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DEVELOPING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刘袁浩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是建立在批判传统认识论主客、思存二分基础之上的。
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认识论框架下,认识对象的意义会被人为遮蔽。
因此,他设定了“此在”这一存在论范畴,用以克服认识论的缺陷。
I一、离经叛道的“现象学”众所周知,海德格尔谈论、言说1的“存在”,是作为基础性的存在。
在:《存在与时间》这部代表作中,海德格尔指出,“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1 (phenomenology)存在论"。
如何理解哲学作为“现象学”意义下的存在论?1在海德格尔看来,自亚里士多德以降,哲学家们一直在对“存在”进行探索,但是,都只是在无休止地围绕“存在之物”进行言说,并没有触及“存在”本身。
1在希腊文语境中,“现象”这一概:念大致有两重意涵:第一重,事物的自1我显现。
这种“自我显现”,有时显现事物自身,有时则显现不是事物自身的“假象”;第二重,“逻各斯”。
逻各斯的[指代非常丰富,总体来说多指“言说”。
:当把逻各斯置于“现象”中时,可以理:解为“通过言说来显现事物自身”。
由:此可见,对于现象学的意义,抑或是现象学的存在论,指的就是通过言说的'方式使得事物自身得以显现、呈现。
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大相径庭,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并非“意识论”。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其:初衷是为了获得一个删的理虹具,,借助这个理性工具来认识世界。
胡塞尔[现象学的特点在于,通过认识主体的意:向性活动来展现、呈现事物本身,置言:之,胡塞尔意义上的“存在”,是人的思[维意识中的存在,即:事物的存在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坚决否认胡塞尔式的“存:在只是意识中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的最基本的、普遍性的状[态。
人的意识活动不过是人的整体存在翻的一个构成部分,并不肠有、:全部。
这从侧面反映了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核心根基的批判——即,:在人的显意识并不突出的状态下,对[“存在”的显现就明显不是内在的“意[识”了,而是外在的“(人的)存在”了。
对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问题的几点理解

第41卷第1期2020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41No.1Jan.2020[文章编号]1004—5856(2020)01—0028—03对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问题的几点理解林宝(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湘潭41145)[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对此在的时间性作了重要的阐述,学者们也更关注于此,然而,仔细研究后发现此在的历史性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文章拟从此在历史性的生存论存在论解说、“流俗的历史领悟”与此在的演历、此在历史性的基本建构等三个方面入手,尝试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历史性思想进行探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中图分类号JB086[文献标识码]A dci:10.3969//issn.904-5856.2020.09005-、“此在”历史性的由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这一概念”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对人的存在的界定突出不了特殊性,体现不出人之为人存在的特殊意义”传统哲学是在尝试对存在的某种属性作出解释,意即这个讨论的存在加入了人的主观属性的东西”为了与传统的哲学家有所不同,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此在是从存在论角度出发,按照存在论意义理解的存在者,用来特指人这一特殊存在,但需注意的是它不是指具体的可视的人”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此在处于运动的状态,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由于自己的存在然后感知到自己本质的存在者,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人的具体存在才由此逐渐证实了万物的存在的一般意义及奥秘,所以是让存在自己彰显出自己,不需言说定义”“历史性与时间性本身有关”这也就是说,历史性不是一个建立在流俗的时间概念基础上的概念。
”[]历史性来自于时间性,他不是从所谓的历史学中得来的,所以需要对生存论时间性的要求的可能性及其流变结构进行分析,才能获得对历史性的存在论的领会,也就意味着这里的此在的流变指的是自己显现出自身的运动”存在者在历史性地生存着,并清晰地表现出历史进行和掌握历史的存在的可能性”需要指出的是此在必须在存在“在时间中”这层意义上被称作“时间性的””因为就算史学,在生,关时历的使用,如钟表或者是日月星辰等标志时间性的刻度工具的使用”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以同一种方式“在时间中”进程”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也就是属于此在的历史”而此在又是时间中的此在,所以此在的历史性与时间性必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从而通过对此在的思考展开对存在的分二、“此在”历史性的界定此在史性的主要的史性的界定问题,与历史、历史学等不同之处,以及史性的学者认,的史学定义跟海德格尔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有很大的出入。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此在的建构和它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无论这一存在者是否摆在时空中。
于是,此在特有的空间性也就必定奠基于时间性。
此在的空间性必须以其时间性为前提条件吗?诚如此言,空间性之于此在究竟有何意义?此在的空间}h}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究竟又有何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要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对此在的存在刨根问底,而时间性是此在生存建构和存在方式的前提,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
