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

合集下载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腹部X线检查: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
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
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 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 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 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3)应用血管扩张剂:AMI一经诊断应立即用罂粟碱30mg肌
肉注射,继以30 mg/h的速率经微量泵静脉输注,每日1~2
次,疗程3~7 d,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 类药物以防肠穿孔。 (4)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300 mg/d或氯吡格雷1 50~300 mg/d;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尿激酶50万U、静脉滴注, 1次/d,并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疗程2周。对急性肠系膜 动脉血栓,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鉴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
一、诊断
1、AMI:AMI表现为急性严重腹痛,症状和体征严重 程度不成比例,体征常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观察中
如出现腹部压痛逐渐加重、反跳痛及肌紧张等,则为肠缺
血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强烈提示已发生肠坏死。腹部X线 检查可见“指压痕”征、黏膜下肌层或浆膜下气囊征。 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不显影、腔内充盈缺损。动脉 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缺血性肠病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解建
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因 小肠、结 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 系列症状的疾病。1963年Boley、1966年Marston首 先报告该病,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 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 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饮食指导
食物应以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为宜。
少渣食物可以减少肠蠕动, 使腹泻得以缓解,可进食鸡 蛋、细挂面、烂米粥等。含粗纤维多的食物 和水果、蔬菜尽量少吃。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还应供给富含 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 含维生素C、维生素B、铁丰富的食物,以补 充体力、滋养身体。
在膳食中不要用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
要少用油,采用蒸、氽、烩、焖等方法。忌 食猪油、羊油、奶油、牛油、核桃仁等多脂 肪食物。 忌吃产气食物。此病由于反复发作,在结肠 粘膜中溃疡、疤痕纤维交替产生,因而结肠 内壁的弹性降低,如果多吃的大豆、豆 制品、炒蚕豆、白薯等胀气食物,则可能 会导致肠内气体充盈而发生急性 肠扩张或溃疡在50岁以上,所以老年 人更应注意规律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避 免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 物,此外,还应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 内外运动。 广大老年人,特别是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 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和排便规 律的改变就应该警惕是否患了缺血性肠病, 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尽早解决问题, 以防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左下腹痉 挛性疼痛,伴有明显意,在之 后的24h内便血,为鲜红色或 暗红色,血与便混匀,出血量 不大,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功 能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 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病 变早期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出现出血及水肿,粘膜呈暗红色。 伴随病程的进展及病变的加重,表层粘膜坏死、溃疡形成。 病变严重者,肠壁全层坏死(透壁性梗死),甚至引起肠 壁破裂、腹膜炎、休克致死。梗死面积小者可不穿透肠壁, 局部发生纤维化。病变自愈后可因瘢痕形成引起肠狭窄。
概述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初60年代提出的 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 病,是肠管功能或形态变化所致的疾病。 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 难 定义: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 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粘膜损 害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PPT课件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PPT课件

临床表现
01
腹痛:持续性或阵发性,可 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

02
便血:大便带血,颜色可呈 鲜红色或暗红色
03
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左 右
04
腹部包块:腹部可触及肿块, 质地较硬,有压痛感
05
肠鸣音减弱:肠蠕动减弱,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体征、实验 室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
治疗原则: 改善微循环、 抗凝、抗血 小板聚集、
溶栓等
药物治疗: 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 物、溶栓药
物等
手术治疗: 血管重建 术、肠切 除术等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饮食护理、 药物护理、 康复护理等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如疼痛、腹胀、呕吐等 观察患者大便情况,如颜色、性状、次数等 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如苍白、发绀等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如清高脂肪、高胆固 醇食物摄入
适当运动:保持 适度运动,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 力
健康教育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 酒、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
2.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PPT 课件
x
目录
01 缺血性肠病的概述 02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要点 03 缺血性肠病的康复指导 04 缺血性肠病的预防措施
缺血性肠病的概述
病因和病理
病因:动脉粥样 硬化、血栓形成、
血管痉挛等
病理:肠道缺血、 缺氧、坏死、溃
疡等
症状:腹痛、腹 胀、恶心、呕吐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有糖尿病、高血压、患动脉硬化、房颤病史的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部位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

