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一步法合成及表征
苯并咪唑的合成及应用

1 引言1.1 苯并咪唑的性质简介苯并咪唑又名间(二)氮茚,英文名称为Benzimidazole ,英文别名为1,3-benzodiazole (简称BI 或BIM )。
其结构式如下:NHN它的一些物化性质如下:分子式C 6H 7N 2,相对分子质量118.14,熔点169℃~171℃,沸点360℃。
其性状为白色晶体,几乎不溶与苯、石油醚,微溶于冷水、乙醚,稍溶于热水,易溶于乙醇、酸溶液、强碱溶液。
可以用蚁酸和邻苯二胺反应来制备[1]。
在药物合成、缓蚀方面有着重要的用途。
1.2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1.2.1 合成原理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用邻苯二胺与羧酸在有或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
此方法的合成原理可以分为两步,其中第一步是N-酰基化反应,第二步是氨基与羰基的加成成环和脱水反应[2]。
其反应通式表示如下:NH 2NH 2RCOOH NH NH 2CR O ++H 2ONH NH 2CON HN+H 2O第二种是用邻苯二胺与醛反应,其合成原理也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邻苯二胺与醛羰基缩合形成单或双席夫碱,第二步是席夫碱发生关环反应,氧化脱氢后得到目的产物[3]。
其反应通式可表示如下:R-CHO NNH 2RH NN HR NH 2NH2+N HNR1.2.2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如上所述,用羧酸和邻苯二胺反应来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两种方法之一。
如,付红蕾等[4]以邻苯二胺和丙酸为原料,磷酸为催化剂,合成出了2-乙基苯并咪唑。
其原料的摩尔比是1:2.5,反应时间为2.0h ,反应温度约为100℃,磷酸用量为1.5mL 时,最终得率为78.09%。
另外,王元有[5]研究了在多聚磷酸和五氧化二磷催化下,邻苯二胺分别与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反应合成出了两种苯并咪唑衍生物,产率均在80%以上。
并且经过了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的初步表征,还定性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
其合成路线如下:RCOOHPPA/P O NH2NH 2+NH NH 2CROPPA/P O N HNR与此同时,利用醛类和邻苯二胺的反应来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也已多见于文献。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
它们在光电显示、有机场效应管、光电传感器、光电导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性能研究进展。
一、合成方法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酰胺法、缩合法、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等。
1. 酰胺法酰胺法是该类化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之一。
其基本反应原理如下:在酰胺的作用下,苯并咪唑染料与各种不同官能团化合物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2. 缩合法缩合法是另一种广泛使用的合成方法。
缩合法的基本反应原理如下:通过缩合剂的作用,苯并咪唑染料被还原为具有缩合基团的中间体,然后中间体与另一个官能团化合物反应,形成新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3.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发展较快的合成方法。
溶胶-凝胶法通常将一种有机物或无机物加入到聚合胶凝物中,便可以形成含有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溶胶-凝胶体系。
二、性能研究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有良好的光物理性质,如强的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质,它们也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和储存特性。
1. 光物理性质当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处于激发状态时,它们显示出很强的吸收波长范围和很强的发射特性。
这些性质使得它们在透明材料中拥有良好的荧光性质,因此常被用于光电显示和光电传感器中。
2. 电学性能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也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
因为这些化合物具有不平衡的电荷分布,它们的跃迁会导致电子的移动和激子的扩散,因此适用于场效应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电子器件。
3. 储存特性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储存特性,主要是由于这些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环对结构。
在分子内,存在许多离散的高能状态,使其具有很好的长寿命。
许多有机光电传感器中使用了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来存储信号。
结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很有前途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
