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贸易理论对新兴服务贸易仍有很重要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的基石,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后来的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等,比较优势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和发展脉络,同时评估这些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试图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在学术界的争议和分歧,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文还将关注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实际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如何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为国际贸易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旨在揭示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比较优势原理,即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境中,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双方仍然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国在要素禀赋(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上的差异是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各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与启示(定稿)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新的变化已难以做出有力的解释,主要体现在:1.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2.大部分贸易是产业内贸易,即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大的贸易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没有资源重新分配或收入分配影响情况下出现的,也就是说出现了以战略性贸易理论、竞争优势论和产业内贸易论等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国际经济形式下我国也加入了WTO,慢慢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增长速度全部比GDP发展速度高,中国在这种环境下也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频繁的与世界各国进行各种经济交流。
全新的世界经济态势,必然会对中国的各方面尤其是外贸产生长远的影响。
只有中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本文从中国当前外贸情况出发,充分研究与分析了国际贸易新要素论、国家竞争优势论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产业内贸易论,并阐述了几大理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并且进一步的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环境下新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对外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政策影响与启示ABSTRACTSince the 1960s,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 sca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s growing, trade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resource endowments theorynew change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represented by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en difficult to make a strong explanatio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world trade betwe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with similar factor endowments; 2. mosttrade is intra-industry trade, two-way trade in similar products; trade expanded after World War II, a considerable part in the absence of resource re-allocation or income distribution impact case, that appears to strategictrade theory,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of new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system.Form of the global economy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economy, China also joined the WTO, slowly total foreign trade volume and growth rate of all of the high speed of development of GDP, in this environment gradual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frequent and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ic exchanges. Whole new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is bound to all aspects of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long-term impact. Only China's foreign trade is sustainable,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parture from China's current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ful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elements of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economies of scal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and explains a few theories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further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new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foreign trade influence and Revelation.Keywords: foreign trade;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Inspiration.1 绪论纵观外贸贸易发展史,国际贸易理论在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后,已经从传统贸易理论发展到了以产业内贸易论、竞争优势论、战略性贸易论为核心的新国际贸易理论。
服务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开放策略

服务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开放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了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
而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也逐渐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服务贸易是指以服务为主导的国际贸易活动,主要包括跨境的商业、金融、运输、旅游、教育、卫生、环保、咨询、电信、文化、体育等服务。
服务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模式,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多元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以及跨国公司的转型和升级。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服务产业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跨境的服务贸易,不同国家的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形成高效、协调的产业链。
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国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更好地适应了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其次,服务贸易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的加速。
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通过跨境的服务贸易,各国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取和吸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服务贸易对于各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为各国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在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也逐渐成为了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最后,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加强。
