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与现象学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存在主义课件

• 克尔凯郭尔把“存在”的概念从名词变成 动词,凸显出“自由抉择”的内涵。然 而他也认为,尽管在宇宙万物中,惟 有人有资格使用“存在”二字,却很少 人真正去使用。
11
一、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
人生就好像一个酒醉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 表面上是农夫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 农夫回家,因为农夫喝醉了,根本没有清 醒的意识,然而老马识途,因此能够把农
L GO O
存在主 义
1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 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 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 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 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是一 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 立 自主和主观经验 。
2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 的意义出发来揭示个人存在以及个人 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流派。
35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一生追问的都是“存在” (也可翻 译为“实在”)的问题,特别是回荡在他中后 期的哲学中的始终也是那个紧迫的问题: “ 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一无所有? ”
36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 在《存在与时间》中他说在“畏和死”中 揭示此在的真相。
• 死亡的问题很复杂,我以为海氏对死亡的 谈论虽然富有启发性,但远不及他对“畏” 的分析来得精彩。
43
四、代表人物——萨特
• 恶心
• “恶心”是萨特一部小说的名字,并且成为他的一 个重要哲学概念。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做洛丁 根的人经过几年的旅行生活之后,来到了布维尔 市。他曾希望安静地进行研究,从而摆脱人生的 烦恼,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感情出现了一 种变化,浑身感觉不舒服。只要看到周围的一切, 就有这种难受的感觉,感到了外部世界的偶然性, 荒谬性,感到了人生面对不可理解的东西时的无奈。
11
一、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
人生就好像一个酒醉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 表面上是农夫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 农夫回家,因为农夫喝醉了,根本没有清 醒的意识,然而老马识途,因此能够把农
L GO O
存在主 义
1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 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 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 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 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是一 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 立 自主和主观经验 。
2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 的意义出发来揭示个人存在以及个人 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流派。
35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一生追问的都是“存在” (也可翻 译为“实在”)的问题,特别是回荡在他中后 期的哲学中的始终也是那个紧迫的问题: “ 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一无所有? ”
36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 在《存在与时间》中他说在“畏和死”中 揭示此在的真相。
• 死亡的问题很复杂,我以为海氏对死亡的 谈论虽然富有启发性,但远不及他对“畏” 的分析来得精彩。
43
四、代表人物——萨特
• 恶心
• “恶心”是萨特一部小说的名字,并且成为他的一 个重要哲学概念。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做洛丁 根的人经过几年的旅行生活之后,来到了布维尔 市。他曾希望安静地进行研究,从而摆脱人生的 烦恼,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感情出现了一 种变化,浑身感觉不舒服。只要看到周围的一切, 就有这种难受的感觉,感到了外部世界的偶然性, 荒谬性,感到了人生面对不可理解的东西时的无奈。
美学原理海德格尔课件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 经恬然澄明了。 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视阈中,有两种生存样式,一种是非本真的,另一种是本真的。 非本真的存在方式又被称之为沉沦,沉沦的现身情态是“怕”,而本真的存在方式则以“畏” 的启示,转换成一种使此在个别化的展开状态。 德格尔提出了一个“畏”这一情绪,使得本真成为可能,畏没有具体对象, 而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此在的基本存在即为——操心。畏袭来,此在出离自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有 限性。畏在畏之中,它是无而且在无何有之乡,此在害怕沉沦,并有了本真状态。畏使此在看到了自身 的终极——死。 海德格尔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它是时间的到时并且无法被经验,他使得此在谋划自身——向死 而生,此时出现了“良知”呼唤此在。此在在这种良知中见到了本真能在的生存结构。
很多读者,包括其过去的学生哈贝马斯,把它理解为海德格尔对国家社会
主义许下承诺的证据。
海德格尔思想的 核心是:个体就是 世界的存在。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 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海德格尔还认为人 类处于矛盾之中
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 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 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 不复存在
The Ister(《伊斯特河》)(2004年), 故事内容根据海德 格尔1942年的讲课。
Being There(1979年), 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 和被人久遗了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PPT

• 在烦的这三个时间性的环节中,哪个是最 根本的?
