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

合集下载

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

残雪对中国现代派文学的意义? 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残雪第一次在中国大陆首次在作品中表现一 个真实的非现实、非理性、荒诞的梦魇般的世界。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当我不清理抽屉的时候, 我坐在围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 听见呼啸声。是 北风在凶猛地抽打小屋杉木皮搭成的屋顶,狼的嗥叫在山 谷里回荡。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妈妈说,朝我做 出一个虚伪的笑容。 有一天,我决定到山上去看个究竟。风一停我就上山, 我爬了好久,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 每一块石子都闪动 着白色的小火苗。我咳着嗽,在山上辗转。我眉毛上冒出 的盐汗滴到眼珠 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我回家时在房门外站了一会,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 沾 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
“清理抽屉”象征着什么?
清理抽屉,象征秩序重建的努力,努力重建一 个正常秩序,恢复理性正常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 也是和前面寻找山上小屋一样,也是无意义,抽屉 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象征人生非理性的常态,人 生的难以把握,人连自己都抽屉都整理不好,传达 出一种无奈。
从小生活在文化大革命那种环境中,残雪敏感、瘦弱、 神经气质,当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 工人。 这些经历让她对这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看似绝对 的冷漠背后是炽烈而敏感的心。她甚至用了“残雪”这 样的字眼做笔名,从词语到内心都显得如此冰冷。
小说结局充分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本质。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我喜欢天马行 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 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 我为我用汉语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 点,只有我是例外。

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
影响莫言的十篇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波兰南方高速公路阿根廷胡里奥科尔塔萨尔死者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乔伊斯普鲁士军官英国戴赫劳伦斯巨翅老人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马尔克斯公道美国威廉福克纳福克纳白净草原俄罗斯屠格涅夫屠格涅夫乡村医生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桑孩儿日本水上勉铸剑中国鲁迅鲁迅影响余华的十篇短篇小说青鱼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南方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傻瓜吉姆佩尔辛格孔乙己鲁迅鲁迅礼拜二午睡时刻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河的第三条岸罗萨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莱恩鸟布鲁诺苏童威克菲尔德霍桑万卡契诃夫羊脂球莫泊桑傻瓜吉姆佩尔辛格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纳阿拉比乔伊斯第三者博尔赫斯张爱玲圣诞节忆旧卡波特马辔头卡佛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反僵化反保守的时代潮流文艺思潮和小说创作打破了一元格局
苏童
《威克菲尔德》(霍桑) 《万卡》(契诃夫) 《羊脂球》(莫泊桑) 《傻瓜吉姆佩尔》(辛格) 《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纳) 《阿拉比》(乔伊斯) 《第三者》(博尔赫斯) 《鸿鸾禧》 (张爱玲) 《圣诞节忆旧》(卡波特) 《马辔头》(卡佛)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2.先锋小说对文学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传 统现实主义认为文学是可以真实反映客观 世界的,对小说的再现功能深信不疑。而 先锋小说用“文学是虚构”代替文学的真 实观。虚构的重要性在其文本中得到前未 所有的彰显与强调。“文学是虚构”昭示 了先锋小说家对文学揭示人生真谛这一传 统使命感的背弃,同时意味着写作应该是 自成一体的创造行为。
从表层政治向潜隐的文明的方向转变来说,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的翻译在 1984年的出版也是决定性的,没有它,中 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和先锋派文学的成果就 无法想象。 对于“寻根”派和先锋派所实现的价值转 变,有着这样那样的批评。英雄被反英雄 所接替,中心(权力)代之以外围(昏 厥),理性(五年计划)被非理性取代。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文体意识鲜明,重 视小说的叙述策略,把叙事 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先锋派文学

先锋派文学
•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实验
• 提倡文学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04
先锋派文学的案例分析
约瑟夫·布洛赫的《梦游者》
作品主题
⌛️
• 探讨人的异化与自由
• 反思战争和人类的悲剧
• 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
面性
创新实践

• 对传统叙事技巧的颠覆
写作风格
• 对新的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文学功能的拓展

