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资料讲解
(整理)悉尼歌剧院简介及模型图

悉尼歌剧院模型简介作品名称:悉尼歌剧院作品简介: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
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
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
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
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
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
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在2007年6月28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议为世界文化遗产。
设计者为丹麦约恩马松,悉尼歌剧院总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 米,高67 米,是澳大利亚象征性的标志。
悉尼歌剧院的计划始于1940 年代,在1954年成功获得了新南威尔是总理的支持,开始建造。
悉尼歌剧院案例分析.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训之一:违反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并总结了工程建设的客观 规律,这就是工程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从策划、选 择、评估、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投入生产或交 付使用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有先有后的 工作次序。
投资建设一个项目一般都要经过投资决策和建设实施两个发 展时期。两个发展时期又可分为若干阶段,他们之间存在 着严格的先后次序,可以进行合理的交叉,但不能任意颠 倒次序。但从案例中我们知道“悉尼歌剧院从1959年3余 月开始建造”,而结构选型获得解决之时已经是开工之后 的第五个年头,更有甚者音乐厅和歌剧厅的实用功能方案 直到1966年伍重辞职时仍没有定案。这说明悉尼歌剧院是 一个典型的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由于设计的 不确定性,使得工期一再延长,这无形中增加了项目资金 的投入
• 1973年投入使用,两 年后几乎就收回投资
悉尼歌剧院建设曲折经历
➢ 伍重在国际设计竞赛中为澳大利亚政府选中的方案,是在图纸上通过几笔素 描勾画出的一连串姿态各异、向上悬臂斜挑的双曲壳体,没有切实可行的结 构设计方案。
建筑结构赏析——悉尼歌剧院

建筑结构赏析——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著名的市中心海滩斯特拉斯码头,是澳大利亚澳门新葡亰平台最著名的开放式剧院之一。
它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建筑师亚米尼斯·瓦伊斯设计的,总建筑面积超过了20,00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结构主要由拱形顶部大拱形穹顶和锥形房屋组成。
当你环视四周时,你可以看到许多不同形式的结构,以及它所体现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悉尼歌剧院的外表结构以浅灰色钢铁和白色块组成,使用了多种不同长度、宽度和厚度的矩形块,为拱形大拱形穹顶加上了更多的层次和曲率。
歌剧院的保护墙的外部以对称的圆柱形建筑结构为特色,并运用了洁净的线条和略微弧形的边缘,为拱形大拱形穹顶带来更多的色彩和空间深度。
歌剧院的内部结构是双重锥形房屋,顶层楼盘作为观众席,下层楼盘作为控制中心,此部分内部以硬木圆柱形建筑结构为特色,呈现出如内定形状,视觉上充满旋律感。
歌剧院整体空间结构由多种宽度和长度的圆柱形立柱支撑,而且每一根立柱之间都会有一个小型凹形以承重和减少空间,同时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建筑精品的代表,既具有独特的结构性变化,结构错落有致,又融入了海滩斯特拉斯码头景观,古典复古且又简约大气,充分表现了设计者的智慧和建筑技艺的深厚功底。
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

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是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港一侧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优雅的设计和卓越的工程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悉尼歌剧院这一大跨度工程进行深入分析。
一、悉尼歌剧院背景介绍悉尼歌剧院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兴建,1966年正式竣工并向公众开放。
它的设计方案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设计,以其独特的帆船形状和浮动的白色屋顶而闻名于世。
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多功能建筑,内设有多个演出厅,可容纳各种类型的表演活动。
二、工程设计与建设悉尼歌剧院的设计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务。
乌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悉尼港的壮丽天际线,以及天鹅翱翔于悉尼港上空的景象。
为了实现这一独特的设计,工程师们面临着众多挑战。
1.大跨度结构设计悉尼歌剧院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实现大跨度结构。
主要大厅屋顶由一系列巨大的混凝土壳体组成,覆盖在数个支撑柱之上。
这些混凝土壳体形状复杂、曲线丰富,对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极高。
工程师们采用了创新的设计方法,如引入计算机模拟分析和弹性力学原理,确保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2.材料选择与施工技术悉尼歌剧院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施工技术。
为了实现屋顶的流线型外观,使用了大量的白色陶瓷砖作为外表面。
这些陶瓷砖既美观又耐久,可以有效抵御大气污染和海浪侵蚀。
此外,建筑师还采用了预制混凝土构件,加速了施工进程,提高了工程效率。
