 叙 述 的 暴 君 , 貌 似
不置一词 , 冷酷无情 , 却 任 意 摆 弄 人 物 的命 运 , 小 说 中 的 人 物几乎没有 自己的 声音 , 只是 一群 盲 目、 无 情、 残 忍 的 动 物, 互 相 混 乱 厮 杀 。我 们 能 够 读 出 作 者 对 世 界 的 执 着 追 问, 对 心 灵 家 园 的 寻 觅 以及 失 去 存 在 感 的 悲 观 焦 灼 , 但 很
的, 杀人 无 所 谓 正 义 或 非 正 义 ; 世 界 是 荒诞 无从 解 释 的 。
午出门 , 看 到 的 却 是 门 外 世 界 的 冷 们 疯抢 车 上 的苹 果 , “ 我” 去阻拦 却遭 到 拳脚相 加 。 我们本以为文 中的 司机是受 害者 , 但令 人愕 然地 , 他 抢 走 了“ 我” 的 背包 。无 论 是 文 中 的“ 我” 还 是作者 , 都 未 对 这 些 人的作为作 出道德 评判 , “ 我” 也没有 表示 愤懑 不满 , 只 是 蜷 缩 在 车 里 想 起 自己 出 门 的那 个 “ 明 朗温 暖 的 下 午 ” 。 文 中 并 没 有 出现 具 体 的 时 间 、 地点 , 只 有 一 条 不 知 方 向 的路 , 这 条 路 宛若 没有 目的 地 的 人 生 之 旅 , 充 满 了不 确 定 。这 就 营 造 出 了 一 种 神 秘气 氛 , 让人震撼 。
浅析余华前后期创作的转型

摘要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他并不多产,但是他的每篇文章都能给读者一种特别的感觉。
前期的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生活环境的压抑,他前期文章的风格都是阴冷、暴力和血腥的。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他这个时期的创作深深刻着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子。
进入后期创作的余华,随着国内形势的大变化,逐步摆脱了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将对人性恶性面的展演转变为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关注,因此他也越来越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总的来说,余华从对大师的模仿走上了自己创作的道路,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余华外国作家环境变迁前后期转型引言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他从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直到04年新作《兄弟》的出版,共有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
余华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大都是难得的精品。
他的创作主要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代表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主要都是些中短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内容强悍精辟,后期主要是在90年代,典型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兄弟》这几篇长篇小说,篇幅较大,将写作重点放在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余华真正被读者所接受并推崇主要是在后期,其后期的几部作品,几乎每部都堪称经典,比如《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兄弟》等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深远的影响。
并且《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还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其作品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还曾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和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还获得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本文将针对余华前后期创作发生转型及其原因进行论述。
一外国作家对余华的影响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生活在充满血腥和死亡的阴暗的医院,这种生长环境与他性格的形成多少有点关系。
先锋到现实叙事的转变——以余华《活着》为例

10神州文学先锋到现实叙事的转变——以余华《活着》为例刘玮依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摘要:我国许多作家早年都以先锋作家身份出场,作品多在揭露人性的阴暗与丑恶,带有较强的实验性。
而经历时代的变迁,又逐渐由曲折的形式探索,过渡到严肃的生活思考,转型之路满载着当代作者艰辛不易。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由先锋到现实叙事的转变轨迹,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因此,本文选取余华作者的小说《活着》,研究先锋到现实叙事的转变,希望能为文学创作与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先锋到现实;叙事转变;方案;《活着》余华是当代文学中颇具影响力与争议的著名作家,写作多年依然保持着创作的鲜活力量,其早年以激进的先锋创作姿态闻名,后期峰回路转,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写实特征。
观之前后作品叙事方法悬殊,风格大相径庭,给现代文坛制造了热议许久的重要课题。
一、余华小说《活着》的研究价值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创作的转变是每个作家都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我国九十年代,先锋文学就经历了巨大转变,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而作者余华的小说《活着》,成为了先锋文学转折的重要标志,从实验性、探索性的“技术世界”中抽离而出,转向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境遇。
且力求在条理清晰的故事中,重构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有效对话关系。
余华的《活着》减弱了先锋小说的创作模式及实验性,以较为平时的语言叙述人文精神的话题,故事情节完整,追求理性的深度。
对于探索文学创作由先锋到现实叙述的转变轨迹,有着较强的研究价值。
为当代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素材,是对文学自由探索精神的本质求索,这也是文学创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余华《活着》由先锋到现实叙事得转变体现1、叙事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在《活着》之前,甚至在开始创作《活着》的时候,作者余华还在沿用那种保持距离的冷漠式叙述方式。
据作者自己所述,他在这种叙述方式之下,发现创作《活着》时,越发难受,总感觉隔了一层东西。
而后他才开始使用第一人称,以人物自己的角度来发言。
【推荐下载】关于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关于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他的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对象、叙事态度上分别经历了由零碎模栩转向具体明确、由人物的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淇紧张转向温和舒级的成功转型.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到1996年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8o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即先锋小说,后期是9o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最初发表在1991年第6期《收获》上时名为《细雨与呼喊》) 这部作品一经间世,人们便立即就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余华对他前期作品的一个总结,也是他的创作发生变化的开始。
,,[lj(P341,《活着》的发表标志了先锋叙事的成功转型。
余华曾经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l1卿36)他的小说前后时期的变化正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趋势、方向和必然. 叙事时间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余华前期的先锋小说在叙事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碎传统线性完整的时间链,故意淡化情节和对故事性的消解,整个叙事结构在时间线索上是任意的、零碎的和散乱的,人物的游离性和符号化,时间、结构、人物是跳跃的和错乱的,叙事视角不断地游移和转换,叙事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
