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与温情——试论余华的先锋小说

合集下载

浅论余华作品的暴力写作1

浅论余华作品的暴力写作1

浅论余华作品的暴力写作摘要:在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坛上,余华以先锋派代表作家的姿态异军突起。

其早期创作中最具特色也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他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暴力描写,其独特的暴力写作成为当代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文学现象之一。

本文将从余华转型期前创作的一系列“暴力小说”等作品文本中解读其叙述中呈现出的形形色色的暴力,并对其暴力叙述背后的原因以及暴力叙述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暴力写作;暴力解读;暴力探因。

《辞海》将“暴力”定义为:1、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2、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

[1]现如今,暴力入侵到文学中已不鲜见,余华前期的某些作品即是一例。

其作品中的“暴力与死亡”仿佛一朵浓艳刺目的“恶之花”,开在文学这个争奇斗艳的大花园里。

余华是中国早期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一般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从1983年到1985年,这三年是余华的初创阶段,主要作品有《第一宿舍》、《星星》等;1986年到1989年,是余华创作的第二阶段。

这期间他创作发表了一大批震撼文坛的先锋小说,包括《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一九八六》、《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等,以此确立了在中国文坛的先锋地位。

1990年到1995年是余华创作的成熟阶段,代表作《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本文所论述到的暴力叙述作品集中在余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其中尤以《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黄昏里的男孩》等几篇作品突出。

一、“冷峻”——余华的暴力写作的情感态度以“冷峻”这一姿态出现的暴力在余华的小说中是分布最广的。

从演绎两对兄弟相互残杀与死亡的《现实一种》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往事与惩罚》等文本里,余华以令人难以承担的压抑沉郁连绵不断地述写着死亡,而且往往是人的非正常死亡。

而作者在这些死亡中间却保持着罕见的冷静与淡漠,于是,“在一般作品里面涉及正常死亡的感伤情怀与宣泄,净化、美化的积极能往往不会出现在余华作品里。

直面苦难的先锋精神——论余华小说的身体叙事

直面苦难的先锋精神——论余华小说的身体叙事

125作家作品论一、身体叙事与美学取向余华丝毫不避讳自己暴力叙述的欲望:“我对叙述中暴力的迷恋,现在回想起来和我童年的经历有关……当时我们家的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我可以说是在哭声中成长起来的,我差不多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哭声。

”①他敏感地感受到了历史在这个空间中的呐喊,这与其说是一个救赎地,毋宁说是一个苦难场域。

在此地,余华可以听见最终极的欲求和挣扎。

叔本华也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变成他不可忍受的重负。

”②在余华小说的身体叙事中,他着重描写了人的欲求和挣扎的关系,并且洞悉了这一切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余华也特别喜欢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将历史暴力进行肢解。

小说《现实一种》,是能够最直观地体现余华对历史暴力的肢解的。

小说中的复仇进行到后期,已经有了一定的“游戏”意味。

山岗把山峰吊在树上让其笑死的时候,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仇恨成为了对抗无聊与空虚的游戏,成为一种验证自身存在价值的机械行为。

然而需要思考的是,这种仇恨意识的来源在哪里?宽恕的可能性是被何种成分所压抑的?仇恨为何看似永无止境?山峰的妻子明白,暴力存在于人的私欲之中。

她知道,当医生得知她要捐献山岗的身体时肯定内容提要:余华小说的苦难描写,在同时代作家中一直别具一格,成为其叙述的凭借点和先锋品质的防守高地。

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身体治疗与身体伤害的关联性思考、悲剧的“仪式感”、对鲁迅传统的精神继承。

通过对其身体叙事的探究,可以对余华小说中的先锋精神进行深入的解读,也可对为人津津乐道的“暴力美学”进行新的探索和解析。

关键词:苦难 身体叙事 先锋精神 暴力美学直面苦难的先锋精神——论余华小说的身体叙事尹林126百家评论 2019年第1期 总第38期是会“兴高采烈的”,没有人关心她是否真是山岗的妻子。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开题报告】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一、选题的意义余华,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小说《兄弟》的出版,又引起了一阵研究余华的热潮。

