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探析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析

(完整word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析

基本本体论的建立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他既否定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的传统的本体论,也不同意实证主义类型的哲学家全盘拒斥本体论,他承认自己是本体论哲学家。

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摧毁以往本体论,用现象学方法建立新的本体论,即所谓基本本体论。

1.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黑格尔的传统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也是带有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在没有了解存在物究竟怎样在以前就肯定了它们的在。

哲学家们对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具体回答各不相同,但都把这些存在(无论物质或精神)当作现成已有的、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即当作某种在者。

这些在者怎样在呢?为什么说它们在而非无、即不在呢?他们都略而未论,实际上是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本身的研究。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在和在者是两个有着原则区别的概念。

海德格尔的“在”的(中文有时译为“是”、“有”、“存在”)德语为名词形式的系动词Sein,相当于由英语系动词tobe转化来的动名词being,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不是指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

“在者”也译为“存在者”、“存在物”,德语为中性名词dasSeiende,意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包括一切已经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以及仅仅是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确定在者作为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使在者显示其为在者的活动、过程。

一切在者首先必须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在者。

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因此,在较一切在者具有优先地位。

但在并不是一切在者的族类的普遍性,不是对一切在者的最高概括,因而不是某种抽象和绝对的存在,“在总是在者之在”,即在者的在的方式。

这不是指现成已有的、即静态的在的方式,而是指可能的、即动态的在的方式,或者说不是指空间中的在的方式,而是指时间中的在的方式。

在者的在的方式本质上就是其时间性。

在没有现实的规律性,没有现实的本质,因而不能给在下定义。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解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通过对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以及他对存在主义的独特贡献。

本报告将从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质的思考开始,接着探讨他对时间、语言和技术的看法,并最终总结他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一、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

他认为,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和投入。

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类不断地与世界互动和交流。

海德格尔将这种互动和交流称为“存在的开放性”。

二、时间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时间被视为存在的核心要素。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时间中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在时间中存在。

他将这种存在的方式称为“存在的时刻”。

三、语言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与世界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然而,海德格尔也指出,语言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误解和偏见。

他主张通过反思和重新审视语言的使用,来更好地理解存在的本质。

四、技术的存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看法与传统的观点不同。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方式,一种存在的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存在方式会改变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并对人类的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警告说,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人类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断裂。

五、人类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一个不断追问和寻找意义的过程。

通过面对存在的困境和挑战,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存在的思考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真正的存在。

结论:通过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被称为“存在主义”,其核心概念是存在和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一、存在与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将人类存在看作是在真理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存在不仅仅是单纯的存在,而是一种向往和寻求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存在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不是提前确定好的,不是基于一些绝对的价值,而是在不断地行动和选择中不断完善和变化的。

二、世界与被遮蔽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种透明的存在,而是一种被遮蔽的存在。

存在的被遮蔽性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盲目,这种盲目来自人们的主观偏见和自我中心主义,使他们无法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

三、自我与他者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他者的关系。

他主张,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而社会是由大量的他者构成的。

只有当人们摆脱了自我中心主义的束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和他者共同构成的,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刻地洞察了人类存在的真正问题,回答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哲学问题,尤其是人类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问题,提出了存在在奋斗和寻求中不断完善和变化的观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反思和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他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自我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在近现代哲学史上,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研究而备受瞩目。

而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思想对于探讨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哲学观点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它与其他任何存在不同。

他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探索了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性”这一概念,他认为存在性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它表现在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对世界的理解中。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存在是被动的、有限的和有束缚的。

他主张人类存在是一种“被抛掷”的存在,人在出生之前没有选择自己的存在,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死亡。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命是在时间之中有限地存在,也正是因为有限性,人类才更加关注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对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与快节奏,个体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

传统的价值和意义观在现代社会中不再适用,人们不再能够找到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自己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问题,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追问和探索过程。

他强调了个体对自身存在的独立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对于近现代人来说,关注自身的存在意义,思考自身价值和对世界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海德格尔的思想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无法解决人们真实面临的问题。

另外,海德格尔本人在思想和行为上也受到了批评,他曾公开支持过纳粹党,这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

他的观点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人类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研究。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责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浅析,探讨他的观点和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和个体的自由选择,认为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是由自由意志所决定的。

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人的存在和生存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对个体的关注,他更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涉及个体的生存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一种“清醒”和“自觉”的状态,它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

海德格尔将这种清醒和自觉的状态称为“存在-存在”。

除了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技术和现代生活的批判上。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技术化和机械化使人们迷失了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他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却也使人们与自然和存在的联系渐渐丧失。

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不仅是对技术的批判,更是对人们对存在的忽视和对生活意义的迷失的批判。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作,该书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入且复杂的分析,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临时的、动态的存在方式。

