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合集下载

无与在: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非同一性

无与在: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非同一性
人 文 观 察
无 与 在 : 海 德 格 尔 存 在 论 的 非 同一 性 论
陈 蓓 洁
(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社 科 部 , 海 20 8 ) 上 上 0 0 1

要 : 德 格 尔 “ ” 思 想 对 于 其 基 础 存 在 论 的建 构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无 并 非 直 接 是 对 某 存 在 者 的 否 定 , 是 对 存 在 者 整 海 无 的 而
题 的 问题 , 被 海 德 格 尔 称 为 形 而 上 学 的 基 本 问 却
在许 多人 的观 念 中 , 在 是 存 在 者 不 言 而 喻 存 的本 质属 性 , 在 者 存 在 。 在 《 在 与 时 间》中 , 存 存
题 , 且 是 最 广 泛 、 深 刻 和 最 原 始 的 问 题 。 我 而 最
作者简介 : 陈蓓 洁 (95一)女 , 17 , 天津 市人 , 复旦 大学 哲学 博 士 , 海外 国语大 学社 科部 讲师 , 上 主要从 事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与 西方 哲学 的 比较研 究 。
度 上划 定 存 在 者 , 在 同 样 的 程 度 上 力 图 取 消 便 “ ” 正 如海 德格 尔所 言 , 科 学则 以一 种 高傲 的 无 , “ 对 无漠 不关 心 的 态 度 , 把无 当作 ‘ 有’ enc t 没 ( sih—
在 , 此 之 外 , 们 对 无 便 无 可 言 说 。 在 我 们 看 除 我 来 , 者 和 无 看 起 来 没 有 任 何 共 同 之 处 , 谈 不 在 也 上 有 什 么 关 联 。 然 而 在 海 德 格 尔 那 里 , 情 本 身 事
在“ 为什 么 在者 在 而 ‘ ’ 无 反倒 不 在 ” , 们 中 我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存在论诠释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存在论诠释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存在论诠释在哲学领域,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他们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存在论的角度,探讨海德格尔如何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进行诠释。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存在论。

存在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属性和关系的哲学分支。

在存在论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五个范畴:实体、属性、关系、数量和存在。

这些范畴构成了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体系。

而海德格尔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论观点。

在海德格尔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体系过于强调实体和属性,忽略了存在本身。

因此,他提出要从存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详细阐述了他的存在论观点,并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从1.1 实体出发,海德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过于抽象,不能真正揭示存在的实质。

他指出,实体并非孤立存在的事物,而是在关系中存在的。

换句话说,实体不是绝对的、独立的,而是相对的、相互联系的。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2.1 属性。

在海德格尔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属性概念也存在问题。

他认为,属性是对实体的描述,但这种描述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地反映实体的本质。

海德格尔提出,属性应该被理解为存在于关系中的显现。

也就是说,属性不是实体的固有特性,而是在关系中显现出来的特征。

在2.2 关系方面,海德格尔进一步批评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关系概念过于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关系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关系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不仅仅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了它们在这种关系中的生存状态。

因此,我们应该从关系的本质出发,来理解实体和属性。

在2.3 数量方面,海德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数量概念过于强调量的区分,而忽略了量与质的统一。

他指出,数量并不是独立的、分离的,而是与质密不可分的。

换句话说,数量是通过质来体现的,没有质就没有数量。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此在的建构和它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无论这一存在者是否摆在时空中。

于是,此在特有的空间性也就必定奠基于时间性。

此在的空间性必须以其时间性为前提条件吗?诚如此言,空间性之于此在究竟有何意义?此在的空间}h}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究竟又有何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要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对此在的存在刨根问底,而时间性是此在生存建构和存在方式的前提,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

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主要是通过阐释此在的时间性来谈论存在问题,所以,时间性概念历来为海德格尔思想研究者所重视,并得到广泛的阐释。

相比之下,空间性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研究中则常常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对存在问题的阐释越来越多提出与前期处于不同地位的空间性概念,学者往往重视并积极探讨的也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著作,比如《筑居思》、《艺术与空间》中所阐释的空间性。