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主要是通过阐释此在的时间性来谈论存在问题,所以,时间性概念历来为海德格尔思想研究者所重视,并得到广泛的阐释。
相比之下,空间性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研究中则常常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对存在问题的阐释越来越多提出与前期处于不同地位的空间性概念,学者往往重视并积极探讨的也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著作,比如《筑居思》、《艺术与空间》中所阐释的空间性。
其实,在《存在与时间》中,空间性己然显示出自身对于此在的意义,非但不能只将其简单归结为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有可能,反而是与时间性有着同等地位:空间性和时间性同时规定着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此在具备空间性使此在本真存在成为可能。
本文将对此作出阐明及论证。
一、提出问题对笛卡尔空间观的补救20世纪社会空间理论兴起,对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深远。
这不舍是人类对空间性理解的巨大进步。
空间问题作为哲学重大问题之一,从古希腊时期就为许多哲学经典作家所讨论,亚里士多德就说:须知大家都不过是在说明确有空间这东西,只有柏拉图己经在力图说明空间是什么了。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是第一个对空间进行系统阐释的哲学大家,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
所以,在我们根据海德格尔的视角提出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作简要的回顾,以免我们对本文产生错误的理解,那就是海德格尔竟完全处在传统存在论之外而对其横加指责认为传统存在论没有解决他要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以笛卡尔对世界的分析作为其提出问题的参照。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内涵及启迪

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批判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法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将存在者与存在本身混淆,导致主客二分法的产生。他 通过区分“存在者”与“存在”,揭示了存在的真正内涵。
超越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归结为某种超验的、绝对的实体或本质。而海德格尔强调 存在的历史性、境遇性和语言性,从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
02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 内涵
“存在”的定义与的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存 在状态或存在性质。
02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和不可还原性等
特性,它是超越一切具体存在者的最高存在。
“存在”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或精神实体,而是一种使得万物
03
得以存在的本体论条件。
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技术与存在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与存在的关系 ,也改变了人们对存在的理解。
技术对存在的影响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存在越来越被物化和客体化。人们通过技术来控制和利用存在,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与 存在的直接联系。
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启迪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碎的事物所困扰,忽视了存在的意义。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可以启迪人们 思考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推动哲学的发展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不 仅有助于理解他的思想,还有助于推动哲学的发展。
05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 争议与讨论
对“存在”概念的质疑与批判
“存在”概念的模糊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被批评为过于模糊 和抽象,缺乏明确的界定和阐述,导致理解 上的困难和争议。
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人

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人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生存为本质,在世存在并对自身有所体会,“人”在海德格尔哲学中也有提及,人以此在在世生存和展开的被抛形式出现。
海德格尔的“此在”它不等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它正在生成但仍未是,是脱离于一般现成存在者,海德格尔设定此在,用以审视和揭示存在的意义,此在是存在意义的发问者,也只有此在或此在式存在者能问寻存在的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任何事情都是存在者从遮蔽的状态到无遮蔽的“在”,我们只接触无蔽的、显现的在,是无法回到事情本身的。
关键词:此在;在世;人;超越;(一)此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首先作为一个存在者范本出现,是我们向来所是的那个存在者,即除如其他现成存在者的可能的存在方式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即是一种能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在以往,存在的含义似乎总是自明的、清楚明白、不言而喻的,其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海德格尔指出,不能用逻辑总结出的方法来定义,也不能用存在者来定义存在,相反的,存在是逻辑等的基础,只有探索存在的意义才是初衷,他认为,存在问题到现在仍未有所头绪。
我们对存在问题的发现说明我们对存在的问题有着含混而平均的领会,对存在问题的探索需要一个发问者,发问者需要有领会和可以发问的可能性,而此在就是作为一个发问者而存在,能对自身领会的同时可以发问存在的意义。