对于余华的研究,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发表的论著数量众多。

对于余华的暴力叙事的研究作品数量众多,同时探讨余华暴力叙事的原因的文章也不再少数。

前人的研究一般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五年职业医生生涯;对暴力泛滥的文革记忆;文坛潮流的变化;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外国文学的影响等。

对人性的个人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侧重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理解来进行探讨,说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1、余华暴力叙事的主要表现。

2、余华暴力叙事形成的原因及暴力背后的关于人性“恶”的本质的探讨。

3、余华暴力叙事对先锋文学的影响。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步骤:1、阅读余华的相关作品,获得作品中的有关暴力描写的基本情况。

2、搜集关于余华暴力的研究资料,《兄弟》《现实一种》《余华论》《余华评传》等,了解余华暴力叙事的研究成果。

3、总结,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方法: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分点论述,总结概括思路:资料研究——搜罗信息——理论准备——对比参照——整理思路定提纲四、毕业论文提纲余华的暴力叙事在中国文坛都是少见的,使余华一直站在评论界的风口浪尖。

除了余华自身的一些因素还有国内的环境因素,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就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的理解,对余华小说暴力叙事进行探讨。

一、暴力叙事的具体表现1、对他人的暴力。

《黄昏中的男孩》中的水果摊主对男孩的毒打;《现实一种》中皮皮对堂弟的扇耳光后获得的快感,以及山岗和山峰两兄弟的自相残杀,以及医院中的一系列的解剖;《河边的错误》中的疯子反复杀人,隐含着人的暴力本能,马哲杀疯子何尝不是人的暴力本能的表现。

因此暴力是人性的一种本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中的“恶”的具体表现。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O顾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0)【摘要】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叙述视角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借鉴与超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余华的作品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这使得他的作品偏向一种隐喻性极强的美学风格,在先锋性基础上实现了暴力与荒诞的结合。

【关键词】余华;叙事风格;暴力与荒诞;隐喻美学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界是属于先锋派的小说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那些接受了大量新观念影响的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语言与结构,开始寻求小说创作的新视野。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的余华,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先锋小说作品,包括《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世事如烟》等作品。

其实从历史的视域来看,余华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先锋性,其本质上主要体现为叙述技巧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

本文就余华先锋小说的形成及所受的外来思想的影响,和余华先锋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先锋特征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启蒙思想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余华创作的影响暴力美学,作为贯穿余华早期先锋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有着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失位现象的批判与余华幼年时期在“文革”中的相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时期的余华,目睹了周遭社会纷纷扰扰的世象: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不仅让社会失序,更让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长期处于相互猜疑的人际关系中。

余华在自叙中曾说:“那些所谓义正词严的大字报的背后也尽是人身攻击,尽是相互造谣、恶意中伤。

”而这些混乱的社会现象,也使余华对于这个社会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与不信任感。

“文革”十年,忠孝仁义的优良传统道德遭到破坏,一个个宣扬去其糟粕的口号背后,实则上是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伪善。

“文革”结束后,以1979年周扬发表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肯定思想解放这一五四运动的精髓。

