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病
中医内科学-4郁证

愤懑郁怒
忧愁思虑
所愿不遂
情志过极
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
初起肝经自病 气血失和
化火
血瘀
日久累及他脏
肝郁及脾
肝郁及心
病位主要在肝,但涉及心、脾、肾;
病机重点在于气机郁滞;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
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主要依据——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 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实验室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胁肋胀满疼痛较甚:加郁金、青皮、佛手; 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 苏梗、法夏 兼有食滞腹胀: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 兼有血瘀见胸胁刺痛:加当归 丹参、郁金、 红花。
01
03
02
[辨证论治]
湿郁气滞:加香附、佛手、苍术;
痰郁化热:竹菇、栝萎、黄苓、黄连;
病久入络: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
01
兼症: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
02
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
03
舌脉:舌质淡,脉弦
04
[辨证论治]
4.心神失养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 或舌质紫暗;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
证候特征
【概说】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作时一般以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为主。
郁病中医(简要)

郁证(抑郁症)中医诊疗规范一、疾病概述:郁病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临床表现主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物梗塞,不寐等,以情志内伤为主要因素,病机发展以气郁为先。
二、疾病诊断(一)辩证要点1、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郁病发生主要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郁病以气郁为主,但治疗时辨清六郁,一般说,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关系于脾。
2、辨别症候虚实六郁病变,即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属实,而心脾肝的气血或阴精亏虚导致症候属虚。
(二)症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多疑善虑,喜太息,纳呆,消瘦,稍活动即感倦怠、脘痞嗳气,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2、肝郁气滞证:精神抑郁,胸胁胀痛,面色晦暗,嗳气频作,善便太息,夜寐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3、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自汗出,纳谷不化,舌质淡,苔白,脉细4、肾虚肝郁证:情绪低落,烦躁兼兴趣索然,神思不聚,善忘,忧愁善感,胁肋胀痛,时有太息,腰酸背痛,性欲低下,脉沉细或沉弦。
5、肝胆湿热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多梦,耳中轰鸣,头晕,头胀,腹胀,口苦,咽有异物感,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三、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易过猛,在实证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胃,在虚证治疗中,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二)辩证选择中药汤剂1、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结推荐方药: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甘草、半夏、厚朴、茯苓中成药:补脾益肠丸2、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和胃,理气解郁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枳壳、当归、陈皮、百合、合欢花、佛手、川芎、甘草、中成药:逍遥丸3、心脾两虚证: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远志、郁金、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甘草中成药:归脾丸4、肾虚肝郁证:治法:益肾调气,解郁安神推荐方药:颐脑解郁方加减:五味子、郁金、柴胡、合欢花、栀子、白芍、甘草中成药:疏肝解郁胶囊5、肝胆湿热证:治法:清肝利胆宁心安神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木桶、泽泻、当归、生地、柴胡、车前子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三)中医特色疗法1、耳穴压豆2、心理疏导3、体针四、预防、调摄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虑,防止情志内伤2、对郁病者,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取得患者信任3、做好精神治疗,增强治愈疾病信心,解除情志致病原因,促进郁病完全痊愈参考文献:1、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2、中医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63、河北中医护理规范/张喜锐主编河北科技出版社, 2010.3河北省新河县中医院刘晓娟。
郁病

[Hamilton 抑郁量表4]
5.睡眠不深 1分——睡眠浅,恶梦多; 2分——半夜(晚12时以前)曾醒来(不包括上厕所)。
6.早醒 1分——有早醒,比平时早醒1h,但能重新入睡; 2分——早醒后无法重新入睡。
[Hamilton 抑郁量表5]
7. 工作和兴趣 1分——被提问时才诉述; 2分——自发地直接或间接表达对活动、工作或学 习失去兴趣,如感到没精打采,犹豫不决,不能坚持 或需强迫才能工作或活动; 3分——活动时间减少或成效降低,住院者每天病 室劳动或娱乐不满3h; 4分——因目前的疾病而停止工作,住院者不参加 任何活动或没有他人帮助便不能完成病室日常事务。
证候特征(3)
