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大脑血管的突发性疾病引起,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进而导致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患者常伴随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使得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

尽管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康复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明显、康复过程长等。

加强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问题陈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是一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使得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在脑卒中中,运动功能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目前,虽然有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现有的康复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治疗周期长、效果不稳定、治疗费用高等问题。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特定治疗手段的效果评价上,缺乏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综合比较和系统研究,导致在临床应用中难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探索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还需要加强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导和规范,推动康复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推广。

这将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中。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治疗现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和机制探讨等方面综述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潜力,开展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为康复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经颅磁刺激有望成为一种重要且有前景的康复治疗方法,为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应用、机制研究、潜力、未来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通常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发生。

脑卒中后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帮助一部分患者恢复部分运动功能,但是效果有限且缓慢。

本文将对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启示。

1.2 研究目的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1. 总结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包括适用对象、治疗时机、治疗方案等方面的情况;2. 探讨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包括疗效评价、治疗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3. 分析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潜力和局限性,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推动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1.3 意义经颅磁刺激技术具有非侵入性、无创伤、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以在不破坏脑组织的情况下对大脑进行精准刺激,有助于促进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康复效果。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脑中风,简称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它表现为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梗阻,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目前,随着流行病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治疗方法被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进展显著。

传统的脑卒中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以让病人减轻疼痛和不适。

这种方法虽然能使病人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代的脑卒中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治疗脑血管偏狭,以改善脑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代谢和恢复;另一种是应用神经保护剂,以抑制脑细胞的死亡和修复,提高脑功能。

在脑血管偏狭的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抑制凝血酶的形成,以促进脑血管的通畅,减轻脑缺血症状。

同时,这些药物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剂量。

在神经保护剂方面,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于脑卒中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神经营养素、中草药、脑保护药物等。

其中,神经营养素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补充人体缺乏的神经营养物质,以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修复损伤。

而中草药则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通过调节身体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功能。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外,一些新型技术也被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例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其中,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注入干细胞,促进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

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它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细胞功能等方面来治疗脑卒中。

总体而言,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脑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神经组织损伤。

它是导致全球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发病率也在增加。

因此,研究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法对于减少患者的残疾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1. 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康复的核心方法之一。

这些方法通过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恢复运动能力,改善肌力和协调性,并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研究表明,在早期阶段开始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功能恢复。

2. 言语和语言治疗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语言和沟通障碍。

言语和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改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最新的研究表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语音识别系统等创新方法,可以提高言语和语言治疗的效果,加速恢复进程。

3. 神经电刺激疗法神经电刺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治疗中。

其中包括经颅磁刺激(TMS)、电脑辅助运动疗法以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等。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改善运动和感觉功能。

研究表明,神经电刺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进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再发。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药物治疗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恢复,对康复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

5. 心理治疗和支持脑卒中患者除了身体上的康复,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

心理治疗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挑战,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最新的研究表明,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康复效果。

总结而言,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近况(医学论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近况(医学论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近况(医学论文)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

早期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促进患者身体和认知功能的恢复,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围绕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医学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涉及治疗方法、康复评估、康复训练等方面。

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1. 早期康复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早期的康复治疗能促进患者的康复,但对于具体的康复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当前的研究倾向于在脑卒中后24小时内开始康
复治疗,并持续至数周或数月。

2. 康复训练的方式和强度: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当前主要的训练方式有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康复、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关于训练强度和频率,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康复评估指标和方法: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估指标的变化来体现,目前常用的指标包括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中风后遗症生活质量评估问卷等。

未来需要进一
步明确评估指标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并研发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工具。

总之,早期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科学、规
范的治疗方案需要多学科合作,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康复和扶贫工作。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进展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进展

Ⅴ阶段: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
Ⅵ阶段: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协调动作大致正常
平衡功能评定
主要使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 有条件的机构可采用平衡功能 测量仪进行量化评估
1
平衡功能 评定
3
王科计
2
主要通过检测患者坐位平衡 反应、跪位平衡反应和迈步 反应来评估患者各个姿态下 的平衡能力
为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该卧姿极易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 射的影响, 诱发异常的反射活动 易强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 模式的形成
明显增加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 发生压疮的危险性
常见康复误区

