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与先锋小说解析

合集下载

亢奋时代的低烧从“寻根文学现代派”到“先锋小说”的“现代”攻略

亢奋时代的低烧从“寻根文学现代派”到“先锋小说”的“现代”攻略

“先锋小说”则是在“寻根文学”和“现代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创新尝 试。这一流派注重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验,同时又坚守中国 文化的根基。作家们以颠覆传统叙事手法为手段,探索小说的新形态。如余华、 莫言等作家的作品,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梦境融为一体,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 复杂。
在“现代”时代下,这三种文学流派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让它们 在新的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我的“现代”攻略是: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对传 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敬畏之心。只有深入了解它们的精髓,才能更好地 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其次,我们需要坚持实验和创新。在借鉴他人经验的 同时,要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综上所述,寻根文学的文化指向是多元而深刻的。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的回归和创新,也是对民族文化创新和跨文化交流的一次积极尝试。在当今全 球化的背景下,寻根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中国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谢观看
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的转变,明显反映出了文化意识在文学中的重要作 用。寻根文学以回归传统文化为己任,倡导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重塑。而后寻根 文学则更加现代社会中文化碰撞与融合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 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中找到自我定位。两种文学现象都体现了对文化的,但侧 重点和视角却大相径庭。
“寻根文学”是一次旨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运动。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以韩少功、阿城为代表的作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重新 审视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等元素,寻找文化的根源。这一运 动为当时的中国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 识。
“现代派”则是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模仿。这一流派以卡夫卡、 萨缪尔·贝克特等作家为代表,提倡在创作中打破传统叙事和结构,注重表现人 物内心的孤独、迷茫和疏离感。通过运用抽象、夸张、象征等手法,现代派作家 成功地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也让我领略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

以朦胧诗、先锋小说为例,分析新时期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

以朦胧诗、先锋小说为例,分析新时期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

以朦胧诗、先锋小说为例,分析新时期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2010级汉语言文学(2)班董娟201014280222现代派文学,又称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

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

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

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其次,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主题。

再是,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代表作有波德莱尔及其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卡夫卡及其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等等。

我国新时期文学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作品,主要有朦胧诗、先锋派小说和探索剧。

朦胧诗是80年代,诗坛上一批有现代意识的年轻诗人的诗,大多采用意象与哲学联姻的思维方式,象征和暗示等现代派手法,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等,对我国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朦胧诗的创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强调人的权利、价值、尊严和人性的崇高,将文学的主体性提高到至为重要的地位。

其次,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济世态度、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这与传统的中国诗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心态是一脉相承的,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北岛的《回答》。

第三,朦胧诗人在广泛探求个体和人类文化的同时,把现代意识与东方古老文化结合起来,直接在远古的神话传说和人类进化的历史遗迹中,构建一种永恒的人类文化的模式,以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奥秘,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杨炼的《半坡》、《诺日朗》等。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文体意识鲜明,重 视小说的叙述策略,把叙事 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80年代之先锋文学解析ppt课件

80年代之先锋文学解析ppt课件
❖ 原因:不满于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 巧,试图通过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命中国小说 的面貌。
❖ 传统小说:第一层是语言和叙述,第二层是人物、故 事和情节,第三层是意义。
❖ 先锋小说:只关心小说形式而不关心内容,注重的是 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消解小说的意义,削平小说的“深度模式”。
《冈底斯的诱惑》
❖ 主人公:“我”、穷布、姚亮、陆高、顿珠顿月 ❖ 情 节:四个故事 ❖ 叙事手法:元叙事 元小说 ❖ 特 点:无时间地点中心人物;各故事无联系;每
个故事有头无尾;不停变换人称 ❖ 意 义:原始荒凉瑰丽神秘的“初民的世界”。
个人经验具有主观性、片面性、不可确定 性,所谓的现实也是如此。
❖ 3、表达方式,暴力与 死亡。
先锋的意义
❖ 1、话语的欲望表达; ❖ 2、叙事策略的运用; ❖ 3、幻觉与暴力; ❖ 4、人物与历史的死亡。 ❖ 结语:形式主义只是策
略,自我救赎才是目的
❖ “如果有人说我的作品是晦涩的,我觉得晦涩 是必要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我有很多 东西自己都没有想通,能教会读者什么呢?我 并不比读者高明多少,我无法把问题和价值判 断告诉给读者,所以我只能选择晦涩。”
——格非
格非的意义
❖ 1、运用繁复的叙事手法, 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 建构叙事迷宫;
马原的意义
❖ 1、运用元叙事手法,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叙 事圈套”;
❖ 2、瓦解了经典现实主 义的“似真幻觉”;
❖ 3、意味着超越了宏大 叙事的个人叙事时代的 到来。
孙甘露(1959~ )
❖ 上海人,1977年在邮 政局工作,1986年发 表成名作《访问梦境》, 代表作《我是少年酒坛 子》、《信使之函》、 《请女人猜谜》等。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突破传统文学形式与结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人类生活的局限与问题。

