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我若为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2、品味__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奴性,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是深刻含义3、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1、故宫图片及漫画导入二、初步感知1、“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点作简要说明。

妻——王后子——王子、太子女儿,亲眷——公主、皇亲国戚“我”——天子,万岁2、地位如此尊贵,有条件吗?——只因为“我”是王,“我”有权。

三、深入探究1、看来这王是个好东西啊,引无数人竟折腰。

问世间,王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唐朝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明朝靖难之役,叔侄反目;近有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不就是为了王位,为了王权吗?那么,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王是封建残物,奴才的首领2、看来作者对王的态度很明显,是蔑视,是批判。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四、难点突破1、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却发誓要将所有的臣民杀死,这是为什么?提示:①臣民们犯了什么错,要一齐杀死?——他们是奴才,作者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

②奴才相是怎样一副嘴脸,再文中找一找——第五段,请大家读一读。

③请大家用成语概括——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奴颜媚骨……④看来奴才有很大的危害性啊,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

——易牙善烹调,齐桓公召之。

一日,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

”易牙听后,烹子,以媚桓公。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领袖,尊敬师长,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想象与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黑板等。

(2)学生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2.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2一、教学设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从而达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于生的初衷。

二、教学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内容(一)预习指导1、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掌握下列字词。

光景德性亲眷敬畏憎恶谄媚悲戚呵斥乞求2、浏览全文,初步把握作者抨击的对象,即杂文中的靶子。

3、本文在立意和结构处理上,有何妙处?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读本》第13—15课,以加深对杂文作品的认识。

(二)教学步骤1 导语设计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

请你以教师身份,拟一则80字左右的导语。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我若为王》。

2、根据同学们的导语,联系课后练习中的一则材料,得出本课的中心论题是什么。

(1)学生谈自己导语设计的出发点。

(2)讨论犯罪分子为何能轻易得逞?3、为了能讲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文章打算怎样写?试列出你的结构提纲。

4、联系自己的构思,对照本文,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将来写作的借鉴。

文章立意上:表现在对王权和奴性批判的处理上讨论: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奴才:惟命是从(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俯首帖耳)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低头、鞠躬、匍匐巧言令色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欺软怕硬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结构安排上:1、捧高跌低法:王——————————臣民王权——————奴性妻子——王后唯命是从儿子——太子卑躬屈膝女儿——公主巧言令色(铺垫)虚——————————实(欲擒故纵)2、虚拟幻想法:假设:我若为王。

;我将。

3、排山倒海法:表现在段与段之间,也表现在段落内部。

4、波澜突起法:“王”的想法既合理,又来得突然,有些意外。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我若为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通过课后实践,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将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成为了王,你们会怎样做?”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若为王》,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2)学生标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3)教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后实践: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3. 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分享,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积极性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3. 课后实践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4.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领略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

2.2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2.3 课文中表达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

3.2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3.3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介绍课文的内容、作者、背景等。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文学特点等。

4.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理想主义情怀。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若为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作者。

5.3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5.4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5.5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

5.6 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7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6.1 请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我若为王”主题的文学作品,如《王者归来》、《王者之心》等,对比分析与本课文的异同。

6.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七、教学评价:7.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未来憧憬的表达。

7.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思:8.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8.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学习:9.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命的意义》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和风格。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3)了解作者袁卫星的背景及其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3)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2. 作者袁卫星的背景及作品特点;3. 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4. 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5.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我若为王》;(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3)了解作者袁卫星的背景及其作品特点;(4)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5)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抽象和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袁卫星及其作品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若为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2)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5. 解读作品:(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分享解读心得,进行全班交流。

6.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2)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袁卫星的写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袁卫星,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的权力、责任、人性等元素。

2.3 修辞手法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文学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3.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主题思想,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我若为王》课文文本。

5.2 参考资料关于袁卫星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文章、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6.2 问题驱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6.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6.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课前活动让学生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目标1. 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 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 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的深刻认识, 在批判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奴性的危害。

3.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教读本文, 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 品读鉴赏法。

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联系历史人物,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简介作者聂绀弩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

三、文本探究1 从文章最后一段切入, 提出两个问题, 整体把握全文:①我若为王, 为什么最终不能为王?②既然不能为王, 为什么又会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a学习2――5段, 让学生认识到王的两面性——显赫之至与寂寞之至。

b学习6——7段, 明确中心, 思考“我终于不能为王”的原因。

重点理解“我将变成一个暴君, 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 连同尊长和师友, 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个句子。

