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尊重的作家之一,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而为人称道。

余华的小说作品既有古典元素,又具有先锋意识。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体现在其作品中的情节设置和文学语言中。

在小说《活着》中,余华运用了传统的笔法,通过叙述一个男子活着的故事,展示出古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以及农民的生存困境。

小说中充满了怀旧的气息,描绘着伤感、痛苦和希望。

余华的小说具有一定的古典主义风格,它可以让人们回想起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人们对过去的情感。

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对一个乡村保卫队员的描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呈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缺点,比如说农民的贫困和普通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这种古典主义风格体现了余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然而,与古典主义风格相比,余华小说中的先锋意识更为明显。

余华的小说不仅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创意,同时也在文学语言方面展现出前卫的特点。

他的小说模糊了小说中人物行动与自然现实之间的界限,把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

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刻画了一个知青对家乡的思念和想象。

小说本身就像一张庞大的思维地图,通过充满迷幻和幻觉的语言,建立了一个深奥且诡异的思想世界。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心理刻画和对于现实的嘲讽和批判,突破了传统小说创作的桎梏,展现出了前卫的文学感受和创作理念。

总之,余华小说中的古典因素和先锋意识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平衡着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算是一位执着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能量的作家,充分地彰显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独特性和魅力,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和传承做出了珍贵的贡献。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O顾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0)【摘要】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叙述视角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借鉴与超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余华的作品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这使得他的作品偏向一种隐喻性极强的美学风格,在先锋性基础上实现了暴力与荒诞的结合。

【关键词】余华;叙事风格;暴力与荒诞;隐喻美学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界是属于先锋派的小说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那些接受了大量新观念影响的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语言与结构,开始寻求小说创作的新视野。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的余华,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先锋小说作品,包括《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世事如烟》等作品。

其实从历史的视域来看,余华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先锋性,其本质上主要体现为叙述技巧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

本文就余华先锋小说的形成及所受的外来思想的影响,和余华先锋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先锋特征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启蒙思想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余华创作的影响暴力美学,作为贯穿余华早期先锋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有着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失位现象的批判与余华幼年时期在“文革”中的相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时期的余华,目睹了周遭社会纷纷扰扰的世象: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不仅让社会失序,更让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长期处于相互猜疑的人际关系中。

余华在自叙中曾说:“那些所谓义正词严的大字报的背后也尽是人身攻击,尽是相互造谣、恶意中伤。

”而这些混乱的社会现象,也使余华对于这个社会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与不信任感。

“文革”十年,忠孝仁义的优良传统道德遭到破坏,一个个宣扬去其糟粕的口号背后,实则上是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伪善。

“文革”结束后,以1979年周扬发表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肯定思想解放这一五四运动的精髓。

余华《活着》创作缘由

余华《活着》创作缘由

余华《活着》创作缘由摘要:长篇小说《活着》以解放前到文革后这一段时间为时代背景,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人物形象富有张力且个性丰满。

这部小说是余华由先锋作家向写实主义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者用冷眼旁观式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叙述福贵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其中所透露出来的生存哲学不由的让人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早期以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到了《活着》,余华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已不再走极端化的路线,而开始淡化叙事风格的特色,更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

通过冷静质朴地叙写一种在无言抗争中活着的方式,《活着》自始至终蕴含着对人性的礼赞,实现了从注重文本表现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突破,《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活着》;现实意义;人生哲学一、简述《活着》主要内容及作者《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富贵和他的家庭身上。

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富贵塑造成一个存在的英雄。

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富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因此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记》。

