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故事三则
数学家陈景润的爱国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的爱国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的爱国故事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不断攀登科学高峰,1979年在美国短期工作时,又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写出了新的.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在这一研究中,他把最小素数从80推进到16,达到了当前世界上的最新水平。
国外朋友希望陈景润在美国发表这一论文,他拒绝了,特意把论文用包裹寄回祖国。
他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陈景润回国以后,有人问他:“你听说了吗?有人造谣说你不回来了!”陈景润冷笑一声答道:“听说了。
这怎么可能呢?我是中国人,怎么能不回来呢?”。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通用6篇)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通用6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
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这,就是名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篇1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
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
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
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
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
”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
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简短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简短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
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
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大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得牌子是三十八号。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他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三十八号吗?。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陈景润,这位数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可真是让人感到惊奇。
要说他有多厉害,那可真不是盖的。
他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算好,但这小子从小就爱算数学,整天钻研那些看似复杂的公式,简直像个数学小天才。
你知道吗,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最初他的学习环境非常艰苦,条件也差,但他从不抱怨,总是乐呵呵地研究,心里想着将来能为国家做点什么,真是个有志青年。
话说有一天,陈景润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讲到素数的时候,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把素数的性质理解得透透的,心里想着,这玩意儿可真有意思!从那以后,他简直是陷进了数学的海洋,根本停不下来。
看书、做题、研究,几乎每个晚上都熬夜,别人都在做梦,他却在解题,真是拼了。
那些公式就像他的老朋友,随时随地都能聊上几句。
他的努力没白费,后来不仅考上了大学,还在数学领域崭露头角,连国外的数学家都开始关注他。
但说到他的“七牛一毛”式的学术之路,那真是一波三折。
为了研究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他可是把自己整得像个“数学狂人”,那段时间他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东奔西跑,翻阅各种文献,拼命想要破解这个难题。
有人说,陈景润简直是个“数学疯子”,整天泡在书堆里,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但他一点都不在乎,心里只想着这个“终极难题”。
朋友们见他这样,也会开玩笑说:“兄弟,你这是在追求数学女神吗?”他总是一笑置之,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简直像打了一场翻身仗。
这个结果不光让他自己惊喜,也让整个数学界都为之欢呼,简直是让人刮目相看。
说实话,那一刻,他的心里可真是乐开了花。
他的成就不光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对中国数学界的一次巨大推动。
他成了大家心中的英雄,成就了“景润现象”,听起来就像个神话。
可你知道吗,陈景润其实也是个风趣的人。
虽然专注于数学,但他并不是个死板的家伙。
他总能找到一些乐趣来调节自己的生活。
每当有人请教他问题,他总是耐心解释,还时不时开个小玩笑,让大家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儿童故事-少儿励志故事陈景润系列三则 精品

少儿励志故事陈景润系列三则故事一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故事二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
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
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
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
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
关于陈景润小时候的故事_有关陈景润小时候的故事大全

关于陈景润⼩时候的故事_有关陈景润⼩时候的故事⼤全陈景润,福建福州⼈,毕业于厦门⼤学数学系,是世界着名解析数学家之⼀。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
他所创⽴的“陈⽒定理”享誉世界,将200年来⼈们未能解决的“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步。
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
这是中国⼈的⾃豪和骄傲。
以下是⼩编为⼤家准备的关于陈景润⼩时候的故事,欢迎⼤家前来参阅。
⽬录喧哗的内⼼世界陈景润的家庭,曾经也度过⼀段殷实快乐的时光。
他的⼤伯⽗曾任中国邮政总局考绩处处长。
⼆伯⽗是⾼级邮政职员,曾任福建省邮政视察室主任。
他的⽗亲职位最⼩,只担任⼀个三等邮政局的局长。
他的⼀家可称邮政之家。
海关、邮政在当时是颇为吃⾹的。
因此,陈景润的⽗亲住在福州南台,庭院式的楼房,清净、简洁,且焕发着浓郁的书卷⽓。
⼩时候的陈景润并不因为家境优于乡间的普通百姓⽽有什么特殊,他同样和农家的孩⼦⼀起玩,这种从少年时代培育起来的纯朴真挚的感情,⼀直贯穿在他⽣命的全程。
以⾄到陈景润去世时,赴京参加悼念活动的福建乡亲,皆是极为普通的村民。
他的性格内向,是天然的秉赋,⽽较为优越的家境和良好的教育,则为他内向的性格提供了最好的庇护。
他在家中排⾏⽼三,上⾯有⼀个哥哥和姐姐,他们都喜欢这个不⼤吭声的弟弟。
当时,孩⼦们最爱玩的⼉童游戏就是捉迷藏。
不过,陈景润捉迷藏的时候,⽅式有点特别,他往往拿着⼀本书,藏在⼀个别⼈不易发现的⾓落或桌⼦底下,⼀边津津有味地看书,⼀边等待别⼈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忘记了别⼈,⽽别⼈也忘记他了。
爱书成癖,书中仿佛有着⼀个永远也⽆法穷尽的迷⼈天地,这种痴迷,深深地影响并改变了他的⼈⽣。
陈景润的⽗亲有⼀个特殊的嗜好:养乌龟。
陈景润也⼗分喜欢乌龟的沉默和那⾮凡的耐性,他央求⽗亲把它们养在房间⾥。
于是,当⽗亲不在的时候,乌龟便成了孩⼦们难得的活玩具。
陈景润的生平事迹

陈景润的生平事迹陈景润是中国当代数学家。
1973年,他发表(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陈景润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陈景润的生平履历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陈景润从家中骑车到魏公村的新华书店买书,被一个小伙子急行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当即昏迷,治疗中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事隔几个月,陈景润乘公共汽车到友谊宾馆开会,车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从车上挤下,摔昏在地。
从此,生活一直需要人护理。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陈景润的主要著作《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相关成就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
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陈景润专心致志的事例

陈景润专心致志的事例
陈景润是一位在教育领域上有着非常卓越成就的人物,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专心致志地做着自己最为擅长的事情,深耕细作,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下是陈景润专心致志的事例。
1、为中小学生写作指导的奉献
2003年,陈景润开始在重庆市渝北区图书馆、重庆师范大学开展为中小学生写作指导的工作,通过开设写作班、综合阅读等项目,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陈景润为无数中小学生提供了写作指导,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学子。
这是因为陈景润老师专心致志地从事写作指导,始终将教育事业作为最为重要的事情。
2、为读者推荐优秀图书的积极推动
陈景润不仅长期从事写作指导的教育工作,在推广优秀图书上也是非常积极。
他长期在全国性期刊上撰写图书评论,为许多读者推荐了大量好书,对读者在挑选书籍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这是陈景润一直专心致志的体现,不仅注重自己的编写,也尽己所能地推动优秀书籍的普及。
3、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为中小学生写作指导、推广优秀书籍的工作外,陈景润还十分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曾参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组织的教材选编,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的动态,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综上所述,陈景润长期专心致志的事迹让人们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爱和强烈责任感,而这也成为他得以获得巨大成功的源动力。
让我
们从陈景润这一例子中学习到,只有将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才能够在职业道路上获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一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故事二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
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
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
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
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
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
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
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
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
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
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
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
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
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
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故事三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
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
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
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
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
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
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
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
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
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
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
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
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
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
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
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
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
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
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