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鉴赏练习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一、原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衍生注释:“将进酒”:“将”(qiāng),是请、愿的意思,“进酒”就是喝酒。

“岑夫子”“丹丘生”:是李白的两位朋友。

“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钟鼓是指富贵人家吃饭时的音乐,馔玉是精美的饭食。

“陈王”:指曹植。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蔑视权贵、乐观放达的情怀。

情感非常复杂且浓烈,一方面有着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悲哀,像“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写人生的短促;另一方面又有不失豪迈的豁达,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像黄河之水从天上来,还多用典故,“陈王昔时宴平乐”就是引用曹植的典故。

四、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一生渴望入仕治国安民,但又性格豪放,不受拘束,在仕途上遭遇诸多不顺。

五、运用片段:1. 毕业聚会上,大家面临着即将分别,各自走向不同道路的状况。

这时可以说:“弟兄们,姐妹儿们,今日别离虽有些伤感,但咱就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暂且把烦恼抛开,痛痛快快喝一场。

”2. 在公司年会上,有人因为前一段时间工作的不顺利而有些垂头丧气。

你就可以鼓励说:“嘿,别愁眉苦脸的啦。

要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次的挫折算啥,以后还有大把机会呢。

现在年会,就该像李白说的那样‘会须一饮三百杯’,把烦恼都喝跑。

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

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

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四⼗六、阅读下⾯⼀⾸宋词,回答问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点风⾊。

⽟鉴琼⽥三万顷,著我扁⾈⼀叶。

素⽉分辉,明河共映,表⾥俱澄澈。

悠然⼼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①经年,孤光⾃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何⼣!【注】①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

经年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的⼀年。

1、下⾯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秋草⽆⾊,秋⽔⽆波,画⾯的空灵使中天的⼀轮皓⽉、湖上的⼀叶扁⾈分外突出。

B.“素⽉分辉,明河共映,表⾥俱澄澈”的景与“孤光⾃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独以⼀颗⼼⾯对浩瀚⽔天,欣然领受⼤⾃然的慰藉,⾃信⼼怀坦荡,⽆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

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了模糊表达的⽅式。

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分)3、这⾸词和我们学过的《前⾚壁赋》写的都是⽉下泛⾈时的所见与所感,抛开⽂体的因素,你更喜欢哪部作品?为什么?请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法的⾓度阐释。

(10分)参考答案1、D(不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

)2、①扩⼤词句的内涵。

②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两点4分,⼀点2分。

)3、明确喜欢哪⼀部作品,简要说明原因,联系相关的诗句,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法的⾓度具体阐释。

四⼗七、阅读下⾯⼀⾸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①⼭⽔郎②,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露⽀风券,累奏留云借⽉章。

诗万⾸,酒千觞,⼏曾着眼看侯王?⽟楼⾦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词⼈简介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

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

⾼宗绍兴⼆年(1132),始应召⼊朝,赐进⼠出⾝,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唐宋词鉴赏课后习题1-32章全-答案(2018年春)

唐宋词鉴赏课后习题1-32章全-答案(2018年春)

唐宋诗词鉴赏一1.词具有的特征是A.固定的字数B.律化的平仄C.形式上为长短句D.早期词合乐可歌2.词与格律诗相同之处有A.字数固定B.律化的平仄3.词与格律诗不同的地方是A.词为长短句,格律诗为齐言B.词可重复,格律诗一般不允许重复C.词分阙(片),格律诗不分D.词形式多样,格律诗变化很有限4.关于词的起源有哪几种不同的说法A.隋唐说B.中晚唐说C.诗经说D.六朝乐府说判断题 (1 满分)5.词具有北方文学特性:词产生于北方,且作者多系北方人。

错误文字填空题 (4 满分)6.今天人们填词用韵,基本上都依据清人戈载的《_词林正韵_ __ __ __》,其中共分19__个韵部,其中平上去三声为_14_部,入声为5__部。

(后三空请填写阿拉伯数字)单选题 (2 满分)7.总体而言,词韵要比诗韵A.宽8.格律诗的韵脚只能押___韵A.平声多选题 (1 满分)9.词的押韵较宽,能押韵的有__A.平声B.仄声C.入声D.平仄通押文字填空题 (5 满分)10.唐五代因由诗变词未久,所以平韵多于_仄韵_ __,奇字句多于__偶字句 __ __。

入宋以后,仄韵多于_平韵_ __,偶字句多于奇字句__ __ __。

11.词的平仄是在_格律诗_ __ __平仄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单选题 (7 满分)12.词的对仗要比律诗的对仗更 __A.灵活宽松13.律诗对仗的句子位置 __A.固定14.词的对仗位置 __B.不固定15.律诗的对仗 __A.要平仄相对16.词的对仗 __B.不需要平仄相对17.《鹧鸪天》词牌是由格律诗中的 __ 变化而来A.七言律诗18.词的句法中,只有一种是近体诗所没有的,它是 __ 。