• 使用意识流手法
• 采用多角度叙事
• 使用象征和隐喻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作品主题
写作风格
创新实践
• 挖掘人的内心世界
• 使用自由诗和散文诗
• 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
• 探讨人的孤独和迷茫
• 采用多角度叙事
• 对新的文学形式的探索
• 反思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 使用象征和隐喻
• 对文学功能的拓展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01
作品主题
• 文学的跨媒介和多媒体化
• 文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
面临的挑战
• 如何保持文学的创新性和实验性
• 如何应对消费主义和商业化的冲击
•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学的多样性和个性
先锋派文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创新
现代科技的影响
先锋派文学的回应
• 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普及
• 创新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
•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
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 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 对人性的探索
• 对科技发展的关注
先锋派文学的发展历程
01
20世纪初的萌芽期
• 法国的立体主义
•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
• 俄罗斯的至上主义
02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又称前卫文学,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采用新颖、激进或挑战传统观念和形式的艺术实践。

它与传统文学的规范和传统审美观念有所区别,更加注重对语言、形式和主题的创新。

在当代文学中,先锋文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它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试图挑战和突破传统的文学限制和约束,以达到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先锋文学的创作形式多样,包括自由诗、实验小说、戏剧性表演和视觉艺术等。

它通常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及个体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等主题。

当代文学是指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反映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当代文学的特点是多元性,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并存,代表了多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它更加注重对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的把握,力求表达当代人的情感、思想和体验,并传递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反思。

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

• 马原:“虚构”是小说的最大特点和小说 叙述的首要原则。 • 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是新时期 文学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句叙述语 式成了当代文学最为影响深远的一个经典 句式。
• 马原小说的特征 • 第一,元叙事手法的运用是马原小说不同 于传统小说写法的一个突出特征。
• 残雪的小说世界堆积着恶与丑的意象。
• 她不是以再现的方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是以扭曲、变形和幻觉的方式来映现出世 界的荒谬与疯狂,这些荒诞不经的表象后面 是残雪对生活的感受和直觉判断。
• 残雪的小说是非写实的,因而很难用 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把握她小说的
人物、情节和意象。
• (二)追求文学的自主性、强调文本与语言的独 立自足 • 不追求文学的现实来源和现实意义,认为文学是 个人心灵的产物,而不是生活的附庸。 • 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坚持视文学为独立 自足的世界,视文本和语言为文学的生命。 • 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写什么”,不是内容, 而是“怎么写”,是形式。
• 所谓元叙事是指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 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 “马原的叙事圈套”:采用元叙事手法, 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 不仅瓦解了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 也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 以及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创造了一种 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 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 我写了七遍稿,连自己也不满意,也许还 要写七遍。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部作品了。 • 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 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 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 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 西藏工作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1. 引言先锋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以其前卫、创新的特点而闻名。

本文将对先锋文学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流派的重要概念。

2. 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是先锋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特征。

与传统线性叙事方式不同,非线性叙事打破了故事情节的时间顺序,通过跳跃式的叙事结构将故事中的事件排列组合,以探索时间和记忆的多重维度。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思维的跳跃,给作品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3. 意识流意识流是先锋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以流动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将人物内心的思绪、感觉、回忆等直接呈现给读者,模拟了思维的连贯性和复杂性。

通过意识流的运用,作家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情感、欲望和矛盾,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4. 割裂感割裂感是先锋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情绪状态。

它指的是一种对现实的不确定和困惑的感觉,使人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情绪。

这种割裂感往往是由于先锋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元素、离散的叙事结构或混乱的语言风格所引起的。

通过割裂感的营造,先锋文学能够探索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焦虑,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和混乱性。

5.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先锋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它指的是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和探索,以及对自我身份、自我意义的不断叩问。

先锋文学作品常常以个体的视角和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描绘来探索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现的过程。

这种自我意识的表达通常是非传统的,常常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的思考和质疑。

6. 约束与自由约束与自由是先锋文学创作中的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先锋文学作品往往试图突破传统文学规范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追求创作上的自由和多样性。

