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体育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体育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体育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体育史》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留在大陆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是- -- - -( C ) A.王正廷 B.孔祥熙 C.董守义

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从海外回来的运动员受到迫害,有的运动员因为恐惧而自杀,乒乓三杰中第一位自杀而死的是 - - --- - -( B )A.容国团 B.付其芳 C.姜永宁

3.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了()。- - - - --- - - ( A ) A.精武体操学校 B.精武体育会 C.松口体育会

4.五禽戏的创编者是 - - - -- -- - - - - - - - - - -- -( A ) A.华佗 B.陶弘景 C.孙思邈

5.唐代角抵与今日体育活动大同小异的是- - - - - - ------( B )A.拳击 B.相扑 C.武术

6.宋代临安等城市中,由喜爱“打拳使棒”的人们结成的体育社团叫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A.英略社 B.锦标社 C.齐云社

7.中国已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体育主权的标志是-- -- --- -- ( C )A.北京体育竞进会 B.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的成立

C.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成立

8.20世纪后期在海外形成的海外兵团对我国乒乓球形成冲击,其中以()为‘反让球’代表- - - - - - - - - - -- --- ---- ( B ) A.陈静、管建华 B.曹燕华、何智丽

C.陈静、何智丽

9.早期正规比赛,特别是大型运动会是由发起组织的。

( C )

A.教会学校 B.维新派 C.基督教青年会10.由中国人自己举办的旧中国运动会开始于- - - -- --- -- - --( B )

A.第2届 B.第3届 C.第4届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击鞠:中国古代的麻球运动,亦称打毬或击毬,唐代较为盛行。

2.强钩(钩强):强钩也叫牵钩、施钩,春秋时公输子所创,原为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强钩在脱离实战后演变为民间游戏,唐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拔河游戏3.冰嬉:古代冰上运动的总称,源于满族习俗,盛行于清代。

4.十八般武艺:一般指使用刀、枪、剑、戟、棍、棒、槊、镋、斧、钺、铲、钯、鞭、锏、锤、叉、戈、矛等古代十八种武器的技艺。

三、简答:(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汉唐蹴鞠之异同及其消亡的原因。

答:(1)蹴鞠又名踏鞠,是我国古老的一种“足球”游戏。

(2)汉代蹴鞠分表演性蹴鞠与竞赛性蹴鞠两种形式。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能的表演,竞赛性蹴鞠设有“鞠场”“鞠城”

“鞠室”等,是军队训练的重要内容。

(3)唐代蹴鞠最初使用塞满毛发的实心球,唐代以后出现充气球,出现了多种踢法,一种是单球门的竞赛,称筑球,另一种是不用球门的踢法叫白打,从一人场户到十人场户,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内容之一。

(4)消亡的原因:蹴鞠本身由对抗性强的运动演变为表演性的运动;

由于清代统治者是来自长白山下的女真族,他们只提倡本民族的骑马、射箭和冰上运动,而不提倡中原的击鞠、蹴鞠;被踢毽子所取代。

2.简述中国当代体育的金牌故事?

答:中国剑客王海滨为中国代表团在釜山夺下的亚运会首金,除了惊喜之外,还多了一份骄傲和自豪。

2002年釜山亚运会,东道主韩国将自己的强势项目男子花剑设为了首金项目,本以为两年前悉尼奥运会的男子花剑金牌得主金永浩将“毫无悬念”地赢下这枚亚运首金,然而,中国剑客王海滨却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2002年9月29日,第14届釜山亚运会男子花剑个人赛决赛中,中国选手王海滨击败东道主选手,勇夺亚运首金。在决赛的最后时刻,王海滨上演了“七剑绝杀”的戏码,以15比11击败了金永浩,“抢走”了韩国队本以为到手的首枚金牌。

“金永浩的影响力在亚洲非常厉害,想势在必夺这枚金牌。”事隔多年,王海滨对赢得首金的一幕同样记忆犹新,“可不凑巧给我拿了。”

