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意义影响正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何谓传统文化?在这之前就应搞懂何谓传统,传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东西,发现者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且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至少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
因此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就其形式而言,可分为物质形态(如文物、建筑、衣物等)和精神形态(如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两类。
狭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智慧到传统艺术、礼仪文化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积淀,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 厚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智慧等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道尊严,倡导尊重师长、孝顺父母的价值观念。
封建社会中的儒家思想强调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3. 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宴席礼仪、婚丧礼仪、社交礼节等方面。
中国人注重礼仪,认为礼貌待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4. 文人雅士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文人雅士,尊重知识分子的学识和才华。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是中国文人雅士展现才华的途径。
5.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
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 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当今社会价值观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仍然对当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整体意识。
3. 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伦理道德。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精神寄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灵魂寄托,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安慰和慰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创新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其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艺术、音乐、戏剧、风俗、习惯、信仰、价值和思维的综合体。
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
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生命的根,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传统文化是民族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精华。
它是民族长期经验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表达和延续,是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到来以及信息化的加速,传统文化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活民族文化的发展动力,推动和促进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而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一)家庭传承传统文化是从父母、祖父母、长辈教育中传承下来的,因此,家庭传承应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家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等。
(二)学校教育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历史课程、文学课程、艺术课程等多个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同时,应该增加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三)社会活动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传统文化应该作为各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地方文化节日、文化论坛、志愿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亮点。
二、传统文化的创新及其意义(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的创新。
正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使得传统文化能够焕发出更加生命力和活力。
传统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的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时代变革中进行的,因此不同的时代与环境需要适应不同的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1. “和合”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和谐共生、相互尊重。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倡导“和合”,我们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国家繁荣昌盛。
2. “仁爱”思想与道德伦理建设“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有助于提升道德水平,倡导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儒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弘扬儒家文化,我们可以培养具有道德品质、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1.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表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
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敢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2.民族认同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3.文化交流与互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影响。
我们要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括诗、书、画、乐、舞、戏、礼、法、文、教等多个方面。
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深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成为当今世界上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和美丽名片,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价值在现代具有重要意义。
1. 传承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是中华民族资源的丰富保障。
历代先贤留下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针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遗产,不仅凝聚了先贤智慧,更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统,为后代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这些文化资源贯穿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但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代性,对于后代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都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不仅在守望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助力中国文化的繁荣,更在国际舞台上为世界文化瑰宝的丰富展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2. 价值与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和文化价值。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累积的文化智慧和文化观念,在为后代提供丰富文化资源的同时,也传递着优美的人文情感和精神寄托。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现在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作用,它既能够引领社会风气走向积极向上,又能够引导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强大支持。
二、不断更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断地更新和改造,使其持久地生存并有助于现代文化的发展。
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独特的方法和理念,将传统美德融入到现实生活和现代价值中。
不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现代《大学生活》中的“五四精神”、《论语》中的“以礼先人”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关键表现。
这些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中国文化传统与时俱进的新面貌。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发展前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它包括了道家,儒家,佛家等众多流派和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还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化、商业文化、互联网文化等多种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和传播上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发展前景。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1.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这些悠久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等,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而中国文化的灵魂在其中。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既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坚守中华文化本土性和文化独立性的必要手段。
2.激发民族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多姿多彩。
它不仅源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还与中国境内的地理环境、民族特点、考古发现等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丰富历史背景。
它不只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对未来的信仰和信念,它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前进。
如今,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搭建中华民族自信的平台,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3.加强文化自信正视中国传统文化,既是立足现实的一种兴起,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课本,更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实。
中华文化的卓越贡献在于,它不会沦为陈章老套的东西,而是要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更亮眼的火光。
加强文化自信,就要树立中国文化软实力,把传统的中华文化变成当代强国的引领力量。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1.文化创新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带入现代感,在文化创新方面年轻人就应该有更多的探索。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国家。
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成就,还包括我国人在家庭、社会、政治等方面所形成的优秀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二、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 尊重传统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在我国文化中,传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2. 崇尚和谐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3. 重视礼仪我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仪的重视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礼仪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文明和尊重他人的精神境界。
4. 尊重家庭和传统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和家族的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秩序、文明、团结和和睦,有着深厚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1. 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
3. 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我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和家族的重视,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凝聚人心,推动集体的发展和壮大。
4.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传统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四、如何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等不同渠道,向广大人民裙众宣传和教育我国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其自豪感和自信心。
2. 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组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展览、讲座、演出等,使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不仅对古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地考察对我们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现实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上毕竟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
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而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一统的理想社会。
这些大师无不主张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法令由一统,彻底改变了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
并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承秦制。
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天下一统的局面,而且实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秦始皇开创的统一大业,到汉武帝时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秦皇、汉武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受到子孙后代的崇敬。
从秦汉时起直到现在,我国统一的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
它说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
在统一时,多数政治家、思想家和广大人民都反对分裂;而在分裂时,人民又盼望统一,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们则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
(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
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君主专制,强调臣民要忠君,但同时也有不少政治思想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贵君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因此尊君重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也就是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一种奋斗拚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孔子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
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苟且偷生。
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认为,生命与道义都是可贵的,假如二者不能兼得,就应该舍生以取义。
他认为,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苏武、杨业、岳飞、文天祥等无数忠君爱国的英雄。
(五)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在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先秦各家多以“和”为最高理想。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张,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都是相类相通的,因此可以达到和谐和统一。
这种主张和谐,持中贵和的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自然也是双重的:其积极方面是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但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压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使人们缺乏西方人那种竞争、进取精神,这对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少不利影响。
(六)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二、现实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具有整合价值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这种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
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
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促进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其中的价值观念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
具体来说,这些潜在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和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
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
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
2、调刚健自强和“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和鼓舞社会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自我奋斗、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种宽厚为怀、虚怀若谷、宽容大量的气度休现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于竞争,另一方面善于联合,广纳博采、放眼世界、以大局为重。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为塑造公民的现代人格提供了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
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还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
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节俭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做到不违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
祭文》),“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礼记》),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这些思想与生态伦理学原则息息相通,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环保意识、政府确立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
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也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