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

合集下载

农药学知识点总结

农药学知识点总结

农药学知识点总结一、农药的概念与分类1.1 农药的概念农药是一种用于农业生产中防治害虫、病害、杂草等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物,改善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化学药剂。

农药的功能包括杀虫、杀菌、除草等。

1.2 农药的分类农药按其化学结构和作用目标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杀鸟剂、杀猪剂等。

二、农药的发展历史2.1 古代农药人类早期使用一些天然植物和矿物作为农药,如黄粉、石灰、食盐等。

2.2 化学农药的出现19世纪后期,人工合成农药开始出现,如砷化铜、石硫合剂等。

2.3 农业化学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农业化学革命带来了大量合成农药的出现,如杀虫剂DDT、杀菌剂铜制剂、除草剂除草灵等。

2.4 环境与健康问题大量使用合成农药引起了环境和健康问题,导致了对农药的重新审视和管理。

三、农药的作用机理3.1 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多种杀虫剂通过阻断虫体呼吸系统、破坏神经等方式杀死害虫。

3.2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杀菌剂通过破坏真菌的细胞壁、膜等方式杀灭病原菌。

3.3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除草剂通过影响植物内部的生理进程,如抑制光合作用、阻断植物生长激素合成等方式杀死杂草。

四、农药的应用与管理4.1 农药的施用方法农药可通过叶面喷雾、土壤处理、种衣等方式施用。

4.2 农药的施用量农药的施用量需根据作物类型、生长阶段、病虫害程度等进行合理把控。

4.3 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农药施用后,需根据农药的毒性、作物的生长周期等确定安全间隔期,以免对人畜造成危害。

4.4 农药残留及监测农药施用后,需定期对作物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农药的环境与健康安全5.1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水体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害非靶标生物。

5.2 农药对人体的影响农药残留会通过饮食和呼吸进入人体,长期暴露可导致慢性中毒、致畸等问题。

六、农药的发展趋势6.1 绿色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和人体安全影响小的农药,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等。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一、农药学实验的原理1.农药的有效性评价农药的有效性评价是农药学实验的重点。

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条件,在试验田或实验室中进行农田条件下的试验,评估农药对害虫、病原菌或杂草的控制效果。

通过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比较,判断农药的有效性。

2.农药的毒性评价农药的毒性评价主要是对农药对非目标生物的毒杀效果进行评估。

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生物,通过暴露实验生物于不同浓度的农药溶液中,观察实验生物的存活率、生长发育情况、生物学指标等来评估农药的毒性。

3.农药的安全性评价农药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是评估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验者需要利用动物模型,对农药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等评估农药的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对农药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残留情况进行研究,评估其对环境的安全性。

二、农药学实验的方法1.试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需求,设计合理的试验方案,包括农药浓度的选择、剂量的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实验重复次数、随机化和平衡等统计原则。

2.农药配制根据试验设计和预期效果,准备所需的农药溶液。

农药溶液的配制需要按照标注用量进行测量,保证浓度的准确性。

农药的稀释和溶解需要注意个别农药的特殊要求,以保证溶液的均一性。

3.试验生物的选择选择适当的试验生物进行实验是农药学实验的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害虫、病原菌或杂草等适合进行实验的生物。

同时,还需要控制试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保证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4.实验进行根据实验设计和试验方案,进行农药学实验。

实验者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浓度处理试验组和对照组,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结果,并及时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记录和调整。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农药的相对效力、半数致死浓度、半数抑制浓度等指标,判断农药的控制效果、毒杀效果和抑制效果。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对试验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

农药学课件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农药学课件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2)对环境、生态的影响问题;
(3)对人体的安全问题等;
(4)如基因漂移,形成新的超级有害生物。
制药工程系
三、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化学防治的特点: ①农药可广泛使用,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②农药属于救灾性物质,对猖獗危害的病虫害具有速效性;
③对害虫具有广谱性,特异性农药具有专一性。
(二)化学防治的副作用 “三R”问题 Resistance Residue 抗性 残留
农药学概论
制药工程系