3.简述武举制考试的内容及其对武艺发展的影响。

答:(1)武举制的创立时间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设立。考试的内容:射箭、马枪、举重、负重、身材言语等。

(2)影响:既有作战的实用技能,也有基本的身体素质,标志着对武士的要求趋于全面。为统治阶级选拔了不少武艺人才,也推动了武艺的普及与提高。

4.简述原始娱乐活动的内容。

答:(1)舞蹈:生产舞;巫舞;战争舞;性爱舞。 (2)游戏:击壤;踏鞠;弈棋。

四、问答:(每题16分,共32分)

1.试述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和规律。

答:古代体育组织方式的特点:

(1)古代体育大多围绕传统节日活动及民俗活动进行。如清明节的郊游、风筝、蹴鞠,端午节的龙舟水戏,重阳节的登高等。

(2)古代体育依地理及农事活动的节奏,自发地运行与调节;活动的高峰时期,大抵为农事较少时;活动的内容,则大体与自然气候相应。

(3)古代许多体育活动以家族为单位进行。

(4)许多体育活动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对宗教或军事的依附性。

古代体育实践的特点:

(1)古代体育使用的器材,许多仍未完全脱离工具、兵器或为祭祀活动用具的原形,纯粹用于体育的器材还不多。

(2)古代体育运动的场地,大多还是利用自然地形地物;专门体育场地在汉代开始出现,唐、宋以后逐渐增多。

(3)古代体育的方法有很强的地域性。

(4)古代许多体育项目,都包含特定的文化意义,很难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接受。

中国古代体育发展规律:

(1)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连续性:自战国以后直到清朝后期,中国体育的发颤呈现出长期连续性,古代体育的几个主要部分如养生,武术,民俗体育活动等的发展,没有中断过。

(2)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早熟性:大约在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体育及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基本形成了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方法论,并达到古代社会的高峰;初步形成了上述中国古代体育各方面的特点

2.对比新旧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况,你有何感想?

(1)旧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表现:

自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后,中国先后派运动员正式参加了第10、11、14届奥运会。

1932年7月30日至8月16日,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在张

学良将军资助下,中国派出了沈嗣良任领队、宋复君任教练、刘长春一人为运动员的代表团前往参加。在比赛中,刘长春在100米和200米赛跑的预赛中即遭淘汰。第11届奥运会于1936年8月1日至16日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出了有69名运动员的代表团参加,结果除符保卢撑杆跳高达到及格赛标准外,其余项目均未取得名次。1948年中国派出了有33名运动员的代表团参加了7月勇30日至8月13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14届奥运会,结果全部运动员均在预赛中被淘汰。

(2)新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表现:

1979年10月25日在日本名古屋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同意恢复中国国际奥委会会籍的决议,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通讯表决正式通过。要求台湾的体育组织改变会旗、会歌、会徽参加奥运会。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重要实践来源,形成了国际上著名的“奥运模式”。

1980年2月,中国参与第13届冬季奥运会,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冬季奥运会。1980年海峡两岸开始体育交往。

1984年7月派出353人的代表团参加第23届奥运会,取得15枚金牌、世界排名第四的优异成绩。中国竞技体育热潮空前高涨,1986年前后开始有人提出建立体育强国的口号和战略。

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绩下滑,5金、11银、12铜的成绩被认为是“兵败汉城”。在社会震荡中体育开始改革,提出社会化、科学化等发展战略。

1992年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取得16金、22银、16铜的优异成绩,排名世界第四。参加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悉尼奥运会和2004雅典奥运会,确立了在世界体坛第二集团的领先地位。

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3)我的看法:

中国人站起来了强起来了,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屈辱名号;新中国成立以来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体育卫生事业有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国家的富强竞技体育有了巨大的飞跃,中国一个体育弱国发展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拼博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北京奥运会震撼了世界,是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事喜事,不愧为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扬中华之国威,振民族之志气。

