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必修一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地位及分析1、教材内容:《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内容。
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
2、教材地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区级重点学校,学生知识素质不是很高。
所教高一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奋点多集中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历史事件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三、教学目标确定及依据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2、学生活动,再现历史3、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3、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四、重难点确定及依据根据教材内容,外交事件历史地位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重难点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2、教学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选择与依据一体二辅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多媒体为辅导的方法。
开创外交新局面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与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
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与学生一起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而产生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及影响。
2.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要的角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外交成就。
那么新中国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外交领域以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呢?八十和九十年代,我们的外交政策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今天我们学习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本课学习由四个模块组成,其中课堂评价部分,仍然和平时一样,由四人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按照上课发言次数记录成绩,课后交给课代表统计。
四个模块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容,新课知识部分。
本课我们要学习两个内容:一,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二,80、90年代至今(也就是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
(二)讲授新课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播放视频资料研习:视频资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这一史实是()年,在联合国()届大会上,通过了()、()等23国的提案,得以实现的。
其中支持的票主要是()国家,而最大的阻力是()。
下面我们带着这样三个问题一起研习课本,把相应的内容划下来。
1、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背景)新中国建立后,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2、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持3、这样的结果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意义)是中国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科恩-中美关系的破冰人物
格伦· 科恩(英语:Glenn Cowan,1952年8月 25日-2004年4月6日),美国乒乓球运动员。 他不仅球技好,更重要的是在乒乓外交事件中促 进中美冰封二十年的外交关系重新解冻,并成为 首批到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人,他也是美方 的代表。 1971年日本名古屋举行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 赛。周恩来召集多名中国球手,要他们接触多个 国家的球手,并希望他们可以邀请他们到中国去。 而在第一天,当中国乒乓球队乘巴士时,美国运 动员科恩上来乘车。这时,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 动和他握手和谈天数句,并送他一块中国杭州的 织锦给他。这个细节立刻成为轰动的新闻。 1971年4月6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比赛闭幕 前夕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4月7日,美国国务院 向白宫报告。美国总统尼克森得知这个消息后, 立即同意中国的邀请。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科恩抵 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进入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美国人。4月14日,中国乒乓球队到 美国访问。 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2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 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基辛格访华 1971.7
为了继续对苏联施加外交压力,在1971年7月和10月, 基辛格两度秘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周恩来协商, 并负责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这为1972年尼克松破冰 之旅的中美高峰会议铺路以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 了基石,结束了中美两国间23年的敌对与隔阂,从而 完成了战略性的外交政策转变。 今天,基辛格常被中国领导人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 友”。他和周恩来的会谈极度保密,而最近解密的文 件显示会谈内容主要着重于台湾问题。基辛格的外交 对两国的经济文化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在1979年美国 放弃承认中华民国,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课件9: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 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 弃权。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 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 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 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左图为决议通过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
“中国人来了”
1971年11月8日,《时代》的封面文章这样写道 :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 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尼
克 1979年1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
松
访 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举行的招待会上祝酒, 华 庆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过程 1971 乒乓外交 1971 基辛格访华 1972 尼克松访华(开始) 1979 中美建交(正式)
李连杰
“美国人来了” 尼克松:“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 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 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 始了。” 周恩来: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 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 年没有交往了啊!”
1.主要原因 外部条件:中美关系改善的促进 国家利益: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 2.过程 1972 田中角荣访华、建交
1972年中日复交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基点从意识形态、阵营政治转 到了和平友好和经贸关系上来。1979年12月,大平正芳首相决定对 中国提供以日元贷款为主的政府开发援助(ODA) 资金。其决策动机 包括:第一,促进中国成为更加开放的邻国;第二,促进日中经贸 关系;第三,对放弃战争赔偿的中国报答。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从此,“上海五 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07人教新版][教案4].doc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07人教新版][教案4].doc](https://img.taocdn.com/s3/m/b92206dbdd88d0d232d46a1d.png)
人教版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实例07、12、12导入新课:提问:①,建国初我国外交方针是什么?外交取得哪些成就?②,50年代中期我国外交方针是什么?外交取得哪些成就?我们了解我国在50-60年代的外交方针和成就,那么在70年代又怎样?讲授新课:(板书: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老师提问:从课题看:新局面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
表现为:①、71年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72年中美建交③、72年中日建交(学法:指导学生读书分析解决问题)二、老师讲解:了解新局面表现,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其内容。
(板书: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背景1、老师提问:我们说到合法席位的恢复自然会想到:新中国政权建立那么久,是什么原因造成席位被他人霸占?71年又为什么能够恢复席位?(指导学生:读课文第1、2两段,思考后回答上述问题)生答:①美国采取抵制新中国政策;②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③广大发展国家的支持2、老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中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美国阻挠新生政权加入联合国恶劣行经以及新中国与之坚决斗争。
3、阅读导言及其图片:我们认识到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二)过程制表格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板书:二、中美关系正常化)(一)背景1、老师提问:请大家阅读课文,思考①:50-60年代,中美关系如何?(用简洁语言回答)利用台湾,分裂中国;侵略越南,威胁中国。
总体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②:进入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缓和。
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促使出现这局面?(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学思之窗”回答题:自己看法?)A 美国方面: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因美苏争霸的需要;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中国方面: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陈兵北方威胁中国;与美和解,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二)、过程1、老师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填充。
2(板书:中日建交)(一)背景1、老师提问:①、二战以来中日关系状况如何?②、70年代促使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二)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建立联合声明(板书:70年代新局面下的中国外交热潮)(一)老师讲解:70年代中国外交热潮。
教学设计11: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及基本史实,理解这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材料与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感受正在发生的外交活动。
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与学生一起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增强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状意识。