使患者的 ADL 能力急剧下降, 难以恢复
日常生活 完全由他 人照料

导致依赖心理日益严重,主观上放弃了训练的能动性 和必要性
;改善患者运动、认知、言语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治疗原则-早期开始
1
神志清醒、生命体 征稳定、症状无进 展、无明显发热
2
昏迷或ICU患者:可 开展肢体被动活动和 物理因子干
治疗原则-综合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主要采取物理治疗、作业 治疗、中医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 康复护理、康复生物工程
宜暂停康复治疗。具体指标见表1
康复理论
脑卒中康复理论依据:
结构上
病灶周围水肿消退,血肿吸 收;闭塞血管自发再通,侧 枝循环开放
01
功能上
脑的可塑性,适应性,大脑 皮层功能替代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脑卒中后患者康复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应症:病情稳定,存在运动、平衡、日常活动、言语、 吞咽等脑卒中后遗症症状患者 ➢ 禁忌症: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发热(T>38℃)、血压波 动大、症状持续进展,骨折未愈合,应延迟或暂停康复治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国内研究进展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国内研究进展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国内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目前国内在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优势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建一种沉浸感强的虚拟环境,使患者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与刺激进行互动,以促进肢体功能、平衡、协调和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比传统的康复训练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 提供高度可控和个性化的训练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和康复目标进行个性化调整,提供逼真的操作体验和适应性训练。

2. 增强患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其沉浸感和互动性,能够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实时反馈和指导: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动作和行为,并根据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患者纠正错误姿势,提高训练效果。

二、国内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们开始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

1.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训练:一项研究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动作,例如抓握物品、搬运物品等,患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训练,结果显示患者的上肢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2. 平衡和步态康复训练:另一项研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态康复训练,患者穿戴虚拟现实设备进行平衡测试和步态训练,结果显示患者的平衡和步态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 认知功能训练:还有一些研究探索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场景中的注意力训练和记忆游戏,帮助患者恢复失损的认知功能。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挑战与展望尽管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但也是造成残疾的首位病因。

随着越来越多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更先进的急症护理,有效的治疗策略,也越来越需要采取干预措施进一步优化卒中患者的预后。

近年来,大量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扩展了临床医师对于卒中康复的认识。

新兴的技术可以进一步提供除标准治疗之外的治疗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卒中康复领域的最新进展,卒中后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和一些新兴的康复治疗模式,如无创性脑刺激,脑机接口,生物治疗和药物制剂等。

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背景: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和长期残疾的首位病因。

卒中的经济负担巨大。

截至 1990 年,一例卒中患者照顾的平均成本估计为103,576 美元,包括所有阶段的医疗花费(急性期治疗,康复,门诊和护理院)。

随着急性卒中治疗的改善以及全国性卒中中心的建立,更多的卒中患者得以存活,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与卒中相关的残障有: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痉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失语和 / 或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视力损害以及卒中后抑郁。

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身体残疾。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有效的康复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巨大,但目前只有少量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方式,几个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仍在研究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卒中康复领域最新进展,我们将叙述(1)卒中后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2)讨论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3)一些新兴的有前景的康复治疗模式(4)未来研究方向的概述。

卒中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卒中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许多影响康复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有更加综合深入的理解。

近期有关影像学工具,神经电生理方法,遗传学方面的进展增加了我们对卒中恢复过程的理解。

在本节中,我们将回顾卒中恢复过程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卒中初始损伤,社会人口因素,卒中后抑郁,康复治疗,以及遗传因素等(图 1)。

图 1. 卒中后恢复的主要决定因素初始损伤:初始损伤是卒中康复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初始运动功能损害越严重,慢性期患者遗留的损害越严重。

最近研究表明,大多数卒中幸存者可以达到最大恢复潜能的 70% 左右。

皮质脊髓束(CST)是连接运动皮层,脊髓和四肢肌肉运动的主要通路。

对 CST 初始损伤程度的评估可预测慢性期运动功能的障碍。

包括床旁运动评估,电生理评估以及先进的成像工具(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测大脑活动)等在内的一些方法对运动障碍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糖尿病,脑室周围白质病变的程度,既往卒中病史也会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PSD)可超过 30%。