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主要表现就是突然起病,以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血,血便以鲜血便为主,有时也可以是果酱样或黑便,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肠梗阻、坏死、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三种,由于AMI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很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病因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0%,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大。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的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等。

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检查和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殊检查(CT、结肠镜等)、鉴别诊断。

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基础病变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腹痛持续>2h,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即应考虑本病,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1、首选结肠镜检查:争取在72小时内完成,重点是左半结肠。

急性期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表溃疡及血管网消失,不过这些改变并无特殊性,如果病理活检发现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则是诊断的根据。

晚期,尤其是慢性者可见结节性病变、皱襞增厚。

2、腹部钡餐透视或拍片:对于急性期肠穿孔、慢性期肠狭窄意义较大。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一、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缺血性肠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多样。

首先,滥用利尿剂会使内脏血液量降低,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长期便秘的患者,由千排便时腹内压升高,影响腹部内脏的血液供应,也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病。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包括肠道的供血也会受到影响。

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等,会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减少肠道的血液供应。

非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大多为自发性,多见千老年人。

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或者同时服用影响内脏血流药物(如升压药等)的患者,其发生缺血性肠病的机会明显增加。

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主要原因包括肠系膜血管的损伤、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动脉硬化、腹主动脉重建时手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等。

例如,肠系膜动脉的创伤可能直接破坏血管结构,导致血液无法正常供应肠道。

长期口服避孕药、肠腔内压升高等情况也可能引起缺血。

总之,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发炎症和损伤。

了解这些致病因素,有助千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二、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表现缺血性肠病的症状多样,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腹部痉挛性疼痛:多表现为左下腹部的持续性或突然发作的痉挛性疼痛,患者往往还伴有明显的排便感。

这种疼痛可能是由千肠道供血不足,导致肠道肌肉痉挛所致。

便血:通常在腹部疼痛后的24小时内出现,血液可与大便混合,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

便血量一般不多,但严重时可能会大量出血。

恶心、呕吐:肠道缺血引发的功能紊乱,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腹泻: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由千肠道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肠道蜗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

症状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

轻症患者可能症状较为轻微,甚至可能自行缓解。

然而,重症患者的症状则较为严重,不仅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大矗便血,还可能伴有严重的腹胀、腹膜刺激征阳性等。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指压征
钡剂灌肠检查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主要用 于怀疑肠系膜血管病变,特别是怀疑肠系膜上动脉病 变的病人,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多数分支狭窄、不规则, 狭窄与扩张交替,动脉弓痉挛,肠壁内血供不足等表现。 大约90%的慢性肠系膜缺血病人同时具有腹腔动脉 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明显狭窄,其中约有50%以上病人 伴有肠系膜下动脉的明显狭窄。然而,多大程度血管 狭窄可引起肠道缺血尚不清楚。
②呕吐、腹泻:腹泻多为短暂出现的水样或 血水样便
③消化道出血:血便或黑便多在中、后期出 现,重者可有呕血,但少见。
④早期体征与症状不符,后期可有心动过速、 血压下降、发热、肠梗阻、腹膜炎、血性 腹水、脓毒血症等,有时可扪及包块。肠鸣 音开始活跃,不久即消失。
慢性肠系膜缺血
腹痛,常发生于进食后10~30min,持续1~3后缓解, 疼痛呈痉挛性,局限于上腹部或脐周,可向背部 放射。多食后易发作,患者常自觉地减少食量,故 称“小食量综合征”。 因畏食和吸收不良,体重减轻。可并发便秘或便 秘与腹泻交替。 体检腹主动脉区可闻及血管杂音
非闭塞性 肠系膜缺血
A:应用血管扩张剂前
B:应用血管扩张剂后
(48H)
慢性肠系膜缺血的治疗
• ①内科治疗:少量多餐,应用血管扩张药如硝酸 甘油、丹参、硝苯吡啶等。
• ②手术治疗:重症者可行血管改道、动脉内膜切 除术和血管再建术等。
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 因病情难于预测,必须住院治疗,及时内科治疗能缓解 病情的发展
• 缺血病变部位与非病变部位有明确的界限
• 由于直肠为双重供血,很少见到直肠黏膜改变
• 可出现肠腔狭窄,使肠镜不能通过。结肠镜检查必须
慎重操作,以免穿孔