三、人的本真的存在和非本 真的存在
1、此在的筹划和选择
• 此在总是其所不是而将要是的存在,此在 不会固定于某一点上,而总是不断地超越 自己,不断筹划、设计、选择自己。
2、人的沉沦和异化
• 非本真的在:此在沦为与其他在者类似的 在者,不再独立自主地在,而受到其他在 者和他人的约束。
• 在海德格尔看来,离开主体的世界固然 是不能确证的,离开世界的主体同样不能 确证。
• 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一致 吗?
2、在世的基本结构——烦
• 人生在世处于不断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 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这个过程就 是烦。
• 烦心: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 麻烦: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二、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 ——在世
1、在世的基本含义
• 此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 总是处于一世界中。人并不是首先独立存 在,然后才与世界(事物和他人)接触, 并发现世界,而是与其世界同时出现、同 时在此。
• 这意味着海德格尔把客观世界是否独立存 在的问题排出于其哲学范围之外,认为哲 学所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浑为一体并 为此在所领悟和解释的世界。
传统哲学把认识关系归结为主客关系, 把认识当作真理的表现形式,从而把哲学 也当作知识。
• 现象学的方法:
直观的方法。
它的目标不是解决主客关系,获得关 于客体的正确知识,而是把人直接体验到 的自己的在的种种状态展现、揭示出来。
3、此在的意义
• 任何一个在者都有其在
• 人是特殊的在者,他能够成为在的问题的 提出者和追问者,只有人才能揭示在者的 在的意义。
• 如果说在其他事务上人们可以互相代替的 话,死是绝对不能代替的。
三、人的本真的存在和非本 真的存在
1、此在的筹划和选择
• 此在总是其所不是而将要是的存在,此在 不会固定于某一点上,而总是不断地超越 自己,不断筹划、设计、选择自己。
2、人的沉沦和异化
• 非本真的在:此在沦为与其他在者类似的 在者,不再独立自主地在,而受到其他在 者和他人的约束。
• 在海德格尔看来,离开主体的世界固然 是不能确证的,离开世界的主体同样不能 确证。
• 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一致 吗?
2、在世的基本结构——烦
• 人生在世处于不断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 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这个过程就 是烦。
• 烦心: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 麻烦: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二、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 ——在世
1、在世的基本含义
• 此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 总是处于一世界中。人并不是首先独立存 在,然后才与世界(事物和他人)接触, 并发现世界,而是与其世界同时出现、同 时在此。
• 这意味着海德格尔把客观世界是否独立存 在的问题排出于其哲学范围之外,认为哲 学所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浑为一体并 为此在所领悟和解释的世界。
传统哲学把认识关系归结为主客关系, 把认识当作真理的表现形式,从而把哲学 也当作知识。
• 现象学的方法:
直观的方法。
它的目标不是解决主客关系,获得关 于客体的正确知识,而是把人直接体验到 的自己的在的种种状态展现、揭示出来。
3、此在的意义
• 任何一个在者都有其在
• 人是特殊的在者,他能够成为在的问题的 提出者和追问者,只有人才能揭示在者的 在的意义。
• 如果说在其他事务上人们可以互相代替的 话,死是绝对不能代替的。
第二讲: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与现象学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第六页,共38页。
三、存在主义(cún zài zhǔ yì)的。
存在主义既反对“知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 也反对传统(chuántǒng)哲学本体论研究, 主张从“存在〞本身即人本身来研究本体论问 题,因为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赋予 世界一切存在的真实的意义,人是一切存在的 根本。
第二十二页,共38页。
3、 “此在〞的本质:去存在--生存
〔1〕“此在〞没有任何现成的本质或事先被规定的东西, 它的本质是它的存在过程中获得的,人的生存可以(kěyǐ) 表现为各种可能性的生活方式。人可以(kěyǐ)根据自己的 各种可能性自由选择和造就自己。“此在〞就是存在于此, 存在出来的意思。
◆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工具理性主义所带来的异化和 人 “无家可归〞的精神萎靡
第三页,共38页。
2.传统形而上学遭遇现代危机 ◆传统形而上学“知识论〞的理性主义: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推动: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
A: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活动不是依据某种抽象的理论原那么,而 是非理性的本能的激情,人是无拘无束的绝对的自由;尼采的非 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预言了“虚无主义(xūwú zhǔyì)〞时代的 到来直接结构了理性主义的“虚妄〞。
