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合集下载

对余华小说作品艺术性的探讨

对余华小说作品艺术性的探讨

对余华小说作品艺术性的探讨作者:周静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作为一名先锋派的小说家,余华属于那种特立独行的作家。

他总是能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追求。

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余华不在乎传统的叙事方式,他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他不断地追寻并叙述着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迷茫和思考。

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作品的研究,探讨并分析其作品的艺术性价值所在。

关键词:余华小说作品艺术特征引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异常活跃,余华就是那一批成长起来的作家。

从1987年开始,余华先后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四部短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等三部长篇小说的创作。

强烈的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使得余华在文学上的思想和内涵得到了不断的转型和升华,从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以及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他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八种外文传播于海内外,其中《活着》获得了多项国际文学奖项。

余华是一个笔耕不辍、风格多变的当代小说家。

一、弃恶扬善的思想艺术凡是读过余华作品的读者,都会被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内容所震撼,更会被暴力和血腥背后隐藏的温情和关爱所感动。

余华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而更倾向于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

通过不断地重复人世间的冷漠与残酷,对其进行酣畅淋漓的刻画和描写。

余华表达了一种对人的荒诞性处境和荒谬感的思考,充溢其中的是对命运悲剧和人性恶的绝望。

绝望之中,余华又将自己对人世间的温情、关怀与爱表露无疑。

这使我想到了清代学者胡文英评价庄子的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善与恶始终是人性的两面,弃恶扬善,先抑后扬,通过恶彰显善的可贵,借助死领悟生的可贵,这是余华一直在追求的思想境界。

《活着》是一部典型的宣扬弃恶扬善的作品。

年轻的富贵不学无术、无所事事,各种沉迷,各种堕落,而到最后却终于迷途知返,回归善良。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知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入手,探讨他的创作风格和独特之处。

一、题材取材广泛,内容现实深刻余华小说的题材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家庭、校园、城市到乡村、战争、政治等,他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命运和情感。

余华的创作倾向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和探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思考社会道德伦理和人性的真谛。

例如,他的代表作《活着》以农民家庭为背景,叙述了一个人在苦难中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故事。

另一部著名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则以许三观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反映了当时农村缺乏希望和机会的生存状态。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社会的种种现实,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温暖,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

二、叙述风格简洁高效,情感细腻深刻余华的小说文字简单明了,句子通俗易懂,具有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他的叙述方式常常采用回忆和叙述相结合的手法,以一种半自传体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考。

同时,余华小说的情感刻画也是他的创作特点之一。

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透过细节刻画塑造人物情感,为人物赋予了丰富的感情生命。

他的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变迁和社会风云的变革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物自身的成长和心灵的历程。

三、创作思想鲜明,批判现实余华小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的体现。

他通过对现实的关注,让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了深厚的现实内涵,带有批判的思想精神。

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命运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因素和社会背景。

此外,余华小说的批判精神也表现在对旧传统和权威的审视上,他勇敢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用文学的方式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价值的深度层次。