然而,正是通过对传统约束的批判和超越,先锋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前卫性。

7. 破碎性破碎性是先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以碎片化、断裂化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为特征,使作品具有碎片化的视觉和语感效果。

当代文学-先锋文学 课件 ppt

当代文学-先锋文学 课件 ppt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戏剧领域:“实验戏剧”

从1982年的《绝对信号》开始,中国的话 剧向小剧场模式发起了探索。
高行健
孟京辉
3、小说领域 1984年,马原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突破 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转 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 衷,先锋小说由此徐徐拉开帷幕。 先锋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只有独 一的问题需要解决:怎么写。那时的口号是, 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
影响余华的十篇短篇小说
《青鱼》 (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
(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 康成)、 《南方》(博尔赫斯)、《傻瓜吉姆佩尔》 (辛格)《孔 乙己》(鲁迅)、《礼拜二午 睡时刻》(马尔克斯)、《河的第三条 岸》 (罗萨)、《海上扁舟》(史蒂芬· 克莱恩)、 《鸟》(布鲁诺 · 舒尔茨)
请女人猜谜

我冒险叙述这个故事,有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变态 行为。其难点不在于它似乎是一件极为遥远的事情, 而在于它仿佛与我瀚海般的内心宇宙的某一迷朦而 晦涩的幻觉相似,在我费力地回溯我的似水年华时, 尤如某个法国女人说的,我似乎是在眺望时间消逝。 假如我坦率地承认我的盲目性,那么我要声明 的是,我是这个故事的转述者。但我无力为可能出 现的所有含混之处负责,因为这个故事的最初的陈 述者或者说创造者是一个四处飘泊的扯谎者。
(冯梦龙)、《驿站长》 (普希金)、《献 给爱丝美的故事》(塞林格)、《忧国》 (三岛由 纪夫)、《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 (毛姆)、《刎颈之交》(欧· 利)、《关 亨 于犹大的三种说法》(博尔赫斯)、《采薇》 (鲁迅)、 《他们不是你丈夫》(雷蒙德· 卡 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先锋小说对文学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传 统现实主义认为文学是可以真实反映客观 世界的,对小说的再现功能深信不疑。而 先锋小说用“文学是虚构”代替文学的真 实观。虚构的重要性在其文本中得到前未 所有的彰显与强调。“文学是虚构”昭示 了先锋小说家对文学揭示人生真谛这一传 统使命感的背弃,同时意味着写作应该是 自成一体的创造行为。
80年代初的朦胧诗、意识流小说→一种新 的文学因素
1985年之后→一股新的审美浪潮和新的创 作趋向
大致呈现为三种流向/三个审美层面——文 化寻根、现代派、形式主义
1. 受拉美文学的影响,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作家以极大的 热情推出寻根运动,小说界由此产生了一 种新的叙述话语。(文化批判向度)
中国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 刘超越
一、“先锋小说”的命名 二、先锋小说产生的背景 三、先锋小说的创新及特色 四、先锋小说的转型 五、评价
一、“先锋小”的命名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 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 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 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一、“先锋小说”的命名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小说界 开始了小说手法和形式的探索。
王 蒙《春之声》 宗 璞《我是谁》 李 陀《七奶奶》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在20世纪世界文学主潮的巨大影响下,85 年左右兴起的文学新潮显示出了现当代世 界文学的种种特征。
语言形式探索:局部——整体
叙述视角:外——内
文学结构形态:封闭、单一、平面——开放、多 元、立体