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 苔腻。 脏躁发作时出现的精神恍惚,悲哀哭泣, 哭笑无常,以及梅核气所表现的咽中如 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症,是 郁病中具有特异性的证候特征。 郁病日久,则常出现心、脾、肝、肾亏 损的虚证症状。
调护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是治疗郁病的基本 原则。 实证,首应理气开郁,并需根据是否兼 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 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虚证则应根据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 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分证调护(6)
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疑,头晕,心悸胆怯,失眠, 健忘, 神疲,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 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
分证调护(6)
加减应用: 情志不舒,心胸郁闷者,加郁金、佛手; 头痛者,加川芎、白芷。
分证调护(7)
心阴亏虚 症状: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 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 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
郁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郁病郁病是由于七情过极,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脑神不利而引起的,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哭善怒、或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疾病早期多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遏,脑神受扰为主;久则由气及血,变生多端,脏腑虚损,脑神失养,引起多种复杂的症状。
亦有素体肾精不足者,发病早期即脑髓不充,脑神失养,而脑神机能低下致诸症纷现。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态,以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者易哭善怒,情绪多变,或者咽中如有物阻为主要临床症状。
1.1.2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怒等情志内伤史,且病情的反复常与各种因素导致的情绪变化相关。
1.1.3各系统检查和理化检查正常,可以除外器质性疾病。
1.2鉴别诊断1.2.1癫证:郁病者可见神志恍惚、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表现,应与癫证相鉴别。
癫者多发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别,病程较长,病证难以自愈,较少自行缓解;郁病为女性多见,受精神刺激可间歇性发作,停则如常人。
1.2.2 阴虚喉痹:都病中有梅核气症状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异物梗阻,但无咽喉疼痛及吞咽困难,咽中异物感随情绪变化而增减,心情抑郁时异物梗阻感加重。
而阴虚喉痹以中青年男性发病为多,与感冒、长期的嗜食辛辣及嗜好烟酒相关,自觉咽中有异物感,但与情绪变化无关,感受外邪或劳累为加重的原因,常伴有咽于、咽痒,或有咯吐黏稠白痰等症状。
1.2.3噎膈:郁病中有咽中异物感等梅核气症状者,需与噎膈鉴别。
梅核气有咽部异物感,但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噎膈则以吞咽困难为主,其梗阻感与进食相关,多位于胸骨后而不在咽部,且吞咽困难程度日益加重,重者可水米不进,高发于中老年男性,行食管的相关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1.2.4痴呆:年高患郁病者,应注意与痴呆鉴别。
痴呆患者具有渐进的认知功能减退病史;而郁病患者的病前认知功能可能相对正常,即使有认知功能减退,也是与郁病发作相关,且具有突发性。
第19节--郁----病

2021/4/9
3
便结尿黄。性情急燥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 肝火有余之象。
治法 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以足厥阴肝经、足阳 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期门 行间 阳陵泉 内庭 支沟
随证配穴 吐苦水者,加日月。呕恶、口苦者,加 中脘、解溪。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期门为肝之募穴,泻之可疏肝理气太阴脾经穴 为主。
处方 神门 通里 足三里 内关 三阴交 膻中 心 俞
随证配穴 善惊易恐者,加胆俞、肝俞。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 神门、通里、内关分属手少阴心经和手厥 阴心包经,与心包募 膻中和心俞相伍,可调补心气,
安心神。足三里、三阴交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内 关、 膻中兼行气开郁之功。
肝经荥穴,可泻肝经之邪热。阳陵泉、支沟配用可疏 肝解郁,通络止痛。内庭为胃经荥穴,能清胃降火。
3.忧郁伤神
症状和体征 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烦闷,多梦易 醒,悲忧善哭,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 忧郁不解,心气暗耗,营血内伤,故
2021/4/9
4
见神志恍惚、心神不宁、心神不安,则见多梦易醒、
悲忧善哭。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为气郁血虚之 象。
第十九节 郁 病
郁病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抑郁善
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本病临床甚为常见,
以女性发病居多,并多有郁怒、多虑、悲哀、忧愁等
情志所伤史。可兼有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 不思饮食,失眠多梦等多种症状。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癔病等。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情志失调,尤以怒、郁、
处方 三阴交 太溪 太冲 神门 心俞 肾俞
随证配穴 烦燥易怒者,加四神聪、阳陵泉。
【郁病-辨证论治】

【郁病-辨证论治】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积、滞、结等含义。
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据统计,类属郁病的病例,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