福建师范大学 英语期末考复习

一、语法 1.They did what they could to console her. 2.The news that we are having a holiday tomorrow is not true. 3. I cannot give you the information you ask for, for the reason that I don’t know it myself. 4. I didn’t hear what he was saying because there was too much noise where I was sitting. 5. Which Mr. Smith do you mean –-- the one who teaches history or the one who teaches music? 6. ―I’m going to where I can be of most use, ― said the doctor. 7. Whoever uprooted that tree ought to be ashamed of themselves. 8. Your mother’s health is not what it ought to be. 9. It is estimated that as much as one-fourth of all timber harvested is not used. 10.Sometimes we are asked what we think the likely result of an action will be. 11. They are so alike that you can’t tell which is which. 12. How some mammals came to live in the sea is not known. 13. The people of the party were worried about Janet because no one was aware of where she had gone. 14.Why the explosion occurred was that the laboratory attendants had been careless. 15. Prof. Lee’s book will show you how what you have observed can be used in other contexts. 16. Neither of the boys who have been helping us knows when this game is over. 17. Every success and failure contributes to an individual’s growth and matur ity. 18. The kind of books an author writes depends on the kind of man he is. 19. John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aff members who is going to be transferred. 20. When the bell rang, a few were still working on the test. 21.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at the factory has been cut to a bare minimum so as to lower production costs. 22. A series of accidents has occurred at that junction. Motorists have been warned to use caution at that point. 23. Setting fires to public buildings is highly dangerous and punishable. 24. More than one example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is rule clearly. 25. This family never agrees about their shares of the property. 26. Many a student and teacher is making a careful study of his own problems. 27. Fifteen minutes seems a long time for a boy who is eager to see his girl friend. 28. Hard work and plain living a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ing people. 29. Truth and honesty is always best policy. 30. Every means has been tried since then. 31. They have all got up, and so has Jack. 32. Not only will the novel be interesting to us, but also its English will help us in composition. 33. Hardly had he finished his speech when the audience started cheering. 34. We failed to catch the train, neither did they.

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心理学》考核题 一、试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并分析其教学含义(50分)。 答: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含义: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就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支,它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它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2.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在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加涅的学习层级说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中,基本上是自下而上地展开教学进程。斯金纳主张将知识分为一个个的小单元,让学生按一定的步调一步步地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批判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认为它是过于简单化的根源。他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遵循相反的路线:①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总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认为,教学并不应从简单到复杂,如果简单意味着脱离情境的话。②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认知心理学家们试图以电脑模拟来探讨人脑的认知规律。然而人脑在处理种种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其功能远远胜于电脑。因为电脑程序必须执行序列的、直线型的指令,而人脑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卷A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卷A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1. — Hello, this is David speaking. Is Michael there — ________________ A. Hold on. I’ll get him. B. No, he isn’t. C. Yes, I am David. D. Yes, what do you want 2. —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the window seat or the aisle seat —_____________ A. I prefer a window seat. B. I like neither. C. Both will do. D. I don’t know. 3. — Mr. Smith, must we hand in our composition next Monday —____________ A. Yes, you will. B. Yes, you must. It’s the deadline. C. No, you mustn’t. D. You can wait. 4. — You look tired. What’s the matter —______________ A. It doesn’t matter. B. Oh, my head aches badly. C. It is not the matter. D. Don’t worry. 5. — Mary, help yourself to some salad. —____________ A. I don’t like salad. B. Sorry, I can’t help. C. Thanks, but I’ve had enough. D. No, I can’t. 6. —You’ve won the basketball game. Congratulations!—____________ A. Oh, not really. B. No one else could do it. C. Thank you. We’re really lucky. D. It’s good of you to say so. 7. — Would you mind doing me a favor now —____________ A. No, of course. B. Yes, help yourself. C. No, of course not. D. Sure, go ahead. 8. — Excuse me, Sir. Could you hold the suitcase for me —____________ A. It’s a pleasure. B. My pleasure. C. I could. D. With pleasure. 9. —It’s really nice of you to give me a hand in time! —____________ A. Thank you. B. No, no. C. With pleasure. D. It’s my pleasure. 10. — How soon do you want to leave for the picnic —____________ A. Sooner or later. B. Be Quick. C. As I like. D. In an hour. 三、语法与词汇:30%(答案必须填在答卷表格里,否则不得分) 1. Kate said that ____________. A. she had finished writing the composition the night before B. she had finished writing the composition last day C. I finished writing the composition on the last night D. she finished writing the composition before the night 2. “Did you enjoy last night’s concert” “Yes. Though the last piece _________rather poorly.” A. was played B. played C. was playing D. playing 3. He__________ the Communist Party_____________2002. A. has joined, in B. has joined, since C. joined, on D. joined, in 4. Jack_________ in the street when I_________ on him. A. walked…called B. was walking …was calling C. walked …was calling D. was walking …called 5. David ____________ himself while he __________the machine. A. hurted… was fixing B. hurts… is fixing C. hurt …fixed D. hurt … was fixing 6. The event _________ at the time last year. A. happens B. happened C. is happened D. was happened 7. Since computers were invented, it __________ that they are indispensabl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 thought B. has been thought C. is thinking D. had thought 8. We all believe that computer ___________ smaller and smaller in the coming years. A. can be become B. will be got C. will be changed D. can turn 9. He ___________________ not to leave waste paper in public places any more. A. warns B. warned