对于存在者来说,科学研究并非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不是最切近的,此在作为存在者范本存在,作为一种普通的存在者的同时也异于其他存在者,从存在者层次来说,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存在本身发生交涉,它在它的存在中总以某种方式、某种明确性对自身有所领会,从是它自身或非它自身即本真与非本真来体会,它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并通过它的存在表现出来,不论如何都与生存这个存在者相涉,通过生存活动理解生存问题。
此在这种存在者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这是其他非此在式存在所没有的,此在首先是存在本身,然后才是其他的可能存在方式,此在可以在自己的存在中选择自身和获得自身或失去自身,在这样可选择的状态下,此在形成了本真与非本真两种状态,一般的,我们用这个存在者去指某种确定的东西,并不表达这种东西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表示这个存在者在此,这个在此表达的存在性质总是我属的存在,而不属于其他的什么。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
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
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
“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
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
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主体向度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个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
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与马克思哲学有诸多相似之处。
基于此,在国内外学界甚至出现了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和用海德格尔思想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尝试。
在此重点研究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及其理论向度,并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作比,对澄清两者哲学理论误释,澄明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一、“此在”的范畴意指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这样写道:“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称呼这种存在者。
”[1](P.9)在海德格尔看来,“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有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表示这种存在者”[1](P.14)。
根据海德格尔文本阐释,“此在”范畴的第一意指是作为存在者的人。
在这个层面,“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1](P.9)。
对于“作为生存着的人,‘此在’不可能没有它的规定性”[2],这就要转向“此在”范畴的第二层意指。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
从存在者的层次上来看,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
论“此在”的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关系

下两部分,则理由可以被阐述为以下两点。 第一,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处于同一位阶, 即都处于“此在”的源始性生成领域,处于“任 何关于堕落与纯洁的命题之前”[2](P208), 因此不存在伦理意义上的优劣高下之分,故 “此在”并没有依伦理考虑而做出取舍的权 利。第二,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都不是奠 基在已被敉平的流俗时间中的,因此二者不 存在流俗时间意义上的先此后彼、舍此取彼 的关系。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构成的关系 是共时性的而非历时性的。因此,“此在” 对两种状态舍此取彼的可行性,已经先天地 被剥夺了。
智库理论
智库时代
论“此在”的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关系
陈桢楠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108)
摘要:“此在”是《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概念,它是早期海德格尔存在论分析的支点。“此在”的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分,是《存在与时间》
中存在论分析的重要脉络。“此在”两种状态的区分,是建立在“此在”本质性的内在张力之上的,二者之间在源初层面上存在着相互依赖、
已性隐蔽的状态,例如在共在的结构中化为 与他人打成一片的常人,以自欺的方式回避 死亡、逃脱罪责。两种状态都是组建起“此 在”生存论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环节,它们以 相互依赖、不可割舍的关系贯穿于“此在” 的诸种存在境况和时间样式中。
二、“此在”两种状态的关系 “此在”的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关 系可以分以下三部分阐释:非本真状态是本 真状态的准备;本真状态是非本真状态的支 撑;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不是非此即彼的。 首先,非本真状态是本真状态的准备。 非本真状态虽然是隐蔽的、非本已的状态, 然而它却是本真状态得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 准备环节。例如,在谈到共在问题时,海德 格尔指出,“常人”作为非本真状态下的“此 在”是最为切近的,“如果‘我’的意义是 本已的自己,那么‘我’并不首先存在,首 先存在的是以常人方式出现的他人。”[2] 此 外,海德格尔还强调,非本真状态的优先地 位、切近地位,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因为“只要此在作为其所是的东西而存在, 它就总处在抛掷状态中而且被卷入常人的非 本真状态的旋涡中。”[2] 其次,本真状态是非本真状态的支撑。 非本真状态并非凭空存在、独立存在,它必 须以本真状态作为它的前提。这是因为,如 果本真状态是不可能的,那么非本真状态作 为一种褫夺性状态,将丧失其褫夺的对象, 进而失去存在的依据和根基。如海德格尔所 指出的:“只有当它就其本质而言可能是本 真的存在者时,也就是说,可能是拥有本已 的存在者时,它才可能已经失去自身,它才 可能还没有获得自身。”[2] 最后,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不是非此 即彼的。尽管“此在”可以经由非本真状态 而向本真状态进行出越,但是“此在”无权 也无法单独占据本真状态而对非本真状态加 以舍弃。如果对应《存在与时间》中“准备 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和“此在与时间性”上
