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作家对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的影响

合集下载

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引言:卡夫卡和余华都是荒诞派的作家,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卡夫卡是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以各种荒诞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的困境;同时在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中也充满了荒诞离奇的风格。

在外国作品逐渐被译到中国,余华接触到卡夫卡的作品后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大致通过两者作品的比较,来展示卡夫卡对余华作品的影响,加深对他们的认识及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文化交流。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生于浙江杭州。

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卡夫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当中国人还不知道有卡夫卡这个人的时候,卡夫卡已经在研读中国文化,这为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提供了先天因素。

后来卡夫卡的作品被一批优秀的英语和德语翻译者介绍和大量译入中国,其中《卡夫卡全集》是一部收集卡夫卡作品最全面的中文翻译作品,这些翻译作品的出版为卡夫卡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余华就是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作家之一。

在余华的文学生涯中,深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余华在迷恋川端康成数年后感到苦闷、迷惘、感到自己的灵魂越来越闭塞的时刻,余华在1986年的一个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卡夫卡,使他摆脱了束缚,获得了艺术上的新生。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最早引发“井喷”的是于1985年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你别无选择》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展现某音乐学院僵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心灵的扼杀;《无主题变奏》则将心理片断和生活片断“无主题”地串联起来,通过一个自动由大学中退学,并安心于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饭店服务员的青年的自述,展现出年轻一代孤独、迷惘的生存状态。

和王蒙、宗璞等“伪现代派”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已经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层面,将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正因为此,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正在步入繁荣期。

而《你别无选择》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开始了先锋文学之舞。

中国的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

如莫言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比喻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认为他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则对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新小说和罗布-格里耶的痕迹;残雪的作品,飘荡着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尔赫斯的深刻影响……当然,他们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的摹仿,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如马原、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O顾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0)【摘要】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叙述视角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借鉴与超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余华的作品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这使得他的作品偏向一种隐喻性极强的美学风格,在先锋性基础上实现了暴力与荒诞的结合。

【关键词】余华;叙事风格;暴力与荒诞;隐喻美学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界是属于先锋派的小说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那些接受了大量新观念影响的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语言与结构,开始寻求小说创作的新视野。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的余华,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先锋小说作品,包括《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世事如烟》等作品。

其实从历史的视域来看,余华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先锋性,其本质上主要体现为叙述技巧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

本文就余华先锋小说的形成及所受的外来思想的影响,和余华先锋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先锋特征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启蒙思想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余华创作的影响暴力美学,作为贯穿余华早期先锋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有着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失位现象的批判与余华幼年时期在“文革”中的相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时期的余华,目睹了周遭社会纷纷扰扰的世象: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不仅让社会失序,更让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长期处于相互猜疑的人际关系中。

余华在自叙中曾说:“那些所谓义正词严的大字报的背后也尽是人身攻击,尽是相互造谣、恶意中伤。

”而这些混乱的社会现象,也使余华对于这个社会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与不信任感。

“文革”十年,忠孝仁义的优良传统道德遭到破坏,一个个宣扬去其糟粕的口号背后,实则上是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伪善。

“文革”结束后,以1979年周扬发表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肯定思想解放这一五四运动的精髓。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自从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倾向于西方文学,已经产生了一批中国的现代派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西方文学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以下是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主要影响:
1.文学思想的更新和转变
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观念。

他们更加注重作品的现代性,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强调人性的多维性和复杂性,提倡个性和自由的表达。

2.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外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现当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技巧,使他们在创作中展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一些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形成了特有的“东西合璧”的文学
风格。

3.文化交流的促进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不仅是文学本身,还包括思想知识的传递和文化价值的交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4.普及世界文化的作用
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使中国读者了解了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文学发展历程,增长了他们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素养,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总之,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格局。

_影响_的焦虑_余华创作历程的_西行记_

_影响_的焦虑_余华创作历程的_西行记_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涌入对当代中国文坛尤其是对异军突起的“先锋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余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迄今为止的整个创作历程的剖析来探讨外国文学对其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创作成败得失。