第十一页,共38页。
2.存在主义(cún zài zhǔ yì)力图超越西方传统形 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存在论从认识论的遮蔽下 解放出来,使存在论从“无根〞的本体论开展为 “有根〞的本体论,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 论转向。
第十二页,共38页。
3.存在(cúnzài)主义的主要问题: 对人的理解及其自由观忽略了社会历史条件对人 存在(cúnzài)及其自由的制约,具有抽象性。存 在(cúnzài)主义总体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的思想 倾向。存在(cúnzài)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形而 上学传统的同时又陷入形而上学的思想泥潭。存 在(cúnzài)主义只看到科技理性的负面作用而无 视了它的积极方面,在对人的存在(cúnzài)状态 的过分渲染从而不可防止地具有悲观主义的理论 色彩。
三、存在主义(cún zài zhǔ yì)的。
存在主义既反对“知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 也反对传统(chuántǒng)哲学本体论研究, 主张从“存在〞本身即人本身来研究本体论问 题,因为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赋予 世界一切存在的真实的意义,人是一切存在的 根本。
第二十二页,共38页。
3、 “此在〞的本质:去存在--生存
〔1〕“此在〞没有任何现成的本质或事先被规定的东西, 它的本质是它的存在过程中获得的,人的生存可以(kěyǐ) 表现为各种可能性的生活方式。人可以(kěyǐ)根据自己的 各种可能性自由选择和造就自己。“此在〞就是存在于此, 存在出来的意思。
◆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工具理性主义所带来的异化和 人 “无家可归〞的精神萎靡
第三页,共38页。
2.传统形而上学遭遇现代危机 ◆传统形而上学“知识论〞的理性主义: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推动: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
A: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活动不是依据某种抽象的理论原那么,而 是非理性的本能的激情,人是无拘无束的绝对的自由;尼采的非 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预言了“虚无主义(xūwú zhǔyì)〞时代的 到来直接结构了理性主义的“虚妄〞。
第十一页,共38页。
2.存在主义(cún zài zhǔ yì)力图超越西方传统形 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存在论从认识论的遮蔽下 解放出来,使存在论从“无根〞的本体论开展为 “有根〞的本体论,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 论转向。
第十二页,共38页。
3.存在(cúnzài)主义的主要问题: 对人的理解及其自由观忽略了社会历史条件对人 存在(cúnzài)及其自由的制约,具有抽象性。存 在(cúnzài)主义总体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的思想 倾向。存在(cúnzài)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形而 上学传统的同时又陷入形而上学的思想泥潭。存 在(cúnzài)主义只看到科技理性的负面作用而无 视了它的积极方面,在对人的存在(cúnzài)状态 的过分渲染从而不可防止地具有悲观主义的理论 色彩。
第八章 海德格尔

此在与世界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浑然一体,绝不
可分。
此在与世界的联系不是日常经验中的空间关系。因
此此在不是现成已有、具有广延的东而被置于空间 之内。与空间关系相比,此在与世界浑然一体的关 系是更为原始的关系。此在的这种在世结构是此在 与其他存在者处于某种空间关系之中的先决条件。
(3)此在与万物的关系
2、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界定
现象学是这样一种研究,“它让那显现自身者,
以自己显现自身的方式,被从它自己那里看 到”。
海德格尔的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现
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
海德格尔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的存
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 现象的存在,现象不是表现本质的东西,而是 真实的存在本身。
烦使此在与时间密不可分:此在的生存在性即是时
间的未来状态;此在的事实性即是时间的曾在状态 ;此在的沉沦即是时间的当前状态。时间性不可能 是任何存在者,它不具有任何存在者的存在。时间 性只能揭示为―到时‖,这是一种流动的、有始有终 的状态,而此在正是在这种时间状态中获得存在。 ―此在的意义就是时间性。‖
总结
经过论证,海德格尔消解了―人-自然‖、―自我-他人‖、
―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建立了一元的―生存本体论‖, 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海德格尔认为离开主体的世界固然是不能确证的,离
开世界的主体(自我、我思等)更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没有此在存在,也就没有其世界在此,如果没有 世界在此,也谈不到此在的存在。
(三)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1、什么是―存在者‖?