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

但是 ,西方哲 学从 柏 拉 图开 始 ,将 存在 定 义为 超越 一 切的 “ 理念 ” ,而理 念本身是超越 时 间与空 间的;亚里
于我们来说是 不言 自明的 ,但 是又 处于 黑 暗的 遮蔽 状
脱将存在理解 为存 在者 的窠 臼。这 种现 象一 直持 续 到
海德格尔为止 。
然而 ,海德格 尔并 非批 判 一 切传 统哲 学 的历 史虚 无主义者 ,而 是对 于西 方 哲学 史 非常 熟稔 ,他研 究 了
从认识论 角度 去问存 在 者。存 在不 是存 在 本身 ,只是
事情本身 。那 么采 取什 么样 的角度 才 能探 寻 到存 在 的
究之所 以有发 现 ,那 是 发现 了 事物 的本 质 ;我 们欣 赏
一
但 是 ,两者却 又有着内在 的关 联 ,“ 在着 ”离 不 存
开 “ 存在是 ” 。就 是说没有存在者 的存 在 ,也就 不会 有 存在 ,更不会有存在 的追 问。从某 种角度上说 ,存 在者
件艺术作 品 而 被 感 动 ,那 不 是 因 为 艺术 作 品本 身 ,
一
而是存在蕴 含在 其 背后 的存 在让 我们 感 动 ;我们 在谈
论哲学 ,预设 的前 提就 是 外界 事 物是 存在 的 ,或者是 我们的精神本身是存在 的 ;但 是 ,根据 海德格 尔 ,我们 这些预设 的存在其 实不 是存在本 身而 是存 在者 。因为 ,
种言说方式进入存在 的追 问或体验 。
消息 呢?海德格 尔认 为存 在 是一 种 状态 ,我们 不应 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摘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此在”是“存在”问题的核心。
理解“此在”,是了解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此在”为中心,着重探讨了此在、此在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存在与此在的关系等问题。
“此在”不仅作为认识“存在”的方式,而且还是近乎形而上的超越性存在问题。
关键词:存在、此在、在世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存在”问题是这部巨著的核心问题,而“此在”作为核心的核心问题尤为重要。
因此,认识“此在”对于了解《存在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的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人们不再理会或者遗忘了存在问题,他重提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其理由有三: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2、“存在”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由此可见,“存在问题不仅尚无答案,而且甚至这个问题还是晦涩和茫无头绪的。
他说:“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虽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1】因此,他主张哲学家应该重视“存在”问题。
二、此在海德格尔说:“应当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从何处下手呢?其中可以作为出发点的线索包含两条:1、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存在者;2、通过一种存在着可以领悟到“存在”。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又必须优越于其他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就是人,海德格尔称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为“此在”(人的在世存在)。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像问存在者那样直接问什么是存在,既然“存在”不可见,我们可以寻找“存在”的载体(受体)“存在者”作为认识“存在”的途径。
因此,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存在者的选择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存在者”,但是茫茫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存在者呢?任何事物都可以担当认识“存在”的重任吗?显然不是,海德格尔寻找的是一种:与其他存在者存在一样,而且能认识“存在”本身的“存在者”。
那么,有这种存在着吗?有。
这“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提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他存在可能性外还能发问存在的存在者,我们用此在(Dasein)这个术语称呼这种存在者。
”【2】根据海德格尔,存在问题是此在才会问的问题,只有此在具有能力问这个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
“此在”以生存的方式存在,使得存在者能领悟自己,追问自身的存在,同时此在也能领悟和追问非此在的存在。
三、此在的本质及特征“此在”是偏正结构的一元概念,重心落在“在”上。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所以,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所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并且仅此而已。
这个存在者的一切“如此存在”首先就是存在本身。
因此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如桌子、椅子、树),而是〔表达它怎样去是,〕表达其存在。
【3】“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他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在起来从存在中去获得本质。
“此在”的特殊性在于他与存在的关系。
因此,海德格尔用“此在”来描述人,突出的是人的存在地位,人在宇宙的的所处——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人的存在。
他把人称之为“此在”。
指出,“此在”是一个与众“在者”不同的特殊的“在者”。
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人这个“此在”只过问和关心与自己的存在有关的问题;第二,通过自己的存在来领悟自己的本质,这是一种体验的情感;第三,正是通过自己的存在,来揭示出与自身有关的他人他物的在,并赋予其意义,所以,海德格尔说:“此在作为存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存在论地存在。
