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中医医案——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中益气、健脾降逆法治愈反胃病案:孟某,女,17岁。
初诊:1977年8月12日。
主诉及病史:自1972年起食后即吐,吐后即舒,须餐后胸膝位在床上爬半小时至一小时方可缓解。
经本院反复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近年来,病情逐渐加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伴见神疲乏力,面黄体瘦,时有畏寒,纳少,大便略稀日2~3次,月经自13岁初潮后至今未行。
经西药治疗症减不显,故转中医门诊治疗。
诊查: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脉证合参、诊为寒凝中州,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治法:治当温中健脾,和胃止呕。
处方:法半夏15g 陈皮10g 茯苓15g 川朴10g 丁香3g 柿蒂6g 鲜生姜9g 灶心土45g灶心土另包先煎代水。
二诊:8月17日。
药后症情好转,呕吐已减,并思纳食,能1进食稀粥等易消化之品。
舌脉如前,守原方续进药。
三诊:8月30日。
呕吐时减时增,大便已调,纳食显增;但气短仍甚,动则易汗。
苔薄脉弱。
此病程久延,呕吐频繁,中气大伤,治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法。
处方:炙黄芪15g 党参12g 炒白术12g 陈皮10g 炙甘草9g 茯苓12g 当归10g 升麻3g 柴胡4.5g 半夏15g 鲜生姜9g 四诊:9月15日。
呕吐明显减轻,食后不需在床上俯卧,精神较振,体力有增,纳食可,面色渐转红润,唯月事仍未行。
舌苔薄,脉沉细略弦。
治以原法增活血之剂,原方加生山楂15g、红花9g。
五诊:9月24日。
药后经行3天,量少色淡,自无不适,呕吐未发,精神体力渐增,苔薄脉弱。
治宗原方调理2个月。
病情趋愈,呕吐已止,纳佳便调,精神体力恢复正常,月事按月而至,量可色正,自无所苦。
按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少见病,根据其临床见证属中医的“反胃”一证。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适当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 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肠
道蠕动,缓解症状。
避免诱因
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等可能 导致腹腔内压力升高的行为,
以及过度用力等动作。
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
遵循低脂、低糖、高蛋白的饮 食原则,避免进食过饱,少量
多餐,以减轻肠道负担。
疼痛护理
对于腹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 采取适当的止痛措施,如口服 止痛药或进行热敷等。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 者保持乐观的心态。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如 出现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等
情况,应及时就医。
康复指导
健康宣教
01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相关知识,提高对疾
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康复训练
02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腹部按摩、肠道功能训
患者男性,38岁,因反复发作性腹痛、呕吐就诊 ,经检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治疗经过
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手术治疗,解 除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术后恢复良好。
3
治疗经验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后应加 强营养支持治疗。
特点
SMAS多见于体型瘦长、脊柱前凸的 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其主要临床表 现为饱胀、腹痛、呕吐等症状,进食 后加重,呕吐物多为胆汁。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SMAS的病因主要包括解剖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解剖学因素包括脊柱前凸畸 形、十二指肠水平部位置异常等;动力学因素包括胃肠蠕动减弱、腹腔内压下 降等。
控制并发症
对于并发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 发症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并发症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疾病PPT演示课件

饮食调整
指导患者采取少量多餐、 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避 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生活方式改善
建议患者保持适当的运动 ,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 ,以改善肠道功能。
心理支持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调整对疾病的认知,减少焦虑和恐惧情 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 以缓解身心紧张状态。
XX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 合征
汇报人:XXX
2024-01-16
REPORTING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目录
XX
PART 01
疾病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又称Wilkie病或十二指肠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 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所引起的肠腔梗阻和一系列症状。
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过小,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压迫 十二指肠水平部,从而引起十二指肠梗阻。此外,脊柱前凸、身体瘦长、内脏 下垂等因素也可增加发病风险。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性别差异
相对较低,但具体发病率因地区和人 群而异。
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略多于男性。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青 壮年多见。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餐后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消瘦、营 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症状较轻,中型 有典型餐后上腹部胀痛和呕吐等症状,重型则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长。
胡桃夹综合症超声诊断标准

胡桃夹综合症超声诊断标准胡桃夹综合症(HAT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又称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该综合症主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受到胃、十二指肠或胰头肿瘤的压迫,导致上消化道症状和肠套叠的形成。