四、形式创新,表现多样余华小说的形式创新一直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尊重。

在小说的创作中,他不断尝试并发掘新的表述方式和叙述策略,以不同的角度描绘人物和事件,达到了艺术的多样化和表现的广度。

从人间的“屠宰场”走向家庭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演化趋向

从人间的“屠宰场”走向家庭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演化趋向

种》, 作为余华前期的代表作 品 , 谓将 暴力 演绎到 了极 致。 可

了余华在 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纵观余华 的小说 创作 , 大体可见前期 以展现暴力为主 , 后期 以渲染苦难为重的主题
演化趋 向。这种演化使余华 不仅成功地 完成 了 自我 艺术上
个 家庭 的故事被描述成 一个从 生存 的虚空 到 肉体 的乌有 的长长 的倒计数过程 。这一 发生在两兄 弟之 间的死亡 与复
而且也实现 了自我精神 上的一 次迁徙——从先 前的哲 学化
命运思考向情感化生命 体恤 的转 变, 从冷静 的理性立 场向感 山峰的妻子又借助公安机关杀 死山 岗, 并将 山岗的尸体“ 贡献” 给医院 , 以便让他 死无完尸 。作 品的最后 , 一群医生在谈笑 风生 间将 山岗的尸体各取所需地
仇的紧张情节成为高度的悲剧题材 : 哥哥 山岗四岁 的儿 子不
小心摔死 了他的堂弟 山峰的幼子 。山峰在 仇恨与 愤怒 中一 脚踢死了 山岗年仅 四岁 的儿 子 , 弟两家从 此结 了仇 , 走 兄 并 上了循环复仇之路。死亡从此接 踵不 断。哥哥 山岗采用残
的再次转变—— 回到朴素 , 回到现实 , 回到苦难 的命运 之中 ,
收 稿 日期 :0 6— 3—1 20 0 4 作者简介 : 莫付欢( 9 8 1 7 一), , 女 广西武宣人 , 士研究生 。 硕
像衣服一样折叠起来 , 也离 开了。其浓郁 的血腥 气息 、 鲜血
淋淋 的图景给人 以阴森恐怖与寒彻肌骨的感 觉。此外 如《 一
光。 叫 余华 说 : 叙 述 者 不 是 ‘ ’ 而 是 ‘ ’ 好 比 一块 “ 人 , 物 ,
铁 , 只有“ ” 完全是在用一种非常冷 的叙 述语调进 行写作 , 我 才真正找到了 自己 的叙述 语调 , 常冷酷 。 L 在 这种 创作 非 ”]

余华创作的先锋性

余华创作的先锋性

余华小说的先‎锋性表现摘要: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小说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限‎制和常规模式‎,在叙述形式、叙述语言、叙述母题、叙述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品质。

本文将从他作‎品的先锋话语‎、暴力与死亡母‎题、叙述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小说作品的先‎锋性表现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1先锋话语余华以一种先‎锋的姿态走上‎文坛后,便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超越常规语体‎界限的叙事特‎征。

传统小说中的‎词语、句子是用来描‎摹客观实践的‎自然行程的,它的意义在于‎传达出现实世‎界的表象与内‎容,即作者直接用‎感官感觉到的‎世界形态。

但是余华看到‎世界并非一目‎了然,要想使得外部‎现实做最真实‎的表现,就要在语言上‎打破常规并做‎一些创新。

而语言的创新‎不是没有规则‎的,它来自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感‎觉。

在余华的小说‎中,语言不再依照‎客观逻辑,而仅仅是依据‎“叙述”本身的规则,而这个关于“叙述”的叙述使文本‎的传统界限受‎到严重的损毁‎,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寓言式书‎写。

在余华前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远离现实‎的“幻觉”的着迷,如他的《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劫数难逃》等。

余华便用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将生活中那‎些只是概念化‎言语的所谓喜‎悦、悲伤、战栗、痛苦等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

通过整个的话‎语系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不曾被人‎感知过的世界‎。

如在《世事如烟》中,作者故意将故‎事中的人名以‎符号来代替:濒死者标号为‎“7”,负辱自杀的十‎六岁少女是“4”,与17岁粗壮‎孙子共眠的祖‎母为“3”,垂钓者是“6”。

余华说:“没有了姓名的‎男人和姑娘同‎时又有了无数‎姓名的可能”,犹如“没有被指定的‎交谈也同时表‎达了更多的可‎能重复的心理‎历程”。

符号式的不确‎定性语言更具‎寓言性。

2“疯狂的幻觉世‎界”———“小说的真实”对“再现现实的反‎拨”余华在他的《虚伪的“事实上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作品》一篇中这样说‎道,‎”。

余华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

余华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

余华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余华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他的作品因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观察而广受推崇。

他的小说通常探讨一系列引人深思的主题,这些主题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社会的多面性。

首先,余华的作品常常围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进行探讨。

例如,在他的著名小说《活着》中,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绘,余华深刻反思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生存本质的深思。

其次,余华的小说常常描绘人物在极端困境中的苦难经历和对生活的顽强挣扎。

这些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坚韧性,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面对生活的艰辛,通过卖血来维持家庭生计,展现了人性在苦难中的光辉。

此外,余华的作品经常将个人的命运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探讨历史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在《兄弟》中,通过两兄弟的命运波折,余华展现了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巨大社会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死亡是余华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他通过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探讨生命的脆弱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如在《第七天》中,主人公在死后七天的游历中,见证了人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普遍性。

家庭关系和亲情在余华的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

他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展现人性的温暖和冷漠,如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主人公孙光林在家庭的冷漠和暴力中挣扎,揭示了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也是余华作品中经常探讨的主题。