通过跨境的服务贸易,不同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利益联系和合作关系,促进了全球治理以及国际合作的加强。
开放策略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各国需要采取正确的开放策略,积极推进服务贸易的开放和发展。
CH2.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
2.2传统比较优势理论适用性的争论
概括起来,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P30 1.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
R·迪克(R.Dick)和H·迪克(H.Dicke)(1979)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来验 证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现实格局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理。
桑普森(G.Sampson)和斯内普(R.Snape)(1985)认为,一些服务要求生产 者和消费者直接接触,这就有可能出现生产者的跨国移动,而传统的赫克歇 尔—俄林模型(H-O)理论的基本前提假定之一为“没有要素的国际移动”, 若不放弃该假定,H-O理论就不足以解释服务贸易。
(3)制度可行性。这与各国对服务贸易的国内规制 及各国政治、法律、文化等体制因素有关。
国际服务贸易
2.1贸易品、非贸易品 与服务可贸易性
四个因素增强了服务的可贸易性:
• 首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有效地消 除了诸多服务的时空限制,使跨国界数据 流动日益便捷和快速,降低了交易成本, 强化了服务的可贸易性,而且其本身也成 为一种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 2.2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适用性的争论
2.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 以国际经济学家理查德·库伯(Richard Kumpe,1988) 为代表的另一派坚持认为,作为一个简单的思想,比 较优势说是普遍有效的。
• 萨皮尔(Sapir)和卢兹(Lutz)(1981)及萨皮尔(1982) 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其主要结 论是:“物质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运输服务部门有比较 优势,而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在保险、专利等服务部 门拥有比较优势”;“传统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 贸易,也适用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 贸易模式的决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2.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的局限性体现在哪 些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的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的指导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研究的基础,可以为制定贸易政策提供重要的指导。
在制定贸易政策时,政府需要考虑到贸易理论的指导性原则,以促进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经典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强调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相对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惠性和效益的最大化。
在制定贸易政策时,政府应该依据比较优势理论,鼓励本国产业发展、开展对外贸易,并避免不必要的保护主义政策。
二、贸易平衡理论贸易平衡理论是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存在着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的波动,贸易政策应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贸易平衡。
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可以借鉴贸易平衡理论,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平衡贸易逆差或顺差,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
三、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论关注国际企业间的竞争和创新,认为企业的规模经济、垄断力量和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
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该关注新贸易理论的观点,积极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并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四、关税理论关税理论是研究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关税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但也会导致贸易壁垒和经济效率的下降。
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该根据关税理论,谨慎保护本国产业,避免过度的关税壁垒,以免给国内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五、利益集团理论利益集团理论指出,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和竞争。
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的利益,确保各利益群体的合理权益得到维护。
同时,政府还应该致力于提升整体经济利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总结起来,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的指导十分重要。
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该综合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贸易平衡理论、新贸易理论等相关理论,并考虑到关税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的影响。
服务贸易的定位与影响

服务贸易的定位与影响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或企业之间所进行的服务业务的跨国交易。
服务贸易不限于一种行业,它包括了广泛的服务业领域,如金融、信息、交通运输、旅游业、文化娱乐、教育、健康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探讨服务贸易的定位与影响。
一、服务贸易的定位服务贸易定位包括了服务贸易所涉及的国家、服务贸易的范围、服务贸易的细则等方面。
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新兴领域,其定位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服务贸易的全球定位服务贸易的全球定位表明服务贸易作为跨国交易和国际化操作的一种形式,是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服务贸易的范畴涉及日常生活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多个领域,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其领域还在不断扩大。
服务贸易的全球定位涉及到针对服务贸易的国际法律和法规、贸易条款、贸易政策等方面。
(二)细化的服务贸易定位服务贸易的高度关注度导致了许多国家纷纷强化对服务贸易的立场。
服务贸易的一些细则例如数据保护、协议细则、电子商务条款等都被纳入了服务贸易的定位范畴。
对于每个参与者而言,清晰的、明确的服务贸易定位是面临全球竞争时制定正确策略的关键。
(三)服务贸易协定的定位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全球贸易规则中为服务贸易制定了一些协定,这些协定有助于指导国际服务贸易的实践,规范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此外,WTO的服务贸易协定还指导各国政府方面开展相关的服务贸易政策,创造了一个标准化的、有序的国际贸易环境,并为各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二、服务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同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主要阐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促进国际贸易和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各国的服务行业之间可以通过服务贸易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从而提高经济运转效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推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服务贸易是未来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

服务贸易是未来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服务贸易是未来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经济活动正在成为未来全球经贸发展的新趋势。
服务贸易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教育、金融、旅游、咨询、文化、医疗等领域,涉及的主体也多样,包括企业、个体、专业人员等。