是科学地应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害螨、 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有害生物 ,保 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学科。
一、植物化学保护的概念
制药工程系
二、农药发展史
第一阶段:天然药物时代,也称无机农药时代
30年代前,世界上主要以矿物性和植物性农药为主,如Cu、汞 (Hg)制剂、烟草、鱼藤、豆科植物(根)、菊科植物的花等。
(3)除草剂的药效
施药前杂草数量(鲜或 干重)-施药后杂草数 干重) 量(鲜或干重)
防除效果(%)=
施药前杂草数量(鲜或
*100 100%
更正防除效果(%)=
对照区防除效果-施药
区防除效果
1+对照区防除效果
100% *100
制药工程系
三、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药剂(Pesticides)
农药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含量、理化性质、作用机制 及使用剂量、剂型、用药时期、作药方式等均对药效产 生影响。
倍数浓度:指1份农药的加水倍数,常用重 量来表示。如:配制700倍的50%多菌灵,是 用1份50%的多菌灵,加700份水搅拌而成。
制药工程系
二、换算方法:
百分比浓度换算成ppm浓度的换算公式是:1份农药 的加水份数=农药的百分数×1000000/欲配制的ppm 数。例如:将含量为40%的乙稀利配成2000ppm溶液1 公斤,乙稀利的加水量为40%×1000000/2000=200份。 换算成倍数浓度:用百分数除以ppm数,将小数点向 后移4位,即得出所稀释倍数。例如:40%的乙烯利 1000ppm,换算成倍数浓度时,用40÷1000=0.04, 小数点向后移4位。即得400倍。

农药学知识点

农药学知识点

农药学知识点农药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涉及到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类农药和相关知识。

本文将围绕农药学的基本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农药的分类、作用机理、安全使用等内容。

**一、农药的分类**农药按照不同的作用目标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几类。

其中,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害虫,如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病原菌,如三唑酮类、苯鲁丧等;除草剂用于除去杂草,如草甘膦、苯醚草酮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则能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如磷酸二甲酯、催芽素等。

**二、农药的作用机理**不同类型的农药,其作用机理也各有不同。

以杀虫剂为例,有机磷类农药通过抑制害虫神经系统的酶的活性,破坏神经传导途径来实现杀虫效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则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导致神经递质传导障碍而杀死害虫。

杀菌剂则主要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或代谢途径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草剂则可以选择性地杀死杂草,保护庄稼不受伤。

**三、农药的安全使用**农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使用原则,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效果。

首先要正确辨识害虫或病原菌,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皮肤、眼睛和呼吸道,以免接触到农药造成中毒。

另外,还要注意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不可过量使用或在禁止使用期间施用,以免对环境和农产品造成危害。

**四、农药的环境影响**农药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等。

因此,在使用农药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无毒性、对环境友好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标准进行使用。

同时,要避免在雨天或大风天使用农药,以免农药随风雨进入湖泊、河流等水源,破坏生态平衡。

**五、农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农药学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的农药将更加绿色环保、高效低毒,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农药的需求,同时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药学习心得范文

农药学习心得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药学习心得范文农药学习心得农药学是农业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的性质、作用机制、使用方法等。

在我学习农药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农药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并深入了解了农药的分类、生产、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我对农药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农药的分类十分重要。

农药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

了解农药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农药的性质和作用机制有更全面的了解。

不同类型的农药在使用时应该遵循不同的原则和方法,这对于正确、高效地使用农药非常重要。

其次,农药的生产过程需要严格的控制。

农药的生产涉及到多种化学反应和工艺,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农药生产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原料,控制反应条件,合理选择反应媒介等,这些都是确保农药质量的重要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品的管理,确保生产环境的安全和消防设施的完善。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农药,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再次,农药的使用需要合理施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只有合理施用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保护农作物的安全。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农药的施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等都对农药的防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施用农药可以减少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农药使用中,我们要遵循合理使用原则,经过科学测定农作物对病虫害的严重程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施药的种类、剂量和喷防策略,以达到安全、高效的防治效果。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最后,农药的安全性需要高度重视。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农药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使用农药时,我们要时刻注意农药的安全性。