明确: 在上文中, 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 作奴才们的首领, 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 最大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 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 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c齐读最后一段, 联系全文, 理解“最大的王”及“真的人”的含义。

明确:世界上没有了奴才, “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 那么, “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象, “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2 师生再次品读第5段, 感受作品的文学性, 归纳奴性的特点。

四、课外拓展开放性讨论: 什么是奴才?奴性和王权有何联系?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卢梭对于羊显凶兽相, 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设计我若为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2.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诙谐调侃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教读本文,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品读文章。

2.品读鉴赏法。

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揣摩语言,感受文章的思想性、文学性;体验与反思,联系现实,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上的权力。

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假如你是君王,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和认识呢?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

他有多方面的写作才能,作品有小说、寓言、诗歌、剧本、散文等多种形式,杂文集有《关于知识分子》《血书》等多种。

杂文,散文的一种。

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拿来主义》是一篇有关文化动态的一篇杂感。

《我若为王》就是一篇有关思想动态的杂谈。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以下词语: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悲戚:悲痛哀伤。

畏葸(xǐ):畏惧。

2.学生大声读课文,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本文的想象新奇大胆,文思飞扬。

学生乙:“平易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是我对文章的第一感受。

学生丙:我只想说一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学生丁:本文思想深刻,但又有文学情趣。

……四、整体把握文意,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观点1.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求同存异,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文章以一部影片引出论题《我若为王》,然后假想自己成王后,亲眷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众人成为奴才的情形,悟出这君王不过是奴才的首领。

最终认识到改进世界的关键在于改造国民的奴性,主张铲除奴种,去除王权,呼唤民主平等。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3.聚焦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多媒体显示:(1)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2)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讨论交流。

明确:(1)之所以成为“暴君”,是因为滥杀臣民;之所以称为“明君”,是因为将不再是奴才的首领,是真正的智慧明君。

作者认为改进世界的要义在于铲除奴种,只有铲除奴种,“我”才会成为“真正的君王”。

(2)“我若为王”,将铲除奴种,人人自由、平等,那也就无所谓“王”了,故言“将终于不能为主”。

没有了王权,也就没有了奴性;有了民主、平等,也就有了世界的改进。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民主的热切期盼。

4.教师总结:这篇杂文,借“我若为王”的假想,痛斥可恨的王权意识,可恶的奴才性格,表达了推翻王权,铲除奴种、改进世界、追求民主的强烈愿望。

五、品读文章,感受作品的文学性提问:杂文作为一种文艺性论文,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请自由选择角度,作精彩评析。

学生自主赏析,同桌之间交流,然后全班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文章借可笑的幻想写奴性的丑恶。

课文2~5段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充分展现了奴性的可鄙、可弃,令人作呕的丑态,揭示了王权思想根深蒂固,为说理作了必要的铺垫。

学生乙:文章运用了排比,“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句式几乎相同,有助于增强语势,使王权思想、奴才性格的丑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学生丙:文章语言的讽刺色彩集中表现在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以示其滑稽,令人忍俊不禁,感受作者辛辣的笔触,体现了作者对奴性的无情批判。

课文第5段表现最为突出。

学生丁:文章也流露出作者对奴性的愤慨之情,对民主、平等的热切期盼。

如:“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如“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见解都很好。

这篇杂文的文学性集中体现在:想象与现实相映衬,说理与抒情相交融,语言诙谐幽默,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六、合作研讨,开放探究教师提问:文中所讲的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P46的材料,并提问。

为什么这些诈骗犯能屡屡得手?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学生甲:“朱皇帝纳了十多个娘娘”使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老君王不幸身染恶疾,不久将魂归西天,宫人四下查访民间美女入宫做妃,陪伴君王归天。

一时民间沸腾,不少人家争相贿赂宫人,愿把女儿送入宫闱。

他们看重的是宫女的身份,并不考虑宫女的命运。

这两个故事深深地折射出人们灵魂中的王权意识、奴才意识还十分强烈。

学生乙: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王权意识还存在,比如行业垄断行为、执法部门知法犯法行为、行政部门不作为行为……与此对应,奴才思想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如少数农民甘受个别为霸一方的村干部的欺凌而敢怒不敢言,普通职员受上司的冷遇而自认倒霉等等。