本文将从服务贸易的定义、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服务贸易的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服务贸易的定义服务贸易指的是一国居民提供给另一国居民的服务,通过跨国的商务活动完成,并以货币的形式计酬。
与传统的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更注重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无形资产的转移和交流。
服务贸易可以是面向企业的B2B模式,也可以是面向个人的B2C模式,更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P2P模式。
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二、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务贸易提供了基础: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即时,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等渠道进行跨国服务贸易,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2. 跨国公司的崛起推动了服务输出:跨国公司具有庞大的资源和专业技术,并且通过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将其服务输出到全球范围,逐步形成了跨国服务网络。
3. 跨国旅游的增长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加,国际旅游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引发了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兴起。
4. 服务外包的兴起改变了国际劳动分工:由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许多发达国家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和流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亚洲和东欧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产业链。
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 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分工和经济交流,提升了各国的产业链价值,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服务贸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由2000年的17%增加到2019年的24%。
2. 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尤其是知识和技能密集型的工作岗位。
新兴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

新兴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在国际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新兴市场的定义、地位、影响因素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新兴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新兴市场的定义新兴市场是指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具备较高增长潜力的国家或地区。
一般来说,这些国家或地区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短缺,但同时也具备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典型的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
二、新兴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1. 经济增长引领全球新兴市场国家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这些国家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更新技术手段,新兴市场国家逐渐成为全球生产和流通的重要节点。
2. 贸易逆差和顺差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通常以出口为主导的贸易模式,他们出口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
这导致这些国家通常存在较大的贸易顺差,即出口额超过进口额。
然而,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和消费升级,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模式正在发生转变,贸易逆差逐渐减少,进口需求增大。
三、新兴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因素1. 人口规模新兴市场国家通常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这意味着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潜在的消费增长潜力。
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者有着较低的储蓄率,更加倾向于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资源禀赋新兴市场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具备丰富的禀赋,例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出口不仅能够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还能够满足全球其他国家对资源的需求。
3. 技术创新新兴市场国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产品质量,这些国家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四、新兴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1. 推动全球贸易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张为全球贸易增长注入了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统贸易理论对新兴的服务贸易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服务贸易毕竟也是贸易的一种形式,并且与货物贸易不可截然分割。传统理论包括比较优势和要素票赋论等古典贸易理论以及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等新贸易理论。
(1) 比较优势论是服务贸易理论的基础 传统比较优势一般原理是基于这样一个命题:每个贸易者都关注的共同利益来源于使其自身效率更高的行为。服务贸易的新理论都不同程度地以传统贸易理论为基础。比较优势一般原理一直是解释国际贸易成因和格局的最基础的方法。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两国分别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有不同优势而形成专业化分工的情况,这种生产的价格差是贸易的前提。继而提出"相对优势理论"的是大卫·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生产两种产品时,它们的机会成本存在差异,也可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或技术差别是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时存在价格差别的基本原因,这种价格差及其生产者对较高价格的追国际贸易的原因或动力;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并根据自己对产品的需要进行交换是国际分工的结构;各国通过国际贸易都能够获得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则是国际贸易的结果。基于获得和维持这一结果的因素,国际贸易得以维持和发展。用嘉图的术语分析服务的价值,服务应该有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劳动力要素、人力资本要素和实物资本要素。这三个要素及其在服务中所占的比重,决定了服务在市场中的价值。根据劳动价值论,一种服务的价值 . (进而是价格)与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国角度来看,如果服务A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服务B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快。那么服务B的相对价格就要上升。在国际上,外国生产的所有服务的劳动生产率可能都比本国的高,但只要两国的生产率的差异对所有的服务来讲不完全相同,两国之间的服务价格就会产生差异。如果外国生产服务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本国的,而本国生产的服务B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外国的,那么服务A的价格在外国相对较低,服务B的价格在本国相对较低。一个国家的比较服务优势表现为生产率相对较高的服务。与商品贸易同理,通过出口其生产率较高的服务,进口其生产率相对较低的服务,可以使参与贸易的每个国家都从中获益。由于商品与服务之间存在着差别,所以比较优势的一般原理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方面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各国对服务贸易领域大多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这完全不符合嘉图理论所做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2)许多服务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密切相关,许多国家对服务领域的国外直接投资的各种担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服务领域的限制政策也会影响到它的适用性。(3)在确定比较服务优势时,对服务生产率的计量很困难。很难用比较优势一般原理来分析服务优势。一是因为服务经济统计难,二是因为服务经济分析公式、模型变量太多。尽管如此,但比较优势理论毕竟是各种交易理论中最有说服力的逻辑体系。理论界普遍认为比较优势存在于商品生产,也同样存在于服务生产。主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人士也多引用比较优势证明开放政策的福利。利用显示比较优势研究服务贸易还会遇到某些. 技术困难:第一,由于各国统计分类不统一,影响到评价其他服务类比较优势指数的准确性。