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辐射、价格低廉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胡桃夹综合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超声诊断胡桃夹综合症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肠系膜上动脉的位置和压迫程度:超声能够直接观察到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动脉的位置、长度和压迫程度。
正常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应位于胃的前方,与腹主动脉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而在胡桃夹综合症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可能与胃、十二指肠或胰头肿瘤紧密相连,导致其受压,产生症状。
2.腹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超声检查能够定量分析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血流速度、流量和阻力指数等参数。
在胡桃夹综合症患者中,受压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速度可能增加,流量增大,而阻力指数则减小。
这些改变可能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受到了压迫,并导致肠血供不足。
3.上消化道症状的评估:超声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呕吐等。
在超声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胃的形态、大小和蠕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胃或十二指肠的压迫。
此外,还可以评估胃的排空功能,检测胃内容物是否滞留。
这些结果有助于判断症状是否与胡桃夹综合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超声诊断胡桃夹综合症虽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超声特征可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因此,对于存在疑似病例的患者,在超声诊断结果不一致时,需要综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MRI,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总之,超声诊断在胡桃夹综合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凭借其操作简便、无创、无辐射等特点,超声成为一种理想的诊断工具,并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胡桃夹综合症,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预防: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预防_肠系膜上 动脉压迫综合征怎么调理
本病目前尚无具体预防措施。
内科学疾病部分: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有关症状:
结肠梗阻、便秘伴剧烈腹痛、阵发性肠绞 痛、结肠梗阻、便秘伴剧烈腹痛、阵发性 肠绞痛、鼓肠、麻痹性肠梗阻、持续性肠 绞痛、脐周阵发性绞痛、内脏梗阻、腹痛、 恶心与呕吐。
根据间歇性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 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加重,俯卧位、 侧卧位时减轻,和X线造影显示十二指肠 水平段有压迫征象,B型超声或血管造影 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缩 小时一般可做出诊断。
本病可发
内科学疾病部分: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症状及病史:
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 长时卧床者多见。呈慢性间歇性发病,持 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也偶见急性发病者。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 进食后上腹部饱胀、疼痛,随后出现恶心 呕吐,呕吐量较大,类似于幽门梗阻,本 病突出的特点为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 时由于向后压迫症状加重,而
病因:
血管造影正常人夹角为47~60°,当肠系 膜过长过短,内脏下垂,脊柱前倾以及肠 系膜上动脉本身的变异等均可造成。肠系 膜向下牵拉,使夹角变小,常<6~25° 而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形成肠管的狭 窄,而出现十二指肠梗阻症状。
内科学疾病部分: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症状及病史: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症状_肠系膜上 动脉压迫综合征有什么症状
应注意与其它造成十二指肠淤滞的疾 病相鉴别,如十二指肠肿瘤、结石、寄生 虫以及十二指肠外的其它病变(如肿瘤、 囊肿)的压迫等。
肠系膜动脉压迫综合征诊断标准

肠系膜动脉压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大家好,今天我们聊一个可能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很重要的话题——肠系膜动脉压迫综合征。
别急,听到这么一大堆词你是不是有点懵?别担心,我们一起来把这事儿搞明白。
1. 什么是肠系膜动脉压迫综合征?首先,咱们得知道这玩意儿是啥。
肠系膜动脉压迫综合征,听起来就像是个长篇大论的医学名词对吧?其实简单来说,它就是咱们腹部的一个血管——肠系膜动脉,被压迫了,导致血液流动不畅。
怎么压迫的呢?就是肠系膜动脉跟它旁边的结构之间的“距离”变小了。
这个“距离”变小可能是因为咱们的肠子撑起来,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让它们挤在了一起。
2. 诊断标准是什么?哎呀,听到“诊断标准”这几个字,很多人可能就有点脑袋发热。
别担心,咱们慢慢来,把这些标准拆开来讲,可能会更容易明白。
2.1 临床症状首先,得看看你有没有相关的症状。
比如说,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肚子胀胀的,吃东西之后很快就觉得不舒服,或者有些腹痛。
这些症状像是小偷一样,偷偷地潜伏在你的日常生活里,时不时就会露个脸。
特别是有些朋友吃了点东西,没过多久就开始肚子痛得厉害,简直像是被人用针扎了一样,这可得小心了。
2.2 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光有症状还不够,还得靠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来确认。
医生会用一些方法来看看你的肚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用超声波、CT扫描等等。
这些检查就像是为你的肚子装了个高清摄像头,把里面的情况一清二楚地展示出来。
要是看到肠系膜动脉被压迫了,说明可能就是这个问题。
3. 其他要注意的事项当然,除了上述的症状和检查,咱们还得注意一些其他的情况。
比如说,有时候肠系膜动脉压迫综合征可能会跟其他疾病混在一起,这时候就需要医生的高明手段了。
就像一杯调料丰富的汤,里面可能藏着各种味道,得通过仔细品尝才能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味道,哪些是次要的。
3.1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在确定是否是肠系膜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时候,医生还得排除其他一些可能性,比如胃溃疡、胆囊炎这些病。
有时候,这些病的症状和肠系膜动脉压迫综合征很像,就像是孪生兄弟一样,所以得仔细分辨。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2. 病人护理的目标是什么? 3. 如何实施护理方案? 4.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5. 护理评估的关键指标有哪些?
