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后感两篇
《伤逝》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精选5篇)

《伤逝》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精选5篇)《伤逝》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篇1读完鲁迅的《伤逝》心中充满了惋惜、悲凉与愤怒。
小说以涓生与子君从恋爱、结合到最终的离异,这不到一年时间中,两人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为资料。
向我们展现主人翁追求感情的历程,而最终的结局无疑是可悲的。
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或许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果。
涓生从一开始对感情充满活力,到之后的淡漠与残酷,直至亲手将子君推向死亡。
子君为感情坚定、奋不顾身,而最终也为感情将其埋葬。
子君与涓生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他们是勇敢的、无畏的。
尤其是子君。
他们一同构筑梦想中的家园,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应对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
而这背后,正是由于子君经济上的不独立。
没有经济基础,在感情中便没有了发言权,即使有也微乎极微。
子君由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躏下,变为一个怯弱的、传统的家庭主妇。
涓生喜欢的则是与之有共同梦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结合后这样的子君。
这样的子君是涓生无法容忍的,当然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
同时涓生强调“感情必须实时更新、创造”,的确,感情也有保鲜期。
涓生与子君结合后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没有恋爱时的活力与新鲜感。
涓生感到厌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两人感情走向灭亡。
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或多或少是对现代感情的反映。
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感情是的热情,得到感情后的满足,抛弃感情是的无情。
而子君则是女性的代表,为感情而盲目,而坚定,而奋不顾身,最终也因感情而死。
其实这种感情杯具的产生,并不完全归咎于涓生,当然子君也无可责备。
只能说现实太残酷,他们未能经受住残酷的考验……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杯具,让我们感悟到现实的残酷,人生的无奈,与人性的怯弱。
女人对于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坚决,坚决到盲目。
愿为感情舍弃一切,而最终的结局大多是可悲的。
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智,而男人则相反。
尤其是结婚后的女人,抛弃自我的梦想、追求,投身于家庭琐事,相夫教子。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读后感伤逝读后感(1):《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醒者与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细腻、细心、细事无非,尤其结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更是提纲挈领、发人深思。
在《伤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虽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样受众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贬损,但他也同样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
子君是个未醒者的代表,“阿随”虽然是子君的宠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观念不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因此,做为醒者为未醒者疗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话”就有效果的,有时适得其反。
这样,也就不难明白在小说《伤逝》中的结尾了。
鲁迅先生透过涓生的手记说:“感情务必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他还没说的话是:感情如果不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那就必定“伤逝”。
听说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和他的学生许广平结合的时候,这在某种好处来讲,小说对社会、对先生、对许广平都是个警示。
鲁迅说过,“女生幸福生活的最大敌人是无聊~”事实上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个幽默大方、自信阳光、身体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这些优点在缺乏物质基础的支撑下显得那么无辜无助和无力~确实,“没有房子,我让感情住在哪里?没有车子,生活又如何运转?”生活的现实让大多女孩在选取对象时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质基础放在首位,但从《伤逝》中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如果过分依靠男生,那便会使自己走向脆弱……其实找对象就和炒股一样,务必分散投资,决不能孤注一掷,而且选取的类型要多样化,不能只关注“基本面”好的绩优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线”,最好能这天买,明天就涨停;所谓“长线是金”,有时候找99zuowen对一向潜力股将来可能获得的收益会远远超乎想像!如果把女生的相貌、身材、个性、人品等综合起来用数字来表示其水准的话,那找一个60分左右的对我而言可能就是“实惠”,而70分左右的则是“现实”,80分左右的叫“理想”,85分以上的,就是“梦幻”了~我这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或许最后还是不得不应对“现实”吧。
《伤逝》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伤逝》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伤逝》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伤逝》读后感1《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破灭的全过程。
语言简短有力,思想内容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剧。
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
但是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一个进步自由的时代,不会再受到社会迫害,但是,始终逃不过家庭和物质的阻挠,重复着涓生和子君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
尤其是于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做了一个永恒,“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而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才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这正是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到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底下的更多内幕,贫贱夫妻百事哀,谁对谁错世说纷纭,希望伤逝能给我们带来对爱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剧化进程。