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618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卷 学科专业:教育学一级学科考试科目编码:618 考试科目: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日期:2014年1月5日上午 考生请注意:本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须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90分,45小题,每小题2分) 1、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法国的布迪厄属于下列哪个教育学派别。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实验教育学 C.批评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3、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多少时,标志着该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A.15%以下 B.15%以上 C.15%—50% D.50%以上 4、现代德育是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进受教育者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德育。 A.身心健康 B.心理素质 C.思想道德 D.政治素养 5、研究旨在揭示德育活动内在的客观规律,而德育过程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其规律属于社会规律范畴。 A.德育过程理论 B.德育实践 C.德育活动 D.德育课程 6、德育过程造就,包括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两个方面。 A.完善的人 B.完善的社会 C.道德主体 D.完善的教育 7、在汉语中,我们用“德性”一词作为的同义词,它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的个体素质的一个方面。 A.道德品质 B.德育品质 C.道德素质 D.思想品德 8、严格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与传统的认知性德育课程是不同的。早在20世纪初,杜威曾就指出和“道德观念”不同。前者是对道德行为不起作用,后者是品性的一部分,是指导行为的动机。 A.“道德品质观念” B.“道德素质观念” C.“道德教育观念” D.“关于道德观念” 9、德育过程结构的三要素说是:教育者、受教育者、。 A.德育过程 B.德育效果 C.德育内容和方法 D.德育课程 10、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去养成学生的道德品质,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的课程,属于德育课程的。 A.德目主义 B.全面主义 C.知识主义 D.思想主义 11、道德主体人格建构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采取的诸方式的总称,叫做。 A.德育方法 B.德育模式 C.德育实施 D.德育定位

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招生专业目录解读

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招生目录解读2020年8月18日!福建师范大学官网发布了最新的2021硕士招生政策。其中最大的变化为:①学硕由自主命题改为统一命题(统考)312;②专硕参考书版本有更新;③学院计划招生人数变多。 一、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招生政策主要变化 【文都比邻心理学院校信息组解读】

1.学硕考试科目由“20年自主命题619”,改为“21年统一命题312”,21年报考人数可能会变多。 2.专硕自主命题考试科目不变,参考书版本有更新。 3.学院计划招生人数变多,20年计划招生83人,21年计划招生90人。 4.往年学硕、专硕分数线较低,报考人数较少,优先录取一志愿。21年专业方向、报考条件与往年一致。 5.福建师范大学近年复试录取情况: 年份专业 复试人数 不含其他初试最高 初试最低 不含其他 录取人数 (含调剂) 录取最低 不含其他 2020 基础心理学73873386347发展与教育心理2340033118336应用心理学1639333513338应用心理4042737933379 2019 基础心理学73763519(2)351发展与教育心理1540534214342应用心理学537832710(5)327应用心理2141132625(4)326 二、文都比邻针对福建师范大学21招生简章变化的辅导应对措施 1、文都比邻心理学教研组