论余华早期_暴力_小说的两种向度

论余华早期_暴力_小说的两种向度

余华所谓的“虚伪的形式”, 其实就是一种打破经验、常识和 事理的叙事方式,这种形式可以 释放作家的想像力,比中规中矩 按照经验事理叙事的方式更自由 地接近世界的本来面貌。由此可 知余华在他的作品中追求一种完 完全全的“反常理”的经验秩 序,他认为这样才可以“无限地 接 近 事 实 ”。 但 是 , 这 种 完 完 全 全 “ 反 常 理 ”、 与 现 实 经 验 秩 序 唱反调的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任何的想象与虚构必须构建 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如果固执地 坚持这种叙事方式,一味地依靠 想象而不重视客观的现实,只会 使作品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余华 多次提及他受卡夫卡的影响。诚 然,卡夫卡确实颠覆了那种中规 中矩对现实存在的书写的小说叙 事方式,比如 《变形记》 里主人 公格里高利起床后居然发现自己 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地洞》 中 “我”渴望在地洞里建立一个与 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荒诞变 态心理等等,卡夫卡确实给我们 呈现出一个怪诞、反常理的世 界。像 《变形记》 里格里高利变 形为甲虫的事情就完全不是现实 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个情 节似乎比余华小说中夸张的暴力 还 要 “ 反 常 理 ”。 但 我 们 必 须 注 意的是,卡夫卡小说的这种“虚 伪的形式”只是在一些情节上的 反常,而小说整体是真实的,它 们是建构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 人、真实的情感和心理的基础上 的。比如 《变形记》,尽管格里 高利变形为大甲虫这个情节很反 常,完全是作者卡夫卡的想象与 虚构,但他变形之后的生活以及 他周围人的生活、情感、及环境 等都是完完全全的真实,这就使 作品整体上是真实可信的。而其 中“变形”这个“虚伪的形式” 恰恰使他所要表现的真实更为内 在、更加有深度,在审美上也达 到更好的效果,从而更自由地接
《一九八六年》 是余华“暴 力”主题小说的一部力作。这篇 小说旨在揭露、鞭笞“文革”中 暴力及对人的压抑,对其进行深 刻的反思。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 “文革”,只是以“文革”作为一 个大背景,讲述了一个本本分 分、“对学生不错”的历史老师 在“文革”中被抓走后失踪十年 后回到家乡,十年过去了,“文 革”结束了,而这个老师却疯 了。小说也没有直接叙述这个老 师所遭受的不幸,而是写疯子作 为“文革”的受害者,他在此过 程中目睹了各种暴力,而且因为 曾经在学校教历史的时候他就对 历史上的刑罚很感兴趣,在他被 强权迫害却无力与之对抗的同时 又不甘于沉默忍受痛苦,于是在 内心最原始、最古老的暴力渴望 的驱动下,在疯狂的幻想当中放 肆地对周围冷漠的人们施以暴 力,并且最后借助自己研究过的 古代酷刑在众看客前自戕,批判 人们对“文革”的麻木的态度并 唤醒对“文革”的反思。同样, 小说 《一九八六年》 描写的暴力 场景更加血腥、更加震撼,余华 细致到冷酷地对疯子自戕的过程 进行极尽详细地描绘:“他嘴里 大 喊 一 声 : ‘ 劓 !’ 然 后 将 钢 锯 放在了鼻子下面,锯齿对准鼻 子。那如手臂一样黑乎乎的嘴唇 抖动了起来,像是在笑。接着两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余华是一位有着独特生活体验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是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

《十八岁远门出行》、《鲜血梅花》、《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都是余华的先锋小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余华的先锋小说彰显出他理解生活的聪明和敏感,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残忍,世事命运的无常,现实生活的死亡和血腥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世界的荒诞,等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一、先锋时代的价值取向。

(1)血腥和暴力。

在余华早期的作品中,似乎对暴力有着特殊的兴趣。

他的笔下的苦难是与生俱来的,而苦难的根源则是暴力,他用暴力和血腥概括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现实。

余华的先锋小说,单看题目就有点让人触目惊心,尽管他有意无意的用偶然、错误、劫数、刑罚、战栗、台风、鲜血、死亡等暗示阅读者不至于被文中随处可见的意外、暴力、血腥和诡异吓着,同时刻意在小说题目中镶嵌了现实、世事、往事、事件、一九八六年、十八岁爱情、夏季之类的字眼,以表明他所写的就是真实生活,往往使阅读者惊异、思考、不寒而栗。

若说被公认为“成人仪式”的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只是余华对血腥、暴力、尔虞我诈的现实反常解剖的大胆尝试,那么余华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可谓登峰造极,彰显了一种暴力美学。

小说《现实一种》不仅有最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

暴力的起源于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和摔死了自己的堂弟。

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就这样不断地去卡堂弟的喉咙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

他抱着堂弟到屋外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沉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并没有去注意堂弟摔下去后会怎么样,而是“感到轻松自在”。