它们具有良好的光物理性质、电学性能和储存特性。
目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性能研究在不断发展进步,能够为光电功能材料领域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的开题报告

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的开题报告题目: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研究背景苯并咪唑是一类重要的氮杂环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比如生物医学领域的抗癌药物、光电子材料领域的有机发光材料等。
尽管苯并咪唑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其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和局限性,比如合成路线繁琐、化合物稳定性较差等。
因此,寻找具有更好性能和更简单的合成路线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领域。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合成出一些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探究其化学结构及性能,为其在应用领域中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三、研究内容1. 设计合成方案,合成出目标化合物;2.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表征;3. 探究化合物的光学、电化学等性质;4. 讨论各种性质对应的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四、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合成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为该类化合物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并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此外,该研究还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有机合成、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进行研究。
六、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合成出一些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研究,为其在应用领域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七、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年:制定实验方案,合成化合物,进行初步表征;第二年:对化合物进行全面的表征,探究其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第三年:论文撰写、实验总结、开题答辩、论文答辩。
八、研究重点和难点本研究的重点是合成出具有更好性能和更简单的合成路线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全面的表征。
难点在于设计出合理的合成方案,合成出目标化合物,并通过表征手段探究其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以邻苯二胺为底物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

以邻苯二胺为底物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因此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邻苯二胺为底物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该方法的研究内容。
一、反应机理1.溶剂准备:选择合适的溶剂对邻苯二胺进行溶解。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二甲基亚砜等。
2.反应条件:将邻苯二胺与反应试剂一起加入反应体系。
反应条件包括温度、时间等。
3.活化试剂:选择合适的活化试剂对邻苯二胺进行活化,使其与其他试剂发生反应。
4.反应过程:将活化的邻苯二胺与目标化合物的前体进行反应,产生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5.分离纯化:通过适当的分离和纯化方法,得到纯净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二、反应试剂1.活化试剂:常用的活化试剂有酸性活化剂和碱性活化剂。
酸性活化剂如碘酸、Cu(II)Cl2等;碱性活化剂如碘化物、臭氧等。
2.目标化合物前体:选择合适的目标化合物前体与活化的邻苯二胺反应。
常见的前体有酮类、酸类、胺类等。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利用邻苯二胺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1.反应条件优化: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
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2.催化剂的应用:引入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速率,提高产率和选择性。
常用的催化剂有氧化铜、钯碳等。
3.基于生物催化的方法:利用生物催化的方法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具有环境友好、底物多样性广等优点。
4.其他改进方法:如反应一步法和多步法的比较,发展新的反应步骤,提高产率和选择性。
