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一、意义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道路交通建设相对落后,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交通拥挤、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上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经济的发展。
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交通规划,从系统、战略高度上研究、确定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从微观的角度对现状、近期交通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工作目标综合交通规划包含三个层面上的目标:(1)制定近期交通综合整治方案,重点解决现状道路及交叉口堵塞的地段和结点,缓解交通拥挤状况。
(2)制定远期综合交通规划,构筑区内道路骨架及主要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形式,完善交通设施体系,保证交通系统运行通畅。
(3)提出规划区域内近期道路、公交、停车、行人等系统及交通管理的改善对策、措施及建设计划。
三、工作内容综合交通规划与改善设计总体上包含以下方面工作内容:过境交通问题、对外交通规划(城市出入口、与区域主干道的衔接等)、内部综合交通规划(路网规划、公交系统及停车设施等相关规划)和内部关键交通节点改善设计方案(交叉口等)。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交通调查交通调查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也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
调查内容涉及到交通的源和流、设施布局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项基础资料;调查对象也牵涉到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千家万户。
因此,确定一个系统的、合理的、可行的交通调查工作计划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项目的工作目标,考虑规划区的特点、地理特征、交通现状及土地利用情况,总体上交通调查范围涵盖城区、对外、过境等几大方面,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调查、交通设施调查、交通量和延误调查、居民出行调查、机动车出行 OD 调查、公交及停车调查等。
⑴ 社会经济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区域相关资料和相关发展资料两大方面。
主要内容包含影响区近10 年社会经济资料、有关规划资料、统计年鉴等,历年社会经济发展资料(人口数量、构成及变化,GDP、工农业总产值、利用外资情况等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远景目标纲要和“十五”计划)及土地利用情况等。
荆门交通规划(2013~2030)

荆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1‐203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交通发展战略与策略 (1)第三章交通需求预测 (2)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2)第五章道路网络规划 (3)第六章公共交通规划 (6)第七章停车规划 (9)第八章慢行交通规划 (10)第九章近期行动计划 (12)第十章附则 (12)I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把荆门市建设成新兴工业城市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年限规划范围为《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即三环路以内,建设用地约109.6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30年。
第三条规划目标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为引导,研究适应城市发展的交通发展策略,构筑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各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交通系统,以优质、高效、安全的交通服务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规划原则1、为人和物的流动提供经济、安全、有效服务的原则。
2、有效利用城市发展优势,增强城市的活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3、促进城市产业和用地结构优化,集约使用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原则。
4、保护城市传统和自然风貌,减少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原则。
5、与城市发展的过程相协调,与城市的空间布局紧密结合,与现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
第五条规划内容本次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交通现状分析、交通战略、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停车发展规划、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慢行交通规划。
交通战略:在分析荆门城市发展目标、交通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支持城市功能定位的交通发展战略。
道路网络规划:在构筑远期控制性干道路网的基础上,明确各规划阶段的网络方案;提出面向近期实施的交通建设与改善方案。
公交规划:提出发展政策;控制公交设施用地;提出近期改善措施。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管理手册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管理手册第一章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3)1.1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与分类 (3)1.1.1 城市公交 (3)1.1.2 地铁 (3)1.1.3 轻轨 (3)1.1.4 有轨电车 (3)1.1.5 出租车 (4)1.2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历程 (4)1.2.1 早期阶段 (4)1.2.2 发展阶段 (4)1.2.3 现代化阶段 (4)1.3 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性 (4)1.3.1 缓解交通拥堵 (4)1.3.2 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4)1.3.3 保护环境 (4)1.3.4 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4)1.3.5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第二章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原则与方法 (5)2.1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原则 (5)2.2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方法 (5)2.