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的全文、字词的解释、翻译、意境和表达手法的解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释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6.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点。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作业的质量。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王维和《使至塞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王维的诗作,或者介绍其他描写塞上风光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文学视野。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祝福。

体会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诗意。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联系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简介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3.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和学习。

3.5 课堂小结强调诗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四章:作业布置背诵《使至塞上》。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选择一首其他边塞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计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讲解和合作学习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评估学生在读后感中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其他唐代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翰的《凉州词》等。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维的背景和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讲解逐句解析《使至塞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讲解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

2.4 欣赏与创作播放《使至塞上》的朗诵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模仿《使至塞上》的风格和意境。

2.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范围。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3.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诗词创作,关注其对诗意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3.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解析。

4.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朗诵视频或音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如关于王维的背景介绍、诗词鉴赏方法等,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拓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

5.2 教学时间预计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这首
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能力目标: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
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
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
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 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
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
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
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 /
欲/ 问边,属国 / 过/ 居延。

征蓬 / 出/ 汉塞,归雁 / 入/ 胡天。

大漠/孤烟/ 直,长河 /落日/ 圆。


关 / 逢/ 候骑,都护 / 在/ 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
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
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
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
(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
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
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
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用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
3 / 4
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七、
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