―存在者‖就是已经存在,或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
既可以是现实之物,也可以是观念之物。因而存在 者具有对象性,具有它可能的内容或规定性,人们 可以问它是什么,并根据它的内容或规定性来解说 它。 2、什么是―存在‖? ―存在‖并不是―存在者‖,它不具有存在者所具有的 对象性,或内容的规定性,而只是存在者的―存在‖, ―它是不可界说的‖。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主观的现实与自由意志

01
02
存在主义的定义
存在主义的起源
• 探讨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思潮
• 受到古希腊哲学家、基督教神学
• 强调人类自由意志和主观现实
的影响
• 以萨特、尼采为代表人物
• 反驳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
• 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家及其观点
01
02
03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
尼采的存在主义观点
加缪的存在主义观点
存在主义关注人类存在意义和自由意志
• 强调人类主观现实和自由意志
• 与现象学在关注点上相互契合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在主观现实和意识体验上的探讨
• 相互借鉴和补充
• 对主观现实和意识体验的理解更加深入
自由意志与人生意义的思考
现象学关注意
识现象和自由
意志
存在主义关注
人类存在意义
和自由意志
现象学与存在
主义在自由意
• 提供新的方法论指导
• 强调意识现象和主观现实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 强调人类自由意志和人生意义的源自要性• 为现代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 相互借鉴和补充
• 对现代哲学的理论建构产生重要影响
对现代文化、社会的影响
现象学对现代
文化、社会的
影响
存在主义对现
代文化、社会
志与人生意义
思考上的探讨
01
02
03
• 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 强调人生意义的创造和实现
• 相互借鉴和补充
• 为存在主义提供理论支持
• 与现象学在自由意志和人生
• 对自由意志和人生意义的理
海德格尔及其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及其 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 海德格尔生平简介
– 一、“有根”的本体论
• • • • 1、存在与此在 2、此在的本质被遮蔽:人之沉沦 3、此在的去蔽——畏与死 4、论现在科学技术
– 二、语言与存在
• 1、语言是存在的家 • 2、说话的是语言而不是人
海德格尔生平简介
• 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 1976.05.26),德国哲 学家,20世纪存在主 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之一。出生于 德国西南巴登邦 (Baden)弗赖堡附 近的梅斯基尔希 (Messkirch)的天主 教家庭,逝于德国梅 斯基尔希
2、说话的是语言而不是人
• (1)“世界”是“天、地、神、人”相互 作用的统一体。 • (2)语言是属于这一统一体的存在,但不 属于个人的此在 • (3)说话的是语言而不是人 • (4)“说”与“言”是两回事。 • (5)诗是说出不可说的存在之语言的最好 的途径。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二、语言与存在
• 1、语言是存在的家 • 2、说话的是语言而不是人
1、语言是存在的家
• • • • (1)思想是存在的展示。 (2)存在在思想中形成语言 (3)存在体现于语言之中 (4)反对语言的形式化和符号化 “形而上学在西方的‘逻辑’的‘方法’ 的形态中,过早地霸占了语言的解释,使 语言成为用于作为对存在者进行统治的工 具”
(2)为死而存在就是畏
• 存在总是向一个不确定的确定——死亡而 奔跑。它经常处于一种从自身那里迸发出 来的危险中。 • 死,只能是自己死,别人无法代替。 • 只有死亡才能排除任何偶然和暂时的选择; 只有自由的去死,才能赋予存在以至高无 上的目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 海德格尔生平简介
– 一、“有根”的本体论
• • • • 1、存在与此在 2、此在的本质被遮蔽:人之沉沦 3、此在的去蔽——畏与死 4、论现在科学技术
– 二、语言与存在
• 1、语言是存在的家 • 2、说话的是语言而不是人
海德格尔生平简介
• 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 1976.05.26),德国哲 学家,20世纪存在主 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之一。出生于 德国西南巴登邦 (Baden)弗赖堡附 近的梅斯基尔希 (Messkirch)的天主 教家庭,逝于德国梅 斯基尔希
2、说话的是语言而不是人