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流程 (6)第三章公共交通网络布局 (6)3.1 线路规划与设计 (6)3.2 站点布局与设计 (7)3.3 网络优化与调整 (7)第四章公共交通运营管理 (7)4.1 运营组织与调度 (7)4.1.1 基本原则 (7)4.1.2 运营组织与调度方法 (8)4.2 运营安全管理 (8)4.2.1 车辆安全管理 (8)4.2.2 人员安全管理 (8)4.2.3 设施安全管理 (8)4.3 运营服务质量管理 (9)4.3.1 服务质量指标 (9)4.3.2 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9)第五章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 (9)5.1 基础设施建设 (9)5.2 设施维护与管理 (10)5.3 设施更新与改造 (10)第六章公共交通票价与补贴政策 (10)6.1 票价制定与调整 (10)6.1.1 票价制定原则 (10)6.1.2 票价制定方法 (11)6.1.3 票价调整机制 (11)6.2 补贴政策制定与实施 (11)6.2.1 补贴政策制定原则 (11)6.2.2 补贴政策实施方式 (12)6.2.3 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12)6.3 票价与补贴政策的评估与调整 (12)6.3.1 评估指标体系 (12)6.3.2 评估方法 (12)6.3.3 调整策略 (13)第七章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 (13)7.1 信息化建设目标与任务 (13)7.1.1 信息化建设目标 (13)7.1.2 信息化建设任务 (13)7.2 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实施 (14)7.2.1 系统设计 (14)7.2.2 系统实施 (14)7.3 信息化系统的运维与管理 (14)7.3.1 运维管理 (14)7.3.2 安全管理 (15)第八章公共交通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15)8.1 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 (15)8.1.1 节能减排技术种类 (15)8.1.2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5)8.2 环境保护措施与实施 (16)8.2.1 环境保护措施 (16)8.2.2 环境保护措施实施 (16)8.3 环保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17)8.3.1 环保效果评价方法 (17)8.3.2 持续改进措施 (17)第九章公共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 (17)9.1 城市交通一体化概述 (17)9.2 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18)9.3 城市交通一体化规划与实施 (18)第十章公共交通政策法规与监管 (19)10.1 公共交通政策法规体系 (19)10.2 公共交通监管体制与机制 (19)10.3 公共交通违规行为查处与处罚 (20)第十一章公共交通发展与创新 (20)11.1 公共交通技术发展与创新 (20)11.2 公共交通服务模式创新 (21)11.3 公共交通产业发展与创新 (21)第十二章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管理案例 (22)12.1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管理成功案例 (22)12.1.1 案例一: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22)12.1.2 案例二:某城市公交线网优化 (22)12.1.3 案例三:某城市慢行交通规划 (22)12.2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管理问题与挑战 (22)12.2.1 问题一:公共交通设施不足 (22)12.2.2 问题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 (22)12.2.3 挑战一:城市交通拥堵 (22)12.2.4 挑战二:低碳出行推广 (22)12.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管理发展趋势与展望 (23)12.3.1 发展趋势一:智能化技术应用 (23)12.3.2 发展趋势二:绿色出行理念普及 (23)12.3.3 展望一:多元化出行方式融合 (23)12.3.4 展望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23)第一章城市公共交通概述1.1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与分类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为满足居民出行需求,提供定时、定点、定线、定票价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第一章城市交通规划概述 (3)1.1 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 (3)第二章城市交通调查与分析 (4)1.1.1 问卷调查法 (4)1.1.2 实地考察法 (5)1.1.3 数据分析法 (5)1.1.4 其他方法 (5)1.1.5 交通流量分析 (5)1.1.6 出行方式分析 (5)1.1.7 出行时间分析 (5)1.1.8 交通分析 (5)1.1.9 需求预测方法 (5)1.1.10 需求预测内容 (6)1.1.11 需求预测应用 (6)第三章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6)1.1.12 规划背景 (6)1.1.13 规划目标 (6)1.1.14 规划内容 (6)1.1.15 发展目标 (7)1.1.16 发展指标 (7)1.1.17 优化交通结构 (7)1.1.18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7)1.1.19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7)1.1.20 推动绿色交通发展 (7)第四章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8)1.1.21 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原则 (8)1.1.22 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内容 (8)1.1.23 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原则 (9)1.1.24 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内容 (9)1.1.25 城市道路系统优化的重要性 (9)1.1.26 城市道路系统优化的方法 (9)第五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0)1.1.27 引言 (10)1.1.28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类型 (10)1.1.29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优化策略 (10)1.1.30 引言 (10)1.1.31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原则 (11)1.1.32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结构 (11)1.1.33 引言 (11)1.1.34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类型 (11)1.1.35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原则 (11)1.1.36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实施策略 (12)第六章城市停车系统规划 (12)1.1.37 停车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12)1.1.38 停车需求预测方法 (12)1.1.39 停车设施布局原则 (12)1.1.40 停车设施布局策略 (13)1.1.41 停车管理政策 (13)1.1.42 停车管理措施 (13)第七章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13)1.1.43 设计原则 (13)1.1.44 设计内容 (14)1.1.45 设施类型 (14)1.1.46 设施布局 (14)1.1.47 设施建设与管理 (14)1.1.48 政策目标 (14)1.1.49 政策内容 (15)1.1.50 政策实施与监管 (15)第八章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5)1.1.51 城市对外交通网络布局原则 (15)1.1.52 城市对外交通网络布局模式 (15)1.1.53 城市对外交通网络布局优化策略 (15)1.1.54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类型 (16)1.1.55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规划原则 (16)1.1.56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规划策略 (16)1.1.57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17)1.1.58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战略措施 (17)1.1.59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17)第九章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17)1.1.60 引言 (17)1.1.61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18)1.1.62 引言 (18)1.1.63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18)1.1.64 引言 (19)1.1.65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评价 (19)第十章城市交通环境保护 (19)1.1.66 城市交通污染概述 (19)1.1.67 城市交通污染来源 (19)1.1.68 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20)1.1.69 加强城市交通污染治理 (20)1.1.70 强化城市交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0)1.1.71 评价体系 (20)1.1.72 评价方法 (20)第十一章城市交通规划实施与监管 (21)1.1.73 概述 (21)1.1.74 实施策略内容 (21)1.1.75 概述 (21)1.1.76 监管体系内容 (21)1.1.77 概述 (22)1.1.78 评价方法 (22)第十二章城市交通规划案例分析 (22)第一章城市交通规划概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布《城市公共交通条例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布《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摘要: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提高立法质量,现将《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41.19万辆,运营线路网达到28.92万公里,轨道交通运营车辆5479辆,运营线路长度1011公里,对满足社会公众基本出行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安全有序运营,保护城市公共交通活动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发挥城市公共交通对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国务院法制办会同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了《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主要规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关于规划和建设科学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并将有关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落到实处,是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优先发展的前提。
对此,征求意见稿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交通运输、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并且明确了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当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原则。
(第九条)二是规定城市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优先保障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
(第十条、第十一条)三是为了保障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方便社会公众出行,征求意见稿要求规划、建设航空港、铁路客运站、水路客运码头、公路客运站、居住区、商务区等建设项目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划、建设配套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配套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注册规划师考试笔记

注册规划师考试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
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5、经济全球化理论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1、城市的物质构成-—公共领域(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2、城市的物质环境的优化--可达性(与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和外部效应(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3、城市的产业构成—-英国——费希尔、克拉克—-三种部类——第一、二、三产业美国——贝尔--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有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四、城市与区域发展1、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具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2、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指—-物流、人流、信息流3、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4、城乡在发展中形成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
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2、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古西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核心;中世纪——城堡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一)、历史背景1、(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代表人物-—欧文—-1817年——协和村;傅立叶——1829年—-法郎吉2、(法律基础)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3、(实践基础)巴黎改建及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1、雅典宪章(1933)——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对终极状态的描述)-—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完整word版,交通规划要点总结

第一章:1.交通规划概念:所谓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能、环保的目的。
2.交通规划原则: 1)交通系统建设服务于经济发展原则2)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原则3)局部服从整体原则4)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原则5)需要和可能相结合原则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3.交通规划指导思想: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因交通规划类型、层次不同及规划区域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但一般来说,在制定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时应考虑以下要求。
1)要有战略高度2)要有全局观点3)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4)符合经济发展要求4.交通规划的期限:交通规划一般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1)近期以距基准年1-5年为宜,最长不超过10年;(2)中期以距基准年5-15年为宜,最长不超过20年;(3)远期距基准年15-30年为宜,最长不超过50年。
第二章:1.交通调查的内容:道路交通规划可分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区域公路交通规划两大类,相应的调查内容有所不同,但具体的调查内容都可以划分为基础资料、交通需求、交通设施、交通现状四大项。
2.交通调查专业术语:(1)出行:出行指人、车、货为完成某一目的(如上班、上学、购物等)从起点到讫点的全过程。