整部作品的情感节奏像是风中之烛,多舛的命运之风一阵又一阵吹过,忽明忽暗的情感波动中,一个又一个人物的生命之烛被风吹灭。

浅谈余华先锋小说《活着》

浅谈余华先锋小说《活着》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

余华也不例外。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

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

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

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

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

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

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

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

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

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

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

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由余华的创作看先锋小说的转型

由余华的创作看先锋小说的转型

如《 一九八六》 《 、死亡叙述》 他还常用非成年人视角, ; 例如
《 在细雨 中呼喊》其特 殊的叙述 视角颠 覆 了主要 由成年人视 , 角所塑造的 儿童生活 , 了人们 习以为 常的关 于儿童 世界 打破 光明灿烂 的想象。余华 说他是 “ 愤怒 而冷漠 ” 的叙述者 , 这种
家之一 。他的创作不仅 明显 区别 于传统 的写 实主义 小说 , 也
完肤。在此 , 余华放弃 了对现 实生 活 的摹 仿 , 以一种 极 端 而
的方式 凸现或是放大 了 日常生 活中随处可 见的暴力 。
实现了文学创作的转型。从 19 年开始 , 91 余华推出长篇小 说《 在细雨中呼喊》 《 、活着》 《 、许三观卖血记》 等令人耳目一
新 的作品。在这些 面貌全新 的作 品里 , 人物 不再是抽 象的符
式充满激情 , 的力量 源 自于人 内心 的渴 望 , 以它使 我心 它 所
醉神迷。读余华早期的先锋作品, 仿佛走进一个暴力和恶的
世界 , 在姿 意渲染 的暴 力与 死 亡 的执 意残 酷乃 至残 忍 中 , 死
验色彩。不可否认 , 这一切使初露头角的余华显示出与众不
同的老练及某种稳定 性 然 而 , 余华 又并 非一成 不变。他总 是在不断的 变化 中寻求 新 的 发 现 、 的 发 展 。9 年 代 的余 新 o 华, 从极端 的先锋 写 作转 向了新 的 叙 事空 间—— 民间立 场 ,
寞、 孤单生活 的敏感 , 以及 对 孤独 的 少年 生 活世 界的关 华 从 事着 极 端 “ O 先锋 ” 的写作 : 恒常 的冷 漠与愤怒 , 挥之 不 去 的暴 力与 死 亡情 结 , 浓郁 的文 体实
而暴力正是人性恶的最好载体 余华也坦言, 暴力因为其形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余华是一位有着独特生活体验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是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

《十八岁远门出行》、《鲜血梅花》、《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都是余华的先锋小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余华的先锋小说彰显出他理解生活的聪明和敏感,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残忍,世事命运的无常,现实生活的死亡和血腥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世界的荒诞,等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一、先锋时代的价值取向。

(1)血腥和暴力。

在余华早期的作品中,似乎对暴力有着特殊的兴趣。

他的笔下的苦难是与生俱来的,而苦难的根源则是暴力,他用暴力和血腥概括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现实。

余华的先锋小说,单看题目就有点让人触目惊心,尽管他有意无意的用偶然、错误、劫数、刑罚、战栗、台风、鲜血、死亡等暗示阅读者不至于被文中随处可见的意外、暴力、血腥和诡异吓着,同时刻意在小说题目中镶嵌了现实、世事、往事、事件、一九八六年、十八岁爱情、夏季之类的字眼,以表明他所写的就是真实生活,往往使阅读者惊异、思考、不寒而栗。

若说被公认为“成人仪式”的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只是余华对血腥、暴力、尔虞我诈的现实反常解剖的大胆尝试,那么余华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可谓登峰造极,彰显了一种暴力美学。

小说《现实一种》不仅有最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

暴力的起源于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和摔死了自己的堂弟。

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就这样不断地去卡堂弟的喉咙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

他抱着堂弟到屋外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沉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并没有去注意堂弟摔下去后会怎么样,而是“感到轻松自在”。

就这样,暴力的漩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

在这个无意识的暴力激发下,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漩涡中。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合了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

古典因素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先锋意识则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这两个方面在余华的小说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余华的小说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他经常引用古典文学典故、对古代文人墨客进行塑造,并运用古典修辞手法等等。

在他的长篇小说《活着》中,主人公徐福的名字来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众猿宝盒”故事,这一名字的选择不仅彰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很好地与小说的主题相呼应。

余华还常常通过描写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来表达对古代文化的追寻和传承。

比如在短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对待卖血的执着和坚持就是一种对传统中“忧国忧民”的价值观的承袭和延续。

余华的小说中同时也存在着浓厚的先锋意识。

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使他的作品显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比如在《活着》中,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大事件进行再现,余华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让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思。

余华的小说极富现实主义意识,他常常通过对底层社会生活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索来展现社会的黑暗和人类的悲哀。

比如在短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描述主人公许三观在底层社会生活中的艰辛和挣扎,揭示了社会中贫富不均、制度不公的问题。

余华的小说中既有古典因素的传承与延续,又有先锋意识的批判与反思。

这种结合使得他的作品既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也为他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高度评价。

余华资料

余华资料

在先锋小说群体中,余华也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作家。

余华的创作可以1989年为界分两个时期:前期以激进的姿态进行先锋探索,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后期转向现实主义的,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

余华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是从对日常经验和常识的不满开始的。

他认为,人的生活常识中包含着一种很强的理性内容与庸俗气息,这种认识态度对任何事情都要证之于一定的事实,严重束缚了人的想象,成为作家创作的桎梏。

他说,作家应当重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突破日常经验的拘禁,进入无限广阔的精神领域;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由常识提供的价值都会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获得了新的意义,生活中那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也变得真实可信。

基于这种认识,余华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生活。

为了突破常识和日常经验的束缚,余华前期作品较多地选择了精神病题材。

如《一九八六年》写的是一个自虐精神病人,《四月三日事件》中的少年是一个被迫害狂,《现实一种》中的山岗与山峰兄弟虽然算不上真正的精神病,但他们身上那种原始的攻击欲至少说明他们严重的心理变态。