正是这种可怕的奴性,助长了社会上少数权力在握的人的嚣张气焰。

学生丙: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主制度已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产生,但瑕不掩瑜。

现在是聂绀弩先生和“全世界真的人们”一同三呼的时候了。

……七、布置作业1.整理课堂上的讨论发言,然后写一篇富于针对性的批判文章,二三百字左右。

2.课余借阅三联书店出版的《聂绀弩杂文集》,选读他的其他杂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人而有格,并非怪事。

世上的万物,无不有格。

鉴定产品或接待外宾讲□格,处世交往或文艺创作讲□格,立身为人讲□格,查阅历讲□格,写诗讲□格,交易讲□格。

人为万物之灵,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侮辱人格”视为大不敬,把“降低人格”视为大不当,把“丧失人格”视为大不义,这更说明“人格”比各种各样的“格”都更为紧要。

有人说:做人难。

这不是危言耸听。

至少应该正直、诚实,这是起码的格。

但这不够,还应该有助人为乐,勇于献身,为国争光,心怀天下的抱负和情操,即应有高格。

人的本领不可强求一致,但为人求高格,则是每个人努力都可做到的。

我们讲精神文明,“文明”同“精神”是不可分的。

文明诚可贵,精神义更深。

这人格以及国格等问题,也是精神文明的真髓,振奋民族精神的大端。

而且应该说,在新的复杂情况和发展形势下,人格问题已显得突出,要求也更高了。

我们每个人都应反躬自省:在高低贵贱多种人格中,你属于哪一格。

1.依次填入第一段方格处的词语是()A.风、规、资、品、诗、价B.品、规、风、价、诗、资C.规、品、资、风、诗、价D.规、风、品、资、诗、价2.第一段画线处应填入哪一项才能使上下文的语意连贯()A.人格非常重要B.是要讲人格的C.要讲怎样的人格呢?D.岂能无格?3.对第一段内容及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人而有格,并非怪事”这句话紧扣题目,提出了本段的论点。

B.举出万物各种“格”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格”,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

C.提出论点后不直接进行论证,好处是使行文跌宕多姿、富有变化,且能引人入胜。

D.“大不敬”的“敬”,“大不当”的“当”,“大不义”的“义”等字眼用词准确、精当,恰当地表达了内容。

E.“人格比各种各样的‘格’都更为紧要”这句话既照应首句,又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4.对“有人说:做人难。

这不是危言耸听”应该怎样理解()A.作人艰难在人事关系复杂,纷争频繁,应付艰难。

B.作人艰难在要讲究人格,因为人是万物之灵。

C.作人艰难在不仅要讲起码的人格,而且要有高格。

D.作人艰难在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人格也要跟着变化。

5.为什么在新的复杂情况和发展形势下,人格要求更高了()A.因为文明越发展,精神也应随之发展,人格要求就会越高。

B.因为人的本领不可强求一致,人格则可以要求高格。

C.因为文明诚可贵,精神义更深,人格是精神的体现。

D.因为新的复杂情况和发展形势要求人的自省:在高低贵贱多种人格中,自己属于哪一格。

参考答案:1.D2.D(注意语境对选句的要求)3.BC(B项应为类比论证。

C项表述有误)4.C5.A●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作者简介聂绀弩(1903~),湖北京山人。

早年参加过第一次国内大革命。

1924年在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

1928年起,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反日运动而离职。

以后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曾编《中华日报》副刊《动向》。

1938年在新四军军部任文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编辑军部刊物《抗敌》的文艺部分。

1939年任浙江省委刊物《文化战士》主编,以后又先后在桂林、重庆等地担任过报纸编辑和西南学院的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古典部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

作品有:短篇集《邂逅》《两条路》,寓言《天亮了》,诗集《元旦》,长诗《山呼》,剧本《小鬼凤儿》,散文集《婵娟》《沉吟》《巨象》,杂文集《关于知识分子》《血书》等多种。

此外,还有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学的学术论著数十万言。

绀弩有着多方面的写作才能,涉猎的面也很广。

他的文笔晓畅、明快,不管写什么,仿佛都喜欢率意而言、信笔而书,不受什么拘束,然而又自有优美的感情色泽和锐利的思想机锋闪烁其中。

这种善于驾驭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并能使之互相交流、融贯的艺术风格,在他的散文中似乎表现得尤为特出。

二、类文荐读1.荐读聂绀弩杂文《往星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