其实,在《存在与时间》中,空间性己然显示出自身对于此在的意义,非但不能只将其简单归结为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有可能,反而是与时间性有着同等地位:空间性和时间性同时规定着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此在具备空间性使此在本真存在成为可能。

本文将对此作出阐明及论证。

一、提出问题对笛卡尔空间观的补救20世纪社会空间理论兴起,对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深远。

这不舍是人类对空间性理解的巨大进步。

空间问题作为哲学重大问题之一,从古希腊时期就为许多哲学经典作家所讨论,亚里士多德就说:须知大家都不过是在说明确有空间这东西,只有柏拉图己经在力图说明空间是什么了。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是第一个对空间进行系统阐释的哲学大家,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

所以,在我们根据海德格尔的视角提出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作简要的回顾,以免我们对本文产生错误的理解,那就是海德格尔竟完全处在传统存在论之外而对其横加指责认为传统存在论没有解决他要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以笛卡尔对世界的分析作为其提出问题的参照。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内涵及启迪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内涵及启迪

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批判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法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将存在者与存在本身混淆,导致主客二分法的产生。他 通过区分“存在者”与“存在”,揭示了存在的真正内涵。
超越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归结为某种超验的、绝对的实体或本质。而海德格尔强调 存在的历史性、境遇性和语言性,从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
02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 内涵
“存在”的定义与的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存 在状态或存在性质。
02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和不可还原性等
特性,它是超越一切具体存在者的最高存在。
“存在”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或精神实体,而是一种使得万物
03
得以存在的本体论条件。
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技术与存在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与存在的关系 ,也改变了人们对存在的理解。
技术对存在的影响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存在越来越被物化和客体化。人们通过技术来控制和利用存在,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与 存在的直接联系。
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启迪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碎的事物所困扰,忽视了存在的意义。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可以启迪人们 思考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推动哲学的发展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不 仅有助于理解他的思想,还有助于推动哲学的发展。
05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 争议与讨论
对“存在”概念的质疑与批判
“存在”概念的模糊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被批评为过于模糊 和抽象,缺乏明确的界定和阐述,导致理解 上的困难和争议。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解释学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解释学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解释学摘要:对解释学的研究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出世解释学发展由一般解释学转向本体论解释学,海德格尔解释学不着眼于文献考据,而是在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解释学是对存在的本体论的追求,并成为了保罗利科指出的第二次哥白尼式革命即从一般解释学到本体解释的转向的开端者,本文将以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为文本对以存在论解释学中他解释自身认为的解释学第三个重点词:存在、此在、现象学、解释等进行浅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此在解释学存在关于解释学的含义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在18世纪,解释学被称为“神学解释学”,与此同时,它的作用是做神学的辅助,用以解释和说明上帝的旨意,称为诠释《圣经》的方法,而真正将解释学引入哲学研究并成为一门学科的是施莱尔马赫,在神学解释学的基础上将解释学的范围扩大,不再仅仅用以解释神学,而是用来解释文本。

法国著名解释学家保罗·利科曾说过:“从一般解释学导本体解释学的转向,使方法论问题从属于基本本体论问题,则是第二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释学成为第二次哥白尼式革命的开端。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释学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探究本体论问题。

而究竟何为海德格尔所说的解释学,而又何为海德格尔所要探究的本体论问题。

在《存在与时间》中有其说明:“现象学描述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解释。

此在现象学的具有(诠释)的性质。

通过诠释,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此在本已存在的基本结构就向居于此在本身的存在之领会宣告出来。

此在的现象学就是诠释。

”从此可以得出,海德格尔解释学的三个关键词,一个为此在,一个为存在,而一个为现象学。

而本文将以者三个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对存在论解释学做一个浅析。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问题,要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释学首先要明确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是为何物。

一、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解释学的基本对象为存在,而不仅是存在论解释学的基本对象为存在,任何存在论的基本对象都应为存在,他曾说过“任何存在论,如果它不曾首先充分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倒带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最本己的意图。