叙事:完整——零散
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表现功能和隐喻象征 功能都得以增强。
三、先锋小说的创新及特色
先锋小说文本呈现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 义的种种表征,它最大的特点是消解主题, 消解深度模式。
反僵化、反保守的时代潮流,文艺思潮和小说创 作打破了一元格局。
小说创作甚至走到了理论的前面,如出现了伤痕 文学、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等等。
小说的结构和语言密集而紧凑。 告别往日旧梦,书写关于现代化的集体想象,为
“大写的人”作辉煌的设计,严肃的社会批判取 代廉价的歌颂,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取代英雄人 物的塑造,“五四”启蒙精神取代对工农兵的膜 拜。 在创作方法上,已大胆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 法,如意识流手法,形成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近 三十年写作模式的突破。
苏童
《威克菲尔德》(霍桑) 《万卡》(契诃夫) 《羊脂球》(莫泊桑) 《傻瓜吉姆佩尔》(辛格) 《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纳) 《阿拉比》(乔伊斯) 《第三者》(博尔赫斯) 《鸿鸾禧》 (张爱玲) 《圣诞节忆旧》(卡波特) 《马辔头》(卡佛)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还用注释类的句子把设定好的故事情景打 破,站在故事之外来对人物的称谓提出质 疑和解释,这样把原来的框架打破了。
《虚构》开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 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 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 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 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 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
影响莫言的十篇短篇小说
《灯塔看守人》波兰 亨利克显克微支 《南方高速公路》阿根廷 胡里奥科尔塔萨尔 《死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普鲁士军官》英国 戴赫劳伦斯 《巨翅老人》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公道》美国 威廉福克纳 《白净草原》俄罗斯 屠格涅夫 《乡村医生》奥地利 弗兰茨卡夫卡 《桑孩儿》日本 水上勉 《铸剑》中国 鲁迅
诞生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文化内部以消 解和反叛为旗帜的文化解构运动。
一次是以伤痕文学为代表的文学对文革灾 难和极左政治的反叛和消解 。
第二次,新时期文学所组织起来的一套理 想主义话语面临着来自商业主义大潮的挤 压和文学内部叛逆力量的消解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德】顾彬 80年代中期文学有个政治背景。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
这是作者、叙述者、人物三位一体的叙述方 式,为小说即将讲述的故事渲染出了虚实相间的 故事气氛,通过一种不确定性确定小说只是“那 个环境可能有的故事”,是“编排一个耸人听闻 的故事”,“或许它根本不存在,或许它只存在 于我的想象中”。
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作者、叙述人兼人物直接 出来与读者对话:
意提醒读者所读之物只是一种虚构,而非 生活本身。 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 《虚构》
马原把读者一步一步引入故事,并时时告 诉读者,这里说的不过是故事而已,并袒 露编织故事的技巧,经常使用“读者应该 首先知道几种简单又很紧要的事实”、 “我们假设几个人说好在星期天到拉萨河 边去”、“为了把故事讲得活脱,我想玩 一点儿小花样”诸如此类的句子,不动声 色地让读者介入故事。
对女性文学和现代主义的批判在1983年秋和1984年春之 间让女性主义的女作家和朦胧诗人都闭了嘴。但是也波及 到了戏剧和小说。结果是双重性的:一部分,也许没有被 运动直接点名的,回归到了中国(汉族)传统,一部分从 时不时地展开的大规模批判中抽身出来,去了内地,在那 里遇到了少数民族的异质文化。在第一种情况下生出了一 种新传统主义的趋势,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看见了一种 “先锋”潮流。把两个阵营联系到一起的是个政治问题, 中国——特别在文革使其——如何变为1976年秋毛泽东去 世后的这个样子:一个没有传统、没有道德、没有进步的 国家。将两者相区分的则是它们寻求的对象:一个在城市 中寻求“民间的”东西,另一个在乡村中寻求古朴的事物。 由此而来,两者都处在一种与现代的紧张关系中,即使它 们也时不时地利用现代主义的技巧。以这样那样的形式, 它们都属于“乡土文学”的大潮流。