就这样,暴力的漩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

在这个无意识的暴力激发下,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漩涡中。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第一篇: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学生姓名:殷强学号: 1102010442 所在院系:教育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届次: 2015届指导教师:管军职称(学位):副教授淮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淮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1.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抄袭、剽窃别人的内容;2.毕业论文(设计)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3.毕业论文(设计)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5.若在省教育厅、学院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前言 (2)一、关于余华 (2)(一)余华生平 (2)(二)余华道路 (3)二、先锋余华 (4)(一)先锋文学 (4)(二)小说主题 (5)三、转型之路 (7)(一)转型原因 (7)(二)再度启程 (8)四、现实余华 (9)(一)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 (9)(二)小说里的温情 (11)五、小说艺术 (11)(一)细部刻画 (12)(二)重复叙事 (12)六、结语.................................................................12 参考文献.................................................................14 致谢 (16)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学生:殷强(指导教师:管军)(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摘要:在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里,余华总是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以至于他的作品和他本人常常受到人们的不理解。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作者:吴喆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以余华小说《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中的暴力叙事为例,分析其作品中暴力叙事的展现形式——鲜血和死亡,进而探究其热衷于暴力叙事的种种原因,诸如童年经历、牙医经历、西方死亡叙述的影响等。

余华小说以现实和历史为其暴力叙事的对象,用一种极端的手法——死亡来引起我们对人类现有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反思和警醒。

关键词:余华;小说;暴力叙事余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震惊文坛,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贯穿其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从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就有了“暴力”叙事的苗头,到后来的《现实一种》、《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等作品中更是充斥着“暴力”叙事。

一、余华“暴力”叙事的现象分析在余华众多“暴力”叙事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鲜血和死亡的意象。

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他应该是一个最热衷于描写死亡的作家。

“仅1986年,他写的小说里,就有36人被杀或自杀。

”①而小说《现实一种》更是将死亡展现到了极致,可以说是暴力和死亡的连锁反应。

故事开始于四岁的皮皮无意中摔死了自己的堂弟,结果被叔叔山峰惩罚,先是舔堂弟留在地上的血迹,后又被山峰活活踢死。

山岗为了给儿子皮皮报仇,在其无意识的情况下用令人发指的手段将山峰折磨至死。

而山岗则被执行枪决,但山峰的妻子仍不解气,假借山岗妻子的身份将其尸体捐给国家,于是山岗的尸首被一群形形色色的医生给肢解瓜分了。

这一连串的死亡和被死亡中,无不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甚至恶心的血腥、冷酷的气息,暴力场面更是比比皆是,如山峰踢死皮皮时:“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重的声响。