三、工程成就与影响悉尼歌剧院的建成标志着澳大利亚在建筑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并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艺术与建筑的结合悉尼歌剧院的独特造型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艺术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的设计创新和艺术价值深受赞赏,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2.城市地标与旅游景点悉尼歌剧院成为悉尼的标志性地标之一,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每年有数百万的游客慕名而来,观赏各种优秀的表演,并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悉尼歌剧院赏析

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
悉尼歌剧院建筑特色独特,历史悠久,拥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随时欢迎广大游客前来参观。
一、悉尼歌剧院的历史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是建筑大师乌托邦(Jorn Utzon),它的设计融合了西班牙、古希腊和东方风情,在建筑上具有很高的创新性,使悉尼歌剧院成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之一。
1966年,在350名建筑师中,乌托邦的设计被选中,歌剧院于1973年建成。
不过,这座著名的歌剧院在建造过程中曾遭到众多争议,包括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造价高昂等问题。
但是,最终悉尼歌剧院完美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
二、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色悉尼歌剧院的建筑风格独特,呈现出优雅和现代的感觉。
整个建筑群坐落在悉尼海港岸边,由三个巨大的圆形拱顶和一个球形屋顶组成,这些弯曲的曲线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凸显了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艺术才华。
悉尼歌剧院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就像是船帆在海上翩翩起舞,非常美丽。
三、悉尼歌剧院的演出悉尼歌剧院的演出一直备受世界各地观众的瞩目。
这里的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芭蕾、音乐剧、儿童演出和讲座等,彰显了悉尼歌剧院在音乐和文化领域的高地位。
歌剧院的演出设计和布景一直备受关注,设计师们在这里创造了永恒的壮观景观,将观众带入不同的艺术领域,使他们有一种别样的体验。
四、悉尼歌剧院的参观悉尼歌剧院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内部设有音乐厅、歌剧厅、休息厅、文化中心、展厅等,除了欣赏演出,游客还可以参观歌剧院内部特色建筑、了解其历史文化、拍摄纪念照片和购买特色纪念品等。
总之,无论您来自何地,欢迎您前来悉尼歌剧院参观、欣赏演出。
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体验,无论您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旅游者,这里都将带给您难忘的体验。
悉尼歌剧院建筑艺术的杰作

悉尼歌剧院建筑艺术的杰作悉尼歌剧院,作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誉为建筑艺术的杰作。
它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
这座建筑充满了创新、独特和艺术感,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本文将深入探讨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点、设计理念和对当代建筑艺术的影响。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点悉尼歌剧院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具有标志性的“帆船”形状而闻名于世。
这座建筑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采用了远离传统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方法。
整座建筑由一系列的混凝土"贝壳"组成,仿佛是一片片巨大的帆船在风中翱翔。
每个"贝壳"都具有独特的弧线形状,使得整座建筑在阳光照射下变幻多姿,如同大自然中的艺术品。
设计理念的创新与突破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理念是对传统建筑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约恩·乌松希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诠释歌剧院的概念,使其成为悉尼港的一个象征。
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悉尼港的风帆和贝壳,于是他将这两种元素融入到了建筑中。
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引发了对当时建筑规范的挑战,但最终产生了一个永恒的建筑杰作。
悉尼歌剧院对当代建筑艺术的影响悉尼歌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对当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影响。
它的突破性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外观给全球建筑师带来了无限的灵感。
许多当代建筑师都受到悉尼歌剧院的启发,提出了更多创新、独特的设计概念。
这种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使悉尼歌剧院成为建筑师们学习和探索的典范,也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指明了一条创新之路。
悉尼歌剧院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悉尼歌剧院作为澳大利亚的文化地标,无疑对当地和全球的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歌剧演出的主要场所,还是各类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的重要举办地。