但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
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伤逝》读后感2《伤逝》以涓生的忏悔开始的,一开始就知道故事是一个悲剧,至少对于主人公来说一个悲剧。
伤逝读后感(共5篇)_读后感_

伤逝读后感(共5篇)高一年级学生读伤逝有感我觉得婚姻给妇女们带来了安稳与保障,但让妇女们失去了卓越的机会。
我这里所说的安稳与保障是让妇女们学会了随遇而安,这种安稳会让妇女们失去远大的抱负和激情,使她们甘于华而不实的平庸生活。
在<<伤逝>>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乐的颜色,尤其使我不快乐的事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
幸而探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会看书,会和涓生探讨一些书本知识,她会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的,这在当时是很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这说明当时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去接受新东西的。
可与涓生同居后的子君变得沉默了,虽然刚同居时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会在一起谈同居前的点滴,但时间久了,加上生活的紧迫,他们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了。
有时他们会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对涓生重复说着他们以前的故事,说得次数多了,以致于涓生对子君所说的故事都能够背了,也听得烦了。
涓生此后宁愿呆在寒冷的图书馆也不愿早早地回去面对子君。
子君一直活在了过去,活在了记忆力里,她找不到现在属于自己的自我。
与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后的子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呢?我认为如果一个女性只会为家庭任劳任怨,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她的这种家庭主妇的角色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家庭生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妇那么小的范围内,你就会失去很多与外界联系的机会,这样会使自己孤陋寡闻。
如果把一颗心死死地拴在家庭这一根绳上,把神经死死地绷紧来看住自己的家庭,那么你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变得小气起来。
此外,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你不可以乱发脾气,不可以说出来,只能闷在心里。
一个好的发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说话,做脸色。
但这样的行为,在丈夫看来你是多么的不善解人意,不体贴。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的《伤逝》是一篇充满悲伤和无奈的散文,通过对逝去的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述了亲人和朋友的离世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逝去的人们在他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他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悲痛之情。
同时,他也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会在转瞬间消失,这种无常的感受令人感到无奈和悲伤。
通过阅读《伤逝》,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以及对逝去的人们的深切怀念和思念。
这篇散文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逝去的人们的深切怀念和思念。
总的来说,鲁迅的《伤逝》让我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对逝去的人们表达了深切的怀念
和思念。
这篇散文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也让我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的《伤逝》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逝去的青年朋
友的悼念,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文章中,作
者对逝去的朋友深感惋惜,同时也对逝去的朋友所代表的青年一代
的迷茫和无奈感到愤慨。
他用悼念的情感来控诉社会的不公和无情,呼吁人们对生命要有更多的尊重和珍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和对生命的珍惜。
他通过对逝去的朋友的悼念,表达了对生命的热
爱和对社会的不满,让人不禁思考起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和对社会的
责任。
同时,他对青年一代的无奈和迷茫的描写也让我感到深深的
同情和思考。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
一天,对生命怀有感恩之心。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社会的不公和无
情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为改变社会现实而努力。
鲁迅的《伤逝》
让我对生命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
责任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伤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子君,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不顾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涓生走到了一起。
他们最初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在那个小小的出租屋里,他们相互依偎,彼此温暖。
子君为了爱情,放弃了原本舒适的生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与涓生的共同生活中。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生活的琐碎和压力逐渐消磨了他们的激情。
涓生失去了工作,经济上的拮据让他们的日子变得艰难。
子君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活力,她开始陷入家务的繁琐中,变得沉默寡言。
而涓生,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也变得越来越自私和懦弱。
记得有一次,他们为了节省开支,子君不得不精打细算地安排每一顿饭。
那天,子君在菜市场为了几毛钱和摊主讨价还价了好久,她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疲惫。
回到家,她默默地做好饭菜,等着涓生回来。
涓生却因为工作的不顺利,心情烦躁,对着子君发了一通脾气。
子君默默地承受着,眼里闪烁着泪花。
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子君心中的委屈和痛苦。
还有一次,子君生病了,身体虚弱得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
可家里已经没有钱去请医生了,涓生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子君强忍着病痛,还安慰涓生说自己没事。
看着她苍白的脸色和干裂的嘴唇,我真的好心疼子君。
他们的爱情在现实的重压下逐渐失去了光彩。
涓生最终选择了离开子君,他以为这样可以让彼此解脱。
但他不知道,他的离开对于子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子君在绝望中回到了那个曾经让她逃离的家,最终在孤独和痛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回想他们曾经的誓言和承诺,如今都已化作泡影。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就像空中楼阁,看似美好,却不堪一击。