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创新。

本文将对先锋小说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先锋小说的起源先锋小说起源于欧洲,特别是20世纪初期的法国。

在当时,社会风气剧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人们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锋小说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形式,表达出新的现实与人类情感。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1. 自由创新先锋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新性的写作手法。

它不受传统叙述结构的束缚,可以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进行颠覆与重构。

先锋小说的创作人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规则,而是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探索人性与真实先锋小说对人性和真实的探索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深层次的真实,先锋小说试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它将现实中的细节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3. 语言的突破先锋小说在语言使用上也存在显著的突破。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大胆使用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象征、意象、诗意的描写还是对话的碎片化,先锋小说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种语言上的突破让作品更具有张力和个性化,也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4. 反传统、反形式先锋小说在表达上对传统和形式进行了反叛。

它拒绝传统故事的线性叙述,摒弃了传统的故事结构和角色塑造。

先锋小说试图打破传统小说固有的形式束缚,探索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反传统和反形式的精神,使得先锋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1. 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是先锋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变身》等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

中国现代派小说兴起于中国大陆80年代,明显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而产生。

合法性(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1西方现代派的内核思想上:科技发展与道德沦陷中的寻求“价值重估”即精神“荒原” 中思考现代文明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异化。

内容上:内倾性心理现实主义强调非理性内心与心理真实,形式上: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2“解锁”与重拾现代派在50-7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坛的尴尬(掩盖与封锁)使得其在八十年代出现本身就具有“解锁”的象征意义;现代派在新文化运动后曾两次影响中国文坛(发展不成熟),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现代派的主张契合中国作家在80年代的美学追求和反叛意识:现实主义僵化为政治的工具,需要进行革命;当时的文坛写作趋于模式化,浅、直、假现象严重;在新历史境遇中对真实的再思考。

4文学应回归自身对文学本体论的颠覆性思考:文学是语言的、审美的。

语言: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其次才可能是其它文学自觉:不要求社会责任形式本身成为追求,形式是内容的母体:语言本体论审美:文学审美属性代替历史属性成为焦点新时期作家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和尝试。

(一)新时期初王蒙、茹志娟等人对“意识流”、和宗璞、谌容等人对荒诞、变形等现代小说手法的应用;(二)80年代中期刘索拉、徐星、残雪等人的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品:《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山上的小屋》等。

(三)80年代中后期马原、余华、格非、孙甘露、苏童、莫言等为代表现代派与先锋小说二者区分的依据是:从时间上看:现代派出现在80年代前期;先锋派则指80年代后出现的,具体说是莫言、马原之后的一批年轻作家。

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对于小说精神气质的关注,后者则有着鲜明的文体实验色彩。

但事实上,这二者在很多的时候也是相通的。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刘索拉,女,祖籍陕西志丹,1955年生于北京,作曲家、小说家、人声表演艺术家。

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

【现代文学】什么是“先锋小说”?

【现代文学】什么是“先锋小说”?

【现代⽂学】什么是“先锋⼩说”?先锋⼩说是指中国⽂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也被称为新潮⼩说或实验⼩说。

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等,先锋⽂学⽆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现代主义⽂学,表现出与传统⽂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在⽂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马原的《拉萨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说的主题模糊暧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叙事。

2.在⽂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本只具有⾃我指涉的功能。

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在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物⼼灵的途径,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物⽣活状态。

⽽马原⼩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现。

3.在⽂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本特征更加平⾯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本深度的消失,⼈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像余华的很多⼩说中,⼈物根本没有⾃⼰的名字,⽤“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上的⼩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活本⾝⼀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说对⼩说叙述⽅式和语⾔形式的⼤胆探索为中国当代⼩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说创作有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视为⼩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现代派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现代派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的探索潮流之成因P2911、文学是政治的工具的观念不再获得普遍认同2、商品经济发展,文学“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3、文学内部:文革后出现的文学创新压力。

诗歌:第三代诗歌小说:寻根派、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这些文学变革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现代派小说(命名与西方现代小说“互文本”)刘索拉(1955~):《你别无选择》1985徐星(1956~):《无主题变奏》1985王朔(1958~):《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都市青年的生活,描写他们内心的焦灼、不安乃至幻灭感、荒诞感。