每年,数百万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各类表演和参观这座建筑本身。
悉尼歌剧院成为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为国家的旅游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悉尼歌剧院作为建筑艺术的杰作,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创新的外观和对当代建筑的影响而闻名世界。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现代建筑的杰作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现代建筑的杰作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港湾岸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级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不仅是一个文化遗产,更是一座现代建筑的杰作。
本文将重点讨论悉尼歌剧院作为现代建筑的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独特的设计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水中帆船的形象,如同雄风万丈的帆船停泊在美丽的悉尼港湾。
该建筑采用了白色的陶瓷瓦片,使得整个建筑从远处看十分壮观。
建筑的流线型设计同时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线。
二、建筑结构的突破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结构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建筑师尤恩·乌杰克采用了创新的倒梁和悬挑结构,使得整个建筑的外貌十分独特。
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还能够实现灵活多变的功能需求,使得悉尼歌剧院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文艺表演。
三、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作为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不仅提供了音乐剧、歌剧、舞蹈等各种表演,还拥有多个会议厅、音乐厅及影院等场所,供人们举办各种活动。
这种多功能的设计使得悉尼歌剧院成为一个集文化、艺术、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四、国际级的表演平台悉尼歌剧院以其卓越的声学效果而闻名于世。
在内部装修上,悉尼歌剧院采用了大量的木材装饰,以增强音响效果。
加上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舞台设置,悉尼歌剧院成为众多著名歌剧演员和乐团的首选表演场地。
每年,大量的音乐会、歌剧和舞蹈演出在这里举行,为艺术爱好者和观众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
五、世界文化遗产悉尼歌剧院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卓越艺术表演使其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对悉尼歌剧院在建筑、艺术和文化方面重要性的认可,也彰显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家的地位。
综上所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一座现代建筑的杰作。
其独特的设计、前卫的建筑结构、丰富的功能场所以及卓越的艺术表演,使得悉尼歌剧院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艺术中心。
它不仅作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地标,更是展现了澳大利亚在建筑和艺术方面的强大实力。
大师分析悉尼歌剧院

大师分析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是世界闻名的建筑奇迹。
它不仅是一个享誉全球的建筑物,更是一个艺术的圣地。
众所周知,悉尼歌剧院是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于1973年正式竣工,成为悉尼的地标之一。
在这里,一位大师级建筑师将为我们分析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以及它对世界艺术舞台的影响。
首先,悉尼歌剧院是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建筑师约恩·乌松借鉴了人类的创造力,将天然元素和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这一现代奇迹。
歌剧院的主要特征是其壳状结构,由一系列覆盖着白色瓷砖的几何体组成。
这些几何体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抽象的壳状建筑。
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歌剧院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其次,悉尼歌剧院的内部设计同样令人惊叹。
建筑师在创造音乐厅和表演场地时,充分考虑到了音响效果和视觉效果。
音乐厅的设计采用了优雅的木质装饰,以提供最佳的音质和观演体验。
此外,歌剧院还配备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得演出更加精彩绝伦。
它的设计无疑为悉尼的音乐和戏剧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
悉尼歌剧院的建造过程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程。
乌松面临着多个技术和工程难题,包括如何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实际的建筑物。
他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实验,以确保最终的建筑物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建造过程中,专业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们不断克服困难,以确保歌剧院的结构安全稳固。
他们的努力无疑为悉尼歌剧院的完美呈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悉尼歌剧院的建成对世界艺术舞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悉尼带来了世界级的艺术表演,也成为了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竞相向往的地方。