他看到儿子挣扎了几下后就舒展四肢瘫痪似的不再动了。

”②而最后医生肢解山岗尸体的情景更是让人发指:“她拿起解剖刀,从山岗颈下的胸骨上凹一刀切进去,然后往下一直切到腹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当代 文化 》 提 出 , 现 代 艺 术作 品将 虚 构 和 冷 胡 同口 , 赶 着一 群 少女 就 像赶 着 一群 鸭 子 。2嘴 中 后 他 漠作 为 自己的性 格 特征 。表 面 L看 , 国先 锋 文 学 里 叼 着 烟 走 来 , 不 小 心 滑 了 一 下 , 是 没 有 中 他 但
l 确 实 是从 虚构叙 事 、 言实 验 和 生存 状 态 这 i 方 面 摔倒 。 J 语
齐头并 进 的 : 马原 置身 于 虚构 , 而营 造 出 的 “ 真 进 似
那个被 称作 “ ” 除 了 在这 篇小 说 的开头 部 分 2人
幻 觉 ” 孙 甘露 在文 字 间 往返 周旋 、 ; 拼贴 集 合 得 不 竭 “ 着 炯 ” “ 了 一 下 ” 外 , 再 有 别 的 意 义 。 叼 、滑 之 不
o fYu Hua S Av nt a de No e s ’ a g r v l
JANG R n I og ( eate t f ecigAfi , lc i P w r n ier gSho o A h i H i 2 0 3 , h a D pr n ahn f r Eetc o e g ei col f nu , e 30 9 C i ) m oI a s r E n n n
摘 要: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 , 他在 2 0世纪 9 0年代创作 的小说依 然是读 者和文 学批评家所 津津乐道 的
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 的起承转合 , 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 回顾 了他在先锋 小说 从
创作 时期对文本结构和 内容 的突破 , 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 中彰 显余 华小说写作 的当代魅力。 关键 词 : 余华 ; 先锋 小说 ; 暴办 ; 温情
零 碎到不 可估 约 的地 步 了。
从 内容 上说 , 力 是 余华 小 说 的关键 词 。他极 暴
尽 所能 地并 且实 在是 极 为善 于描 写 暴 力 的举 动 、 荒
从结 构 上看 , 环 相 扣 、 步 为 营 的情 节 布 局 、 诞 的情节 。 比博 尔赫 斯 、 环 步 马尔 克 斯 的 主人 公 还 要 多
l 这 J 在 《 的七年 纷 闹中磨平 了读 者 的耐 心 , 米》 如今 只有 特别低 落 ”2, 里并 没有 指 明后 现代 主义 与 中 国
些小说散见于《 小说月报》 之类 , 反响平平。倒是 先锋小说的渊源关系 , 此外 , 余华 、 孙甘露、 马原等人 余华 , 活力不减 ,兄弟》 《 的成熟现身 、 0 年世界杯 是否真正进入了后现代也仍是个未破解 的命题 。这 2 6 0
先 锋作 家们 应该 已经 意识 到 了这 些 , 们 以各 自不 成 为读 者 理 解 作 者 的一 个 视 角 。但 是 , 华 的《 他 余 世
同 的姿 态开 始反 思 。是继 续 “ 造 新 经验 ” 还 是 无 事如炯》 创 , 根本瓦解了这个视角。人物成了不被寄托
所 谓地 写那 些很 是得 心应 手 的 “ 级 通俗 小 说 ” 还 的行 为主体 , 高 , 准确 地 说 , 只是 符 号 , 以填充 作 者 所 安 是 另谋 其他 ?这 便呈 现 出笔者 在开篇 描 述 的那 一 番 排 结构 而 已。很 难 说符 号 之 问有什 么关 联 , 乎 符 似
Ab ta t sr c :Yu Hu s a r p e e ttv f Ch n s a t a d v lwrt r a i e r s n aie o i e e Av n g r e No e ie s,who e n v l u ls e n s o es p b ih d i 1 9 r tl h a e l ak d a u y r a e s a d l e a y c i c . T i a e o u e n Yu Hu ’ 0s a e sil e td y tl e bo tb e d r n i r r rt s h s p p rf c s s o aS 9 t i wrt h u h si fu nc d b h ic u s fp smo e n s ii t o g t n e e y t e d s o re o o t d r im.I u ’ e n v lwrtn e id, ng l n Yu h aS n w o e- ii g p ro h e k t rug tx sr t r a d o t n s r m t e s e t o h r c e dg sin n vo e t e bra s h o h e t tucu e n c n e t fo h a p c s f c a a tr ie to a d il n n rai n,a d as ih ih shi o tmp r r ii h r fo t e tn in o il n e a d wa t ar to n lo h g lg t sc n e oa y wrt ng c a m m h e so fvoe c n r h. r m Ke r s y wo d :Yu Hu a;Av n g r e No e ;v oe e;wa mt a t a d v l ilnc r h
作者简 介: 蒋
蓉( 94 ) 女 , 16 一 , 江苏淮 阴人 , 安徽 电气工程学校讲师 ; 研究 方向 : 当代文学。 现
第 1 期