现代性主题。

自愿游离于“主流”社会的“愤怒的青年”的叛逆的情绪、生活。

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持蔑视、嘲讽的姿态;以或愤世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他们表达的,与其说是反“现代性”的“非理性”精神,不如说是走出“文革”阴影的一代,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追求人性、自由精神和主体创造性的情绪历史。

先锋小说马原:一位“叫马原的汉人”讲故事《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马原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对于现代汉语的叙事方式的探索。

“我讲的只是那里的人,讲那里的环境,讲那个环境里可能有的故事。

”虚构。

“先锋小说”对叙事方式的关注和不断变换,一方面,是在努力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化“中心话语”奴役的途径,为汉语文学言说谋求更自由、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汉语言的艺术表达力。

另一方面,通过对叙述行为的强调,表明叙述主体的“到场”,使小说叙事真正成为一种“主体的叙述”。

“先锋小说”叙事学革命,为汉语言文学言说的个人化和汉语言说主体的“自我意识”生长,开辟了可能性的空间。

莫言:感官王国莫言的写作努力使感受冲破日常的、公众的、理性的囚笼,把经验恢复到感官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 •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 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设想一下。 • a.关于结构。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少 内在联系。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一下。 • b.关于线索。顿月截止第一部分,后来就莫名其妙地断 线,没戏了,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 后面的情节当中?又一个技术问题,一并解决吧。 • C.遗留问题。设想一下:顿月回来了,兄弟之间,顿月与 嫂子尼姆之间将可能发生什么?三个人物的动机如何解释? • 第三个问题涉及技术和技巧两个方面。 • 好了。先看c。 • 首先顿月不会回来(也不可能回来,排除了顿月回来的可能 性,问题就简单了),因为他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他的班 长为了安抚死者母亲,自愿顶替了这个儿子角色;近十年来他 这个冒名儿子给母亲寄了近两千元钱。然后— • 还用然后么,我亲爱的读者? • • ——《冈底斯的诱惑》
《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 《北京文学》1987年第5期 《收获》1987年第5期 《收获》1987年第6期 《北京文学》1988年第1期 《钟山》1988年第1期 《收获》1988年第5期 《上海文学》1988年第11期 《收获》1988年第6期 《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 《北京文学》1989年第2期 《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作家》1989年第7期 《钟山》1989年第4期 《河北文学》1989年第10期 《长城》1990年第1期 《钟山》1991年第4期

经过5年的努力,1983年(23岁)终于得以进 入海盐县文化馆; • 1984年在《北京文学》当年第1期上发表处女 作《星星》,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 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在此期间,因在 《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上发表《十八岁出门 远行》而引起人们注意,并很快发表出一系列先 锋实验性小说而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说家。 1989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工作。
《虚构》:西藏玛曲麻风病村的故事
• •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比如这一次我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 了七天玛曲村。做一点补充说明,这是个关于麻风病人的 故事,玛曲村是国家指定的病区,麻风村。 毫无疑问,我只是要借助这个住满病人的小村庄做背 景。我需要使用这七天时间里得到的观察结果,然后我再 去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我敢断言,许多苦于找不到 突破性题材的作家(包括那些想当作家的人)肯定会因此 羡慕我的好运气。这篇小说的读者中间有这样的人吗?请 来信告诉我。我就叫马原,真名。我用过笔名,这篇东西 不用。
第九讲 “现代派”与先锋小说
• 一、关于先锋小说 • “先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解释是:“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旧 时也指率领先头部队的将官,现在多用于 比喻:~队 / 开路~ / 打~。”这个解释也完 全适用于我们现在在文学中所说的“先 锋”,其核心要素是“创新”和“超前”。 “先锋”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四点,即 • 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悲剧性
我们在此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 狭义的“先锋小说”,且不包括“晚生代” 作家。
关于“先锋小说”的创作。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 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 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
2、
•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 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 面上进行: •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著名的“元叙事”手法 和“马原的叙事圈套”是其标志; • 莫言是语言实验的先锋,以个人化的感觉方式有 意地对现代汉语进行了“扭曲”,“我爷爷”、 “我奶奶”成了打有莫言印记的专利产品; • 残雪则是率先在生存探索方面有所突破的前驱, “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是她个性 化的独特创造。

