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诫子书》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版)16 《诫子书》课件 (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版)16 《诫子书》课件 (共30张PPT)
分析:多用对偶,精简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述了作者的 观点。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更易为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朗 上口,便于记忆。
重点探究
2.回顾我们所学的诗词文章,指出一处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说说其表达 效果。
示例: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 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 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 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熟。这两句 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 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重点探究
探究二:分析双重否定句式的好处
1.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请摘抄出来,然后把 这些句子换成另外一种句式,比较两种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请根据上题说说原句式的使用有什么效果。
重点探究
1.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请摘抄出来,然后把 这些句子换成另外一种句式,比较两种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回顾我们所学的诗词文章,指出一处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重点探究
1.本文运用了许多对偶的句子,请找出并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品德高尚的人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 专一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PPT课件

课文研究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 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 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 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课文研究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 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 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 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课文研究
总结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更不是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熟的、和谐的、 积极的心态。浮华尘世中充斥着太多的欲望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 躁的心灵斟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去走走,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自然;或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干脆静寞 于窗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心灵宁静了,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汇 报 人
部 编
诫 版
七 年
: XXX
子 级
语 文
书 上
册 课

目 录
01.
02.
03.
04.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 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 PPT课件

四 展
延 伸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正面、反面)板来自设计提出论点诫
子 书
证明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正面) 治学: 志、静-学-才 (反面)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 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 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 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 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 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诫子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肆叁贰壹
















目 录


一 习
目 标

学习目标
一、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二、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三、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二 知
导 入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 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 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 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译文: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 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句子品析

第15课 《诫子书 》课件(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诫子书 》课件(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9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 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 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0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
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
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
习有所成就。
11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
18
居舍,将来悔恨就来不及了!
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 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 性、 淡泊名利、珍惜时间。 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
19
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 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 具备哪几个条件?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14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 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 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5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
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作者资料我清楚
❖ 诸葛gé亮,字孔明,
号卧龙,琅琊láng yá
(今山东临沂市沂南
县)人,蜀汉丞相,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在世时
被封为武乡侯,谥shì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淡泊 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立志 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惜时 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20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3.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探究主旨
本文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 根据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 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 躁”。表达 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愿望。
艺术特色
1 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简
2 正反论述,观点鲜明
3 骈散结合
4 感悟真挚
谢谢
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
《诫子书》
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夫 学 须 静 也,才 须 学 也,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年 与 时 驰, 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精研细品
思考
一.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高》P56,T9 二.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高》P56,T10 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
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高》P56,T11 四.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高》P56,
新课导入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 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 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 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 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 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 诗篇中,堪称绝唱。
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 二.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

四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1)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2)个人展示朗读。
用课文《诫子书》原句填空
研读探究
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兼济天下,宁静是为了致远,达 于天下之远。诸葛亮的活法就是他的后辈和我们的榜样。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和古诗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
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 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自读课文
读出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 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 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 一带饱学之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PPT课件

“志”字见厚望与情怀
辩论:《诫子书》中首次指出“学习”“立志”与“成 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诸葛亮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成才。同意吗?说说你的 观点。
1.亮观点。 2.小组合作找论据,辩论。
示例: 比如:我的观点是一个人想要成才,立志很重要。
关于志向名言: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 ——朱熹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生、死、穷、达,不易其操。——苏轼 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 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 ——朱棣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诸葛亮
诫子书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 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 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 儿子。
朗读下面的两组文字,体会诸葛亮写家书时的身体状况以 及对儿子的情感。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 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 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是的,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也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 名利到鞠躬尽瘁,我们可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
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兼济天下,宁静是为了致远,达 于天下之远。诸葛亮的活法就是他的后辈和我们的榜样。
今天,他的精神应成为我们国家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
朗读文字 结束课堂
资料助读一: 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 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 和儿子诸葛尚 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 瞻死时年仅37岁, 子诸葛尚年仅17岁。 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 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 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诸葛的千年美名。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 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
第二课时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 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 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 间有什么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立志,之 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珍惜时间,刻苦学 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 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 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 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 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 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告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 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许 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文章用语简明,用意 却很深刻。
诸葛亮几千前前对儿子 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
吗?你如何理解?
积累名言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 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 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 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 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 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 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 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 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 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 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 “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
薛谈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 的最好的例证。
一、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1、自译与质疑想结合。 2、补充注释: 以:用来; 成学:成就 年与时驰:年华 广大:使……广博 励精:振奋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问题设置与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 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安中 诸葛亮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诫 子 书
诸 葛 亮
将遂 不 成 学 静 以 复成 能 学 也 无 养 何枯 治 。 。 以 德 夫 及落 性 淫 非 致 ; 君 !, 。 慢 学 远 非 子 多年则无。澹之 不与不以夫泊行 接时能广学无, 世弛励才须以静 ,,精,静明以 悲意,非也志修 守与险志,,身 穷日躁无才非, 庐去则以须宁俭
放声朗读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诵读 全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夫(fú ) 澹泊(dà n)(bó ) 淫(yí n)慢 遂(suì ) 庐(lú )
放声朗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