四、应用前景邻苯二胺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可以作为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农药等的前体,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学活性。
因此,该方法在药物研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以邻苯二胺为底物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反应机理、反应试剂、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该方法的认识,并为其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苯并咪唑和1,3,4-噻二唑分别为含两个N原子、“氮-碳-硫”结构的有机杂环化合物,芳香性和共轭性均较好,是重要的两类有机合成中间体,基于其都含有特殊的结构、反应活性以及生理活性,自身及其衍生物在农药和医药领域中分别被用作抑菌剂、杀菌剂、抗肿瘤、除草剂等;在工业应用上也独具特色。
Schiff 碱是一类含有亚胺结构基团的化合物,因细胞通透性和脂溶性较好而具有抑菌、抗肿瘤等活性被应用在医药领域;工业上常作为催化剂、敏化剂、缓蚀剂以及电致发光材料等。
将不同取代基分别引入到苯并咪唑、1,3,4-噻二唑以及Schiff碱结构中并变化其取代位置,可衍生和开拓出诸多结构多变、性能迥异的相应衍生物,其中,苯并咪唑金属配合物、1,3,4-噻二唑金属配合物以及Schiff碱金属配合物性能显著,这是由于苯并咪唑、1,3,4-噻二唑以及Schiff碱结构中的N原子上都含有孤对电子(1,3,4-噻二唑还含有S原子),若引入的取代基团中含有O、S、N 等电子给予体原子时,便可分别与过渡金属形成从单齿到多齿、从单元到多元、从单核到多核等稳定性不一的金属配合物,其性能和用途各不相同。
将苯并咪唑杂环、1,3,4-噻二唑环、Schiff碱等特异结构单元引入到同一分子结构中,可得到结构新颖的苯并咪唑类衍生化合物。
鉴于以上原因并结合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和亚结构连接法,本文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2-取代苯并咪唑中间体,苯并咪唑环1位氮上含有活性氢,在碱性环境下与氯乙酸钾反应合成相应的2-取代-1-苯并咪唑乙酸中间体,继续与氨基硫脲在多聚磷酸的催化下环合生成同时含有1,3,4-噻二唑基和苯并咪唑基的中间体化合物,合成的1,3,4-噻二唑基的2-碳上有氨基基团,将其视为伯胺化合物,与芳醛发生亲核加成-消除反应合成含Schiff碱的目标产物。
其中,探索和优化合成2-取代-1-苯并咪唑乙酸中间体的反应条件为:乙醇为溶剂,n(氯乙酸钾):n(2-取代苯并咪唑)=1.4:1,回流状态下TLC监测反应进程;2-取代-N-[5-(2-氨基-1,3,4-噻二唑)-亚甲基]-苯并咪唑中间体是以2-取代-1-苯并咪唑乙酸和氨基硫脲为原料,在多聚磷酸的催化下环合而得,探索和优化其反应条件为:多聚磷酸10mL,n(2-取代-1-苯并咪唑乙酸):n(氨基硫脲)=1.2:1,120-140℃下反应6h;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2-取代-N-[5-(2-氨基-1,3,4-噻二唑)-亚甲基]-苯并咪唑和芳醛为原料,采用室温固相研磨法而得,探索和优化其反应条件为:n(芳醛):n(2-取代-N-[5-(2-氨基-1,3,4-噻二唑)-亚甲基]-苯并咪唑):n(对甲苯磺酸)=1.2:1:0.2,室温下研磨5min;利用IR、1HNMR以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和确认。
苯并咪唑合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苯并咪唑的合成方法。
2. 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了解苯并咪唑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苯并咪唑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
本实验采用经典的方法合成苯并咪唑,即邻氨基苯甲酸与丙二酸酯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苯并咪唑。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邻氨基苯甲酸2. 丙二酸酯3. 冰醋酸4. 碳酸钠5. 碘6. 无水乙醇7. 碱性硝酸银溶液8. 乙醚仪器:1. 常压反应瓶2. 冷凝管3. 热水浴4. 真空泵5. 烧杯6. 玻璃棒7. 滤纸8. 分液漏斗9. 蒸发皿10. 酒精灯11. 红外光谱仪12. 核磁共振波谱仪四、实验步骤1. 将邻氨基苯甲酸和丙二酸酯按一定比例加入常压反应瓶中。
2. 加入冰醋酸,搅拌均匀。
3. 将反应瓶置于热水浴中,加热至回流。
4. 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5. 加入碳酸钠,调节pH值至中性。
6. 用碘进行检测,若反应完全,则溶液颜色变深。
7. 将反应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乙醚萃取。
8. 将有机层分离,水层用盐酸酸化。
9. 将酸化后的水层用乙醚萃取。
10. 将有机层合并,蒸去乙醚,得到苯并咪唑粗品。
11. 对苯并咪唑粗品进行纯化,如重结晶、柱层析等。
12. 对纯化的苯并咪唑进行结构表征,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确认合成的产物为苯并咪唑。
2. 实验得到的苯并咪唑产率为XX%,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率有较大影响。
2. 在反应过程中,加入碳酸钠调节pH值,有利于提高产率。
3. 在纯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溶剂和分离方法对提高纯度有重要作用。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成功合成了苯并咪唑,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
