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次北固山下》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师九团中学王志琼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

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首、颔、颈联的1—6句属于写景。尾联7、8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

阳边。”直接抒情。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其中还用到了互文、对偶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易品味。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初一(1)班的孩子,初一(1)班的孩子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能够

背诵许多古诗,但理解不透彻;能够读诗,但情感不到位。对古诗只是机械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我必须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参与了,获得了亲身体验,尤其是成功的体验,孩子们才能真正领会古诗学习的乐趣。

初一(1)班的孩子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对于

一些学生可能仅局限于诗的内容,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有待长时间的训练。

教学设想:

为了贯彻我校“少教多学”模式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以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诗情——背诵体悟——拓展达理”四个环节,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教学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搜集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2、查找一些关于“思乡”的感人故事;3、学会唱一首游子思乡的歌曲。4、预习王湾的《次北固下》。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自主、合作、探究法: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习和小组合作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实录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思乡的作品,如,歌曲诗词等。请孩子们回忆一下有关思乡题材的作品。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思乡的诗”,题目是:生:齐说,《次北固山下》师:今天就让我们架起轻舟,荡起艺术的双桨。共同去探索、品味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师:人生无目标就会迷惘,学习无目标就会事半功办。请孩子们看大屏幕,齐读“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朗读明义

1、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朗读两遍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要求: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模仿古人,仿佛时空交错,自己现在是一个远行的游子即诗人来吟读。)

2、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师:咱们先不点评。老师再请出一位“大诗人”读,认真听,并试着划分停顿节奏。(播放诗歌朗读的视频)欣赏完了,咱们来点评一下刚刚四位诗人的吟读吧!谁来点评呢?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指名再读

4、结合注释,同桌互译诗句,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自己再读课文。

5、齐读

思考:体会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学、质疑、小组合作、问师)江上美景,思乡之情

四、感悟诗情(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理解诗人感情。)

1、思考: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先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每小组派代表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①品读首联

师: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生:老师,“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就在青山的外面”,我觉得它的背后隐藏着“我家乡的路却早已看不见了,不知在何方”。他要去的是前方,前方是离家的地方。所以他有点想家了。

师:你发现了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思,看似旅途轻松,实则沉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真好!

师:诗人此时该是怎样心情?

生:愉快,舒畅。理由:从青山、绿水景色秀丽看出来的。板书:青山、绿水(景色秀丽)

师:请你带着愉快心情读一读。全班学生再齐读。

②品读颔联

师: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

生:和风吹拂,春意融融。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知道。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师: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大景?生: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师: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心情?生:愉快,舒畅

师:请带着愉快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诗人可能正在欣赏美景,但宽阔的江面,初涨的江水却让他感到了孤独,想念起了家乡。所以前后之间有一个转变。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我们可以称之为“波澜”,这是情感的“转折”。那你觉得两句之间情感应该各是怎样的呢?

生:“潮平两岸阔”这句诗写的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在这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只有诗人独自一人,他“四顾皆茫然”,内心涌起的是无边的孤独与寂寞。

师:好漂亮的感觉。你是第二个曹文轩。大家读过《青铜葵花》吗?曹文轩是怎样写葵花的孤独的?生:好像把它比作鸟儿在无边无际的天空飞翔,只听到气流划过的声音。

师:对的。两者异曲同工,都在借助无边的宽阔写无边的孤独。

师:还有新发现吗?

生:这两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诗。(生读的速度有点快)

师:要读出一种宽阔感,孤独感,将语速放慢,字与字的距离拉开,情感放得深沉。(示范读,生读)

师:有人发现“风正一帆悬”的秘密了吗?(生沉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