借力后的起步余华一直是一位对外国文学情有独钟的作家。

对其早期中、短篇小说的解读可以发现,外国文学给他在创作起步阶段带来源源不断的养料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局限。

这首先表现在暴力书写与苦难主题上。

余华早期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充斥于文本中的有关暴力、血腥、死亡的描写和对罪恶、苦难的探究,这几乎成了余华式标志。

对此评论家大都从余华的童年经历中追根溯源,或者归之为医生职业的影响。

应该看到,余华诸如此类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主要来自于卡夫卡的启示。

余华自言:“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

”①卡夫卡给余华写作最现实的借鉴,就是在提倡形式时单纯的描摹并没有多大意思,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写只是一种表象,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意义:在冷漠和孤独中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体认。

1987年余华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作品确立了余华早期的创作表述方式——对事物反面的放肆夸张的表现。

而在随后写出的《现实一种》将亲情伦理在暴力下瓦解,《古典爱情》则表演了幼女在肉店惨遭肢解的人性的残忍,《一九八六年》中对疯子自残的细节描写比卡夫卡卡有过之而无不及,《往事与刑罚》更是指向一种更深层的精神暴力。

评论家大多把暴力书写和苦难主题——极端式写作看成是余华的创新之处,其实这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已经是一种常态。

余华曾对卡夫卡的有关暴力书写如此点评:“‘宽阔的熏肉切刀’、‘切入我体内’,而且‘切出很薄的片’,卡夫卡的描叙是如此的细致和精确,最后‘呈卷状一片片飞出去’时又充满了美感。

”②余华选择的这种极端式写作与其说是出于对习俗的怀疑,还不如说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

余华在一篇访谈中说道:“1985、1986年中国文学还是主流派的天下,韩少功、莫言的写作都是在小圈子里叫好。

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一、本文概述《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中外国文学的痕迹和影响。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余华的创作历程出发,分析他的作品中外国文学元素的体现,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外国文学影响如何塑造了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选择。

通过对余华作品的细致解读,以及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对比研究,本文将揭示余华创作中外国文学影响的重要性,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余华的创作历程及特点余华,这位当代中国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其创作历程与外国文学的影响紧密相连。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余华开始活跃于文坛,早期作品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展现了他对人性、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是法国和俄国文学对他的影响。

余华借鉴了这些文学传统的叙事手法,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随着创作的深入,余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的小说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往往以平实见长,却又不失深度和内涵。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吸收和转化密不可分。

余华在小说中运用意识流、荒诞等现代主义手法,将传统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余华的创作中,外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更体现在他对人生哲理和价值的思考上。

余华的作品常常探讨个体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关系,以及人在面对苦难和命运时的选择与坚持。

这种思考方式与欧洲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余华对外国文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余华的创作历程和特点充分展现了外国文学对他的深刻影响。

他通过借鉴外国文学的传统手法和现代主义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并在对人生哲理和价值的思考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余华与卡夫卡