什么是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什么是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定义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是由于肠系膜上动 脉受压导致的消化系统问题。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止痛药及其他药物。
需要定期监测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病人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普及有关SMAS的知识,提高自我管 理能力。
教育内容可包括饮食、症状监测和何时就医等。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密切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尤其是腹痛及胃肠道 功能。
可以通过个别咨询或小组治疗来实现。
如何实施护理方案?
如何实施护理方案?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病人的症状及营养状态,及时调整护理 计划。
使用评估工具如NRS(数字评分量表)监测疼痛 程度。
如何实施护理方案?
饮食管理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鼓励病人少量多餐。
避免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如何实施护理方案?
及时报告异常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团队合作
与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团队密切合 作,提供全方位护理。
定期召开病例讨论会,共同制定最佳护理方案。
护理评估的关键指标有哪些?
护理评估的关键指标有哪些? 疼痛评估
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病人疼痛的性质与程度。
确保病人能够准确描述其疼痛感受。
病人护理的目标是什么?
肠系综合征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医学PPT

编辑版ppt
12
六、鉴别诊断
• 应注意与其它造成十二指肠淤滞的疾病相鉴别,如十二指 肠肿瘤,结石,寄生虫以及十二指肠外的其它病变(如肿 瘤,囊肿)的压迫等。
编辑版ppt
13
7
编辑版ppt
8
编辑版ppt
9
编辑版ppt
10
四、治疗方法
• 症状轻微者应控制饮食、卧床休息,最好采用俯卧位、侧 卧位,恶心呕吐明显者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经对症处 理多数患者可逐渐缓解症状。解术,疗效满意。
编辑版ppt
11
五、并发症 • 容易并发肠狭窄,肠梗阻,十二指肠梗阻,营养不良等。
编辑版ppt
3
二、病因、病理
• 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三者的解剖特点与本 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位于腹主 动脉及其向前的分枝-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之中,十二指 肠的前方为斜行的肠系膜上动脉,其后为腹腔动脉和脊柱, 通过血管造影正常人夹角为47~60°,当肠系膜过长过短, 内脏下垂,脊柱前倾以及肠系膜上动脉本身的变异等均可 造成,肠系膜向下牵拉,使夹角变小,常<6~25°而压 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形成肠管的狭窄,而出现十二指肠 梗阻症状。
编辑版ppt
4
编辑版ppt
5
三、检查方法
• 肠道X线造影:在缓解期多无异常发现,在发作期可见十 二指肠压迫征象,于第三段的(水平端)中心处呈纵形刀 样阻断或呈瀑布状下落,钡剂通过缓慢,可在十二指肠停 留6小时以上,近端有肠管扩张,并与体位改变有关, 20%可伴有胃扩张。
编辑版ppt
6
编辑版ppt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编辑版ppt
1
•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MesentericArtery Compression Syndrome)又称Wilkie病,压迫性肠梗阻, 系指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 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NCP 的发 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的 典型症状为 非肾小球性血尿和 / 或直立性蛋白尿,近年 来还有以慢性疲劳综合征、左侧 精索静脉 曲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的NCP的报道。
NCP 的解剖学基础
下腔静脉( IVC )位于 A0 右侧,右肾 静脉( RRV ) 与 A0 的行程短而直,可 直接汇入IVC;而 LRV则需穿过A0与 SMA形成的夹角,才能注入IVC。这一 夹角约为45 ° ~60°, 并被肠系膜 脂肪、 淋巴结、腹膜等组织充填。正 常情况下 LRV不受压迫,某些特定情 况下(如青春期儿童增长迅速, 形成 瘦长体形,脊椎过度伸展,体位急剧 变化等)可使夹角变小,影响 LRV 的
谢
谢!