海德格尔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一、引言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是其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人类存在为中心,强调人类作为一个存在者的本质和意义。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二、存在与时间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因为人类不仅仅是物质实体,还有一个内在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使得人类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

2. 时间与存在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核心。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关。

我们无法摆脱时间对我们生命经验和行动的影响。

3. 存在与历史海德格尔强调了历史对于我们理解自己和世界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而是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必须依赖于过去。

三、被遗忘者之存有1. 被遗忘者之存有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被遗忘者之存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指的是那些我们通常会忽略或不关注的存在,比如说死亡、孤独和无意义。

2. 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人类存在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提醒我们我们自己的存在是脆弱且暂时的,并鼓励我们思考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四、技术与现代性1. 技术对于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他也指出了技术对于人类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技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物品和系统,并且削弱了我们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系。

2. 现代性对于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混乱、不确定和矛盾的时期。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说道德、政治和环境问题。

他认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并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生活。

五、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哲学体系,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我们必须在时间和历史中理解自己,并反思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于我们生命的影响。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存在论诠释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存在论诠释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存在论诠释在哲学领域,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海德格尔则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存在论的角度,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诠释。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这些范畴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等。

他认为,通过这些范畴,我们可以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而海德格尔则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海德格尔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实际上是对存在的描述。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超越经验的现象,是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正是试图通过对存在的描述,来揭示存在的真谛。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对存在的描述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揭示存在的一部分,而不能全面地揭示存在的本质。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存在与实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与实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存在是实在的基础,而实在则是存在的外在表现。

这种看似简单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经验的现象,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

而实在,虽然可以被我们感知到,但它仍然是对存在的某种描述。

因此,存在与实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二、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一种独特的时间性。

他指出,存在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不断地与周围的事物发生互动,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是存在的表现,也是存在的动力。

因此,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存在与语言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认为,通过语言,我们可以将存在的各种特征传达给他人,从而实现与他人的交流。

语言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谓的形式上的手头现成的存在者。“应手”一词使人想起《庄
子》中的寓言:轮扁斫轮,“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确,海德
格尔《存在与时间》所描述的此在的“在之中”的生存、“应手 性”的状态,与《庄子》所标榜的“忘”的状态或智慧颇为相 似。《庄子》说: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忘足, 屦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 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属于遥远的未来=只要人类还有面临死亡的一天,其价值就永远 不会消失。 总之,人的存在是在趋向死亡,自觉选择面对死亡,才能从 “非本真的存在”中提升出来,向死而在,达到“本真存在”的 自由状态。
体、自我与对象之对待关系。
由于此在是时问性的存在,是历史性此在,因此海德格尔要 求“在时间的地平线上追问存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对象化的
在一种向死存在中存在着。然而此在把这一实际情况对自己掩蔽 起来了——因为它把死亡改铸成日常摆到他人那里的死亡事件, 这类事件有时倒令我们更清楚地担保“人自己”确乎还“活 着”。“然而,凭借在死面前的沉沦逃遁,此在的日常状态倒证
明了:连常人本身也一向已经被规定为向死存在了;即便它没有 明确地活动在一种‘想到死’的状态中也是这样。”即使在平均 的日常状态中,此在的本旨也始终在于这种最本己的、无所关联
言。”牟宗三指出: 强调“忘”的智慧。 “道家的智慧是‘忘’的智慧”,庄子尤其 “忘”才能“与物无对”,即超越主体与客
挑战,直面死亡,体验死亡,才能求得精神解放,在对死亡的 “单纯而平凡”地理解中,消解其恐怖、可怕的方面。只有把死 亡作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才能探索出生死问题的终极 意义。因为, “学会了死,才懂得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海德格尔不是专属于过去的某个时代,他不仅属于今天,更
【参考文献】
1】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M]靳西平,译商务印书馆
二、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
万方数据
—一理413势一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马文娟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青春岁月 BLOOMING SEASON 2013(14)
的、不可逾越的能在,即使其样式被视为一种针对其生存的最极
端的可能性的无动于衷而操劳也罢。
身也就是几克金属而已,这样一块应手的手表就成了手头的几克 金属。我们以这种方式生活在一种关联之中。它构成了“应手
性”的世界。只有在应手的东西向手头现成的东西的转变过程 中,诸物才成了严格意义上在理论观察中可以加以研究的对象。
一种须从生存论上加以领会的“现象”,因而与海德格尔的时间