语言实验
语言是文学之在——罗兰·巴特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语言是一切可靠、有用的工具,
用它可以描述一个“真”。 现代主义作家则怀疑语言的这种功能,认为现实
世界不可捉摸,难以言说,他们感到语言不能尽 其所欲,故而追求语言的实验技巧和“陌生化”。 后现代主义作家相信语言是一个自足自律的系统, 竭力强调语言的界定世界、建构现实的功能。
它往往以荒诞的内容表现荒诞的题材 重要标签:非原则化、不可知性、不确定
性、零散性、内在性和寓言性等
先锋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传统文学
观念的冲击,由此引发了文学观念变革的
讨论,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变革体现在 三个方面:
1. 先锋文学远离权力话语,远离意识形态话 语,这本身就是对“文以载道”的传统功 利主义文学的全面颠覆,使文学从原先的 意识形态的负载得以回到文学自身。先锋 小说引发了80年代末关于文学“启蒙主义” 的大讨论,从而把文学的独立性审美形态 重新提到醒目的位置上。
2. 稍后一点的“现代派”小说在观念上体现 了现代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从生存方式 的批判向度给新潮文学的形成作了奠基。 同时“现代派”在文本构成和语言变化上 也作了一定的努力。
3.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家的语言实验,是以往 作家在文体观变革、语言创新探索上的延伸和继 续。
创新意识:非自觉或半自觉——自觉
影响余华的十篇短篇小说
《青鱼》 (杜克司奈斯) 《在流放地》(卡夫卡) 《伊豆的歌女》(川端 康成) 《南方》(博尔赫斯) 《傻瓜吉姆佩尔》(辛格) 《孔乙己》(鲁迅) 《礼拜二午睡时刻》(马尔克斯) 《河的第三条岸》(罗萨) 《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莱恩) 《鸟》(布鲁诺 ·舒尔茨)
结构的新颖独特
对小说叙述结构的探索和实验是先锋小说的文本形式创 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力求结构的新颖奇特和复杂多变。 最为明显的是不少作品基于故事的虚构性之上,以不断虚构 着的故事拆解传统的叙述结构。(洪峰《极地之侧》
格非《褐色鸟群》)
叙述的碎片拼贴
先锋小说的情节通常都及其简单和松散,没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有时甚至完全消失,根本无情节可循。所谓“故事”不过是简单的人 物活动梗概,完全没有通常的逻辑性,有时只是众多相对独立的场景 拼贴。整个故事不过是一些生活片段的随意流动和任意拼贴,生活表 象片段构成整个小说。(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
这样的叙述给人以类似博尔赫斯式的亦真亦 幻的印象。
从《虚构》看,马原式的叙述模式基本成 型。
后来的洪峰也经常用元小说叙事手法,他 不仅暴露故事的虚构性,还有意混淆写作 与故事的界限。例如《极地之侧》。
叶兆言的《最后》也是一部典型的运用元 小说叙事手法的作品。
元小说手法在先锋作家笔下尽管带有模仿 借用的印记,毕竟展示了小说的另一种写 法,拓展了小说艺术的可能空间。
“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催的故事之后,我得 说下面的故事是杜撰的。我像许多讲故事的人一 样,生怕你们中间的一些人认真起来:因为我住 在安定医院是暂时的,我总要出来,回到你们中 间。我个子高大,满脸胡须,我是个有名有姓的 男性公民,说不定你们中间好多人会在人群中认 出我。我不希望那些认真的人看了故事,说我与 麻风病有染。……所以有了下边的结尾。”
3.先锋小说改写了文学“反映论”的传统, 代之以“主体感知论”。先锋小说执着于 个人化的艺术感觉,作家的想象力得到充 分的发挥,小说从叙述架构到语言,往往 是反常规的,从而创造了奇异特别的小说 语言世界,对恢复与激活文学想象力作出 独特的贡献。
小说在文学理论中一直被归入叙事类文学 范畴,但过去对小说的叙事特点并未给予 足够的关注。先锋小说对小说形式的探索
从表层政治向潜隐的文明的方向转变来说,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的翻译在 1984年的出版也是决定性的,没有它,中 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和先锋派文学的成果就 无法想象。
对于“寻根”派和先锋派所实现的价值转 变,有着这样那样的批评。英雄被反英雄 所接替,中心(权力)代之以外围(昏 厥),理性(五年计划)被非理性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