(1)学硕:福建师范大学2021心理学(学硕)由619指定书目改为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总体增加2个科目(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2)专硕:福建师范大学2021应用心理(专硕)仍然为347自主命题,院校指定参考书目,更新了三本书的版次,科目不变。 2021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312参考书目 书目作者出版社版次《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版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版《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版《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版《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版 必看说明: 1.2021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由619改为统考312,只有“全国统考大纲”,没有指定参考书目。此参考书目是比邻教研组综合全国统考大纲、历年真题以及历届比邻学员成功经验整理而成。 2.科目解读 (1)《普通心理学》这门科目,彭聃龄老师的版本是必读的基础课本;同时要结合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补充相应的知识点,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科目内容。 (2)《发展心理学》采用林崇德老师第3版教材。 第3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知识点的表述,如“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的表述”,这些内容也是历年统考312命题考察的重点内容。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进行复习,补充312考纲中明确列出但是在林老师的书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问题”等,这也是历年考试中着重考察过的内容。 (3)《当代教育心理学》采用陈琦老师的第3版。 2019年统考312简答题“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外部动机内化的观点”,在第3版教材中有详细讲解;2020年的统考312中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考点,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采用第3版《当代教育心理学》也更有利于准确快速地选出答案。此外,推荐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现代远程教育》在线作业100分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在线作业100分答案一、单选题 1正确高效地阅读一篇文章的顺序是(A) * /A/先泛读再精读 * /B/先精读再泛读 * /C/从头到尾按顺序读 * /D/从尾到头倒序读 2小李学完《远程学习导引》的每一章内容后都会去交流讨论区发帖,提出他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有时候也会把他的问题通过E-mail(电子邮件)发给老师,老师在看 到小李的帖子或邮件之后会给予回复,小李与老师之间的这种交互是(A)。 * /A/异步交互 * /B/同步交互 * /C/协作交互 * /D/WE * /E/交互 3关于情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 * /A/情绪不是天生定型的,会随着身心的成长与发展、对情境知觉能力的提高 以及个人经验和应变行为的改变而改变 * /B/情绪有好坏之分,好情绪会让我们身心愉快,而坏情绪会让我们感觉黯然无光* /C/情绪的本质实质上是围绕着自我中心而产生的一种执著心 * /D/不管是哪一种情绪,都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内在的体验和感受 4IP数据广播指的是采用(B )协议,基于DVB标准来传送数据流。 * /A/TCP * /B/IP * /C/FTP * /D/RTP 5第一次使用Outlook Experss收发邮件前首先应该做的工作是(B)。 * /A/写新邮件 * /B/设置邮箱的POP3和SMTP协议 * /C/添加地址薄 * /D/收发邮箱 6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A )。 * /A/时空分离 * /B/教学分离 * /C/空间分离 * /D/时间分离 7常见的笔记格式不包括(B )。 * /A/摘要式笔记 * /B/复习笔记 * /C/提纲式笔记 * /D/网状型笔记 8远程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代,以下正确的是(A)。 * /A/函授教育、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育、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 * /B/卫星教育、多媒体远程教育、函授教育 * /C/函授教育、卫星教育、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 * /D/卫星教育、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育、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 9对远程学生来说,非学习性上网不包括(C )。 * /A/阅读新闻 * /B/玩游戏