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的出发点,即o点;出行“讫点”指一次出行的目的地,即D点。
起讫点都在调查区内的出行称为境内出行,起讫点在调查区外的出行称为过境出行。
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叫做区内出行,起讫点分别位于不同的交通区的出行叫做区间出行。
(2)小区形心:指交通区出行端点(发生或吸引)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即交通区交通出行的中心点,不是该交通区的几何中心。
(3)期望线:又称愿望线,为连接各交通区重心间的直线,是交通区之间的最短出行距离,因为反映最短距离而得名,其宽度表示交通区之间出行的次数。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设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设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设计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挑战。
一个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设计对于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系统论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规划和设计方法,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指导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关键词: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设计;效率;绩效评估第一章:引言1.1 背景介绍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指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行人交通。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挑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
因此,规划和设计一个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对于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系统论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规划和设计方法,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指导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第二章: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重要性2.1 提高交通效率一个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道路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行人交通,可以优化城市交通流动,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2.2 改善环境质量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规划和设计一个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可以减少尾气排放和交通噪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居民健康。
2.3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一个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和良好的交通环境,可以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通常把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 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城 市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 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连线:道路、轨道、航线等; 交通工具:自行车、公共汽车、小汽车等; 场站:停车场、交通枢纽、公交站点等; 管理规则和人员; 此外,还必须考虑与人类行为与城市环境的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综合交通的基本概念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程序与方法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影响因素)和程序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对外交通设施规划的技术要求 城市交通基本特征及交通调查方法 城市交通基本政策的制定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一般要求
不同规模机场的规模和尺度
尺度 机场规模 大 长度(m) 宽度(m) 面积(h㎡)
7000
1000
700
中
小
5500
550
400
城市交通调查
1.城市交通调查的目的: 了解和分析城市交通的现状; 预测未来交通需求量:包括交通总量以及交通流 量流向,从而为制定规划方案提供必要信息; 便于交通管理和控制:为制定交通安全管理和交 通控制提供信息,以改变交通管理,提高安全率, 减少延误; 制定交通规划:这是目前开展大规模城市交通调 查的主要目的,并可为后续的调查和交通政策评 价提供必要的基础。
公路线路及其布局
根据公路的性质及其在国家公路网中的位 置,可分为国道、省道和县道三类。 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可 分为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公路。一、二级公路为联系高速公路和中 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三级公路为沟通 县和城镇的集散公路,四级公路为沟通乡 村的地方公路。
公路汽车站场的布置
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港口建设应与区域交通综合考虑,输港公路应尽可能连接 干线公路,并与城市交通干道相连,且与铁路、公路车站 有方便的联系; 港口建设与工业布置要紧密结合,利用深水港推动港口工 业区的发展,货运量大而污染易于治理的大厂,尽可能沿 通航河道布置; 合理进行岸线分配与作业区布置,分配岸线时应遵循“深 水深用,浅水浅用,避免干扰,各得其所”的原则,城市 生活区应留出一定长度的生活岸线; 加强水陆联运和水水联运的组织,与铁路、公路、管道和 内河水运密切配合,并配置适当数量的仓库、堆场,提高 港口的疏运和货物储存能力。
一般道 路
≤30 150-250
交叉口间 1500-2500 700-1200 距(m)
道路网密度 城市道路网密度为城市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 面积之比。城市道路总长度包括所有城市道路的 长度,街坊内部道路通常不列入计算。一般为5- 8km/k㎡ 其中,城市干路网密度为城市干路总长度与城市 用地总面积之比。城市干路总长度包括城市快速 路、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总长度。一般为2.5- 4km/k㎡,低值适用于大城市,高值适用于小城市。 根据城市建设的经验,大城市的道路网密度以4- 6km/k㎡为宜,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区道路网的 密度应当较大,道路间距为300-400m,密度为5 -6km/k㎡;市区中部次之,道路间距为500m左右, 密度为4km/k㎡左右;边缘区最小,道路间距为 600-800m,密度为3km/k㎡。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定和实施计划的过程。 《城市规划法》明确地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 通发展战略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 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 对策; 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 建议。