首先,要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农药,避免使用高毒性农药。

其次,要正确佩戴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农药。

另外,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方法和规定,严禁超量使用和乱用农药,以免造成农产品的安全隐患。

农药学

农药学

1、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致死中量(LD50)和致死中浓度(LC50):用杀死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剂量表示的各种药剂的毒力称致死中量;若用浓度为单位则称为致死中浓度。

3、忍受极限中浓度:是对鱼的毒性测定时常用的指标。

原则与虫、菌、草一致,即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24、48、96h)杀死50%所需的浓度,一般用微克/克表示。

4、相对毒力指数:几种杀虫剂或杀菌剂若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时,则每次都得用一个标准药剂做对比,以二者的LD50进行比较,即为相对毒力指数。

5、农药分散体系:各种农药的原药或制剂经调制、施用、燃点或释放使之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即形成应用上的分散体系。

6、乳化剂:能使原来不相容的两相液体,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株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浊液,这种作用的助剂叫做乳化剂。

7、油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分配系数越大,油溶性越大。

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强弱通常用HLB表示;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值越小,亲油性越强。

值为0-20之间。

8、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他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耐药性:由于生物种的不同,所处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状况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由于具有特殊的行为均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力。

9、交互抗性:昆虫的一种品系由于相同的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的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负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农药学的相关概念

农药学的相关概念

农药学的相关概念农药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药剂,以控制有害生物(如害虫、病原体和杂草)对作物和农产品的危害的科学。

农药学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农业学在内的多个学科领域,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并保护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农药学的相关概念包括农药的类型、作用机制、使用方法、环境影响和安全性等方面。

首先,农药的类型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杀虫剂是用来控制害虫的化学药剂,可以通过触杀、胃毒、熏蒸、驱避等作用来杀死害虫,保护作物不受害;杀菌剂是用来控制植物病害的化学药剂,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除草剂是用来控制杂草的化学药剂,可以选择性地杀死杂草而不损害作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来调节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药剂,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其次,农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种。

生理作用是指农药对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产生影响,比如杀虫剂可以破坏害虫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导致害虫死亡;化学作用是指农药在作物或土壤中的化学反应过程,比如杀菌剂可以与病原菌的生物膜相互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另外,农药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喷雾、熏蒸、灌溉、种子处理和土壤施用等。

喷雾是将农药溶液或悬浮液通过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作物的叶面上,以达到杀虫、杀菌或除草等目的;熏蒸是利用农药的挥发性成分,在密闭空间中通过烟雾或气雾的方式进入害虫体内,达到杀虫、杀菌或除草的目的;灌溉是将农药溶液通过灌溉系统均匀地灌入土壤中,以达到土壤除草或保护作物根系的目的;种子处理是将农药溶液或悬浮液浸渍在种子表面,以保护种子和幼苗免受害虫和病原体的侵害;土壤施用是将农药溶液或悬浮液深入土壤中,以达到控制土壤病害或害虫的目的。

此外,农药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土壤、水体、空气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土壤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导致土壤污染,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农药还可能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和水质造成危害;农药挥发后还可能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此外,农药还可能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累积效应,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带来影响。

农药学

农药学

农药:农药(Pesticides)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但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学性状的各种助剂包括在内。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如2.5%鱼藤酮乳油,20μg disparlure (舞毒蛾性诱剂),15%井冈霉素水溶粉剂等。

EC50:是药物安全性指标。

其含义是:引起50%个体有效的剂量扩大多少倍,才会导致50%的个体死亡LC50 :(Lethal Concentration 50,致死中浓度/半致死浓度/半数致死浓度)表示杀死50% 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单位为PPm 。

安全剂:除草剂安全剂(Safener)又称为解毒剂(Antidote)或保护剂(Protectant),简单说来,是指用来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的药害,从而增加作物的安全性和改进杂草防除效果的化合物。

外科化学治疗:毒力: 指化学药剂对防治对象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即农药对昆虫的毒力。