余华与卡夫卡
姓名:***
学号:************
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余华是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者之一。而在多位西方大家中,对余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卡夫卡。余华因为读到卡夫卡,使得他的文学创作进入新的境界,两人作品在荒诞离奇的创作风格,充满罪责与暴力意味的思想内容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
三、对余华刻画人物的影响
卡夫卡笔下的人物通常没有自己的名字,人物也常常被塑造成为一种符号化、抽象化的形象。如:《审判》中的约瑟夫、《城堡》中的K、以及《饥饿艺术家》中的“饥饿艺术家”等,他们的名字是没有意义的。余华的一篇小说为《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其中的主人公也是没有名字的,余华刻意不为人物命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从卡夫卡那里学来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余华手中如同道具一样任由他摆布的人物,如:《一九八六年》中历史教师,《爱情故事》中的“男孩”、“女孩”等,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行动,更没有思想,余华不刻意刻画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这正是他自由主义的一个表现。
一、对余华创作主题的影响
在创作主题方面,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是观念上的、整体上的,卡夫卡对生存的思考诱发了余华自己的生存思考,他的痛苦、绝望与卡夫卡西方式的情绪一拍即合,异曲同工。余华的作品体现了80、90年代中国文学精神的潜在演进,即从“文革”,记忆、追溯历史到形而上学问题的哲学关照。卡夫卡则以反讽圣经故事表达出对西方化的犹太人宗教情感的失望,有着浓厚的神学内涵。但文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它对美好生存的执着呼唤,所以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又都表达出焦灼的期待。
二、对余华创作观的影响
余华的创作观是有新颖性和深刻性的。“他常常把问题逼到没有回旋的境地”,在他眼中,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他觉得“真实是对个人而言的”,所以他“宁愿相信自己”,而不愿相信生活给他提供的那些东西。为了能从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生活中突围,他使用了一种“虚伪的形式”以接近个人精神上的真实,这样的创作观不无受卡夫卡的影响。余华的《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显示出一种卡夫卡式的荒诞与诡,小说主人公在一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步步退让,以致最后被人强行拖去为一个素不相识“朋友”守灵,并去充当死者母亲的孝子。荒诞不经的行为道出了一种心理体验的真实即人生在世的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的尴尬境遇。该小说借鉴了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创作而成,两者在形式与思想上均有诸多相近之处。余华和卡夫卡在人类的生存观和创作观上再次重逢,那是对意义和价值的呼唤。

浅析余华前后期创作的转型

浅析余华前后期创作的转型

摘要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他并不多产,但是他的每篇文章都能给读者一种特别的感觉。

前期的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生活环境的压抑,他前期文章的风格都是阴冷、暴力和血腥的。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他这个时期的创作深深刻着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子。

进入后期创作的余华,随着国内形势的大变化,逐步摆脱了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将对人性恶性面的展演转变为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关注,因此他也越来越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总的来说,余华从对大师的模仿走上了自己创作的道路,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余华外国作家环境变迁前后期转型引言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他从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直到04年新作《兄弟》的出版,共有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

余华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大都是难得的精品。

他的创作主要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代表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主要都是些中短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内容强悍精辟,后期主要是在90年代,典型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兄弟》这几篇长篇小说,篇幅较大,将写作重点放在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余华真正被读者所接受并推崇主要是在后期,其后期的几部作品,几乎每部都堪称经典,比如《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兄弟》等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深远的影响。

并且《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还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其作品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还曾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和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还获得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本文将针对余华前后期创作发生转型及其原因进行论述。

一外国作家对余华的影响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生活在充满血腥和死亡的阴暗的医院,这种生长环境与他性格的形成多少有点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作家对中国先锋文学作家余华的影响摘要:本文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为理论基础,分析研究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余华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深刻关系。

关键字:余华西方作家影响研究比较余华从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被视为先锋小说的典范,90年代后创作发生转型,写作风格由先锋叙事变成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其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

余华前期的小说非常明显地收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转型后的现实主义创作也仍然带有先锋文学的影子。

对余华影响较大的西方作家主要有福克纳、格里耶、罗兰·巴特、卡夫卡和海德格尔等。

福克纳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余华将美国作家福克纳称为“师父”。

他说:“影响过我的作家很多,比如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可是成为我师父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纳……福克纳就传给我一招绝活,让我知道了如何应对心理描写……我发现了师父是如何对付心理描写的,他的叙述很简单,就是让人物的心脏,让他的眼睛睁开。

一系列麻木的视觉描写,将一个杀人者在杀人后的复杂心理烘托得淋漓尽致。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害怕心理描写了,我知道真正的心理描写就是没有心理。

”余华认为心理描写并不可靠,尤其是当人物面临极端情况时,丰富的内心是没有办法表达的。

当人物需要内心表达的时候,他很少把笔墨花在对人物心理的直接描绘上,而是倾向于其身体行为和状态,即用肢体语言和行为语言来间接地反映其内心丰富的世界。

如《活着》中有庆因为大出血而死之后,“我一下子就看不见医生了,脑袋里黑乎乎一片,只有眼泪哗哗地掉出来。

”“我有庆有庆叫了好几声,有庆一动不动,我就知道他真死了,一把抱住了儿子,有庆的身体都硬了。

”“走到了有庆坟前,家珍要我把她放下去,她扑在了有庆坟上,眼泪哗哗地流,两只手在坟上像是要摸有庆,可她一点力气都没有,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