他批判社会不公和人性的贪婪,如在《现实一种》中,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的悲剧,揭示了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的黑暗面。

在一些作品中,余华运用荒诞性的情节和黑色幽默的手法,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荒谬和不合理。

例如,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主人公的荒诞遭遇和黑色幽默的叙述方式,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和辛酸。

余华的小说也探讨个人在社会和历史压力下的自我选择和追求自由的可能性。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29神州文化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李晓薇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先锋派小说的创作风潮,这类小说以暴力而著称,余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在90年代以后,处于种种原因,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激进地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先锋小说转向了朴素而又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他开始直面人性的光芒,注重对生命的关怀,在悲剧中体委温情。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余华的作品浅谈其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以及其风格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余华;风格转变;苦难;温情一、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90年代以后,余华相继撰写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几部小说。

这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温情使我们意识到,余华那冰冷的心在慢慢地融化。

尽管他的作品中仍然脱离不开苦难、孤独、死亡等阴冷的词汇,但人们开始慢慢地感受到余华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以及对生命的怜悯之情。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余华风格转变后悲剧中的温情。

(一)《活着》中的温情美《活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爷徐福贵年轻时因嗜赌成性、骄奢放纵而败掉了所有的家产,但即便如此,至亲仍对它不离不弃,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坚定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亲人的关爱使得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了安分守己的日子。

福贵从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富家少爷变成了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但是命运的毒手并未从此停住,上天将他最爱的母亲、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妻子一个个硬生生地从他身边夺走,只留下一头老牛与他孤独作伴、共度余生。

在《活着》中,余华用苦难重重的绝望梦魇了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但是拨开那层迷雾,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温情美。

年轻的福贵嗜赌如命,妻子家珍在屡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离开了他。

但是在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产、被迫靠变卖母亲的首饰过活的时候,家珍又带着儿子女儿回到了富贵的身边。

家珍本是米商老板的女儿,完全没必要跟着徐福贵过这种穷苦的日子,但是在丈夫困窘的情况下,她毅然地选择了共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从“先锋”到“现实”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从“先锋”到“现实”

从《活着》来看余华“先锋”向“现实”的转变11级汉语言文学(2)班 45号侯健明摘要:余华1980年代的创作以“愤怒”的写作显示了先锋文学的挑战性姿态,把人类内心最深处的黑暗、残酷及卑琐释放出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惊恐不安和绝望的世界。

而其1990年代的创作以幸存者的言说表达了虚伪的“活着”的人生关怀,明确显示出向“现实”转变的倾向。

这表明他已进入了“新写实”的行列, 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先锋、现实、转变一、80年代余华先锋小说的历程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是在主题和叙事上最“冷酷”的一个,他前期的小说总是与常理相对抗,对传统文化、文学观念进行挑战,对人性中恶的一面予以揭露,“死亡”成为描写最多的主题。

余华在80年代的小说中,主要是用语言将一种完全个人化的真实变成一种对所有他人的真实。

余华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和暴力、血腥和冷酷,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

他是基本沿着残雪生存探索的路子走的,即善于超现实画面的营造,但余华与残雪不同之处在于余华更强调了语感和叙述的策略,这点余华由于同一时期的苏童近似。

余华小说主要特点有两点:一,刻意追求“无我”的叙述效果,创造出一个冷漠的叙述者。

二,发掘人性中“暴力”的本性,并用富有诗情画意的叙述进行描写。

1987年1月《北京文学》上刊出年轻作者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迅即引起读者的注意。

作品不安排理出牌,不仅叙事次序前后颠倒,故事的内容也似漫无头绪。

然而这篇小说却预告着“余华现象”的到来。

在以后的十年里,余华以一系列的作品引导我们进入一个荒唐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暴力与疯狂的世界:骨肉相人情乖离不过是等闲之事。