腹主动脉造影: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 间的夹角减小
腹部 CT :可以在横截面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 动脉的关系,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变窄的程度, 以及观察周围脏器有无病变.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其它造成十二指肠淤滞的疾病相鉴别, 如十二指肠肿瘤、结石、寄生虫以及十二指肠外 的其它病变(如肿瘤、囊肿、主动脉瘤)的压迫 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先天性腹膜带(可见于儿童,使 儿童形成巨十二指肠,成人少见,如考虑此病而 内 科 治 疗 无 效 应 注 意 ) 。
概
述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 )也称胡桃夹综合征( nutcracker syndrome)或 胡 桃 夹 现 象 ( nutcracker phenomenon,NCP) 是 临 床上 引起血尿、蛋白尿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是指 行走 于 腹主动 脉( Abdominal aorta, AO)肠系 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 )之间的左肾静脉 ( Left re-nal vien,LRV) 受到挤压 引起的 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与 SMA 间夹角变窄,导致 NCP 的发生 。
前“胡桃夹”现象:左肾静脉在肠 系膜 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受压称之 为前 “胡桃夹”现象或肠系膜上动脉现象 ;
后“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 行 走于腹主动脉之后所形成的“胡桃 夹 ”现象,称之为后“胡桃夹”现象。
影像学表现
DSA
C T 检查
可显示LRV 被挤压的征象, 在相应 平面增强扫描显示 AO、SMA 与受压 的LRV 三者的解剖关系, 可见LRV 近 端淤血扩张, 有时还能显示侧支循环情 况。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长时间 卧床者多见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进食后上腹部饱 胀、疼痛,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量较大, 含有胆汁 呈慢性间歇性发病,持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也偶见急性 发病者
突出特点为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由于向后压迫症状 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
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3D -MRA 3D - MRA 可立体清晰地显示LRV 受压 部位及程度,并能很好地 观察狭窄远端有 无扩张;NCP的LRV 于SMA 处受压,其压 迹边缘清楚整齐, 受阻的远端呈狭窄后扩张 表现, 有时可见侧支循环及曲张的静脉影 , 通常有腰升静脉、左肾上腺静脉、输尿 管周围静脉、生殖腺静脉等。
肠系膜上动脉在第一腰椎水平起源于腹主动脉, 在立位和卧位时,向下向右行走于小肠系膜内, 与腹主动脉形成一锐角(正常值为25°-60°),并 在进入小肠系膜前跨过十二指肠水平段,故十二 指肠水平段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所构成 的锐角间隙内。 十二指肠水平段在腹膜后比较固定,其升段被十 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悬吊固定于腹后壁。
流动力学,使LRV和引流到 LRV的血 管发生瘀血或形成侧支循环,从而引 发一系列临床表现。近 年来,有学者 认为 NCP 可引起 LRV 及肾内各级分 支动脉的血流变化,导致肾小球及肾 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萎缩、坏死,从 而引发肾脏病变的发生。
IVC
SMA
LRV受压的因素 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 展、体型趋向瘦长,内脏下垂,直立 活动时 腹腔脏器因重力牵拉 SMA , SMA 起始部脂肪组织减少,淋巴结肿 大以及 肿瘤压迫等情况,都可使 AO
反复发作患者可有消瘦、贫血、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等营养 不良表现。还有一部分出现神经官能症表现。
肠道x线造影
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扩张,可伴有胃扩张. 十二指肠水平部黏膜皱褶的陡然的垂直或斜行压 迹,呈“笔杆样”或“刀切样“改变. 胃十二指肠排空延迟4h-6h.
改变体位(俯卧位或胸膝卧位)钡剂可通过.
X线透视下梗阻近端逆蠕动所致的钡剂反流,形 成 钟 摆 样 运 动 。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减至 6 °~ 15°(正常为25°~60°) 肠系膜上动脉到腹主动脉之间的平均距离缩短至2 mm~8 mm(正常为10mm~28mm) 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到十二指肠中点的距离缩短至 10 cm以下 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固定、位置过高 十二指肠上动脉起始部位过低
自1972年 De Schepper 首先报道NCP 可引起左肾出血以来, 至今已30多年,通 过 大量临床观察 和研究,目前对本病的病 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大部分都已 比较清楚。 本病多见于儿童, 也可见于成 人,儿童多在发育期发病,发病年龄 7~13 岁,男性居多,且常发生在 体形比较瘦长 的青少年中。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2014-10-23
又称 wilkie 病、压迫性肠梗阻,由于 肠系膜上动脉位置异常,压迫十二指 肠水平段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 梗阻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备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不同于十二指肠壅积 症,前者是后者发病的主要原因,约占50%。
解剖学位置
十二指肠水平部是较固定的肠管,位于腹膜后, 肠管后面是腹主动脉和脊柱的第三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