缺血性肠病知识点总结

缺血性肠病知识点总结

缺血性肠病知识点总结1. 缺血性肠病的分类缺血性肠病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具体包括急性肠缺血、亚急性肠缺血及慢性肠缺血。

此外,根据肠道受累的不同部位,又可分为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和肠系膜动脉功能性或非闭塞性疾病。

至于病因的不同,缺血性肠病有全根性与局灶性的区别。

包括大血管闭塞性病变、小血管病变与非血管性病变。

2.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系列肠道病变。

较常见的病因包括肠系膜动脉主干或分支的血栓、栓子与肠系膜动脉与肠系膜静脉的夹层压迫,肠系膜血管的粥样硬化和血栓闭塞等。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心源学性、血栓形成前期、炎性及肿瘤性有关的缺血性肠病。

3.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急性肠缺血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半数以上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慢性肠缺血可分为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血管性与非血管性症状。

其中血管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胀、腹鸣、食后上腹不适等。

而非血管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恶心、呕吐等。

4.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下检查等。

其中,CTA、DSA和MRA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内镜检查可发现肠黏膜疱疹、出血、溃疡、坏死性肠炎及肠腔狭窄和阻塞等。

5.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缺血性肠病的治疗首先是保持足够的肠道血液供应,包括改善全身循环、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等。

对于患者而言,遵医嘱服用药物,戒烟戒酒,保持适量的锻炼,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些重症患者中,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以上是缺血性肠病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缺血性肠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探讨,可以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多的临床信息。