同时,我也为子君感到悲哀。
她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爱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珍惜和回报。
她的命运让我明白,女性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能失去自我,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鲁迅作品《伤逝》读后感【优秀10篇】

鲁迅作品《伤逝》读后感【优秀10篇】《伤逝》读后感篇一找来《伤逝》一读,多少是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这个名头。
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爱情故事,总会有个如子君的女孩儿:及肩短发,条纹布衫子,玄色的裙子,黑皮鞋,还有脸上一笑就显出来的酒窝。
“我是我自身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喊出了新时代的宣言,标志着个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的觉醒。
但谁曾想这纯净的爱情和决绝的勇气竟过早地燃尽了她的生命。
涓生与子君谈新文化,论雪莱的诗,或是家庭专制、男女平等……两人相对,时而沉默,时而相视彼此。
他们坚执而盲目地爱着,丝毫察觉不到背后丝丝的不确定与危险。
同居后,爱情便多了一个如影随形的伙伴——生活。
日子多了些油烟,少了起初的浪漫与宁静。
渐渐地,猜疑、不安打破了两人原有的和谐,眼中曾经的彼此成了另一番模样,最终,“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涓生亲手打碎了他们早已斑驳的爱情。
当他再次回到住处,一切照旧,只是,没了子君。
她已随父亲回去,独留了一句,“我去了”。
涓生不久后偶然得知子君已故的消息,而他则将毁灭了的爱情深埋在心里,在悔恨与悲哀中生活下去。
爱情,亘古不变的话题,到了鲁迅手里,依然动人,只是他把美好的东西在特定的时代打碎,抛出矛盾给读者,悲剧中更多了几分思辨。
这关于那个时代。
子君是新女性,她接受新思想,希望自决命运,追求自主的爱情。
但她的觉醒是跛脚的。
个体的独立有赖社会的进步,精神的自由更需文化的更新和物质基础的支撑。
爱情是水晶宫,但构建它的仍是钢筋铁骨。
社会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她们飞舞,自身稚嫩的翅膀又不够健硕去披荆斩棘。
子君的悲剧,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这关于生活。
生活,简单的两个字,却有太多的内容,可只一点,爱情决然不是它的全部,而是否为第一要义也可以争论。
涓生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爱情不是空中楼阁,她是生活大地上生出的苗,长成的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
没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再豪华绚丽的爱情大厦也会轰然坍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逝》读后感两篇
关于情“那么,即使在草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
”
这是涓生对子君之死的忏悔,发出如此的感慨,也许是涓生发现了自己的自私,最终导致子君的死.如果能重来,也许涓生会选择珍惜,但始终避免不了悲剧的结局。
从我含泪握着他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再到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其实并不是偶然,而是涓生的自私,目光短浅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他的自私改变了子君原本的勇敢、思想的先进、新潮。
削去了子君原本的锐气。
得甘于屈服旧社会,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可涓生也不想想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不妨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许是涓生过分要求对方,其实,爱情也如友情。
彼此之间都不能少了沟通,少了理解,生活中更是少不了误会。
所谓误会,不过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阻碍。
放低姿态,况下心来,之间的误会也便可迎刃而解,对于子君的角度而言,子君承受的更多是旧社会的压力,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无奈。
涓生的便如“压死骆驼的最后的一根稻草”,如果彼此的心灵能有更好的沟通,这段情才能长久,或是说是可能的白头偕老。
我仍然只有歌唱一般的哭声。
“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这是涓生对子君的离去的深深忏悔,这又变如我们对我们所拥有并不懂得珍惜,直到真正失去才后悔莫及,曾经我拥有过一段友谊。
从无话不谈到相顾无言仅仅用了半年的时
间,起初应篮球的兴趣而结识彼此而后,也因种种矛盾导致分裂。
从这段友谊结束以后,才顿时察觉有一个兴趣符合又有话可说的人是多么的困难。
越能够发现他身上的优点,远超于他的缺点。
不妨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多包涵对方的缺点亦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去将缺点转变成优点。
对于作者而言,这部作品中的涓生、子君事,那时封建社会追求自由、爱情的男女。
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更好的相处。
关于情皆可化为一句话,且行且珍惜,珍惜与我们所拥有的多包含对方的不足,学会欣赏与对方学会理解,关于情也只有做到以上的才能够长久、绵长。
向着新的生路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较为难懂、晦涩不明的。
可以说《伤逝》也不例外吧。
但是这仅仅二十多页的文字,让我觉得有些许怅然,为涓生、或是为子君。
每读一本书之后,我都会把书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来。
有人说,往往书里被人单独摘抄出来展示的句子,最能表达整一本书里想要表达的东西。
《伤逝》里有这么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
就是这么分明、坚决而又沉静的一句话。
而小说的名字《伤逝》,这压抑的名字。
就如同余华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构成一般,鲁迅的《伤逝》则是从追求新生而写成。
通篇读下来,我发现子君这位人物同当代的我们有些相似。
不在社会,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时,却被无形的囚笼束缚着。
不知中国青年是否有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摆脱冷气、只向上走。
我们都在追
求,却一次次被现实压垮了腰,屈服于现实。
子君亦曾追求过。
初时她可以为了爱情而在父亲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时代的曙光。
他们也会在一起讨论那个时代下鲜少有人提及的话题、会为了新生活四处奔波与奋斗。
但当涓生失去了工作,俩人一同住进一个大杂院中,与众多所谓官太太住在一起时,子君变了——其实倒也说不上变,因为子君的骨子里一直都是旧时的思想,从未变过。
她开始养阿随来打发这百无聊赖的时光、开始为了争夺油鸡而与官太太们互相大骂、开始操心于世俗与日常、开始褪去她仅存无多的荣光。
可涓生仍在对新生活抱有希望啊。
他从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尽管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后来,阿随也被送到了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与子君似乎也互相厌倦了。
“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个继续追求,一个沦为旧囚。
这便是被现实压垮了腰之后,屡败屡战或是俯首称臣的两条路。
只愿在这满是迷雾与荆棘的人世中,可以找到一条不后悔的路,不怀伤而逝。
我想,这便是《伤逝》于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