PSD 和卒中康复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

但研究表明,PSD 可阻碍卒中后康复和恢复过程,对生活质量有不利影响。

早期抗抑郁药治疗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部分临床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类型,剂量和时间在卒中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参数需要进一步细化和优化。

例如,在最终后 3-9 个月内腕部和手指有一定程度活动的患者可以从强制诱导运动疗法(CIMT)中获益,优于传统疗法。

但如果这种治疗在超急性期进行,那么只是与常规治疗想过相当,而并不具优越性。

在下一个部分中将继续详细讨论这些问题。

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卒中康复的重要决定因素。

虽然一些研究已经表明,高龄是不良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但仍存争议。

总体来说,在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年龄对于预后的影响可能很小。

与男性相比,女性可能更不容易获得功能独立,或者残疾比例更高,但这种差异性的机制尚不清楚。

与白人相比,黑人康复预后更差,死亡率更高。

社会经济地位(保险,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与康复预后相关。

遗传因素:基因变异可能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卒中康复的个体间差异。

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载脂蛋白 E (APO-E)基因型,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和线粒体 DNA 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卒中后恢复。

其中,BDNF 研究最为广泛。

BDNF 在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到卒中的恢复。

动物研究显示通过给予外源性 BDNF 可以改善卒中的康复。

在人体研究中,已明确一种功能性 SNP(rs6252),发生在核苷酸 19 位点上的 G-A 的替换,导致密码子 66 从缬氨酸到蛋氨酸的一个变化。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Val66Met 多态性可部分性影响活性依赖的BDNF 的分泌,影响运动技能的恢复。

一些具有 BDNF Val66Met 多态性的卒中患者预后更差。

总体而言,遗传学对卒中预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随着卒中康复的发展,在这个领域研究中出现的挑战也日益显著。

在本节中,我们突出强调几个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在进行卒中康复研究时必须面临的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卒中之后何时开始治疗为最佳?”在最广泛应用的卒中护理模式中,康复治疗是在急性期住院治疗后就立即启动。

尽管康复治疗师参与了急性期住院治疗的过程,但康复的强度和目标差异性很大。

例如,一些护理人员认为接受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患者应该卧床休息,以尽量减少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如摔倒和出血的风险。

医生可能是担心患者身体活动的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摔倒的风险或者症状恶化等。

最近进行的临床试验试图明确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特别是有关早期活动方面。

在一项名为极早期临床康复研究(AVERT)的多中心,II 期随机研究中,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治疗或早期干预康复治疗(VEM),VEM 组患者是在卒中 24 小时内尽快进行肢体活动的康复,除此之外还接受每天两次的下床辅助站立训练;从卒中发生后持续14 天,或直至患者出院。

研究者估计其中 10% 的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安全性指标。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患者摔倒,早期恶化以及疲劳的发生率之间也类似。

研究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VEM 组患者恢复行走的速度更快(中位数 3.5 天 vs 7.0 天,P =0.032)。

此外,VEM 与良好的功能预后独立相关。

在另一项类似的名为卒中后极早期康复或强化治疗研究(VERITAS)中也得到了与之类似的结果,尽管其研究样本量较小。

增加样本量的 AVERT III 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如果能得到确定性的结果可能会促使早期康复标准化的实施。

结果可能还可以外推到其他卒中障碍的康复,包括失语,忽视,上肢运动障碍等。

康复治疗的最佳的强度或“用量”也仍不清楚。

康复治疗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均会影响卒中康复的预后。

然而,一项系统综述结论指出“当前有某些但十分有限的证据支持这样的假说,即较高的康复治疗用量可以增强卒中后的恢复”。

需要更进一步前瞻性的剂量相关性的研究。

此外,也不清楚治疗剂量和卒中运动功能改善之间是否有线性相关性。

例如,基于极早期强制诱导运动治疗(VECTORS)研究显示,似乎治疗越多并不意味着预后越好。

VECTORS 是一项 II 期随机临床研究,旨在比较传统的上肢 CIMT 治疗和高强度 CIMT 治疗 2 周之后的预后。

患者是在卒中后9.65 ± 4.5 天进行随机分配的。

强化 CIMT 治疗组患者在 90 天的改善较传统 CIMT 治疗组少,而传统 CIMT 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类似地,动物研究也显示卒中后早期使用强制诱导治疗与预后较差相关。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在明确早期强化治疗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