• (1)“世界”是“天、地、神、人”相互 作用的统一体。 • (2)语言是属于这一统一体的存在,但不 属于个人的此在 • (3)说话的是语言而不是人 • (4)“说”与“言”是两回事。 • (5)诗是说出不可说的存在之语言的最好 的途径。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二、语言与存在
• 1、语言是存在的家 • 2、说话的是语言而不是人
1、语言是存在的家
• • • • (1)思想是存在的展示。 (2)存在在思想中形成语言 (3)存在体现于语言之中 (4)反对语言的形式化和符号化 “形而上学在西方的‘逻辑’的‘方法’ 的形态中,过早地霸占了语言的解释,使 语言成为用于作为对存在者进行统治的工 具”
(2)为死而存在就是畏
• 存在总是向一个不确定的确定——死亡而 奔跑。它经常处于一种从自身那里迸发出 来的危险中。 • 死,只能是自己死,别人无法代替。 • 只有死亡才能排除任何偶然和暂时的选择; 只有自由的去死,才能赋予存在以至高无 上的目标。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共40张PPT)

第2页,共40页。
一、基本本体论的建立
但在死以前,存在着此在可以实现的它的在的各种可能性。 非本真的在:此在沦为与其他在者类似的在者,不再独立自主地在,而受到其他在者和他人的约束。 它们既不是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也不是主体性的,而是此在对于在者之在的直接呈现。 畏之所畏就是使此在在世成为可能的世界本身,即被抛的在世。 它不是现成已有的东西,没有实体性的意义,而是一种可能性。
第36页,共40页。
• 真理不是此在的真理,而是在的真理。 • 不是此在决定在,而是在决定此在。 • 哲学的出发点不是人,而是在。 •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第37页,共40页。
3、思维和语言
• 海德格尔的思维和语言与传统哲学有原则 区别。它们既不是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也 不是主体性的,而是此在对于在者之在的 直接呈现。
第28页,共40页。
• 海德格尔所谓的死,不是生理、心理或经 验意义的死,而是死的本体论意义,即分 析死对领会生的作用,分析人对待死的态 度。
第29页,共40页。
• 如果说在其他事务上人们可以互相代替的 话,死是绝对不能代替的。
• 面对着只是属于个人自己的死,人不能不 超脱本身之外的一切而关注于自己的生, 从而真正领会到他的生的意义。
• 分析哲学
第39页,共40页。
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
• 热衷于探索自然界 • 热衷于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 • 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 • 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 具有追求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传统
第40页,共40页。
• 语言被当作“在的家”或者说在通过语言显示 出来,而此在则退居到了“在的看护者”的地 位。
第35页,共40页。
2、在的真理
• 正象基本本体论并不是研究在者,而是研 究在者怎样在一样,所谓在的真理也主要 不是研究真理是什么,不是研究知识怎样 与事实相符合,而是研究真理如何成为真 理,即真理之成为真理的方式和过程。
一、基本本体论的建立
但在死以前,存在着此在可以实现的它的在的各种可能性。 非本真的在:此在沦为与其他在者类似的在者,不再独立自主地在,而受到其他在者和他人的约束。 它们既不是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也不是主体性的,而是此在对于在者之在的直接呈现。 畏之所畏就是使此在在世成为可能的世界本身,即被抛的在世。 它不是现成已有的东西,没有实体性的意义,而是一种可能性。
第36页,共40页。
• 真理不是此在的真理,而是在的真理。 • 不是此在决定在,而是在决定此在。 • 哲学的出发点不是人,而是在。 •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第37页,共40页。
3、思维和语言
• 海德格尔的思维和语言与传统哲学有原则 区别。它们既不是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也 不是主体性的,而是此在对于在者之在的 直接呈现。
第28页,共40页。
• 海德格尔所谓的死,不是生理、心理或经 验意义的死,而是死的本体论意义,即分 析死对领会生的作用,分析人对待死的态 度。
第29页,共40页。
• 如果说在其他事务上人们可以互相代替的 话,死是绝对不能代替的。
• 面对着只是属于个人自己的死,人不能不 超脱本身之外的一切而关注于自己的生, 从而真正领会到他的生的意义。
• 分析哲学
第39页,共40页。
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
• 热衷于探索自然界 • 热衷于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 • 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 • 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 具有追求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传统