”余华的心理描写实质上就是福克纳式的心理描写。

罗伯·格里耶对余华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初的中国文学虽然开始自觉地回到文学自身的领地,但是在写作形式和文学观念等方面还处于严重滞后的局面,中国先锋小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中崛起的。

李陀曾经称余华的作品为“阅读的颠覆”,余华不仅对长久以来形成的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进行了强烈的颠覆,还对文学创作本身的诸多问题发起了全方位的扫荡。

在这方面,法国新小说派,尤其是罗伯·格里耶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余华曾经在《内心之死》中对格里耶的叙述方式倍加赞赏。

“一切的描写都显示了罗伯·格里耶对眼睛的忠诚,他让叙述关闭了内心和情感之门,仅仅是看到而已……正因为如此,罗伯·格里耶的《嫉妒》才有可能成为嫉妒之海。

”格里耶提倡“物本主义”,其理论认为“世界没意义也不荒谬,只是存在着”,世界由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人则是处在物质的包围之中,只能通过视觉看到物质的外表,不应凭主观赋予它任何意义。

他反对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主张人与物要进行分离,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思想感情等都极其次要甚至可有可无,只需要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

法国新小说派的这种非人格化的叙述方式在他前期作品中尤为突出。

《现实一种》描写的是一件兄弟相残的恶性家庭暴力事件,而余华只把自己限制于对事件的客观描写上,不做任何道德评价或心理分析,残酷的事件与作者的不动声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读者的阅读感受造成了强烈冲击。

除了这种叙述外,法国新小说派还在更重要的方面给予余华启示。

格里耶认为,传统的小说观念通常把小说看作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和投影,而当代小说创作应当同这种巴尔扎克式的小说传统告别,因为传统小说中所谓的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其实是带有浓厚的作家主观色彩的。

余华所寻求的无我的叙述方式,也正是基于对传统真实观的反拨。

“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现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寻找的结果是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

”所谓使用虚伪的形式,也就是指他要拒绝各种先验秩序,还原世界的自在状态,并发掘出埋藏在常规经验以下的东西来。

罗兰·巴特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余华的叙述平实而冷漠,是受到了罗兰·巴特的影响。

巴特认为“文学中一组记号的表达与思想内容无关,语言也与风格无关,它们都在一切可能的表达方式内,确定着一种丁兴华语言的孤独性”,包含着某种阶级政治倾向的作家个人风格“将一种语言外之物强加于读者”。

他认为理想的写作应该是零度写作或中性写作、毫不动心的“纯洁写作”,写作只指向作家自己。

余华曾经说过:“在这里作家有时会无所事事。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在风中寻找答案。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

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

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这种零度叙述几乎贯穿了余华的整个创作过程,但这并非是说余华的作品中缺乏感情,而是指他在写作过程中不受其他既定意识形态的束缚,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没有使自己的作品在尚未创作之前就定下了某种“调子”。

余华不认为作家有揭示现实意义的历史使命,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是“局外人”,更像个纯客观的观察者,用不动声色的冷漠的“无我”语言记录着人物和故事。

零度叙述降低了作者在叙事时的高度,使作者和读者处于相似的地位,有助于读者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在这众多的西方作家中,对余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卡夫卡,“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

”余华如是说。

卡夫卡不但在写作形式上给予他启示,而且卡夫卡深邃的思想、怪诞的风格和孤独的气质也濡染了余华的创作。

他书写的那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与卡夫卡笔下令人窒息、荒谬无常的世界共同奏响了人类的绝望之音。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有着与19世纪传统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艺术风格。

他的创作直指人类生存的现状。

在他深邃的目光里,整个“世界秩序都是由谎言构成的”,“在这片土地上笼罩着一篇黑暗”。

他延期这样的世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于是卡夫卡意欲通过其主观精神的揭示,去获取人存在的本质。