通过实验,掌握了苯并咪唑的合成方法,提高了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技能。
苯并咪唑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农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2 结果 与讨论
氧化剂 , 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2 0 0 9 年, 于丽颖 , 罗 2 . 1 目标 化 合物 的结 构分 析与 表征 亚楠 等人 ‘ 报道对氯苯 甲醛和邻 苯二胺利用空气 目标化合物 的合成路线如 S c h e m e 1 所示。 O 中的氧气氧化合成 2 . ( 4 . 氯苯基 ) 苯并 咪唑的简便 l l + H — C 方法 , 进行重复实验 , 产率可达 7 4 . 4 0 % 以上。因此 , 直接利用空气或氧气作氧化剂 , 既可避免 由于使用
苯并咪唑衍生物 的合成及表征
刘 博 ,杨晓峰 ,靳 强 ,陈志萍
f 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 系 , ‘ 山西 太原 0 3 0 0 5 1 ) 摘 要: 氧气作为氧化剂 ,邻苯二胺与芳醛为原料 ,甲醇为溶剂 ,反应合成了2 种苯并咪唑类衍生物 : 2 - ( 4 - 甲基苯
基1 苯并咪唑 , 2 - ( 4 一 溴苯基) 苯并咪唑 , 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 核磁共振仪和元素分析仪分析和表征 了 目 标化合物 的
基金 项 目 : 山西省青 年科 学基 金 ( 2 0 1 1 0 2 1 0 2 1 — 5 ,2 0 1 0 0 2 1 0 2 2 — 3)
经x 一 4 显微熔点测试仪测试 , 化合物 l a 的熔点
作者 简介 : 刘博 ( 1 9 8 7 . ) ,男 ,在读 硕 士 通讯 联 系人 : 杨 晓峰 ,男 ,副教授 ,硕 士 生导 师 ,E - m a i l : y a n g x i a o f e n g @ n u c . e d u . c n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1 3
第 1 期
刘 博等 :苯并咪唑衍生物 的合成及表征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合成与应用分析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合成与应用分析引言苯并咪唑是一种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应用价值。
它包含一个苯环和一个咪唑环,具有较为稳定的分子结构和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在医药、材料、农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和主要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1. 常用合成方法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合成途径包括芳香胺和醛或酮的缩合、芳香胺和氨基醇的缩合、芳香胺和酸酐的缩合等。
在缩合反应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氢化、氧化、取代、还原、芳普分子缩合、环化等反应得到各种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
2. 最新合成方法近年来,随着有机化学合成领域的发展,新型的苯并咪唑合成方法不断涌现。
通过金属催化剂的介导、不对称合成、环化反应等手段,可以高效地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二、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的应用分析1. 药物化学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在药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作为抗癌药物、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的活性骨架,也可以作为生物碱、激素类药物的前体物质。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还具有调节生长因子、酶抑制剂等多种生物活性,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2. 材料科学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在材料科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作为光学功能材料、电子材料、发光材料等的前体物质,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也可以作为聚合物材料的增塑剂、稳定剂等添加剂,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候性能。
3. 农药与植物保护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在农药与植物保护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它们可以作为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活性成分,对农作物病虫害和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性,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也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化学农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24卷第7期,792~796有机化学Chinese J ournal of Organic C hem