在存在方面,海德格尔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客体,而且是一个个体,在存在中,人通过行动和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时间是存在的核心,它给人类的存在带来了限制和可能性。

海德格尔将存在的时间性称为Dasein,意为存在在世界中。

Dasein以它的说话和行为,将自己与世界连为一体,成为一个对世界开放的存在。

在存在主义思想中,存在被视为一个矛盾的过程。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既是真实的存在,又是虚幻的存在。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与死亡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人有限的存在,才能体现出生命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存在的终极命运,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存在的价值。

死亡使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和行为,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还强调了人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融合在一起的,人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交往,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形成了人的存在的语境,人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共同构建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思想还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自由的,可以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己的命运。

人的自由也伴随着责任。

他认为,人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通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独特而有限的,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联系,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人不再被看作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体,通过自主选择和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而闻名。

他对存在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概念,对后来的哲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的哲学。

他指出,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视为首要问题,并试图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

在他看来,人是一种“存在”,与其他物质和生命体不同,因为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主义的重点是探索人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从无到有的,我们必须在存在的过程中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生活。

他也强调人的自由与责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海德格尔还提出了“存在前提”和“存在方式”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的,受到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他将这种背景和环境称为“存在前提”,并认为人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理解和把握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也强调了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核心概念:“尚未”。

他指出,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确定的目标,我们的存在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人的尚未是一种可能性和开放性,我们必须在这种尚未中主动地去创造和实现我们的存在。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中还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操纵性”。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常常被外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所操纵和被动地生活,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自由。

他呼吁人们回归到自己的存在中,摆脱被操纵性,重拾自己的主体地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在二十世纪的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对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深入探索,以及对自由、责任、存在前提和被操纵性的思考,都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

他的思想使人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存在,鼓励人们通过自由的选择和创造来实现自己的生活。

人文主义论海德格尔

人文主义论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和发展,以及他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

1.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是他对人文主义的重大贡献。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是通过理解、体验和创造来实现的。

这种观点与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致的。

2. 技术本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深刻洞察也是他对人文主义的重要贡献。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他强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忽视人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观点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也是他对人文主义的重要贡献。

他认为,语言是人的存在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与世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他强调,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必须以人的存在和理解为前提,不能忽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观点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文主义的发展,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和发展,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语言哲学的独特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2012年第11期(总第107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11.2012
General.No.107
收稿日期:2012-09-07
作者简介:陈晓雨(1987—),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一、“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与“存在
者”不同。

海德格尔突出强调“存在”的本体论意义,把“存在问题”作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是
针对“存在者”提出“存在”的。

[1]
“存在者”就是已经存在,或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存在”并不是“存在者”,它是不可混淆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的,并且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的条件。

从运动的角度讲,是使“存在者”显示为“存在者”的活动。

“存在”较之“存在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反过来,既然“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没有现实的本质,不能给它下定义,从这一点出发,就不能问“存在”是什么,只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为什么存在,有什么理由说它存在而不能说它不存在。

但传统哲学却把“存在”与“存在者”混为一谈。

存在者是已经存在且已显示出存在的东西。

存在优于存在者。

因为任何存在者,必须首先存在,然后才能是既定的存在者,否则,存在者就不可能呈现在那里。

然而,
以往的哲学家所关心和讨论的都只是“存在者”
,而不是“存在”这个更为根本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是作为存在者的前提的“存在”?海德格尔回答是“人的存在”或“自我存
在”
,海德格尔把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出发点的人作为“此在”。

人之所以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的出发点,是因为人是一个在其存在过程中领会自
己的存在的存在者;同时,这个存在者所领会的又总是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在世”,而
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

“烦”含焦虑,烦恼,关切,担忧,操心等意,只要此在是“在世的在”,它就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

“烦”使此在的本质被遮蔽,最后他被沉沦了。

他被日常闲谈、好奇处于沉沦的状况;“闲谈、好奇,这些就是此在日常用以在“此”,用以开展出在世的方式的特性。

在这些特性中以及在这些特性的联系中,就暴露出日常生活中在的一个基本样式,“我们把它称之为此在的沉沦”。

摆脱沉沦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挂念”和“死”。

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和“怕”不同。

因为怕有确定的对象。

畏与怕不同的是,畏无对象而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正是这种“畏”的情绪迫使此在去开展出在的整个境界,同时也使它有可能不受各种现成事物的制约,依照自己的意愿,处于“在”之中。

有畏惧才有了挂念出来,即忧虑,如果没有了挂念何来畏惧呢?也就没有此在,真正的存在。

畏的极端表现是“死”。

死是人生的极限了。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正是在畏死中才能真正由非真实状态返归于真实的状态。