蓉: 暴力与温情 —— 试论余华的先锋小说
6 7
什 么构成 了这 些假 象 ? 王岳 川 在 《 现代 主 义与 中 的 古怪之 声 。… …6迈 着跳 蚤似 的脚 步 出现 在 一 个 后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I 6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2 X(02 0 —06 0 17 9 0 2 1 ) 1 0 6— 4
Vi lnc n a m t o t sm o e n Co e t oe e a d W r h: n he Po t d r ntx
场景。
号 与行 为之 间 的组合 也表 现 得很 偶 然 。 “ 叼着 烟 ” 、
“ 了一下 ” 滑 这一 系 列行 为 由“ ” 3 或是 “ ” 出也 没 7发
1 暴 力 的 盛宴
什 么不 妥—— 一 切都依 作者 的安 排 。人 物在 文本 中
从 18 94年 第 一 篇 小 说 《 八 岁 出 门远 行 》开 的重要 意义 被余 华 消解 了 , 个 零 散 的符 号 做 着 古 十 几 始, 余华 不 断尝试 将 笔墨触 及先 锋小说 的各个层 面 , 怪 的事 而 已 , 者 们 失 去 了 深 挖 人 物 涵 义 的信 心 。 读 在 《 文献 给少 女 杨 柳 》 此 中铺 展叙 述 策 略 , 《 事 曾经惯 有 的阅读 方式 忽 然 失 去 了效 用 , 们 读 不懂 在 世 人 如 烟》 累积 代码 , 在《 边 的错误 》 《 血梅 花 》 余 华 的这篇 小说 了 。不 知道 应该 将此定 义为余 华 对 中 又 河 、鲜 中把玩起 “ 仿 ” 都做 得 有声 有 色 的 样子 。按 照余 中国读 者 同有 阅读 习惯 的挑 战 、 读 者们 开 始 多元 戏 , 对
华 自己在《 虚伪的作品》 中所说 , 他就是要借助一种 阅读 的刺激 , 还是 应将 其归结 为余 华在 18 搅 翻 98年 “ 式 的虚伪 ” 期 待 文学会 出现 奇迹 ” _ 这 看起 了中 国文坛 却终究 是过 犹不及 的失效尝 试 ? 形 以“ 。4
来 很宏 大 的一项 事业 , 其实辗 转 在余华 手 中时 , 已经
气 力; 余华 收藏 一切 “ 虚伪 的作 品 ” 的眼 泪 , “ 中 以 体 “ ” 2 的唯一 作 用 就是 叙 述 “ ” 2 的行 为 。 中 国古 典 小 现 命运 的力 量 ” 。然 而这 些零 星 的后 现 代 因子 却 说 , 《 如 红楼 梦 》 的“ 中 原应 叹息 ” 元春 、 ( 迎春 、 春 、 探 并 不 能理直 气壮 地 宣 言 先锋 文 学 是 后 现 代 的嫡 亲 。 惜 春 ) 人物 的名 字 上往 往 寄 予 了作 者 的悲 欢 , 也 , 这
企 肥 学 统 学 稆L( 社会科学版)
2 2年 1月 第 2 01 9卷 第 1期
Junl f fi nvri ( oi c ne ) ora o He ie t Sc l i cs eU sy aSe
暴 力 与 温情
— —
试 论 余 华 的先 锋 小说
蒋 蓉
( 安徽 电气工程学校教务处 , 合肥 20 3 ) 3 0 9
格 转 向到什 么位置 , 都 不 失 为先 锋 文 学 于 当前 最 品 和批评 双双 临 近所 谓 的 “ 语 ” 时将 “ 语 ” 他 失 之 l 0— 8 2 1 一1 0 修 回 日期 :0 1 1— 8 2 1 —1 2
克, 创造出文坛和批评界话题不断的假象。那么 , 是
屡 用不鲜 的错 位 和并 置基本 可见 于余 华 的每一 篇小 的潜伏 在人 们 心 中 的 暴 力 、 恶 、 酷 都 被 揭 露 出 丑 冷 说, 然而 却 没有一 篇 的 感染 力 能 够 赶 得 上博 尔 赫 斯 来 , 张扬 在余 华小说 的字里行 间 。复仇 的怨念 、 自虐
的《 小径分岔 的花 园》 当然 , 小径分岔的花园》 , 《 更 的意念 和长 生不死 的执 念 就像 是 顽 疾 , 牢 控 制着 牢 值得 称 道 的 地 方 却 并 不 是 谋 篇 布 局 。在 同 一 条 路 余华 小说 的容 量 和 质量 。例 如 : 是 东山对 这 种过 但
先 锋 小说 与 后现 代 主 义 的关 系一 直 扑朔 迷 离 ,
U 引 吾
陈思 和先生 在其 主编 的 高校 教用 普 及 用 书《 国 当 中
进入 新 世 纪 已近 十个 年 头 , 时热 烈严 肃 谈 论 代 文学 史教 程》 当 中只字 不 提 先锋 文 学 的后 现代 主义 多 马 格 孙 先锋 文学 的氛 围 已显 然不 复存在 。当时名 噪 四方 的 背景 , 者 只 是 写 道 “ 原 、 非 、 甘 露 都 承 认 博 ¨ 而博 尔 赫 斯 正 是 西 方 后 现 代 主 J 先锋 作家 们 当 中的马原 已息 作 多 年 , 留 为他 带 来 尔赫斯 的影 响 ”1, 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