福师大教育学原理样卷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基本原理》样卷 一、填空题:(15×1=15分) 1.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学记。 2.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这一问题上,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和文化本位论等不同主张。 3.不同的教育主张往往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为理论基础。总体来看,教育理论中主要有?性善?说、?性恶?说、??说、?性亦善亦恶?说以及?性三品?说等不同观点。 4.人的生命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性的、不断生成的个性化存在。其中,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 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6.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知识是课程的内核,知识问题构成课程问题的基础。 7.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教育活动的第一条件。 8. 一般而言,公民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并造就的合格公民。 9.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价值和终极目标。 10.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所在。 11.优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为教育主体终身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13.新课程主要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立课程目标的。 14.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和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 1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即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 16、中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夸美 纽斯的《大教学论》,科学教育学的形成标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7、世界三大教育学名著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 主主义与教育》。 二、名词解释:(3×8=24分) 1.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对于社会来说,终身教育的理想在于建立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终身教育是造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成功者。 2.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福建师范大学)西方心理学流派

《西方心理学流派》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集体潜意思: 集体潜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认为集体潜意识是组成“心灵”的三个部分的一个。位于心灵的最深处,概念深奥,常把它和原型、原始意象、本能等概念混用。它一般是指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能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其主要内容有本能和原型。 2、图式: 图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能使得主体能够通过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智力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转换。是主体与环境相作用中,经过通化和顺应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它是认知结构的单元,是一组动作或操作的内化了的复现表象。能使人对现实的复现表象进行运算,以便得出问题的答案。 3、无意识: 无意识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无意识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他认为意识是无意识的产物,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是无意识现象。 4、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间体验,是人回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统一性感受(统合感)和快乐情绪。高峰体验既是自我实现者重要的人格特征,又是达到自我事项的一条重要途径。 5、情结理论: 这是荣格提出来的概念。荣格最早提到情结的存在是在使用词语的联想测验进行研究时。荣格认为,人类无意识一定有成组的、彼此联结的情感、思想或记忆,而任何接触到这一情结的词语,都会引起一种延迟性反应。荣格说:“情结这东西……是一种经常隐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的心理内容的聚集物。” 6、观察学习: 这是托尔曼提出来的概念。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7、同化: 这是皮亚杰提出来的概念。同化是皮亚杰从生物学移植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概念,同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弱冠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2、“七出” “七出”又称“七去”,“七弃”。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出”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显示了礼制对夫权的维护。 3、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这种继承制度能有效的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得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4、六家七宗 佛教用语。魏晋时期般若学各派的总称。佛教徒对般若部诸经所讲的"空"义产生不同理解﹐至东晋形成“六家七宗”﹐即道安的“本无宗”﹑支敏度的“心无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开的“识含宗”﹑道壹的“幻化宗”﹑于道邃的“缘会宗”﹐是为“六家”。其中“本无”又分出“本无异宗”﹐故名“七宗”。 5、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康熙时期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从搜集来的图书中,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

2017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学》作业

2017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学》作业 窗体顶端 问答题 (共6道题) 展开 收起 1.(20.0分)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的答案: 一、人格上尊重学生 从心理角度看,处在这一年龄段(中师)的学生,心理已经基本成熟,但还有待完善。他们特别重视人格的尊严,对自尊心方面的问题特别敏感,而且自尊心非常脆弱,所以,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不注意这一点,无论你对他们的爱多么深,多么切,他们也无法理解。勿庸置疑,老师批评学生,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但如果老师动辄公开批评或训斥学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但不理解,不接受这份爱,反而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我曾经为严肃考风公开批评了一位作弊的学生。由于批评时没有注意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结果,不仅这位同学,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以各种方式对我表示不满。他们不能理解老师对他们的爱。另有一例则相反。有一次我班的晚睡纪律很差,严重影响本班及其他班同学的休息,晚睡分被扣至零。这一次,我让他们以宿舍为单位分组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我没有批评他们一句,效果却出奇地好。同学们的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我班的凝聚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事后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感谢老师为我们想出了这样一个集体自我批评教育的好方式。”学生真正理解了师爱。 二、感情上关心学生 从感情上来说,每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是人之常情。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老师关心学生,可以让学生在感情上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关心学生,不仅仅是指学生生病时送水送药,更多的是了解学生,乃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苦痛,排解他们的忧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遇到困难,由于家庭成员的纠纷而终日焦虑不安,实习后对自己的成绩不满而感到忧虑,等等。老师要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使学生切实地、具体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对老师所要求的会自觉地、积极地做好。三、工作中信任学生老师信任学生,是师爱的一种很深刻的表现,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有效的方法。信任是心与心的直接交流,无需语言解释,学生能心领神会,并在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动力。即使是一个很顽劣的学生,如果老师肯信任他,让他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他也会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在信任他的这段时间内,他违反纪律的现象要少得多,甚至有可能完全改掉自己的缺点。爱是互相的,学生在理解了老师的爱之后,也会以爱回报教师。他们回报的方式就是尽量少让老师为他们操心,自己尽可能地按老师的要求管束自己的言行。这样,学生原来被动地由教师管理教育而变为自我管理教育了,而且表现得相当主动积极。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教育效果却大大提高了。 2.(15.0分) 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福师大网络教育《复变函数》网络作业答案