胃毒作用:是指药剂通过害虫的口器和消化道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

先导化合物: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

生物富集:生物体通过食物链,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种农药引起中毒的现象.熏蒸作用:杀虫剂气化所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昆虫的呼吸系统进入体内,使昆虫中毒致死的作用方式称害虫灾猖獗:指使用某些农药后,害虫在短时间内有所下降,但很快比未施药的对照区增大的现象。

昆虫抗药性:是指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称为获得抗药性辅助剂:与农药混合后能改变药剂的理化性能,提高分散度,便于使用一类物质统称为农药辅助剂,也称助剂。

辅助剂一般没有生物活性。

乳化剂:加工乳油、乳剂。

安全间隔期:根据允许残留量制定的最后一次施药和采收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试谈杀虫剂的毒力、毒性、毒效、防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毒力: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毒性: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一般优良的农药要求毒力高而毒性小药效: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效(%)毒力药效药剂+靶标药剂+生物体+环境室内田间异同标准供试生物接近田间情况测定较精确测定较粗放防治上的参考具实际的防治意义毒效比值:白鼠口服LD50/家蝇口服LD50 比值小安全性小毒性高,比值大安全性高联系:以上它们的含义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试总结在大田情况下,如何从植物症状的特点和规律来判断是要害。

农药是否产生要害,由许多因素决定。

主要是药剂本身的性质和植物的种类、生长生育阶段、生理状态以及施药后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效应。

药害的症状可因作物、药剂不同,有种种复杂变化,药害一般可分为: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两种。

急性药害在喷药后短期即可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可显现,症状一般是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等,果实上的药害主要是产生种种斑点或锈斑影响果品的品质。

慢性药害出现较慢,常要经过较长时间或多次施药后才能体现,症状一般为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一般可以与相邻作物做比较。

第二章1、举例说明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和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

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粉剂、粒剂、油剂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乳油、水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种衣剂、烟剂2、三大剂型的比较乳油可湿性粉剂水悬浮剂药效作为杀菌剂,不如水悬浮剂作为杀虫剂,效果大于可湿性粉剂和水悬浮剂第三第二价格较贵便宜较贵安全次之优优稳定性好好差第三章1、简述杀虫剂的发展历史与各历史阶段杀虫剂类别与品种的特点。

(一)无机杀虫剂时代(1939年前)无机化合物: 汞,砷制剂,硫磺粉,石硫合剂植物性杀虫剂: 除虫菊,烟碱,鱼藤酮特点: 杀虫力不强,杀虫谱不广,使用量不大,胃毒为主.(二)有机杀虫剂时代(1939年—至今)DDT、甲胺磷、氯菊酯、灭幼脲、阿维菌素、吡虫啉、锐劲特等。

特点:(1)对害虫毒力高。

(2)杀虫谱有广有窄。

(3)杀虫方式多样。

(4)一般在气温较高时表现较高的杀虫力。

(5)害虫抗药性发展较慢。

(6)毒性差异大。

(7)易降解(分解成无毒物质)。

(8)一般对作物安全。

(9)绝大多数品种遇碱易分解。

杀虫剂应用的历史大概可分为四个时期:①早期应用天然毒物的时期,如砷,氟素剂及植物杀虫剂;②应用一些无机化合物,毒气熏蒸及石油制剂的时期;③现代的有机杀虫剂时期;④第三代农药的时期,即保幼激素类似物即灭幼脲等生长调节剂的时期.2、杀虫剂的分类与各类杀虫剂的重要品种有哪些。