缺血性肠病教学演示课件

缺血性肠病教学演示课件
生风险。
合理饮食
保持低脂、低盐、高纤 维的饮食习惯,避免暴 饮暴食,减轻肠道负担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等,促进 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和全 身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潜在问题。
处理方法及时机选择
药物治疗
在缺血性肠病早期,可采用药 物治疗,如抗凝药物、扩血管 药物等,以改善肠道血液循环
分型
根据缺血部位和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表现为可逆性肠黏膜损伤, 中型表现为肠壁全层损伤伴溃疡形成,重型则出现肠壁坏死、穿孔和腹膜炎等 严重并发症。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或炎 症。
便常规
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
血液生化
可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缺血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肠系膜动脉重 建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介入治疗
如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球囊扩张术等 ,可针对具体病变进行局部治疗,具 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肠梗阻
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壁水肿、充 血,进而引起肠腔狭窄,造成肠 梗阻。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 、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
鉴别诊断
需要与急性胃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疾病进行鉴别。急性胃肠炎多有不洁饮食史,表现为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等;肠梗阻多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套叠多见于小儿,表现 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呕吐、血便等。
03
治疗原则与措施
一般治疗
禁食
减少肠道负担,避免加重 缺血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 内低密度充盈缺损
c: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中远端未成像
18
2.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可见多发钙化,肠系膜上动脉起始 部钙化,管腔显著狭窄。 3.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a :图示肠系膜上动脉上段夹层动脉瘤;b:肠系膜上动脉 上段夹层动脉瘤形成
19
5.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管扩张,肠壁
曲、降结肠、乙状结肠为主,约占80%。
Schoots IG, Levi MM, Reekers JA,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5;16(3):317-29
9
危险因素
Risk factors
血管疾病
药 物
医源性损害
休 克
大血管阻塞
肠系膜动脉栓塞/静 脉 血栓 动脉粥样硬化
薄纸样改变
6.肠系膜上静脉栓塞:轴面静脉期增强
示肠壁增厚,呈“面包圈征”
20
Colonoscopy findings of ischemic colitis. a Longitudinal ulcrs with a hemorrhagic infiltrated mucosa in the sigmoid colon. Naoyoshi Nagata,Ryota Niikura,Tomonori Aoki, Int J Colorectal Dis (2015) 30:243–249 b Largeulceration with edematous mucosa in the descending colon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治
1
目录
CONTENTS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ischemic bowel disease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bowel disease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 Ischemic bowel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
14
临床症状
clinical symptoms
1.无特异性,一般腹痛为首发表现,AMI多为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或
持续绞痛,腹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或左下腹部,伴有便意;CMI多 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 2. 便血 3. 当出现腹膜炎征象时,意味可能发生梗死,需要紧急剖腹手术 4.体征:病变处压痛,肠鸣音低钝或消失,肛门指诊可有血迹
肠系膜上动 脉分三支: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
5
肠系膜下动脉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上动脉
6
边缘动脉
Griffith 点
左结肠动脉
Sudek 点
乙状结肠动脉
7
缺血性肠病
ischemic bowel disease
15
实验室检查
laboratory examination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常>10×109/L
大便潜血常阳性 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也可增高,但血清 酶 和生化指标的测定对AMI诊断缺乏特异性。 代谢性酸中毒 D-二聚体升高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
因小肠、结肠血供不足,导致不同程度的局
部组织坏死,以及一系列症状的病变,以急腹症
或血便而就诊,严重者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局部组 织坏死。
8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其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 也有所增加; 研究表明急诊监护病房每1000例患者中就有l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 本病可发生于小肠及结肠的任何肠段,多见于左半结肠,尤其是脾
小血管疾病
糖尿病、类风湿性关 节炎、放射性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结 节性多动脉炎等
洋地黄制剂、利 尿剂、儿茶酚胺 类、NSAIDS、 可卡因成瘾、长 期口服避孕药、 COX2抑制剂
动脉瘤切除术、 主动脉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 术、肠切除术、 肠镜、钡灌肠、 妇科手术等
心力衰竭、低 血容量状态、 菌血症、神经 源性创伤、过 敏性休克
临床分型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临床上按照缺血程度和症状分类—非坏疽型和坏疽型
非坏疽型(占80%-85%) ①一过性--可逆性: ②慢性--非可逆性:慢性节段性肠炎(20%-25%) 小肠、结肠狭窄(10%-15%) 坏疽型(15%-20%) 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和坏死性结肠炎
13
10
病因
etiology
梗塞性
非梗塞性
11
病理生理特点
pathophysiologic features
肠系膜上动脉更易发生栓塞 与小肠相比,结肠因相对血流缓慢、微循环系统欠发达更易出现缺血 部分区域容易出现缺血:脾曲、直乙交界 直肠缺血罕见 ( 双血供,IMA 和髂内动脉)
12
2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ischemic bowel disease
3
肠道血供
Intestinal blood supply
小肠和结肠的血供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髂内动脉分支
全部小肠 升结肠 近段横结肠
左半结肠 直肠
直肠
4
肠系膜上动脉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临床分型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临床上按照病程及进展分类
急性肠系膜缺血 (acute mensenteric ischemia,AMI) 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nsenteric ischemia,CMI)
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 colitis,IC)
21
诊断
Diagnosis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于疾病早期或轻症患者早期诊断较困难; 对凡是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 一旦腹痛持续大于2小时,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符时,即应考虑本
16
影像学检查
imaging studies
1.X线检查可除外肠梗阻、肠穿孔 2.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孔,腹膜刺激征阳性患者 禁忌钡剂检查 3.B超、腹部CT及CTA:显示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 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狭窄和闭塞 4.选择性血管造影是金标准 5.肠镜
17
a:动脉期增强扫描,示 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内低 密度充盈缺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