istryVol.24,2004No.7,792~796#研究论文#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一步法合成及表征杨红伟a岳凡a封顺a王吉德X,a刘爱华a陈华梅a郁开北b X(a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乌鲁木齐830046)(b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610041)摘要采用对甲氧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和邻苯二胺直接关环合成了12(对甲氧基苄基)222(对甲氧基苯基)-苯并咪唑、12(对羟基苄基)222(对羟基苯基)-苯并咪唑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核磁分析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并培养了12(对甲氧基苄基)222(对甲氧基苯基)-苯并咪唑化合物晶体.该晶体经X射线衍射确定为正交晶系,空间群Pna2(1),a=210194(7)nm,b=115657(4)nm,c=015498(1)n m,A=90b,B=90b,C=90b,V=117383(8)nm3,Z=4,M r=344140,D c=11316g/cm3,L=0185cm-1,F(000)=728.关键词苯并咪唑,合成,晶体结构One2S tep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enzimidazole DerivativesY AN G,Hong2Wei a Y UE,Fan a FEN G,Shun a WA NG,Ji2De X,aLI U,Ai2Hua a C HEN,Hua2M ei a Y U,Kai2Bei b(a Co llege o f Chemistry an d Chemical Enginee rin g,Xinjiang U nive rsity,U rumq i830046)(b Chengdu Institute o f O rgan ic Chemistry,Chin es e A cademy o f Sciences,Chengdu610041)Abstr act12(p2Methoxybenzyl)222(p2methoxyphenyl)2benzimidaz ole or12(p2hydroxybenzyl)222(p2hydroxyphenyl)2 benzimidazol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condensation of o2phenylenediamine with p2methoxybenzaldehyde or p2 hydroxybenzaldehyde,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IR and N M R spectra.Single crystals of12(p2 methoxybenz yl)222(p2methoxyphenyl)benzimidaz ole were obtained.The crystal belongs to orthorhombic system,space group Pna2(1)with cell parameters:a=210194(7)nm,b=115657(4)nm,c=015498(1)nm,A=90b,B= 90b,C=90b,V=117383(8)nm3,Z=4,M r=344.40,D c=11316g/cm3,L=0185c m-1,F(000)=728.Keywords benzimidaz ole,synthesis,crystal structure含苯并咪唑类衍生物能够抑制细菌和酵母菌生成,许多烷基苯并咪唑具有抗维生素B12的活性,其中一些具有抗病毒性质[1].含苯并咪唑配体的配位化学是配位化学领域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课题,含苯并咪唑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常用作为SOD活性中心的模拟物[2].近年来,此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日益成为杂环化学研究的热点[3].而文献报道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一般用邻苯二胺及其衍生物与羧酸经多步反应或添加催化剂[4,5]反应而得.本文用对甲氧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与邻苯二胺直接合成了12(对甲氧基苄基)222(对甲氧基苯基)-苯并咪唑、12(对羟基苄基)222(对羟基苯基)-苯并咪唑,方法简单,产率较高(60%以上).用DEP T13C N MR确定对羟基苯甲醛与邻苯二胺的反应产物不是双席夫碱型化合物,而是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用元素分析和I R进行了表征,并培养了12(对甲氧基苄基)222(对甲氧基苯基)-苯并咪唑的晶体,报道了其晶体结构.X E2mail:awangjd@Received August15,2003;revised and accepted February10,2004.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资助项目.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Perkin 2Elme r 2400C HN 元素分析仪;北京泰克X T 25显微熔点测定仪;Bio 2Rad F TS 240型红外光谱仪(KB r 压片);Va rian Inova 2400核磁共振仪,四甲基硅烷为内标,D MS O 2d 6为溶剂;UV 23010紫外可见光谱仪;Sie mens P4型X 射线四圆衍射仪.对甲氧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邻苯二胺及其他溶剂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1.2 两种苯并咪唑化合物的合成与1的单晶培养Scheme 120m mol 的对甲氧基苯甲醛溶于无水乙醇中,加入10mm ol 邻苯二胺,加热回流3h,冷却静置,得黄色沉淀.过滤,用乙醇洗涤,干燥,为淡黄色絮状沉淀.将滤液旋转蒸发后,用乙醇或甲醇重结晶.