B.一字豆文字填空题 (2 满分)19.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对仗类型:“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用的是鼎足对__ __ __ 。

“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用的是__ 扇面对__ __。

多选题 (1 满分)20.历代词十大名作,押入声韵居多,以下押入声韵的词有A. 《雨霖铃》(柳永) C. 《满江红》(岳飞) D. 《声声慢》(李清照)单选题 (1 满分)21.以下哪句不属于基本的律句C.仄仄仄平仄判断题 (1 满分)22.在词里副词可提到主语的前面,例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古诗词曲阅读鉴赏练习汇编

古诗词曲阅读鉴赏练习汇编

古诗词曲阅读鉴赏练习汇编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拜新月李端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⑴这首小诗写的主人公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⑵第三句说,别人听不见诗中主人公的“细语”,结合诗的意境,想一想这些“细语”该是些什么内容?第四句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⑴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⑵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列名“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常有诗歌唱和。

⑴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试分析“风”在诗中的作用。

⑵试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⑴本词是以什么人的口气写的?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绪?⑵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的特点。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松唐景云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古松宋王安石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⑴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有何不同?⑵景诗是题画诗,诗中在对松的描写上与王诗中对松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作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2套古诗试题鉴赏训练及答案

12套古诗试题鉴赏训练及答案

12套古诗试题鉴赏训练及答案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

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参考答案】:(l)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焉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此题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七套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及答案

七套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及答案

七套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及答案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渔家傲①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金陵以后。

②朝鸡:上早朝时的鸡鸣声。

③邯郸道: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所叙,唐代有卢姓书生在邯郸道上曾做“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隐居图景?请简要赏析。

解析: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语言要简洁凝练。

然后结合词句赏析作者“春日隐居”的原因,景物之秀、环境之静、风物之清,这些都让我们心旷神怡。

【参考答案】:作者描绘了一幅柔美清新、幽深静谧的春日隐居图。

“平岸小桥”、“柔蓝一水”,更添烂漫花草,可见景物之秀美、柔美;“平岸小桥”被“千嶂”环抱,“茅屋数间”被林木掩映,可见隐居环境之深幽静谧;“尘不到”、“春风扫”,可见风物之清新怡人。

2.词的下阕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鉴赏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从词的下阕“闻语鸟”“故人今总老”“忘了邯郸道”这些词句中都能看出作者厌倦仕途,对亲近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末句中的“邯郸”二字,提醒我们这里运用了典故,注意要分析用典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第一问: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向往亲近自然、心境恬淡的隐居生活。

“午枕觉来闻语鸟”,表现出词人那种与花鸟通性情的悠闲情致与恬淡心境。

“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听鸡鸣,接着写道:“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可见作者现如今已厌倦仕途,向往恬静如梦的隐居生活了。

第二问:用典。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作者用唐代卢生曾做黄粱幻梦的典故,坦陈自己贪恋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而已忘却仕途功利的心志。

【问题】太常引·暮行李齐贤栖鸦去尽远山青。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下面是几首古诗,请仔细阅读,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3.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万顷波光明,一片明月照。

——张若虚问题:1. 第一首诗的作者是谁?2. 第二首诗中,诗人想要做什么?3. 第三首诗中,诗人的身处的场景是什么?二、下面是几句古诗,请你猜猜这些诗的名字。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3. 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三、下面是一首古诗的开头和结尾,请你填写中间的内容。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四、下面是一首七言绝句,请你根据题目写出这首古诗的下一句。

秋风起,枫叶红五、下面是一首五言绝句,请你根据题目写出这首古诗的前两句。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六、对于以下的古诗,请你回答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2. 诗人通过描写明月来表达了什么情感?七、以下是一首古诗,请你给这首诗起一个合适的标题。

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八、以下是一首古诗,请你判断这首诗的作者是否是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九、请你自由发挥,写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以上是古诗词鉴赏练习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

祝您学习愉快!。

元曲鉴赏训练题精选

元曲鉴赏训练题精选

元曲鉴赏训练题精选唐诗中有“旗亭画壁”的故事,几个诗人一起喝酒,叫歌女唱歌,唱谁的诗谁就画个圈,比赛谁的诗最受欢迎。

宋词中柳永的词特别普及,传说有井水处就有人唱柳词。

曲更是要演唱了。

【元曲鉴赏训练题精选】咏物写景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喜春兰·春宴元·元好问梅残玉靥①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