编组站是为货运列车服务的专业性车站,承担车辆解 体、汇集、甩挂和改编的业务。编组站由到发场、出 发场、编组场、驼峰、机务段和通过场组成,用地范 围一般比较大,其布置要避免与城市的相互干扰,同 时也要考虑职工的生活。 城市范围内的铁路客货站场是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 通的衔接点,其布局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直接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货运设施,。 客运站的位置要适中,在中小城市可以位于市区边缘, 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中心区边缘,还必须避免交通 性干道与站前广场的相互干扰。 与城市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设施,如编组站、客车整 备站等,在满足铁路技术要求以及配合铁路枢纽的总 体布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布置在离城市外围有相当 距离的地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作用和发展趋势
1.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作用是: 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全面地协调各种运输方式 之间的关系,并对城市交通实施提出任务和要求, 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完 成运输任务的重要手段。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 探求使城市交通系统获得最佳效益的方法 2.发展趋势: 认识到不能无休止地建设道路; 向低成本和多目标性转移; 应有利于形成公共交通与城镇的经济生活密切配 合的城镇发展模式。
道路红线宽度: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 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道路红线 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 分。在道路的不同部位,这四部分的宽度有不同的要 求,所以,道路红线实际所需的宽度是变化的。 不同等级道路的红线宽度 道路等级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一般道路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技术要求
交叉口间距,道路交叉口间距主要取决于规划道路 的设计车速、隔离程度、以及不同使用对象的方便 性要求。城市各级道路的交叉口间距可按下表的推 荐值选用。 城市各级道路的交叉口间距
道路类型
设计车速 (km/h)
城市快速 路
≥80
城市主干 道
40-60
城市次干 路
40 350-500
城市综合交通的基本概念
城市综合交通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 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 大致可以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城市对外交通包括市际交通和市域交通,分别指 本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 围内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其主要交通 形式有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运交 通。 城市交通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包括城市道 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组成:城市道路交通系 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它包 括道路网系统以及依托于城市道路的客运交 通系统、货运交通系统和行人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的分类。按照道路在城市总体分局 中的骨架作用和道路所承担的交通功能,对 道路进行分类。 国家标准规定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 次干路、支路四类。 按照交通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 路两类,主要依据道路上交通流的性质来确 定。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 和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要求(市内交通联 系)。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满足组织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要求; 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形式
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环行放射式道路系统; 自由式道路系统; 混合式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组织
城市道路网规划时要分别考虑不同道路的 功能要求并加以有机组织,城市道路衔接 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四点:低速让高速,次 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包括城市地形图、用地现状资料、 社会经济发展资料、城市交通现状调查资料、城市土地使 用规划方案和综合交通系统初步方案。 编制城市道路系统初步方案; 道路交通需求增长趋势分析;根据土地使用规划及其相关 的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对道路交通量以及道路容量进行预 测。 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确定道路的红线宽度、横断面及 交叉口形式,提出重要交通节点的设计方案。 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包括平面图(1:20000-1: 5000)、横断面图(1:500或1:200)。 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
航空港在城市中的布置
按其航线服务范围可分为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机场 国内机场又可分为干线机场(航程>2000km)、 支线机场(航程1000-2000km)和地方机场(航 程<1000km) 国际上不同规模机场的规模和尺度可参照下表确定。 国外国际民航机场与城市的距离一般超过10km, 我国城市与机场的距离一般在20-30km之间。机 场至城市的交通组织,一般采用直捷、高速、通畅 的专用高速公路、专用铁路、地下铁和直升飞机等 方式。机场到城市的交通时间宜在30min以内。
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 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实施的分布 和用地范围; 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 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 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客运站:大城市作为地区公路枢纽的城市,常将 客运站设在城市中心区边缘,或为多个方向的长 途客运设置相应的客运站,并用城市交通性干道 与公路相连。中小城市一般设一个客运站,或客、 货运站合并,也可将技术站组织在一起。 货运站、技术站:供应城市日常生活用品的货运 站应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以工业产品、原料 和中转货物为主的货运站应布置在工业区、仓库 区或货物较为集中的地区。 公路过境车辆服务站:可在对外公路交汇的地点 或城市入口处设置公路过境车辆服务设施,这些 设施可与城市边缘的小城镇结合设置相互依托。
城市主要铁路设施及其布局
铁路站场分为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 几类。 会让站、越行站是铁路正线上的“分界点”,主要进行铁 路运行的技术作业,间距约8-12km。其布置形式有横列 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长度约1-2.7km,站坪宽度除正 线外,配到发线1-2条。 中间站是客货合一的小型车站,多设在中小城市,间距约 20-40km。有客货城同侧、客货对侧而客城同侧,客货对 侧而货城同侧等三种布置方式。规划尽可能将城市布置在 铁路一侧,城市在铁路两侧发展时,铁路与城市干道应设 置立交,还应适当考虑设置人行立交。 区段站除中间站作业外,还有机务段、到发场和调车场等。 区段站的用地较大,按照横列与纵列式布置,其长度分别 为2km和3.5km,宽度为700m和2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