第40页,共40页。
• 语言被当作“在的家”或者说在通过语言显示 出来,而此在则退居到了“在的看护者”的地 位。
第35页,共40页。
2、在的真理
• 正象基本本体论并不是研究在者,而是研 究在者怎样在一样,所谓在的真理也主要 不是研究真理是什么,不是研究知识怎样 与事实相符合,而是研究真理如何成为真 理,即真理之成为真理的方式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在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它可以再 自己的存在中选择自身、获得自身; 也可以失去自身
• 10、此在的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
• 11、此在就是它的展开状态,由三个 生存论性质构成
• (1)现身情态
• (2)领会
• (3)话语
三、转向
• 1、存在问题就是真理问题 • 真理是一个无蔽同时又是遮蔽的过程
,真理不是由一个人类主体来论断一 个客体的正确陈述的特征,而是存在 者的揭示。 • 2、对技术的反思 • 揭示我们与技术的本质关系
第八章 海德格尔
一、海德格尔其人及其代表作
• 海德格尔(1889-1976) • 《存在与时间》 • 《论真理的本质》 • 《哲学论文集》 • 《形而上学导论》 •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 《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 • 《路标》 • 《林中路》 • 《尼采》(两卷)
二、存在与时间
•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实践哲学著作 ,是关于人最原始的存在经验和存在 样式的著作。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生存 论分析,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些 最根本的前提,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 哲学方向
• 6、此在是在世的寻在
• 7、事物首先对我们是作为上手的事物 出现的,即作为有实用意义的东西或 作为器具出现
• 我们不是在孤立状态中遇到上手事物 或器具的,而总是在一个器具总体和 指涉关系总体中遇到器具的
• 8、的实践(实用) 关系
• 9、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
• 3、去蔽——产生和挑战 • 4、技术的本质是格——设 • 格——设是各种设置的聚集,使人用
整体安排的方式把实在作为常备物来 解蔽
• 5、用人与存在的共属来对抗格——设
• 这种共属是存在之真理
• 人与存在既共属又有别,真理既开放 又遮蔽
四、海德格尔与政治
• 海德格尔与纳粹 • 海德格尔哲学与法西斯哲学
• 10、此在的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
• 11、此在就是它的展开状态,由三个 生存论性质构成
• (1)现身情态
• (2)领会
• (3)话语
三、转向
• 1、存在问题就是真理问题 • 真理是一个无蔽同时又是遮蔽的过程
,真理不是由一个人类主体来论断一 个客体的正确陈述的特征,而是存在 者的揭示。 • 2、对技术的反思 • 揭示我们与技术的本质关系
第八章 海德格尔
一、海德格尔其人及其代表作
• 海德格尔(1889-1976) • 《存在与时间》 • 《论真理的本质》 • 《哲学论文集》 • 《形而上学导论》 •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 《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 • 《路标》 • 《林中路》 • 《尼采》(两卷)
二、存在与时间
•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实践哲学著作 ,是关于人最原始的存在经验和存在 样式的著作。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生存 论分析,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些 最根本的前提,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 哲学方向
• 6、此在是在世的寻在
• 7、事物首先对我们是作为上手的事物 出现的,即作为有实用意义的东西或 作为器具出现
• 我们不是在孤立状态中遇到上手事物 或器具的,而总是在一个器具总体和 指涉关系总体中遇到器具的
• 8、的实践(实用) 关系
• 9、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
• 3、去蔽——产生和挑战 • 4、技术的本质是格——设 • 格——设是各种设置的聚集,使人用
整体安排的方式把实在作为常备物来 解蔽
• 5、用人与存在的共属来对抗格——设
• 这种共属是存在之真理
• 人与存在既共属又有别,真理既开放 又遮蔽
四、海德格尔与政治
• 海德格尔与纳粹 • 海德格尔哲学与法西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