”当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人”这个存在者时,我们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所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也就是说,“此在”分析“所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并非“人”这个存在者作为如此这般现成存在者的现成的“属性”,而是它“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4】所以说: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即“人”这个存在者的“存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也就是在于它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当我们试图探讨“人”的“存在”即“此在”时,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那就要通过探讨“它的生存”来把握,所谓的“此在”分析,就是一种“生存论-存在论”分析,而我们的目的并非为了认识“此在”的“本质”,而是认识人这个存在者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由此可见,“此在”具有二个基本性质。
第一,自为性。
即此在的存在总是此在自身的存在。
“此在”总是我的、你的或他的“此在”。
它们属于各自本身,是各自不同的,不可替代的,没有任何的交叉或者内在的本质联系。
【5】此在不像其他存在者,它们或许具有共同的存在,它们的存在总是固化的,而此在的存在却是最本己的可能性,此在可以通过自由的选择而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因而此在才有可能失去自身或者获得自身,此在的存在才具有非本真或是本真两种状态;第二,存在性。
“此在”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存在。
“此在”是一个没被规定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东西,它没有任何现成的本质。
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此在”能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决定存在的方式,并在存在的过程中,去获取存在本质。
这也体现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的基本立场。
海德格尔并非说“此在”的“本质”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而是“此在”的“本质性的性质”就在于它的“生存”、“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6】因而,“此在”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或“性质”。
四、“此在”的存在机制: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可以解释为①、这,与彼相对,如:彼此、此后、此前。
②这里,这儿,如:到此为止。
考察“此”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此”包含一个以我为尺度的时空维度。
因此,“此”必定存在于一定的领域中。
海德格尔指出,“此在”的基本结构就是“在世”。
他说,“此在”中本质的事情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也就是说,只要“此在”在,它就必然已经存在于世界之中。
“此在”是和世界一同出现的,不可分离的,绝不会有独立于世界之处的主体,也不会缺乏主体的世界,而是孕育于“在世”的“存在者”之中。
同时,海德格尔指出,“此在”在世的基本状态——烦、畏、死。
“烦”就是指“此在”在世与他人他物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状态。
畏是此在的一种最根本的情绪。
此在被抛在世,闯入虚无。
虚无并非意指环境,而指此在先天的降临,无条件地置入在世,这种无条件、无意谓,即指虚无。
【7】此在闯入于世中,本能地生出畏。
由于此在对死亡的畏。
使其放弃了本真的存在。
而逃避到日常生活中去。
然而,沉沦于日常生活中去。
然而,沉沦于日常生活中的此在始终不能逃脱人生之大限——死亡。
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关联的而又不可逾越的、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五、“此在”的双重关系层(1)“存在”与“此在”的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那个“追问存在问题”的“存在者”,即“人”,作为这样的“存在者”,当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称”它时,并不为了“表达它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
也就是说,“人”这样的“存在者”,它的“存在”乃是用“此在”这个词语来表达的。
“此在”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此在”必存在于“存在”领域的“存在者”。
存在不可能在没有此在的情况下发生,而存在本身除非对存在作出回应,就不会存在。
海德格尔将存在与此在之间的相互需要,即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称为“转向”。
在转向中,存在需要此在或者人。
只有此在的奠基,对向存在的本质真理才能显现。
存在需要此在,存在在根本上转化为此在,并迫使她走向存在本省。
因此,存在到此在的转向需要一个能够“去蔽”的领域,而这一切只能由具有能动性存在者的人来完成。
(2)“此在”与人的关系当重提“存在”问题时,人作为“人”的存在意义被确立。
此在作为能够认识和领悟存在本质的存在者而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此在就是人。
但是,我们将我们自己当作人这个物种的现成在手的实例,而失去在一个本真的历史性瞬间创造性地复兴我们那共有的过去的可能性。
【8】换言之,人作为主体将自生“存在”当作研究存在问题的实例研究时,不可避免的将会失去自身本真的的存在性价值。
此在将包含的是,不要将我们自己解释成人的本性的一些例子,而是解释成一个历史性的刹那,在这个刹那,将来和过去可以开启我们的世界。
由此可见,此在就是这种可能性,而不是要在我们之中去寻找那种以不变的方式在场的特征。
因此,“此在”与人是一种“可能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概念不仅是作为认识“存在”本质的桥梁、纽带、介质或者工具,而且还是海德格尔变向构建的一个关于“存在”问题的先验问题。
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其哲学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翻译【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翻译【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翻译【4】鲍克伟《从此在到世界——海德格尔思想研究》【5】波尔特著《存在的急迫——论海德格尔的<对哲学的献文>》张志和译【6】刘文斌《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性质》安顺学院学报2009 年2 月第11 卷第1 期【7】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周中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