复变函数作业一 一、判断(对的用T 表示,错的用F 表示) 1、如果0()f z '存在,那么()f z 在0z 解析。( F ) 2、()n Ln z nLnz =。( F ) 3、当且仅当z 为实数时,z e 为实数。( F ) 4、设()f z u iv =+在区域D 是解析的,如果u 是实常数,那么()f z 在整个D 是常数;如果v 是实常数,那么()f z 在D 也是常数。( T ) 二、填空 1 、Re n ??????????= ;Im n ?????????? = 。 2、设ω是1的n 次根,1ω≠,则211n ωωω-++++= 0 。 3、在映射2z ω=下,扇形区域0arg ,14z z π<< <的像区域为 。 4、若()()11n n i i +=-,则n = 。 三、计算 1、 计算下列函数值:1)()n i L e ;2 1)、()n i L e 解: 主值 ()ln ln arg i i i e e i e i =+=, ()()ln 22,i i Ln e e k i i k i k ππ∴=+=+∈Z 2 解: 设3+4i 的平方根是x+yi ,x 、y ∈R ,则有 x 2-y 2=3,且 2xy=4, 求得 x=2,y=1,或x=-2 y=-1,

故3+4i 的平方根是 2+i ,或-2-i , 故答案为:2+i ,或-2-i 2、下列函数在复平面上何处可导?何处解析? 1 ; 2)()()2222x y x i xy y --+- 。 1 ; 解: 因为 f(z)=|z| 当趋于0-时 f(z)=|-1; 当趋于0+时 f(z)=|1; 右极限不等于左极限。 所以f(z)=|z|在z=0处不可导,而在除0以外的其他地方都可导且解析。 2)()()2222x y x i xy y --+- 。 解: 212,,2v 221 v ,2x x y y x y y x u x v y u y x y u u v y =-=??????=-=-????==-?=- 仅在直线12 y = 上可导,在复平面上处处不解析。 3、函数2322()2f z x y x y i =-+是否为解析函数?求出其导数。 解:不是解析函数,因为满足条件的只有两个点,不成区域 2 (,)24x x f x y u iv x xy '=+=+ 3234(0,0)0,,4323f f i ??''==+ ???