作者之所以处心积虑地选择精神病题材作为自己的一个视点,正是要借助精神病人在丧失理智以后迷乱的目光摆脱日常经验的束缚,找到对世界的一种陌生化的新的观照方式。

到了80年代后期,余华的这种观照方式有了改变。

他不再需要精神病题材的依托,已经能够突破日常经验的拘禁,在无限广阔的精神领域里遨游,自由地搭建自己的艺术世界。

他在这一阶段创作的《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等小说,把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几个怪诞的人物作为关注的对象,以完全陌生化的形态描写了他们在不可捉摸的命运支配下的荒诞生活。

小说中,这些人物无所谓性格与形象,全是一些昏头昏脑的可怜虫,他们受到各种欲望的煎熬,其行为也只为性和死亡两种本能所支配,如同趋光的飞蛾在人间到处扑撞。

作者认为,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有一定的劫数,所有的人都在走向命定的深渊,他们虽然竭力挣扎,但终究“劫数难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是一位有着独特生活体验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是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

《十八岁远门出行》、《鲜血梅花》、《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都是余华的先锋小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余华的先锋小说彰显出他理解生活的聪明和敏感,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残忍,世事命运的无常,现实生活的死亡和血腥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世界的荒诞,等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一、小说的先锋性表现
(1)先锋话语。

余华以一种先锋的姿态走上文坛后,便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超越常规语体界限的叙事特征,传统小说中的词语、句子是用来描摹客观实践的自然行程的,它的意义在于传达出现实世界的表象和内容,即作者直接用感官感觉到的世界形态,但是余华看到世界并非一目了然,要想使得外部现实做最真实的表现,就要在语言上打破常规并做一些创新。

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语言不在依照客观逻辑,而仅仅是依据“叙述”本身的规则,而这个关于“叙述”的叙述使文本的传统界限受到严重的损毁,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寓言式书写。

在余华前期小说中表现出对远离现实的“幻觉”的着迷。

如他的《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劫数难逃》等,余华便用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将生活中那些概念化言语的喜悦、悲伤、战栗、痛苦等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

通过整个的话语系统像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不曾被人感知过的世界。

如在《世事如烟》中,作者故意将故事中的人名来代替:频临死者标号为“7”,负辱自杀的十六岁少女是“4”,与十七岁粗壮孙子共眠的祖母为“3”,垂钓者是“6”。

余华说:“没有了姓名的男人和姑娘同时又有了无数姓名的可能”,犹如“没有被指定的交谈也同时表达了更多的可能重复的心理历程”。

符号式的不确定性语言更具寓言性。

(2)小说的结构---对常识的反叛。

就小说的时空而论,小说处于两种时空关系中:一是艺术家所面对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时空关系,另一个是由艺术家所制造的主观化的时空关系。

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在于现代小说破除了以往小说时空中陈旧的观念、单调的套路,余华对时间的看法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义。

在那里,时间固有的意义被取消,十年前的往事可排在五年前的往事之后,然后引出六年前的往事。

同样这三件往事在另一种环境时间里再度回想时,他们又将重新组合,从而展示其新的含义。

这种结构的小说主要表现在《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献给少女杨柳》等文章中。

前面说到的暴力和死亡等也是余华小说先锋性的体现。

四、余华先锋小说的创作特征
(1)循环叙事、时间幻觉等手法的运用。

结构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形式话语,对先锋小说文本的表现形态可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锋小说家们既可以通过借鉴了西方形式主义小说,获得相近似的结构品格和文本魅力,又可以把形式作为展示他们才华及智力的舞台。

(2)苦难和“人性恶”之主题
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在中国文坛兴起,先锋作家们在主题上大多都选择了对人生人性的关注,而余华对这种关注似乎显得更惊心动魄,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八十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余华小说中采用了不介入的方式,把世界的苦难加以冷酷地铺排渲染,使苦难获得了某种纯粹透彻,某种与生俱来性和非意志动摇性。

现实的荒谬和非理性是余华表达人生苦难的一种重要手段。

余华前期的先锋小说对现实的认识定位便是现实是荒谬的。

(3)符号化的人物形象。

对人性神秘形式的本质阐释。

余华通过暴力这种形式化的隐喻,完成了对人的主题的解构,他通过特别的符号化方式来虚化这一昔日大写的“人”的角色.余华说:“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

那些具有所谓性格的人生几乎都可以用一些很抽象的常用词来概括,即开朗、狡猾、厚道、忧郁等等,显而易见,性格关心的是人的外表而非内心,而且经常粗暴地干涉作家试图进一步深入人的复杂层面的努力。

《世事如烟》是余华小说中最典型的这种抽象化、符号化的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