《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
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
过我们也曾相信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
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 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方式去规定或限定“存在”?主要原因有二:一,存在与人的本 真的关系有如“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关系,存在不 是“对象”,一如鱼不能脱离水去考察水;二,存在并非一个手
头现成性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存在只“存 在”于时间之中。实际上,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时间的意义。
【2】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熊伟棱,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彻底本体化思路相关联,他在对死亡的阐释上同样贯彻了一种彻
底本体化的思路,即对“死”之源始性的设定与追溯。海德格尔
说,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随着死
亡,此在本身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悬临于自身之前。
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存在与时间》里的几个问题的见解。 一、现象学与存在论 由“谁”来诠释现象或存在?海德格尔说,
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医疗手段的提升,既显示了人们与 死亡抗争的决心,也进一步地凸显出现代人面对死亡的焦虑比任 何时代的人都要浓厚。如何从容地面对死亡,保持生命的尊严直
到最后时刻,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共同的渴求。而海德格尔关于
海德格尔的分析企图为思想活动而挽救那应手东西的世界。 因为在哲学认识中,应手的东西构成的世界常常被匆匆掠过,它
当看透死亡物性的存在性质,使人的存在不再对生太过执着。
青 春 岁 月




、J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向死存在”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 “当你们用‘存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分析在其存在 论现象学时间性之理论建构上有着不容置疑的特殊意义。海德格 尔不再把“死”仅仅看成是一个对象性的“事件”,而是视其为
意义”之中去,并得以使存在显现出来。对此在的结构性分析,
海德格尔称之为“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 析”,从“在之中”开始,对周围世界与共在世界如何与此在相
遇,进行现象学的描述。在这些现象学描述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器具”分析。 比如,手表。我们的手表总是不离开我们的手腕,可以随时 的看看时间。它就是我们用来看时间用的,用海德格尔的说法, 这块表是应手的。如果突然有一天,手表坏掉了,我们根本从它 那里得不到准确的时间,我们才注意到,它就是几克金属,它本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口马文娟(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叙述现象学与存在论,揭示“应手性”的现象,打破日常生活的麻木不仁的状态将生活艺术化;简要分析海德格尔在《存 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建构。“向死而在”不断克服时间性存在带来的局限,以死亡为前提去面对生命,面对存在的本真状态。
“此在”。
“在如此悬临
自身之际,此在之中对其他此在的一切关联都解除了。这种最本 己的无所关联的可能性同时就是最极端的可能性。此在这种能在
逾越不过死亡这种可能性。死亡是完完全全的此在之不可能的可 能性。于是死亡绽露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可能 性。”这里,“死亡”被阐释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 逾越的可能性”大概可以被看着是海德格尔对死亡的存在论结构 之形式上初步标画的内涵。 日常的向死存在作为沉沦着的存在乃是在死面前的一种持续 的逃遁。一向本己的此在实际上总已经死着,这就是说,总已经
在《存在与时间》中,所有关于“人”的传统表述,诸如意
识、主体、自我等字眼统统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海德格尔 独创的术语: “此在”。为了改变对存在的观察方式,从“此
在”这里追同存在的意义。存在是什么?我们或许一无所知,但
是我们知道有这样的一种存在者,它能够与自己的存在发生一种
关系,它是一种包含了存在的存在者,因此,它可以作为窥探存 在意义的窗口。借助于“此在”,我们才可以进入存在的“运作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csy201314359.aspx
们太急于马上转向诸物(和人),以至于诸物只剩下对谁都无所
死亡的论断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终极关怀:死亡既是人
类的终点,又是探索人类价值的出发点。正是由于人有了死亡, 人才会真正认真思考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死是生的前提,有死才 会有生,生死相继,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死,从来就不是 生的对立面,它本来就是属于生的一部分。只有积极应对死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