最近几年,有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于卒中康复中。

在卒中后应用局灶性运动体验研究中,Duncan 等研究了一种体重支撑的跑步机与标准的家庭理疗程序在卒中康复中的作用,试图进一步探索卒中治疗的时机。

在这项单盲的研究中,408 例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三个组治疗 12〜16 周:以家庭为基础的锻炼计划组,在卒中后 2 个月开始;或体重支撑的跑步机运动组,在卒中后 2 个月或 6 个月开始。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卒中后一年行走功能的改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试者(52%)行走功能有所改善,但三组患者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类似,除了局灶性运动治疗组头晕或晕厥的发生率更高(P =0.008)。

这些结果表明,体重支撑的跑步机与标准的家庭理疗程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治疗时机方面也有没有任何差异,但早期治疗组似乎比晚期治疗组恢复更快。

考虑到成本和实用性,家庭理疗可能更好。

类似地,机器人辅助技术也还没有被证明对于上肢的康复治疗有效。

成功卒中动物模型研究的成功一直没有全部转化成人体试验方面的成果,而在康复研究领域也是如此。

有些人类卒中后的功能障碍不能很好地开发对应的动物模型,比如很难开发动物的失语模型用于研究康复治疗的效果。

现在能够明确的是卒中后康复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动物模型中只能研究少数的几个模型,而这也是对于未来的康复研究是个持续存在的挑战。

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几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在初步的研究中已经显示了希望,可能应用于未来的卒中干预治疗。

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技术是无创性脑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经颅重复磁刺激 [rTMS]),脑机接口,生物治疗和药物制剂等。

无创性脑刺激作为脑刺激的基础理论模型是一种发生于两个原始运动皮层之间的称为“半球间相互作用”的现象。

在单侧卒中后,这种正常的相互作用发生了改变,导致了运动障碍的发生。

这个理论模型考虑到以下几点因素:(1)卒中后两个大脑半球间运动功能相互作用不平衡;(2)损伤的半球侧运动活性降低(3)损伤对侧半球运动活性增强。

通过 tDCS 或磁刺激来调节 / 校正这种不平衡可能改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图 2)。

图 2. 卒中后半球间不平衡和刺激方式图解最近几项研究表明,针对一侧半球,比如上调同侧运动皮层兴奋性或下调对侧运动皮层兴奋性,可改善慢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这表明,同时调节双侧运动皮层兴奋性的方法可能是增强运动康复的另一种选择。

这种联合的方法也在一些试验中进行了研究。

虽然 tDCS 和 rTMS 均是无创性的脑刺激方法,但两者的物理过程是不同的。

经颅磁刺激是使用磁场来诱导电流在运动皮层触发动作电位,而 tDCS 直接提供弱的电流。

电流通过紧贴头皮的电极片来传导。

它不会触发动作电位; 更确切地说,它调节膜电位以及皮质兴奋取决于刺激的极性。

tDCS 仪器是便携式的,并且在患者接受其他康复治疗时同时给予,而 rTMS 只能够在患者坐位时单独给予。

两者的进一步比较见表 1。

表 1. 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 与经颅重复磁刺激 [rTMS] 的比较rTMS tDCSFDA批准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尚未获得FDA批准:在早期阶段研究中神经元去极化膜调节高频(≥5HZ)刺激兴奋;低频(≤5HZ)刺激抑制阳极刺激兴奋;阴极刺激抑制更局灶性,相对深更弥散;有些是局灶性的昂贵:至少50,000美元相对便宜:1,000-10,000美元一般来说较为安全,但可诱发癫痫在电流≤1mA时安全,没有癫痫报道使用起来较困难,不能在患者训练同时使用操作简便,能够在患者训练同时使用Feng 等回顾了 2012 年以前发表的所有与卒中康复相关的 tDCS 研究,他们发现, 300 多例卒中后患者使用了 tDCS 进行运动康复(12 项研究,224 例),吞咽困难(1 项研究,14 例),失语(6 项研究,44 例),视觉障碍(1 项研究,8 例)等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