据有的医院抽样统计,内科住院病例中,有肝郁证表现者约占21%左右。
郁病的中医药疗效良好,尤其是结合精神治疗,更能收到显着的疗效。
所以属于郁病范围的病证,求治于中医者甚多。
根据郁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及焦虑症等。
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当这些疾病出现郁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郁病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应依据临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
郁病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楚六郁,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证型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2.辨别证候虚实六郁病变,即气郁、血郁、化火、食积、湿滞、痰结均属实,而心、脾、肝的气血或阴精亏虚所导致的证候则属虚。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方解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之何有?”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病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
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指出,治疗郁证“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宜通而不揠苗助长”。
41.郁病

二、证候特征
(三)脏躁发作时可出现精神恍惚,悲哀哭泣,
哭笑无常;梅核气可表现咽中如有炙脔,
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症。
三、病因病机
六、辨证论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四逆散——疏肝解郁;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 桔而略显寒象:用通瘀煎; 血瘀证象明显:用血郁汤。
六、辨证论治
4.痰气郁结 症状 (1)精神抑郁,咽中如有物梗塞; (2)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之物吞之不下,
六、辨证论治 5.心神惑乱
症状
(1)精神恍惚,心神不宁;
(2)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恕无常,或
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
(3)舌质淡,脉弦
六、辨证论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甘草——甘润缓急;
小麦——补益心气;
大枣——益脾养血。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手足蠕动或抽搐: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 躁扰、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 喘促气逆:合五磨饮子。
六、辨证论治
6.心脾两虚
症状 (1)多思善疑,头晕神疲; (2)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 (3)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五、鉴别诊断
(三)癫病 癫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 差别,以精神失常为主要特征,病程迁延。 郁病中的脏躁一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 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 时可如常人。
六、辨证论治
▲郁病之10病因病机与治疗

▲郁病之10病因病机与治疗一、郁病之病因病机与治疗1、病因:七情内伤为郁病的主要病因。
素体虚弱或性格内向肝气易结者为郁病发生的体质因素。
2、病机:气机郁滞可以引起气郁化火,或气滞血瘀,或气滞痰郁,或肝气郁滞,或肝郁脾虚,或肝肾亏虚等,致气血阴阳失调,而为郁病。
心情不舒的本质是气机的郁滞。
心情不舒是导致情绪不稳,胸胁满闷的根源,是郁病的核心症状。
3、治则:郁病总以理气开郁为主。
注重心理疗法。
用药不宜峻猛,以免伤阴耗气。
分证论治:a 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b 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丸加减。
c 气滞痰郁证:半夏厚朴汤加减。
d 痰火上扰证:黄连温胆汤加减。
e 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f 肝肾亏虚证:一贯煎加减。
g 脾胃气郁证:越鞠丸加减。
或保和丸加减。
h 心脾两虚证:归脾丸加减。
i 忧郁伤神证:甘麦大枣汤加减。
j 心阴亏虚证:天王补心丹加减。
4、针刺经验方—北京医科大学罗和春经验:百会,印堂。
二穴为督脉穴位。
督脉通于脑,可治疗精神疾病,百会振奋一身阳气,印堂镇静安神,可共同调节精神情绪。
对于轻中度抑郁障碍,可考虑单一中医治疗,配合心理治疗。
巩固期治疗至少4-6个月。
维持期治疗主要目的是防止复发,一般倾向3-5年,多次反复发作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中医治疗加心理治疗,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优势。
对不能耐受西药,或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者,配合中医药治疗,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加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 用药宜忌:宜平剂缓图;不宜峻剂猛攻。 用药宜忌:宜平剂缓图;不宜峻剂猛攻。 • 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 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 • 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 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 • 燥湿而不劫阴,消食而不损脾; 燥湿而不劫阴,消食而不损脾; • 养心安神而不温燥, 养心安神而不温燥, • 补益心脾而不壅补, 补益心脾而不壅补, • 滋养肝肾而不滋腻。 滋养肝肾而不滋腻。 • 移情易性,调养精神,“心病还须心药医”。 移情易性,调养精神, 心病还须心药医”