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②,宜唱喜春来。

[注解]①.玉靥:似玉的脸颊,此处指梅花瓣。

②.桃杏拆:拆,拆裂。

指桃杏的花苞刚刚裂开。

①.后人在评价这首元曲时都认为“柳破金梢眼未开”这一句写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全曲作简要分析。

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曲内容具体说明。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元·王和卿弹破庄周梦①,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

难道②风流种,唬杀③寻芳的蜜蜂。

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注释] ①“弹破”句:意为蝴蝶大得竟然把庄周的蝶梦给弹破了。

②难道:难以描述。

③唬杀:吓唬;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深。

元人陶宗义在《南村辍耕录》说:“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云,由是其名益著。

”陶宗义认为“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的根据是王和卿在《醉中天•咏大蝴蝶》有这样的描述。

请你结合这首元曲,紧扣“大”蝴蝶,谈谈这首元曲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烟寺①晚钟元·马致远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②人静。

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③?[注释] ①烟寺:烟雾笼罩的寺庙。

②礼佛:即拜佛。

③禅定:坐禅时专心于一境,冥想妙理。

①.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②.有人说这首元曲所描绘出来的意境可以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媲美,请你结合这首元曲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
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一路追高宗,直指临安(今杭
州);一路追隆佑太后(在当时维系人心,抵御外侮发挥着重要作用,为
志向?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①这首小诗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作者王维被后人尊称为“
”,后人赞誉其诗达到了“
”的艺术妙境。
②张旭的《山中留客》“纵使晴明无雨色,人云深处亦沾衣”句中,“沾
衣”为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本诗中的“湿
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 (唐•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①这首诗通过山行所见,歌咏了什么?诗围绕一个“留”字,表现的主
旨是什么?
答:

②诗的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又引申开去,用“纵使”来写“莫为”,写
出一番什么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梅 花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 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词的上片“竹外一枝斜”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下片运用对比,表现了 梅花什么品质? 答: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清平乐 (宋•黄庭坚)
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
答:
③“山深闻鹧鸪”,鹧鸪啼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的鹧鸪声是什 么人的声音?他们说什么事行不得?你理解的根据是什么? 答:
④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 答:
⑤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 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练习
1、阅读白居易的《白云泉》,回答问题。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①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②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衣”却是
,抒写了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①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②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
样的景色?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答:
11、阅读下列宋诗,简答下列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①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②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③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 这两句为人们赞颂传诵的原因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 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 回答。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

②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
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
1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南乡子 (唐•李珣)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新年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 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在焦急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作者为写 出人们内心情绪的跌宕腾挪,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
②作者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 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的太 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添了诗的趣味,试 作简要分析。 答: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 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 ,“清平乐”是 名。 ②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 时节,表现了强烈的 之 情。 ③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 述。 答:
参考答案: 1.①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 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
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 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 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②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喻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喻恬淡的胸怀与闲 适的心情;以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反 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2.①天色已晚,下起细雨。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 作答。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②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 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 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 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3.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普天之 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 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 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③“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 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④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 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 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⑤“落”字新颖妥贴, 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 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①作者用“才”、“半”暗点“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 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②“清”不仅写出早春之景本身清新可喜, 也指新景刚刚显露出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5.“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照落下一步 步下行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 色清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 情,正折射出作者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6.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②增加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却 嫌”、“故穿”,把春雪描写得美好而有灵性。 7.①作为一个堂堂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带武器投身军中,去为 祖国的统一出力呢? ②希望为国献身,做出一番丰功伟业的豪情壮 志。 8.①“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②幻觉、错觉。浪翠的山色给 人带来的浸染、滋润、细雨湿衣似的凉意美感。 9.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 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 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
③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

④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
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 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 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 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0.①此诗歌咏了山地春天的美景;表现了留客的主旨。 ②写出了“入 云深处亦沾衣”的又一景色;在一般人看来,只注意雨天的雨,没想到 晴天同样有雨。 11.①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悲凉,斑斓色彩中蕴涵哀伤。 ②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③运用拟人对偶等修 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 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12.①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② 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 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13.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 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 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14.①诗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 现。 ②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时“青山”指 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③是主和派的声音,他们说北伐收复中原行不 得。理解的根据是词中“山”这一意象。④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 (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 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 代潮流不可阻挡。⑤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15.“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 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 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6.“一枝斜”突出梅花幽独闲静的姿态;以竹为衬,突出梅花俊雅高洁 的特点。下片以山中之梅与玉堂之梅作比,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 品质。 17.①)宋代 词牌 ②初夏 惜春(既然“春”已“归”“去”当应处“夏初”之 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 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意思凝炼当为“惜春”二字 最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