无论是音乐会、戏剧还是舞蹈演出,悉尼歌剧院都成为了世界级演出的首选场所。
它的存在不仅提升了悉尼的国际声誉,也为澳大利亚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悉尼歌剧院作为一个建筑奇迹,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卓越的设计引人注目。
它的内部设计考虑到了音响和视觉效果,为艺术表演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建筑分析------悉尼歌剧院看过很多的建筑,有名的,没名的,但是觉得最吸引人,最富有艺术感的实用经典建筑,就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无论世人到过澳大利亚没有,但是每当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造型奇特的白色建筑物。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它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小块半岛,三面环海,南段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
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
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
在做这个作业的之前我对于这个建筑,只是如上图看到那样的表面了解,经过图片和资料的搜集与学习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进一步的了解。
这个建筑的设计始于1955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的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包括2600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场地、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和能容纳500人左右的戏剧厅。
最终,约恩·乌松从233位建筑师中脱颖而出。
首先从其草图设计方面分析,约恩乌松提出的方案在功能和造型上都格外的吸引人。
他的方案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的,而且把两个主剧院的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后,才进入室内的场馆。
这样的设计符合滨水建筑的区位作用。
另外,整座建筑物的外型也是绝对吸引人的,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
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
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设计者运用采用贝壳、帆船元素,想让这个建筑得到悉尼港口的滋润,也希望这个建筑的落成能让整个悉尼港永远保持活力,它的各扇形外壳独一无二,亦无疑使这建筑物一直成为澳洲的地标,这点将在后面提及。
立面上,悉尼歌剧院可谓光彩夺目,足以让任何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会爱上它,独特的造型在脑海里不会忘记。
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反传统的造型使得游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收获到不同的景色与观赏体验,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的“步移景异”不谋而合。
在建筑的细部组成上,建筑物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
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故其建筑整体颜色为白色,给人一种干净冷峻的感觉,与蓝色的海洋天空融为一体,让人不禁赞叹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同时,整个建筑物并不是孤立于岸边,它紧邻悉尼港湾大桥,并伴有良好的植被栽植,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
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
平面上,歌剧院的造型与布局仍然让人叫绝。
平面上看,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
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
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悉尼歌剧院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悉尼歌剧院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
这一点在介绍歌剧院平面时有提及。
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音乐厅是歌剧院内最大的厅堂,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位于音乐听的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它由10500个风管组成。
此外,整个音乐厅的建材使用的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歌剧院内部有许多地方是用法国进口的玻璃所镶嵌上的,配上澳洲独有的建材材料,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马亚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
建筑的结构永远与功能相适应,既然悉尼歌剧院是与乐器演奏有关,那么,这座建筑的结构就必须遵循演奏厅的设计规律与法则,建筑师根据建筑的不同类型与用途,会对建筑的结构与布局进行不同的修改。
悉尼歌剧院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适合作为演奏音乐使用。
因为设计演奏厅都会采用同一个理论,就是把整个剧院设计成又长又窄,成一个长方形,因为左、右两边的距离差别少,所以声效差别不大,而且出现多种回音的情况亦会较少,所以声效方面会较容易处理,情况就有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整个剧院成一个长方形,虽然外形是成蛋形,但只是用金属外壳包着3个长方形而言。