余华小说的叙事深受法国新小说派核心作家罗伯一格里耶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彻底多元化、碎片化的世界观。
他认为世界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各种碎片的拼接。
因此,我们不可能给世界一个统一的认识,也不可能相信所谓的永恒真理,而只能认同这种碎片化的存在状态。
~由于世界本身不存在统一性,所以对中心意义的追寻也完全是徒劳和没有价值的。
同样就叙事而言,文本内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中心意义,一切都只能是表面化、平面化和不稳定的,这种纷乱而不确定的过程就是文本的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重点
1.了解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 现时的异同及意义;掌握“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 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说明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 命运
2.掌握余华小说的主要特点、余华创作发生的变化 及研究者对余华的不同态度;掌握先锋小说发生变化 的原因和趋势,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 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
第二个阶段是在1985年前后,这时出现的新生代部分诗人、“现 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刘索拉、残雪甚至部分寻根小说,以及 《魔方》、《野人》等戏剧作品,都表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 学进入到了形成和繁荣期。无论在创作姿态或手法技巧上都表现 出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风格
先锋小说前的文学的准备
(一) 朦胧诗和王蒙等人的意识流小说
格非 孙甘露
这代作家的创作有从形式向历史转化的趋势。特别是到八十年代末期, 这种分化就更加明显,除了孙甘露等少数作家坚持新潮阵地之外,大部 分都已经收敛了他们的实验锋芒。 苏童、余华、北村等作家都已经开 始热衷故事性文本的创作
九十年代,新潮小说得到复兴,一是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在销声匿迹一 段时间后于九十年代夹带着他们的长篇创作重新杀入文坛。 二是九十 年代一批晚生代新潮作家(九十年代先锋派)的崛起,鲁羊、韩东、陈 染、朱文、林白、东西、海男等是他们的代表
199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1991年出版了 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同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 雨中呼喊》。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活着》。同年出版了第三部小说 集《河边的错误》
1995年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出版。同年发表短篇小说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黄昏里的男孩》等。 1998年《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重新出版,德文版 《活着》获意大利第十七届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0年 随笔集《内心之死》和《高潮》出版。 2002年出版随笔《灵魂 饭》和小说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二) 文化寻根小说
(三) 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以刘索拉、徐星、王朔等 为代表 )
先锋小说
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现象, 创作者主要是50年代末期、 60年代初期出生的年轻作家, 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不满于中国文 学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巧,试图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新中国小说 的面貌,实现走向世界的文学抱负
关于先锋文学(二)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大致在1979年前后,以“朦胧诗”的崛起、王蒙、宗璞 等人的小说以及高行健等人的话剧作品为标志。 这一阶段的主要 创作特征表现为反抗既有的意识形态规范,在主题上与伤痕、反 思文学同步,表现出启蒙主义理性和忧患的社会责任感;同时, 对传统文艺观念、模式进行反拨,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吸收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技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途径 与新美学范畴
3.了解马原在先锋小说从发生、发展到变化过程中 的作用与意义;先锋小说解体后,余华、北村、吕新 等其他先锋小说家的情况
余华文学大事记
1984年始在《北京文学》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其中《星星》 获当年《北京文学》奖。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后 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1986年》; 1988年发表《世事如 烟》、《现实一种》等作品,此后便和苏童、叶兆言、格非、孙 甘露、北村一起,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
先锋派对传统的反叛,表面上似乎是指向技巧、形式、规范、秩序的层 面,但它最终的结果和真实的目标却归于哲学、情感和历史。形式和技 巧只是一个中介,被用来充当一道感觉的藩篱,把人与现实疏离开来, 造成人们对人生、世界的陌生化。所以文体上的晦涩、隔膜、冷漠、实 际上也就是对生活、对周围人的类似的感觉
先锋小说的发展
1985年,以马原的出现为标志,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掀起了第一个高 潮: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看成是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他们所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尽一切可能去颠覆人 们已经习惯和熟悉的阅读经验和欣赏观念,尽可能破坏传统的艺术秩序, 从而使读者和作品之间呈现出疏离化、陌生化,造成了人们普遍“看不 懂”的现象
关于先锋文学(一)
所谓先锋精神,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即表现为思想上的异质性,对 既成的权力叙事和主题话语的某种叛逆;表现为艺术上的前卫性,对已 有文体规范和表达模式的破坏性和变异性
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初潮
以20世纪20─30年代,李金发为首的象征主义诗歌和施蛰存、刘 纳鸥为首的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为标志。新感觉派:作家在现实 感受和社会体验的意义上借鉴现代主义文学思维并运用现代主义 的文学方法,创作多基于自己在上海的强烈感受和特异体验,传 统的文学方法在这种新异的、立体的感觉要求面前一筹莫展,所 以,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描写一般侧重于人的感觉层次和感 性层面,同时带有“舶来”的性质
第二次现代派文学的高潮
以“朦胧诗”、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的荒诞派小说以及高行 健的探索戏剧等的出现为其繁荣的标志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一、“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 ; 二、新时期的文化背 景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 三、改革开放 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大量涌入,在哲学 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代表作家:马原 莫言 残雪
1987—1990年,是先锋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主要代表作家有格非、 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他们是比马原更年轻的一批 作家,又被称为“马原后”作家、“后新潮”作家
在小说观念上,他们在马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 本体性,进一步否定了功利主义文学的传统。 他们几乎对小说理论的 一切层面都进行了全面彻底坚决而极端的清算、消解和颠覆。并以自己 的创作从不同的层面互补性地丰富、充实和建构了先锋小说的美学准则。 其最大成就体现在小说形式层面上的小说语言、小说故事叙述和小说文 本结构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