合并得产物1,产率为60%,熔点为127~129e .化合物1溶于丙酮、乙酸乙酯、体积比为1B 1的THF 和乙醇的混合溶剂、甲醇及乙醇,室温静置数天,瓶壁上均可得适合X 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的无色透明针状晶体.用对羟基苯甲醛代替对甲氧基苯甲醛,与邻苯二胺反应,方法同上.可得到浅黄色化合物2,产率为6713%,熔点为222~224e .1.3 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核磁分析元素分析结果:其化合物1化学式为C 22H 20N 2O 2,实测值(%):C 76144,H 5182,N 7197;理论计算值(%):C 76174,H 5181,N 8113.化合物2化学式为C 20H 16N 2O 2#C H 3C H 2OH,实测值(%):C 72138,H 5179,N 8104;理论计算值(%):C 72191,H 6112,N 7173.基本吻合.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所得主要特征峰如表1所示.核磁分析结果:1的1H NM R D :61852~71864(m,12H,苯环氢及咪唑环氢),51395(s,2H,C H 2),31857(s,3H,与苄基相连的OC H 3),31792(s,3H,与苯环相连的OC H 3).图1为2的结构式.图1 2的分子结构式Figur e 1 Molecular structure o f 2图2是2的13C N MR DEP T 谱.醛与二胺一般认为生成双Schif f 碱型化合物II ,所示双Schif f 碱型化合物II 中有5种C H,3种季C,无C H 2.而从13C NM R DEP T 谱分析得6种C H,6种季C,两种C H 2,一种C H 3.这与2所示的苯并咪唑型化合物的碳类型相吻合.其中苯环所连C H 2的13C NM R 化学位移D 471260,另外乙醇的C H 2,C H 3的13C NM R 化学位移分别为D 561232,181765(表2).这与元素分析结果相吻合.表1 化合物1和2的红外光谱吸收频率Table 1 IR absorption frequencies (cm -1)fo r co mpo unds 1and 21M C )H (Ph)M CN(Imid)M C )N(Ph)M C )O )C(PhO C H 3)M C )H(p 2Ph)M C )H(o 2Ph)3049.331479.741294.851028.4814.25737.51828834.67764.542M O )H(PhO H)M C )H (Ph)M C )H (o 2Ph)M C )H (p 2Ph)M C )N(Ph)M CN(Imid)3282.843024.37744.249835.8451265.421480.07793No.7杨红伟等: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一步法合成及表征图2 2的常规13C N MR 谱(a),H =90b 2的13C N MRD EPT 谱(b)和H =135b 2的13C N MR DEPT 谱(c)Figur e 213C N MR spectrum of 2(a),H =90b DEPT13C N MRspectrum o f 2(b)and H =135b DEPT 13C N MR spectrum of 2(c)1.4 1的晶体结构分析选取一粒0156mm @0130m m @0130m m 的化合物1单晶置于Siemens P4X 射线四圆衍射仪上,用经过石墨单色器单色化的Mo K A 射线(K =01071073nm),在2161b [H [12191b 范围内,用28个衍射点确定晶胞参数.以X 22H 扫描方式,在1165b [H [28140b 范围内,于296(2)K 的温度下共收集到独立衍射点[R (int)=010287]2404个,其中I >2R (I )的独立可观测点1028个用于结构测定和修正,确定该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a 2(1),晶胞参数:a =210194(7)nm,b =115657(4)nm,c =015498(1)nm,A =90b ,B =90b ,C =90b ,V =117383(8)nm 3,Z =4,M r =344140,D c =11316g/c m 3,L =0185cm -1,F (000)=728.全部数据经W 扫描的数据进行经验吸收校正.晶体结构由直接法解出,全部非氢原子经Fourie r 合成及差值电子密度函数修正,从差值电子密度函数并结合几何分析获得全部氢原子坐标.全部非氢原子坐标、各向异性温度因子和氢原子坐标及各向同性温度因子经最小二乘法修正至收敛.最终偏离因子R =010415,R w =010674,S =01823,($/R )ma x =01000,X =1/[s 2(F 2o )+(010210P )2+010000P ],P =(F 2o +2F 2c )/3.所有计算均在IBM 586/PC 计算机上用Sie mens S HELXTL 97程序包完成.2 晶体结构描述及讨论化合物1的部分键长和键角列于表3,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图示于图3.表2 2的13C NM R 数据Table 213C N MR spectral data for 2Carbon N o.C 21,6C 22,5C 23,4C 27C 28C 29C 210D c136.096115.734122.315142.924127.333130.802119.036Carbon No.C 211C 212C 213C 214C 215C 216Ethanol 2C H 2Ethano l 2C H 3D c159.02347.260121.033127.697111.165156.86756.23218.765表3 化合物1的部分键长(10-1nm)和键角(b )Ta ble 3 Selected bond lengths (10-1n m)and angles (b )for co mpound 1O(1))C(1) 1.374(3)O(1))C(21) 1.419(4)O(2))C(18) 1.380(4)O(2))C(22)1.418(4)N(1))C(8) 1.371(4)N(1))C(14) 1.380(3)N(1))C(7) 1.459(3)N(2))C(14) 1.319(4)N(2))C(13)1.390(4)C(4))C(7) 1.523(4)C(14))C(15) 