第二,服务贸易统计分类很粗,特别是 "其他服务"部门几乎得不到能够说明竞争力的指标。其忽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比较的竞争地位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在世界服务市场中的地位,而且取决于该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能够获得多大份额;二是只有跨国服务贸易才被列入RCA指数的统计畴,货物商品出口中包含的服务及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提供的服务没有被考虑,三是指数不能说明形成竞争力的来源。R.迪克 (R.Dick)和H.狄克 (H.Dicke)最早尝试系统解释服务贸易模式。他们于1979年提出借助显示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Advantage,RCA)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他们以要素票赋为基础,对各种显示比较优势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18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没有证据表明比较优势决定服务贸易模式。虽然这种现象可以部分归咎于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认为若不考虑贸易扭曲,那么,要素票赋在服务贸易中的决定作用不明显。依据RCA指数,许多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却具有服务出口的比较优势,它们的服务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但萨皮尔和卢茨于1981年根据国家间要素票赋和技术差异,分别讨论了货运、客运和其他民间服务的竞争状况,认为要素察赋不仅是商品贸易而且是服务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萨皮尔进一步提出,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成为服务出口国的潜力。经济学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作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 (Bela Balassa)提出的一个具有. 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该指数又称作相对出口绩效 (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REP)指数。RCA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晶的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的比率,其计算式为:
公式中,Xi为一国i商品出口值,,∑Xi为世界i商品出口总值,X为一国出口总值,∑X为世界出口总值。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大于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RCA指数主要是用于对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测度。实践中,既可运用RCA指数分别计算某服务业,如货运、其他运输、旅游和民间服务的显示比较优势,也可以利用RCA指数分析一国某行业在某地区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RCA指数的优点是可以将一个国家在世界服务出口中所占比重与其在全部商品和民间服务的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联系起来,其高低说明一个国家在某些服务领域实际的对外贸易地位或竞争地位。
(2)服务贸易理论对要素禀赋论的补充和发展 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 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突破了单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而且是从比较接近现实的要素禀赋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赫克歇尔和奥林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出发分析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根据他们所提出的2×2×2(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模型 (H-O模型),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要素票赋差异不仅可以说明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差异,在普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明商品与服务之间,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的相对价格差异。在不考虑技术因素的条件下,服务的成本取决于生产所需的要素密集程度和要素价格。劳动密集型服务的相对价格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较低,在劳动力稀缺的国家较高;资本密集型的服务相对价格在资本丰富的国家较低,在资本贫乏的国家较高。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国家的比较要素服务优势,表现为密集使用其禀赋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服务,通过出口密集使用其禀赋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服务和晓口密集使用其禀赋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服务而从中获得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发达国家的资本禀赋较丰裕,欠发达国家的劳动禀赋相对丰裕,因此发达国家的服务相对价格平均高于欠发达国家的。就不同的服务而言,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在发达国家的. 相对价格要低于欠发达国家的,而劳动密集型服务的相对价格则相反。比如发达国家在金融、运输、电信等为基础的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领域拥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饮食。劳务输出与输入等服务贸易领域拥有比较优势。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依然构成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基本来源,比较要素服务优势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于解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一些现象。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要素禀赋论不能完金解释服务贸易,这是因为:第一,比较要素服务具有移动性和短暂性。许多服务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比如信息处理、工程咨询等。由于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研究和开发获得的,因此人力资本所导致的比较优势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提供教育、培训和研究与开发等基础设施的能力。同时,"与人力资本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又体现在可以自由流动的人的身上,这些专业人员流动到哪个国家,就可能把相关的比较优势带到该国。另外,当其他国家达到相同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时,高新技术的优势很快就会失去,而他国则通过教育、培训和研究与开发等,也能得到与人力资本、技能相联系的比较优势。第二,服务经济的知识含量高,技术已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生变量,技术、管理、知识是现代服务生产与销售的必要因素。知识密集型服务日益起着把技术进步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作用,并推动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不断发生转移。所以,在比较要素服务优势中,服务生产所投入的要素,必须突破原有的H-O模型,即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本,也应该包括诸如技术、政府管制。竞争策略、人力资源等要素。这些要. 素同样应该被看作是构成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第三,许多服务是作为中间投入 (如金融、咨询和电信服务)出现在贸易与非贸易品的生产过程中的,因而出现两个阶段生产函数,先是服务生产函数,再是投入使用的商品生产函数。但这两个阶段要素投大是不同的。如专业服务之间存在巨大差别且往往没有替代品,这些服务生产投入的大多是具体的特殊要素。而传统要素优势论认为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同质的。第四,服务贸易的生产要素移动要比货物贸易频繁得多。服务贸易无论是过境交付、商业存在还是消费或人员移动,往往都与劳动力、资本、信息等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移动同时进行,因而,服务要素的过境移动通常成为服务贸易实现的要件。这也是要素禀赋论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第五,国际服务贸易中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在服务贸易生产函数中,体现重要的要素投入时必须考虑到需求因素,要更加注重从服务贸易的流向、相关的市场结构以及需求特征角度去探讨服务贸易优势,仅仅从资源禀赋角度探讨服务贸易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而H-O模型主要是从供给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当可贸易服务的生产函数与主要要素投入相结合时,任何国际服务贸易将依赖于需求因素而不是生产成本,强调的是需求因素导致的成本增量或消费者选择,运输成本、信息成奉、服务种类、消费环境。消费者收入及偏好等因素均构成服务贸易条件。但也有许多专家对传统的要素寡赋论解释服务贸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经济顾问及总统顾问詹姆士· (James.R.Le)和大卫·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