23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具体治法: 具体治法: 实证:理气开郁,兼活血、降火、化痰、祛湿、 实证: 理气开郁, 兼活血、 降火、 化痰、 祛湿、 消食等; 消食等; 虚证: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补肝肾等; 虚证: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补肝肾等;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
12
【概述】 概述】
(三)范围 • 中医学所谓“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 中医学所谓“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者,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金元以 前所论之郁,大多属此;狭义之郁, 前所论之郁,大多属此;狭义之郁,是指以情 志不舒为病因,气机郁滞为特征之郁, 志不舒为病因,气机郁滞为特征之郁,即情志 之郁,明代以后所论之郁,大抵属此。 之郁,明代以后所论之郁,大抵属此。 • 现代医学所称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 现代医学所称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 更年期综合征等,出现郁病的临床表现时, 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出现郁病的临床表现时, 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7
二、证候特征3 证候特征
若气郁继发其他郁滞者,可分别出现以下表现: 若气郁继发其他郁滞者,可分别出现以下表现: •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 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 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 • 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肋痛,嘈杂吞 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肋痛, 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 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 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 溏腹泻; 溏腹泻; • 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 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
15
【诊断】 诊断】
二、证候特征 脏躁:精神恍惚不宁,常常无故悲哀哭泣, (一)脏躁:精神恍惚不宁,常常无故悲哀哭泣, 欠伸连连。 欠伸连连。 (二)梅核气:自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 梅核气:自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 咯之不出,吞咽饮食无碍。 咯之不出,吞咽饮食无碍。 奔豚气: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喉咽, (三)奔豚气: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喉咽, 发时欲死,或有腹痛;或有脐下动悸先兆。 发时欲死,或有腹痛;或有脐下动悸先兆。
19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二)噎膈与梅核气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 , 男性居多, 噎膈 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性居多 , 梗塞的感 多见于中老年人 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 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 , 吞咽困难程度日渐 加重。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加重。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梅核气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 因情志抑郁而起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 但吞咽无碍。 病 ,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 , 但吞咽无碍 。 各种 检查无异常发现。 检查无异常发现。
20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三)癫病 癫病多发于青壮年 , 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 癫病 多发于青壮年, 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 , 多发于青壮年 以表情淡漠, 沉默寡言, 语无伦次, 以表情淡漠 , 沉默寡言 , 语无伦次 , 或喃喃 自语, 行为痴呆等为主要特征, 自语 , 行为痴呆等为主要特征 , 无自治自控 能力,病程迁延。 能力,病程迁延。 脏躁多发于中年或绝经期妇女 , 以情绪不稳, 脏躁 多发于中年或绝经期妇女, 以情绪不稳 , 多发于中年或绝经期妇女 易怒善哭, 烦躁不宁, 时作欠伸等为特征, 易怒善哭 , 烦躁不宁 , 时作欠伸等为特征 , 有自知自控能力,不发作时如常人。 有自知自控能力,不发作时如常人。
2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 肝:气郁、血郁、火郁。 气郁、血郁、火郁。 脾:食郁、湿郁、痰郁。 食郁、湿郁、痰郁。 心:虚证。 虚证。 2.辨虚实 . 实:气郁、血瘀、化火、食积、湿滞、 气郁、血瘀、化火、食积、湿滞、 痰结。 痰结。 虚:气血两虚、阴精亏虚。 气血】 证候特征2
(四)百合病:口苦,小便赤,欲食不食, 百合病:口苦,小便赤,欲食不食, 欲卧不卧,欲行不行,饮食或有美时, 欲卧不卧,欲行不行,饮食或有美时, 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 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 热,得药则剧,呕吐下利,如有神灵, 得药则剧,呕吐下利,如有神灵, 身形如和。 身形如和。
1
2
3
郁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学教研室