2019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2019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本文根据18年考研院校专业目录整理,仅供参考) 凯程教育学考研教研组整理 很多考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的同学,不太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的参考书目,这里凯程老师为同学们整理出来,如果同学们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咨询凯程的老师。 一丶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已有一百多年的校史。20世纪60年代就招收过研究生。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1984年成立研究生科,挂靠教务处,1993年成立研究生处,2003年成立研究生教育学院,2005年增设研究生工作部,2012年成立研究生院。迄今为止,已培养了17000多名品学兼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丶福建师范大学参考书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退出了统考,实行自主命题。它的考试科目包括101思想政治理论、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1英语一、203日语、204英语二、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314数学(农)、316学(农)等科目为全国统考或联考科目,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的相关机构组织编制,各地书店有售。专业课618教育学基础综合是自主命题,有指定参考书。618教育综合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凯程教育的老师根据历年的试题和大纲,向参加教育学考研的同学推荐以下书籍: 1、教育学原理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2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外教育史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英语考试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英语考试试题 一、语法和词汇(共125题) 1. The bridge is three hundred ________ long. A.feet B.foots C.footes D.feets 2. It?s only ________ walk from here to the cinema. A.half an hours B.half a hour?s C.half an hour?s D.half a hours? 3. “What are those women?” “They are________.” A.policewomans B.policewomen C.women policeman D.woman policewomen 4. Yesterday evening we had a lovely evening at ________. A.Peter?s and Helen?s B.Peter and Helen C.Peter and Helens D.Peter and Helen?s 5. I have ________ for you, Mary. A.a good news B.many good news C.some good news D.a few good news 6. ________ a few sheep behind the house. A.It is B.They are C.There are D.There is 7. By the end of last year, they________ a new railway station. A.built B.had built C.has built D.would build 8. There is going to ________ a film tonight. A.are B.is C.have D.be 9. “Have you finished your work?” “No, ________.” A.haven?t B.not yet

福师大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整理

《教育学原理》 一、在您看来,当好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10分) 答:教育是一项与人的心灵、精神相关联的伟大事业,当一名好教师需要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精神世界。具体上讲,一名好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需要拥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其中,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这四者是教师美好心灵的标志,也是其专业精神的四大支柱。 1)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 教师职业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都可视为谋生的手段,在择业时人们会权衡不同职业的利益。而其实任何职业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职业内涵和职业特性,对于任意的从业者而言,都可能受外驱力和内驱力影响。其中普通的从业者,往往会因外驱力而工作,特别在意的职业待遇;而勤恳的、优秀的从业者,往往因内驱力而工作,特别在意是职业本身的意义和乐趣,特别看重的是职业特性、职业理想及该职业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 选择教师职业,从内驱力看,教师给予我们平静、变化、挑战、思考以及保持学习的机会,单纯的喜欢教书的节奏,做自己的主人的感觉,以及看着学生成长,并体验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在我看来,一个教师对“成长”、“发展”、“变化”、“爱”等概念的理解深度,直接决定其教育理想的高度和对待本职工作的整体态度,而不应受金钱和权力等外驱力影响,应全面体现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价值,这是表征教师职业内驱力的核心词汇。 我们明白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一所没有理想的学校,一种没有理想的教育,都不可能走得很远。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充满热情、不断创造。一个失去了教育理想的教师会在思想上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安于现状,失去了超越自我的发展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激情活力。因此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自身职业的独特性和价值,才可能拥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深厚的教育情怀,才可能获得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2)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理想一旦上升为坚定的教育信念,热爱上本职工作,自然会焕发出澎湃的教育激情。所谓教育激情,即对于教育的一种热爱、专注、投入、执着。它是一种活力、朝气、敢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强烈心境。它也是一种事业心和生活追求,在本质上体现了个体生命的自觉和自省。可以想象,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是一个充满自信,一走上讲台就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的人;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人。一个教师如果发自内心喜欢自己职业,那么工作就不会是机械、繁琐的负担,相反会成为其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一项心灵感召心灵、精神召唤精神的事业。它出于对知识、真理的热爱,对晚学后辈的关心呵护。它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激情是教育理想的行动化、立体化,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勤勤恳恳地履行各项职责,并在激情中体现有实质内容的创造性的内在要求。教师教学要知教、会教、乐教等不同层次,以此为前提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乐学,触动。一个有激情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欢快愉悦、阳光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很难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也很难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难以化育人格和开启心智。 如果教师缺少激情,教育倦怠,那么学生厌学情绪将会愈演愈烈。而且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各种物质诱惑下,部分教师产生职业轻忽的消极心理,这使得教育活动,教师职业的精神内涵和生命意义被严重忽视和遮蔽。 3)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