这是因为海德格尔心目中的死和生理、心理上的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他认为死虽然是此在的终结,但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它只是此在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完全是此在本己的,与任何人无关,也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也无法避免的;死是不确定的。

何时而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探析
陈晓雨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要:本文首先指出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海格德尔突出强调“存
在”的本体论意义;论述了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本体论研究,完成了现代哲学的重大转变: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的转变;强调了从一般解释学到本体解释学的转变;探讨了德海格尔文论的贡献和影响并且总结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先验现象;解释学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2)11-0178-02
178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责任编辑:李建峰]
死,因何而死都是难以预料的。

海德格尔认为当此在真正领会了死的上述特征后,就能冲破,否决任何形式的羁绊和约束,就能摆脱一切形式的沉沦,直面人生,本真的在,从而处于一种毫无牵挂的自由境界。

二、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的转变
虽然胡塞尔曾经说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对现象学的公然背叛,但这只是对于胡塞尔中期的本质还原的现象学的一种转变,但相对于胡塞尔晚期的“生活世界”的超越论现象学而言,却是一种继承与发展。

胡塞尔早期摆脱并没有布伦塔若心理主义的倾向,将逻辑等同于我们的感觉经验,先验的逻辑变成了认识的产物。

后来,胡塞尔将逻辑与心理区别开来了,逻辑作为我们认识的规则,必然先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感觉只是我们认识的一方面,从而通向了他的本质还原的现象学,也就是直面事物本身。

但问题是,事物是在我们意识中的自我显现,他所显现的场所是意识,显现的结果是意识的形式,显现的形式是意识行为,也就是事物本身是离不开意识的。

另外一点,胡塞尔的本质还原,也就是对于意向行为的划分,本质显现的意向行为虽然说是现象显现的意向行为(感知和想象)得以构建的前提,但如果没有现象显现的意向行为“存在”,本质显现的意向行为也就毫无意义。

因为本质并不能直接以直观的方式显现,直观的方式(感知和想象)是一种非本质的显现,本质必须借助于感知或想象的直观方式显现。

从这点上说,现象显现的意向行为成了本质显现的前提,这与现象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现象学是要还原到一个没有前提的初始世界,也就是一种前科学的世界,我们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来源于此,而这个世界就应当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生活世界”。

正是基于此,海德格尔看见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缺陷,就是过分强调对于事物逻辑形式的本质还原,而忽略了事物最本质最基础的“存在”,[2]虽然胡塞尔后期试图扭转前期事物一种非现实非本质的显现,但还是将“存在”作为先天的命题而使用。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一直以来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就是对“存在”没有做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加以运用。

要么将存在当做存在者,要么将存在当做黑格尔式的最纯粹的最没有内涵的抽象概念,要么就是将存在当做先天的而不需证明,要么就是
将存在束之高阁不加讨论,这些都使各个哲学体系的大厦基础并不那么牢靠。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应与时间相联系,也就是所谓存在是指物,这里更加强调的是人的存在状态。

时间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是相对应的,人也有相对应的存在状态。

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是由他的存在状态决定的,人本身是自由的,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了他的存在状态,从而决定了他的存在本质。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完成了现代哲学的重大转变: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的转变。

海德格尔的思想属于现象学传统。

胡塞尔把现象学向主观意识方面推进,为了保留意向性而取消了实在的主体和实在的客体,但他仍然坚持主、客体的两极性。

按照他的看法,主体根据本质是与客体有关的,而客体根据本质是给与纯粹主体的。

这样现象学由于先验的还原而成了没有任何根据或基础的了。

为了克服胡塞尔现象学的这一重大缺陷,海德格尔试图建立现象学的分析,重新恢复了本体论。

这种本体论的主题就是被胡塞尔看作是素朴意识所相信的世界的存在和具有这种素朴意识的存在(即认识主体)。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的任务应该是反思存在的意义,现象学应该分析和理解的是实在的自我的生存。

他认为,把存在仅仅归于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朴素意识是不够的,存在的意义必须按照更广泛的和更基本的意思来理解。

为了反思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扬弃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取而代之以现代解释学方法。

三、结语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

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海德格尔的文论具有一定的深度,也使得我们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海德格尔强调:人是与众不同的存在者,因为他是以领悟自己的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着的。

相反,人以外的那些存在者虽然也存在着,但它们并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正是在存在的过程中,人领悟到自身的存在,并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正是在存在的过程中,人与外部世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外界存在的意义产生了认识。

参考文献:
[1]今道友信.存在主义美学[M ].崔相录,王生平,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91-92.[2]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119.[3]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3.
陈晓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浅析
1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