但是约恩。
乌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的外形成鸡蛋形,圆拱形的天花则会制造多种的回音,而且声波可能反射至歌手身上,而不是到达观众席,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借用其他合规格剧院的内部规划作为核心,并根据现实情况下作出相对的调整,并同时把剧院的外型修正至满足能容纳合规格的演奏厅和剧院,最终解决了这以功能上的难题,使得功能与造型的完美统一。
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座位椅子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
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
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
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
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
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
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装潢华丽,有2690个席位。
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除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
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入夜,到这里来的人,不只是看演出,还来贝尼朗餐厅吃饭和观赏夜景,同时,歌剧院的展览厅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主要展商是悉尼的物体艺廊,展现现代艺术和手工艺品。
如此造型奇特的建筑,构造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首先就是建筑的屋顶结构。
贝壳状的屋顶不单没有规律,各扇型结构都有不同的弯曲度,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而且不同的弯曲面是互相接触的,但在无规律弯曲面的接合上,是很难确保施工的品质管理。
为了方便工程上的管理上,各扇型的单元在设计与建造时便归一至类似的弯曲度,各部件只是比例上的不同。
因此便可以用预制件的方式来制做各混凝土的部件,而不用在现场做模,品质管制方面便容易处理。
结构承重因其歌剧院的特殊性质与用途而成为更大的问题或者说更大的亮点。
因为在1960年时还未有任何工程师设计过这样的扇型的蛋型结构,而且由于室内是剧院的关系,不可以用柱和梁来承担屋顶的重量。
在最初的设计是把打算用混凝土作为结构外墙,但这样并不能够使这样的外型成为独立的安全结构,之后工程师不断地研究不同的方法,如在屋脊上加入钢结构框架,并屋顶建造成厚厚的结构墙。
不过,最终的方法是使用了折合式的混凝土结构墙,情况就好像一个弯曲了的屏风一样,利用折合多层的结构来支撑屋顶,每一层的折合便有如一个拱门一样,这样便能承重亦不破坏原有设计外型的弯曲度。
由于这样的外型而大跨度的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师都未必知道折合式的结构是否适合,所以便利用了电脑作结构分析,这亦是世界第一次使用电脑作结构计算的工程,创了建筑工程的先河。
悉尼歌剧院,作为20世纪经典建筑的杰出代表。
它集中了周围的风景特色,它亲近人们。
同时,它所营造的这一空间使人们在有意义的自由中集合在一起,它成了公共生活的真正焦点,并完成了该场地所负的使命。
总而言之,无论总造型上,功能上,悉尼歌剧院已经达到了它的作用,成功地向人们展示了悉尼的形象,更好地代表了悉尼。
悉尼歌剧院是最能代表澳大利亚的建筑物,更可以说是悉尼市的灵魂,属于世界的智慧结晶。
基因治疗摘要: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基因治疗在治疗方面,将新的遗传物质转移到某个个体的体细胞内使其获得治疗效果;在基因工程方面,将正常的有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缺陷基因。
近些年来,已对若干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和肿瘤开展了临床的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新手段,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基因工程基因治疗基因一、基因治疗的历史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以DNA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多种疾病与基因的结构或功能改变有关,因而萌生了从基因水平治疗疾病的念头和梦想。
早在1968年,美国科学家发表了“改变基因缺损:医疗美好前景”的文章,首次在医学界提出了基因疗法的概念。
1989年美国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
1990年美国NIH的Frenuch Anderson博士开始了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用腺苷酸脱氨酶基因治疗了一位ADA基因缺陷导致的严重免疫缺损的四岁女孩,并获得成功[1]。
1994年美国科学家利用经过修饰的腺病毒为载体,成功地将治疗遗传性囊性纤维化病的正常基因cfdr 转入患者肺组织中。
2000年,法国巴黎内克尔儿童医院利用基因治疗,使数名有免疫缺陷的婴儿恢复了正常的免疫功能,取得了基因治疗开展近十年最大的成功[2]。
2004年1月,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将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重组人p53抗癌注射液正式推向市场,这是全球基因治疗产业化发展的里程碑[3]。
迄今报道已有数千例基因治疗患者,病种主要是恶性肿瘤、艾滋病、血友病B、病毒性肝炎等等。
二、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是指向有功能缺陷的细胞补充相应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广义的说,基因治疗就是应用基因或基因产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狭义的说,基因治疗是把外界的正常基因或治疗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人体的靶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和表达,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