在那世界的深处,一出出神智迷离、血肉横飞的大戏正在上演。

而余华告诉我们这也是“现实一种”,也有它的逻辑。

他不仅以文字见证暴力,更要读者见识他的文字就是暴力。

事实上,1985年开始小说变革也可以说是小说文体变革,最后归结为叙述语言的变革。

暴力与温情——试论余华的先锋小说

暴力与温情——试论余华的先锋小说

国当代 文化 》 提 出 , 现 代 艺 术作 品将 虚 构 和 冷 胡 同口 , 赶 着一 群 少女 就 像赶 着 一群 鸭 子 。2嘴 中 后 他 漠作 为 自己的性 格 特征 。表 面 L看 , 国先 锋 文 学 里 叼 着 烟 走 来 , 不 小 心 滑 了 一 下 , 是 没 有 中 他 但
l 确 实 是从 虚构叙 事 、 言实 验 和 生存 状 态 这 i 方 面 摔倒 。 J 语
齐头并 进 的 : 马原 置身 于 虚构 , 而营 造 出 的 “ 真 进 似
那个被 称作 “ ” 除 了 在这 篇小 说 的开头 部 分 2人
幻 觉 ” 孙 甘露 在文 字 间 往返 周旋 、 ; 拼贴 集 合 得 不 竭 “ 着 炯 ” “ 了 一 下 ” 外 , 再 有 别 的 意 义 。 叼 、滑 之 不
o fYu Hua S Av nt a de No e s ’ a g r v l
JANG R n I og ( eate t f ecigAfi , lc i P w r n ier gSho o A h i H i 2 0 3 , h a D pr n ahn f r Eetc o e g ei col f nu , e 30 9 C i ) m oI a s r E n n n
摘 要: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 , 他在 2 0世纪 9 0年代创作 的小说依 然是读 者和文 学批评家所 津津乐道 的
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 的起承转合 , 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 回顾 了他在先锋 小说 从
创作 时期对文本结构和 内容 的突破 , 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 中彰 显余 华小说写作 的当代魅力。 关键 词 : 余华 ; 先锋 小说 ; 暴办 ; 温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先锋余华
(一)先锋文学
说起余华,我们不得不提及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作为先锋派中的先锋,余华早年的作品被冠以先锋文学的典范。先锋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以前的传统和规范,力图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先锋文学作为一种新事物,为文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开始出现时确实引起文坛轰动,一系列关于先锋作品的评论接连出现。但正如历史上的很多改革一样,先锋文学运动并没能持续下去,不到十年的功夫,中国的先锋派就风光不再,大批的作家相继转型,余华也不例外,但这次运动给文学界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
这三十个年头的写作对余华来讲最后结果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这句很俏皮的话却道出了余华对写作的热爱与对文学的推崇,文学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而余华就是想通过写作这个手段丰富自己的内心,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发挥文学的巨大力量。
因此当有人采访余华时,余华简单介绍了一下他写作的整个历程,他觉得“文学的道路也是我人生的道路”。我们经常能透过某位作家的作品品味出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因为此时的文学作品不再是一部简单的作品,这里面更多的是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就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是作家的我们难以理解作家写作时的辛酸。对余华来说,写作也是一件及其痛苦的事,并非科班出身的余华在一开始写作时都不知道引号是干啥用的,常常把简单的语句写复杂了。在他开始写作时他发现最大的困难难以坐定下来,对于刚二十岁出头的余华来说,我想不仅是余华,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天天把屁股与椅子连接起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所以余华认为要克服这个困难“就是首先建立屁股和椅子之间的友谊,而且是长时期地建立这种友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年轻的余华用坚强的信念克服自己的种种欲望,咬牙写作,最终度过了一开始的那种焦躁烦闷心情,因为他再也不想去面对那个千篇一律的口腔了。
看完后,我们发现余华的生平并没有太多的精彩之处,并没有太多复杂艰辛的经历供人们去研究,但是我们通过余华的作品多多少少还是能发现余华的生活与经历对他的写作有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他所写的很多故事可以从他的生活中找到素材。余华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他小时候的家的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从小面对着太平间生活使得余华对死亡并不恐惧,甚至习以为常,见惯了鲜血,从而使他对鲜血产生了麻痹。所以我们在书上或研究资料上都可以看到对余华前期小说的主题探讨无不充满了暴力、死亡、血腥、冷酷等字眼,我想出现这些与他自身经历应该有密切关系。
“那个疯子又回来了!”
“那个杀人的疯子又回来了!”
——余华:《河边的错误》
生活中的我们如果听到这样的呼喊,第一反应肯定是跑开了,毕竟面对的是一个疯子,心里多少有点恐惧与害怕。对待疯子用对待正常人的办法去对待他肯定是行不通的,那我们该怎么办,放任自流?现实中的我们看完之后肯定会觉得这样的疯子早就被关起来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法律,有严格规范的社会里。可是,如果真有这样的事该怎么办?
作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作的,特别像余华这样并非受过专业训练的作家的来说更是需要学习的,认真学习是任何一个作家都需要的写作态度,正如余华自己所说“要想学习的话,学习作品是最好的渠道,没有更好的渠道了”。余华在决定写作时,阅读了大批作家的作品。在余华写作初期,有两位作家对他影响重大,一位是川端康成,一位是卡夫卡,对于这两位作家余华认为“当川端康成教会了我如何写作,然后又窒息了我的才华时,卡夫卡出现了,卡夫卡是一个解放者,他解放了我的写作”。可以说川端康成和卡夫卡是余华的恩师,因而我们在余华的作品里依稀能看见这两位作家的影子,但余华只是在初期创作对他们进行模仿而已,一味的模仿会阻碍余华后期的发展,正如余华所说“任何一个作家他教会了你写作同时也会葬送你的前途,你越迷恋他,你自己的道路就没有了”。所以余华在自己的写作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且他成功了,因而对于余华的创作历程我用余华道路来概括应该不偏不倚。