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生存于这个世界的精神感受,他在创作中常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荒诞、真实性与假定性等因素拼合在一起,构筑复杂的寓言世界,寻求作品的象征意义。

而人物的符码化和文本的抽象化使得余华的小说成为一个言说“命运”、“死亡”、“欲望”、“灾难”等主题话语的寓言系统,作品中流露出的绝望感、无法摆脱的世纪末情绪无不与卡夫卡遥相呼应。

卡夫卡众多作品的意蕴历来众说纷纭,延伸出了无限的艺术张力。

如《城堡》就有关于宗教、犹太人处境、政治权力、现代人境遇等不同方式的诠释;而《在流放地》也有着政治体制和人类处境、宗教与人道主义、人性批判与战争罪恶等多重寓意指向。

可以说,卡夫卡的创作,既直指真实的存在,又向无限的空间延伸。

而这种创作精神及形式正是余华所向往与追寻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余华说:“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

”余华渴望去探寻、揭示的真实,是一种个人精神上的真实,也即存在于作家内心的对世界的个人理解,并意欲在这种真实背后繁衍出广阔的意义。

而卡夫卡正是这样一位作家。

心灵的连接使卡夫卡激发起余华的创作。

余华在卡夫卡的启示下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来创作。

从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背离传统写实准则,脱离常识与逻辑的围困,将目光投射到事物、生活的背后,从大众的概念走向个人的独特体会。

因而余华这一阶段的小说大都用一个或几个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诠释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其作品带上了浓厚的寓言的色彩。

他用一个个带有寓言色彩的故事在繁复的生活面前开始了他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并把这思考的历程在文本中自由展现。

海德格尔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余华后期创作还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影响。

海德格尔认为,对死亡的感知可以触及最根本的存在,因为在他人死去之际可以经验到一种引人注目的存在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被规定为一个存在者从此在的存在方式转变为不存在。

《活着》里福贵目睹了各种形式的死亡,当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阶段时,对死亡的审视和感受成为了他的主要思想内容。

“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

”向死而在,使福贵在死亡面前敞开了生存的一切可能性而获得了一种坦荡之乐。

福贵正是在对不堪忍受的苦难的承受中,在对死亡的无数次的照面中,领会了存在的真意和命运的无常,最后走向了达观与超脱的澄明之境。

在存在主义者眼中,生存的本真状态从来就是荒谬和虚无:“上帝”死了,人类被抛离出了宗教这个温暖的怀抱,不得不赤裸的面对整个巨大的冷冰封闭的物质世界。

”福贵懂得了自己过去视为当然的东西中,究竟有多少就其本性而言,是既非永恒也非必然的,而是彻底暂时的和偶然的,他懂得了不管那个自我看起来是多么完全地包容在他的社会环境里,自我孤独也是人生无法约减的一面。

到了最后,他还是看到了每个人在他自己的死亡面前都是孤独的和无遮无蔽的。

他的的淡然,是因为他无法选择,活着是生命的唯一动力和最高意义。

余华在这方面的创作体现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

余华的创作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关系非常密切。

除上述作家之外,余华还经常在文章中提到海明威、普鲁斯特、托妮·莫里森、纳撒尼尔·霍桑等人,他说:“我一下子面对了浩若烟海的文学,我要面对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的现代文学……我的阅读更像是生存中的挣扎,最后我选择了外国文学……然而作为一位中国作家,我却有幸让外国文学抚养成人。

”80年代后的新时期文学作品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作为政治观念载体的固有传统和存在方式,更注重文学自身的探索,余华小说的主题超越了具体的社会政治问题的范围,叙述技巧也与传统样式大相径庭,加深了文学表现的深度和力度,充分体现出“文体的自觉”,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产物,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1、高旭东.比较文学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方爱武.生存与死亡寓言诉指——余华与卡夫卡比较研究[J].湖北:外国文学研究,2006(03)6、余华.余华作品集(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林曦.现实主义精神的吸纳——余华写作转型前后比较[J].上海:中文自学指导,2003(03)8、姚岚.余华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吸收[J].上海:中国比较文学,2002(03)9、余华.活着[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19981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