杨洪涌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郁病的基本概念。 .熟悉郁病的基本概念。 郁病的基本概念 2.了解郁病的病因病机。 .了解郁病的病因病机。 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掌握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熟悉郁病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 熟悉郁病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 郁病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 5.熟悉郁病的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郁病的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郁病的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21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四)肾积奔豚与奔豚气 • 两者均气机郁滞,病始发于少腹。 两者均气机郁滞,病始发于少腹。 • 肾积奔豚者,气聚腹内,结块从少腹至心下游 肾积奔豚者 气聚腹内, 攻窜不定,必有形可见,属于聚证; 走,攻窜不定,必有形可见,属于聚证; • 奔豚气者,气滞胸腹,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 奔豚气者 气滞胸腹, 发作欲死,气复还而止,必无腹块可寻, 咽,发作欲死,气复还而止,必无腹块可寻, 属于郁病。 属于郁病。
25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 . 证候: 证候: (1)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2)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 (2)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 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3)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诊断】 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主要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精神不振, (一)主要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精神不振, 胸闷胁胀、喜太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易怒 胸闷胁胀、喜太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 善哭、或咽中如有物梗但吞咽无碍等。 善哭、或咽中如有物梗但吞咽无碍等。 (二)病史:多有郁怒、焦虑、悲伤、忧愁、多虑、 病史:多有郁怒、焦虑、悲伤、忧愁、多虑、 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三)体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体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四)排除癫狂、肾积奔豚、痴呆等疾病。 排除癫狂、肾积奔豚、痴呆等疾病。
18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一)虚火喉痹与梅核气 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 , 多因感冒、 虚火喉痹 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 多因感冒 、 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 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 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 , 咽部除有 异物感外,尚觉咽干、咽痒、灼热。 异物感外,尚觉咽干、咽痒、灼热。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梅核气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 因情志抑郁而起 病 ,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 但吞咽无碍, 无咽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 , 但吞咽无碍 , 痛,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
11
源流6 【概述】 ---源流 概述】 源流
• 明·虞天民《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作为 本病病名。 •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 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 《赤水玄珠·郁门》谓:“有素虚之人,一旦事 不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筋痿气急,有 似虚证,先当开郁顺气,其病自愈。” • 《景岳全书·杂证谟·郁证》指出:“凡五气之 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 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 在预后方面,清·《临证指南医案·郁》认为, “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13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愤懑郁怒 忧愁思虑 情志过极 它病误治 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 耗伤气阴 心失所养
偶逢七情变化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心失所养 气机郁滞 气机不利 郁病
素体气弱, 素体气弱,脏气易郁
本病病位在肝,兼及五脏;初病多实,气滞为主, 本病病位在肝,兼及五脏;初病多实,气滞为主, 常兼血瘀、痰结、食滞、化火;久病转虚, 常兼血瘀、痰结、食滞、化火;久病转虚,常虚实 14 夹杂。 夹杂。
9
源流4 【概述】---源流 概述】 源流 元·《丹溪心法·六郁》首列专篇论郁,丹溪 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提出 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论,丰富了 中医病因学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治 郁名方。
●
10
源流5 【概述】 ---源流 概述】 源流 • 《医经溯洄集·五郁论》继承丹溪之说, 进一步论述郁气致病。王安道云:“风 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 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 本气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 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则达之、 发之、夺之、泄之、折之之法,固可扩 焉而充之矣。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 理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