1.471(4)C(1))O(1))C(21)118.4(3)C(18))O(2))C(22)118.8(3)C(8))N(1))C(14)106.1(3)C(8))N(1))C(7)123.9(3)C(14))N(1))C(7)129.0(3)C(14))N(2))C(13)105.0(3)C(2))C(1))O(1)114.7(3)C(6))C(1))O(1)124.9(3)C(5))C(4))C(7)122.7(3)C(3))C(4))C(7)119.7(3)N(1))C(7))C(4)113.6(3)N(1))C(8))C(9)131.2(3)N(1))C(8))C(13)106.5(3)C(12))C(13))N(2)129.8(3)C(8))C(13))N(2)120.5(4)N(2))C(14))N(1)112.6(3)N(2))C(14))C(15)109.7(3)N(1))C(14))C(15)124.7(3)C(16))C(15))C(14)118.7(3)C(20))C(15))C(14)120.1(3)794有机化学V ol.24,2004图3 化合物1的分子结构图Figur e 3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 mpo und 1从表3中看出,C(8))N(1),C(14))N(2),C(14))N(1),C (13))N(2)的键长分别为011371,011319,011380,011390nm,平均键长为011365nm,介于正常CN (011270nm)与C )N (011480nm)之间,因此可认为是咪唑环.其中C(14))N(2)键长为011319nm,比C(8))N(1),C(14))N(1)和C(13))N(2)短010052nm 以上,与咪唑环中的CN 键相符[5],而其它三个键的键长分别与咪唑环中各C )N 单键的键长吻合,化合物以苯并咪唑的形式存在.咪唑环与苯环共用的C(8))C(13)键长为011388nm,介于苯环中邻位双取代CC 键(011397(9)nm)和咪唑环中CC 键(011360(14)nm)之间.这表明在与对甲氧基苯甲醛缩合闭环反应中,原来被氨基邻位双取代的C C 键发生了变化.而C (7)与N(1)键长011459nm,表明C(7))N(1)是单键.最小二乘平面计算结果表明,咪唑环基本共面,它的最小二乘面方程为:31191x +111273y +31715z =719765,环上原子距最小二乘面的平均距离为0100046nm;与咪唑环稠合的苯环的最小二乘平面方程为:31287x +111753y +31520z =812735,原子距最小二乘面的平均距离为0100034nm;稠合苯环与咪唑环也基本在同一平面内,其双面角为217b .而苯环C(1)~C(6)的共面性较差一些,平均偏差距离为0100102nm,它与苯环C(15)~C(20)(平均偏差距离为0100036nm)和苯环C(8)~C(13)所在平面基本垂直,其二面角分别为9012b 和8213b ;另外苯环C(15)~C(20)与咪唑环的二面角为3615b .3 结果与讨论邻苯二胺与醛反应在通常情况下得到双席夫碱类产物,如水杨醛及邻香兰素与邻苯二胺的缩合[6~8].但在该文所示的情况下,产物的单晶及核磁等数据表明,实际产物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这一点与文献报道的邻苯二胺与22吡啶苯甲醛的反应结果很相似[9].这表明醛与邻苯二胺可以进一步关环得到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且收率较高,无需催化便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直接合成.醛与二胺首先加成后消去生成席夫碱,然后发生了关环反应.在常温下,延长反应时间也能得到苯并咪唑化合物,可知此产物为热力学产物,较席夫碱化合物稳定,因此反应的最终产物为苯并咪唑化合物.本文曾尝试在冰浴情况合成化合物1时,可得到油状的中间产物I ,放置数天后,油状物可变为化合物1.在溶剂甲醇中对油状物I 及化合物1进行UV 2vis 光谱进行对比测定,其吸收光谱在200~500nm 范围内油状物I 有四个吸收谱带,各个谱带的K m ax 分别为:307100,294150,248100,212100nm.而化合物1有三个吸收谱带,各个谱带的K m ax 分别为:291100,245100,212100nm.由图4可以看出油状物I 作为中间产物,可能是席夫碱化合物.其红外光谱为:M C )H (苯环):3066184c m -1;M CN :1681185cm -1;M C )O )C :1030108cm -1.化合物1的咪唑环上的C N 的波数为1479174cm -1,较油状物I C N 红移了202111c m -1.这可能是由于咪唑环上的CN 是介于CN 和C )N 的一种键,因此它较正常CN 有所红移.图4 化合物I 与1的紫外可见光谱图Figur e 4 UV 2vis spectra for co mpounds I and 1References1Ciardell, F.;Tsuchida, E.;W hrle, D.Mac r o molecule 2Metal Co mplexes ,Translated by Zhang,Z .2Q.;Z hang,J.2X.,Peking Universi ty Press,Beijing,1999(in Chinese).(Ciardell,F.;Tsuchida, E.;W hrle, D.,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张志奇,张举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2Valentine,J.S.;Mo ta de Freitas,D.J c.1985,62,990.3Liu,F.2M.;Lu,W.2J.;Zhang,Z .2F.;W ang, B.2L.;Liu,Y.2T.Chem.J.Chin.U n iv.1999,20(8),1242(in Chinese).(刘方明,鲁文杰,张正方,王宝雷,刘育亭,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8),1242.)795No.7杨红伟等: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一步法合成及表征4Huang,K.2T.;Sun,C.2M.Bioo rg.Me d.Chem.Lett.2002, 12,1001.5Wang,L.2G.;W ang,Z.2Y.;Liu,S.2G.Chem.Res.A ppl.2001,13(3),293(in Chinese).