Abstract:In the eighty's of the Pioneer Writers, Yu Hua always give a person a kind of personal independence of conduct attitude, so that his works and himself often by people who do not understand. But he doesn't care about other people's eyes light and not the pursuit of fixed narrative mode and narrative skills, always adhere to the own narrative style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ir own unique observation to explore the thinking of reality. Literature in general, the Yu Hua's cre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Yu Hua's early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pioneer works, but later Yu Hua had changed the Pioneer Road, embarked on a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public's warmth and realistic Road, when a piece of question sound in his ears, Yu Hua in his works proved himself.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some of Yu Hua's life and his work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works of later style of the artistic value of Yu Hua's novels.
5.若在省教育厅、学院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学生:殷强(指导教师:管军)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摘 要:在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里,余华总是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以至于他的作品和他本人常常受到人们的不理解。但是余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追求固定的叙述方式与叙述技巧,一直坚持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叙事视角,用自己独有的观察力来探讨对现实的思考。文学界大致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余华创造了大量先锋作品,但后来的余华却改变了先锋道路,走上了一条与普通大众相结合的温情写实道路,当一片质疑声在他耳边回响时,余华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自己。本文将结合余华生平和他的一些作品,对比前后期的作品风格,探讨余华小说的艺术价值。
一、关于余华
(一)余华
关于余华,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他的生平。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初中,1977年高中毕业,但并没有去工作,从1978年开始在海盐当了5年的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1984年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星星》,这篇小说还获得了1984年的《北京文学》奖。1987年写出了一篇让他激动不已的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作品是余华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此时的余华正在践行他的先锋道路。进入90年代,余华接连写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风格一改先锋味道,温情写实,揭露命运,与此同时余华还凭借《活着》在意大利获得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在国外余华获得很多荣誉与奖项,余华成了一个外国人熟知的中国作家。耗资几年写成的长篇《兄弟》出版后大受好评。近年出版的《第七天》也引发人们的深思。
(二)小说主题
翻开对余华评论的文章,暴力、冷酷、死亡、血腥等字眼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些只是余华小说的表面含义,透过这些字眼,我们在更深处会挖掘出余华小说所要讲述的是一种苦难,这种苦难被余华深深的隐藏在残酷的血腥场面里。而苦难的背后余华似乎又在透露着什么,那就是一种温情,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情。余华对苦难与温情之间的转换并没有直截了当的叙述,而是借助自己的叙述模式来叙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作品来加以阐释。
2.毕业论文(设计)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
3. 毕业论文(设计)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
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
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探讨的便是上述的问题,关于这样主题或类似“疯子”意象的作品在余华的作品里很常见,如《往事与刑罚》中的刑罚专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中的诸多人物等。我们会很好奇,大凡作家用的意象大多有象征意义,难道“疯子”这个意象有独特的魅力,余华对“疯子”的痴迷是否暗示他此时的心里精神世界?
关键词:余华;先锋;现实;小说艺术
From the Creation to the Warmth and Realistic Pioneer——A Study of Yu Hua's Art
Student: Yin Qiang (FacultyAdviser:Guan Jun)
(Education Department,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