1、无机化合物:无机及重金属杀虫剂(铜制剂、硫制剂、砷制剂——对高等动物高毒)2、有机合成(1)有机氯类杀虫剂(硫丹、林丹)(2)有机磷类杀虫杀满剂(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杀虫磷、毒死蝉、乐果、敌百虫、敌敌威、辛硫磷)(3)氨基甲酸酯类杀虫杀满剂(灭多威、克百威、涕灭威、茚虫威)(4)拟除虫菊酯类杀虫杀螨剂(溴氰菊酯——敌杀死、氯氟氰菊酯——功夫、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氯氰菊酯)(5)甲脒类杀虫杀满剂(杀虫脒、双甲脒)(6)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螟丹——可用于水田、杀虫双、杀虫单、杀虫环)(7)苯甲酰脲类和嗪类杀虫杀满剂(噻嗪酮、氟虫脲、除虫脲、氟啶脲、氟铃脲)(8)保幼激素与蜕皮激素杀虫剂:(保幼激素类似物——烯虫酯、吡丙醚;蜕皮激素类似物——(9)氯化烟酰类杀虫剂——残留时间长(吡虫啉——对螨无效、啶虫咪、噻虫嗪——内吸行强防刺吸式口器昆虫)(10)阿维菌素类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埃玛菌素——对鳞翅目效果好)(11)吡咯类杀虫杀螨剂(虫螨腈、氟虫腈、丁烯氟虫腈)(12)吡啶类杀虫杀螨剂(吡蚜酮、吡嗪酮)(13)专门性杀满剂第一代:硫磺及无机化合物以及矿物油(石硫合剂)第二代:硝基酚类杀螨剂(消螨酚、乐杀螨)拟除虫菊酯类如何改善光稳定性:用苯氧基苄醇代替醇部分的不饱和结构(填空)第四章1、制定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时为何要考虑杀菌剂——病原物——寄主—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就是要科学地使用杀菌剂,提高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效果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防治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为了充分发挥药剂的效能,作到安全、经济、高效,提倡合理使用农药,任何农药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即使是广谱药剂也不例外,因而要按照药利的有效防治范围与作用机制以及防治病原物的种类、发生规律和对寄主不同的危害部位和根据环境条件合理选用药剂与剂型,做到对“症”下药。

植物化学防治的效果是杀菌剂——病原物——寄主——环境菱形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2、传统多作用位点杀菌剂与现代选择性杀菌剂的区别有哪些。

(1)传统多作用位点杀菌剂:①作用位点多,无选择性或选择性低,起保护作用,不能进入植物体内,对已侵入植物的病菌没有作用,对施药后新长出的植物部分亦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②杀菌谱广,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

③作种子处理用时,可消灭种子表面病菌,保护种子。

(2)现代选择性杀菌剂:①作用位点单一,选择性高。

②活性高,易产生抗药性,大多具内吸传导或至少局部移动的性能。

③作种子处理用时,出上述作用外,还可治疗带病种子。

3、不同种类的传统多位点杀菌剂与现代选择性杀菌剂的使用技术要求有哪些异同点。

(1)不同种类的传统多位点杀菌剂一般选择性较差,作用靶点在靶标和非靶标生物中没有差异或差异较小,使用时主要利用病原菌与作物对药剂的忍耐程度差异,选择适当时期合理使用剂量。

这种类型的杀菌剂必须不具有内吸性,以免药害,防治植物病害只具有保护作用。

如果加工中加入渗透剂或颗粒过细,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植物体,即可造成药害。

(2)现代选择性杀菌剂表现为具有高度选择性。

选择性杀菌剂可以是内吸性或非内吸性杀菌剂。

内吸性杀菌剂大多具有治疗作用,具备两种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药剂分子能够通过植物茎叶、种子或根表面进入植物体,并能在体内输导;第二,它的作用方式具备专化性,对病原菌有效,而不影响寄主植物。

因此,现代选择性杀菌剂一般对植物比较安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专化性杀菌剂使用不当,可能对不同类型的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

第五章1、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有哪些?为什么说“选择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1)位差与时差选择性:①位差选择性②时差选择性③利用位差与施药方法等的综合选择性(2)形态选择性(3)生理选择性(4)生物化学选择:①除草剂在植物体内活化反应差异产生的选择性②除草剂在植物体内钝化反应产生的选择性(5)利用保护物质或安全剂获得选择性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就是说选择除草剂不是对作物一点也没有影响,能把杂草杀光,而是在一定对象、剂量、时间、方法和条件下的选择性。