【学重点、难点】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请大家观看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找出它反映了我国50年代哪些外交成就?(多媒体放映: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学:(略)教师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发达国家建立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合作关系,这是70年代以后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导入本课标题《开创外交新局面》(二)讲授新课问题情境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合作探究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说是“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新中国成立时为何没有立刻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呢?师: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说是“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新中国成立时为何没有立刻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呢?学:(略)师: (总结)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在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理权,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并扶持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原因;2. 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3. 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确立的过程;2.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3. 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 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观念;3.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1. 国内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2. 国际背景:冷战格局的形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3. 外交政策的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一边倒。
第二课时: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1. 1954年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2. 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3. 1957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第三课时: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1. 提升国际地位:从无到有,由弱变强;2. 促进国家发展:引进外资、技术,开展国际合作;3. 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第三世界国家。
第四课时:新中国外交中的重大事件1.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缓和;3. 1979年中美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第五课时:新中国外交的启示1. 坚定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2. 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核心;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原因;2.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
难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2. 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分析;3. 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课题:开创外交新局面杨柳青四中刘红艳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二节(第24课),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及在其指导之下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
它上承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并且与当今的国际事实和我国当今在外交上的作为直接关联,因此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对象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参与意识较强,但历史知识的储备不足,理论水平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他们已来了解日本侵华、国共内战及美国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关系等史实并对今年来的国际国内时事有一定了解,且已初步接触到了一些阅读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些知识和技能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有关国际关系的理论知识较欠缺,这是他们在学习本课时的难点。
3,教学环境分析因为讲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所以决定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关于本课内容,新课标是这样要求的:1,简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事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基本事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据此确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基本实,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际影响。
提高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为发挥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设问法、探究法、由果推因等方法,创设情景,设疑引思,逐步引导。
学生则阅读思考、合作探究等方法展开学习,并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深入认识和体会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
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说课人:林宇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进展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
它承接上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对于学生把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课标要求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70年代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原因和意义。
3、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史实,掌握新时期的外交建树,识记我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活动。
能够结合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影响,结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分析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义。
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素养、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第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相互交流,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点评,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通过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思路。
第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体会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作用越来越突出,增强自豪感。
通过具体史实理解我国外交不断取得新进展的重大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新时期我国的外交建树。
(2)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学生对具体关史实的掌握还存在不足,运用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配合讨论法、提问法、谈话法。
2、教法选择依据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通过对基本问题的讲授,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和谈话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探究,形成课堂互动,既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复习提问法导入新课。
本课与前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联系紧密,通过复习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集中学生精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教授新课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指示学生齐读课文导言,然后提问:这段内容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使学生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史实。
(1)背景:美国阻挠,台湾占据
设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呢?
(2)原因:
概括中国得以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A、国际: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
(3)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两阿”提案
(4)意义:
引导学生观看“乔冠华的笑”图片。
概括意义:A、这是中国外交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
B、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中国外交在70年代所取得的第二件重大成就,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与苏联争霸需要
中国:有利于改善地位,防苏,解决台湾问题
概括得出,两个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改善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和愿望
(2)过程
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基辛格访华和课本“历史纵横”以及尼克松访华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分组讨论做出总结形成表格。
3、中日建交
提问: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中日是何时建交的?对中国及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注意中美建交与中日建交间的联系。
讲述中日建交的(1)原因:美国同中国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建交联合声明;1973年正式建交
(3)影响:打破外交僵局,开创外交新局面(对中国);有利于促进世界局势的安定。
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使学生明确“新时期”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维护世界和平。
让学生根据课本总结新时期我国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了解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讨论我国新时期外交目标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并形成小文章,作为课后作业。
(三)课后小结
带领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做简单回顾,着重指出重点和难点。
力争使学生做到本课内容当堂消化。
(四)布置作业
给学生留适当的书面作业,使学生在课后及时巩固课堂内容。
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有效的教学反馈,以便教师充分了解学情。
(五)板书设计
一、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背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要求
2、原因
3、时间:1971年10月25日
4、意义:中国发挥重要国际作用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1——1979)
1、原因:世界局势
2、过程:基辛格访华
3、影响:促进中日建交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1973)
1、原因:中美建交
2、过程
3、中美、中日建交影响:打破外交僵局
四、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
1、调整政策:实行和平与发展战略与全方位对外开放国策
2、外交建树: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主板书以提纲为主,方便学生记忆和做课堂笔记。
配合必要的附板书,对相关名词、人物、难写的字做必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