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先锋派的形式主义 表意策略,其直接的现实前提是意识形态 的整合功能弱化;其直接的美学前提是八 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创新压力;其直接 的艺术经验前提是现代小说和寻根小说。
• 二、马原与先锋小说 • 在马原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坛上的 现代主义文学已蔚然成风。但是,王蒙等 中年作家创作的意识流小说由于只是“方 法上的借鉴”而被看作是“伪现代派”, 宗璞、刘索拉等作家创作的“荒诞小说” 也被称作“观念上的现代主义”。只有马 原的创作由于从小说的观念到小说的形式 都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才带动了先锋小说 的出现。

《呼喊与细雨》是他从狂暴状态松弛下来的第一部长 篇,主要依靠回忆的“细雨”来滋润“呼喊”的紧张, “回忆”在这里扮演着一个全能的角色,它不但要担负着 化解作者紧张情绪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自己的温情温暖 作品中那些像“看客”一样的冷漠的心。 •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带有一些“寓言”的 色彩,可以看作是作者用“世俗”的方法表达的“哲学” 思想。“活着”正是余华的“存在哲学”的核心。余华与 当代其他许多作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是有思想而且是 大体上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但这两部小说的风格和特点 也不相同。相比之下,《活着》虽然比《呼喊与细雨》更 加放松,即使是一次次地面对死亡,也不再采取“以暴还 暴”的方式,但也还只是“逆来顺受”而已。最后,作者 采用让主人公福贵以自己的名字给陪伴自己一生的牛“命 名”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许三观卖血 记》则在《活着》“温和”的基调上,增加了更多的亮色, 把一出人生的悲剧变成了喜剧,甚至走向了 “幽默”, 这与早期余华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笑看人生” 的崇高境界。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 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 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 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 了极致: • 格非在马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 “叙事迷宫”; • 孙甘露则在莫言的基础上把小说语言变成 了“梦与诗”的结晶体; • 余华则在残雪的基础上大开杀戒,充分展 示了人性中原有的暴力和血腥。
• • • • • • • • • • • • • • • • •
《十八岁出门远行》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四月三日事件》(中篇) 《一九八六年》(中篇) 《现实一种》(中篇) 《河边的错误》(中篇) 《世事如烟》(中篇) 《死亡叙述》 《难逃劫数》(中篇) 《古典爱情》(中篇) 《往事与刑罚》 《鲜血梅花》 《爱情故事》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篇) 《两个人的历史》 《偶然事件》(中篇) 《夏季台风》(中篇)
• 元小说(metafiction): • “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 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 ——[英]戴维· 洛奇:《小说的艺术》, 第230页,作家出版社,1998年)
• • • • •
《冈底斯的诱惑》 边地故事(西藏) : 1、陆高、姚亮看天葬; 2、猎人穷布和熊; 3、顿珠和顿月。
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 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 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 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 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也可以包括再 晚一些出现的更年轻的邱华栋、朱文、韩东、 东西、刁斗、何顿等被称作“晚生代”的作家。 但“晚生代”与“先锋小说”的关系,有些类 似于“新生代”与“朦胧诗”的关系,其反叛 的先锋精神又促使他们的许多创作特征偏离于 “先锋小说”,是否应归于“先锋小说”还有 待于对具体创作发展情况的观察。
主要作品有: 《呼喊与细雨》(长篇) 《一个地主的死》(中篇) 《活着》(长篇) 《祖先》 《命中注定》 《战栗》(中篇) 《许三观卖血记》(长篇) 《兄弟》(上) (长篇) 《兄弟》(下) (长篇)
《收获》1991年第6期 《钟山》1992年第6期 《收获》1992年第6期 《江南》1993年第1期 《人民文学》1993年第7期 《花城》1994年第5期 《收获》1995年第6期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收获》2006年第2期
1、关于“先锋小说”的概念。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 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 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 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 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 冲击。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 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 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 的诗歌和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 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 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以王蒙为 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为代 表的荒诞小说,以及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 代主义戏剧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 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 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 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 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因此, 广义的“先锋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个把小 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更重要的地位。 他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这使他不 仅致力于瓦解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 觉”,更创造了一种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马原发表于1984年的《拉萨河的女 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 地位的小说。他的小说所显示的“叙述圈 套”成为文学创新者的热门话题。后来的 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路 线发展的。

在这个时期,也可以以1988年为界,再分为 两个阶段。 • 他自己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 实一种》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上是对事实框 架的模仿,情节段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 连接的关系,……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 构的一上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当 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对事 实框架的模仿。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 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我采用了 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但实质上,我有关世界 结构的思考已经确立。”
• 2、创作简况 • 余华是同时代作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之一, 也是被研究得最为充分的作家之一,同时还是 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真正变化的少数几个作家 之一。 • 他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