2、除草剂的作用机理有哪些?说明作用机理所对应的除草剂类别。

(1)抑制光合作用取代脲类、三氮笨类、尿嘧啶类、酚类、腈类、季铵盐类(2)破坏植物的呼吸作用酚类、腈类(3)抑制植物的生物合成①抑制色素合成二苯醚类、环亚胺类、嘧啶类、三酮类②抑制氨基酸、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机磷类、磺酰脲类、磺酰胺类、嘧啶水杨酸类、咪唑啉酮类③抑制脂类的合成硫代氨基甲酸脂类(4)干扰植物激素的平衡笨氧羧酸类、苯甲酸类、安氯吡啶酸(5)抑制微管与组织发育笨氧羧酸类、苯甲酸类3、论述除草剂的主要使用技术。

除草剂防除农田杂草的使用方法很多,按除草剂的喷洒目标可分为土壤处理法和茎叶处理法;按施药方法又可以分为喷雾法、撒施法、泼浇法、甩施法、涂抹法、除草剂薄膜法等。

土壤处理法:①播前土壤处理②播后苗前土壤处理③苗后土壤处理茎叶处理法:①播前茎叶处理②生育期茎叶处理4、列举5种高残留除草剂,说明其应用应注意什么?磺酰脲类(氯磺隆、苯磺隆、苄嘧磺隆、甲磺隆)三氯笨类(锈去津、扑草净)注意:①用量要求准确②避免后茬作物对其敏感的作为栽培③不能连年使用④在剂型方面加安全剂等减缓药害或加速降解⑤环境因素⑥选用残效期短的农药混配使用⑦轮作⑧控制用量⑨使用有机肥吸附除草剂5、为什么多数水稻田除草剂不采用喷雾法施药?使用喷雾法施药,有些药剂会黏附在秧苗上,会产生药害,降雨过后或是有露水时易黏附于土表,引起药害,因此,水稻田除草剂应在播种前使用,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及出苗期早晚的差异来杀死萌发的杂草,运用土壤处理剂,覆盖未出土的杂草,控制杂草种子的萌发,定向喷雾,使作物接触不到药剂,避免引起药害,而直接作用于杂草。

第六章1、举例说明杀鼠剂中毒后的解毒方法。

1、迅速彻底清除毒物,常采用催吐、洗胃、导泻、利尿等方法。

在毒物成份未明之前,要用清水洗胃,用甘露醇粉导泻。

2、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通畅、给氧。

3、预防感染。

杀鼠剂(磷化锌)中毒救治方法清除毒物: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使磷氧化为磷酸酐而失去毒性)或10%硫酸铜溶液(使磷变为不溶性黑色磷化铜)洗胃,直至洗出液无磷臭澄清时为止,或内服1%硫酸铜溶液10ml,每5-10分钟一次,连服数次,至呕吐为止,总量不超过100ml亦可采用刺激咽部催吐。

清洗彻底后,胃内注入液体石蜡(使磷溶解而不被吸收)100-200ml及硫酸钠30g导泻。

但禁用硫酸镁及油类食物。

对症治疗:静脉补液促进排泄,并可酌情应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适量镇静催眠药,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及氨茶碱静注;发生肺水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利尿剂,有脑水肿者,给予脱水剂、及时防治肝、肾损害。

第七章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典型特点是什么?(1)作用面广,应用领域多。

(2)用量小、速度快、效益高、残毒少。

(3)可以对植物的外部性状与内部生理过程进行双调控。

2、为什么说在各类农药中,植物生长调节剂至关重要的是正确、合理、科学的使用?与其他农药种类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类似植物激素有生理活性的物质,这类物质能在低浓度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出明显的促进或者抑制作用。

由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植物的不同器官和组织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吸收也不一样,而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都不是专一的,无论是植物生长促进剂还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只有在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的植株上才能起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因此,正确、合理、科学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至关重要的。

第八章1、概述昆虫抗药性与自然耐药性的差异。

昆虫抗药性:指昆虫具有耐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发展起来的现象。

自然耐药性: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也叫自然抗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