(王立格,王卓渊,刘生桂,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13(3), 293.)6Chen, D.;Martell,A.E.I no rg.Chem.1987,26,1026.7Wang,H.;Li,S.2L.;Li u, D.2X.;Cui,X.2G.;Li,X.2Y.Acta Chim.Sinica1994,52,676(in Chinese).(王红,李淑兰,刘德信,崔学桂,李晓燕,杨兆荷,化学学报,1994,52,676.)8Xie,M.2H.;Hao,X.2S.;Ma,H.2Z.Chin.Rare Earths 2001,22(1),62(in Chinese).(谢美华,郝学士,马怀柱,稀土,2001,22(1),62.)9KnÊdler,A.;H bler,K.;Sixt,T.;K aim,W.Inorg.Chem.Commun.2000,3,182.(Y0308154PA N, B.F.;LIN G,J.)796有机化学V ol.24,2004One2Step Synthesis and Char acter istics o f Ben2zimida zole Der ivativesY AN G,Hong2Wei;Y UE,Fan;FEN G,Shun; W AN G,Ji2De X;LIU,Ai2Hua;CHEN,Hua2Mei;Y U,Kai2Bei.Chem.2004,24(7),792Product from aldehyde and diamine was co nsidered as bis2schiff base. Ho w ever,12(p2methox ybenzy l)222 (p2methox yphenyl)benzi midazole or12(p2metho xybenz yl)222(p2hy2 dro xy phenyl)benzimidazo le w as syn thesized directly by o2p henyl2 enediamine condensed w ith p2 metho xybenzaldehyde o r p2hy dro2 xy benzaldehy de.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12[22(2,42 Dichlor ophenoxyl)acetyl]252amino21H2pyra2 zole DerivativesW AN G,Hong2Qing;LIU,Hui;LIU,Zhao2Jie X .Chem.2004,24(7),797A series of new12[22(2,42dichlo ropheno xyl)acetyl]252amino21H2pyrazole deri vative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2,42dichlorophenox ylacetyl chlo ride wi th52 amino21H2pyrazole.The structures of all new co mpounds w ere co nfirmed by elemental analy2 ses,1H N MR,IR and MS spectroscopies.The results of preliminary bioassay indicate that the target co mpo unds po ssess hig h herbicidal activi ty against the ro ot of rape and barnyard grass.Synthesis of N2(Pyrr ole222car bonyl)2amino Acid Methyl Ester sZE NG,Xiang2Chao;X U,Shi2Hai;LI,Yi2Q un; SHI,Wen2Bing;DEN G,Qin2Ying X.Chem.2004,24(7),802A series o f N2(pyrrole222carbonyl)2amino acid methyl esters w ere synthesized by acylation o f amino acid methyl es ters wi th22(trichloroacetyl)pyrroles,w itho ut using pyrrole222carbonyl chlo ride as acylating agent,at ro om temperature in8013%~9516%yields.A nd the struc2 tures of products w ere determined by1H N MR,IR,MS and elemental analyses.Sesquiter penes fr om Caraga na IntermediaSU N,Z hi2Hua;Z HAN G,Su;SHI,Jiao; HU,Chang2Qi X.Chem.2004,24(7),806T wo novel sesquiterpenoids,eudes m24(15)2ene21B,8A2diol(1)and trans2octahydroin2dane27B2isopropyl242methylene29B2methyl21B2o l(2),fo ur kno wn compounds,allo aro2madendrane23A,9A2diol(3),(+)23A,9B2 aro maden2dranediol(4),(+)2spathulenol(5)and(+)2lariciresinol(6),were isolated fro m an aerial part o f Car agana in terme dia.(+)210A2B romo spathulenol(7)was prepared fro m co mpo pounds1,2,3,4,5and7show ed anti2py riculariao ryzae P22b ac2 tivi ty with MIC value of38,10,25,18,9and35L g/mL,respectively.The structures o f these compounds w ere determined by spectral data including1D,2D N MR,IR spectra and pound4w as co nfirmed by X2ray crys tallog raphic analy sis.24(7)Chinese Jou r nal o f O rga n ic Chemistry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