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体香蕉是一个物种吗
遗传学试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1、DNA的碱基成分是A 、G、C、T,而RNA的碱基成分是这四种碱基中的(),其余同DNA。
1.A换为U2.G换为U3.T换为U4.C换为U2、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决定种子饱满和皱缩性状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饱满性状的基因为显性。
纯合体饱满种子与皱缩种子进行杂交,所产生的子代的表现是:( )1.1/2饱满种子和1/2皱缩种子2.只产生饱满种子3.只产生皱缩种子4.3/4皱缩和1/4饱满3、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1.近亲结婚的后代必患遗传病2.近亲结婚是社会道德所不允许的3.近亲结婚的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会增加4.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4、孟德尔观察出,亲代个体所表现的一些性状在F1代个体中消失了,在F2代个体中又重新表现出来。
他所得出的结论是:( )1.只有显性因子才能在F2代中表现2.在F1代中,显性因子掩盖了隐性因子的表达3.只有在亲代中才能观察到隐性因子的表达4.在连续的育种实验中,隐性因子的基因型被丢失了5、一对基因杂合体自交n代,则纯合体在群体中的比例为()。
1.1-(1/2n )2.(1/2 )n3.1/2n4.1-(1/2)n6、金丝雀的黄棕色羽毛由性连锁隐性基因a控制,绿色羽毛由基因A控制,下列交配中,哪一种组合会产生所有的雄雀都是绿色,雌雀都是黄棕色的结果?()1.黄棕色(♀)X杂合绿色(♂)2.绿色(♀)X杂合绿色(♂)3.绿色(♀)X黄棕色(♂)4.黄棕色(♀)X黄棕色(♂)7、大肠杆菌A菌株(met-bio-thr+leu+)和B菌株(met+bio+thr-leu-)在U型管实验培养后出现了野生型(met+bio+thr+leu+),证明了这种野生型的出现最可能属于()1.接合2.转化3.性导4.基因突变8、利用γ射线可以诱导基因突变,该种诱变属于:()1.电离辐射2.非电离辐射3.化学诱变4.内照射9、在植物质核型雄性不育中的孢子体不育类型中,当基因型为Rr时,产生的花粉表现():1.全不育2.一半可育3.全可育4.穗上分离10、通过种间杂交,创制出新的物种,这在进化类型上属于()1.继承式2.渐变式3.分化式4.爆发式11、物种的划分标准是:()1.表型差异较大2.基因型差异多3.地理距离较远4.相互生殖隔离12、基因频率是指()1.某一个基因的数量2.某一等位基因的数量3.某一基因在所有基因中所占的比例4.某一等位基因占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13、很多栽培绿叶蔬菜品种是多倍体,原因是( )1.多倍体植物需肥较少2.多倍体植物发育较慢3.多倍体植物结实多4.多倍体植物器官有增大趋势14、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各项,其中错误的是( )1.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得到三倍体2.二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得到二倍体3.三倍体和三倍体杂交得到三倍体4.二倍体和六倍体得到四倍体15、染色体后期I可能出现“桥”的结构变异是()。
遗传学题海整理

遗传学试题整理一、名词解释(20分)(1)转录:以DNA为模板拷贝信使RNA(mRNA)的过程。
(2)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3)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亲本的杂交。
(4)回交:是指F1与亲本之一的杂交。
(5)重组率: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比率。
(6)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7)Hfr细胞:细菌的染色体整合有F因子的细菌。
(8)内含子:在成熟的mRNA上未表现出来的DNA区段。
(9)三体:在二倍体的染色体基础上,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变为三条,即2n+1的个体。
(10)端粒:是指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对染色体起封口作用,使DNA序列终止,是染色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1)微效多基因:数目较多,效果较微小的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
(12)基因组:是指一个物种配子中的整套染色体。
(13)F因子:在结合过程中间充当至育因子的一段双链DNA序列。
(14)同源染色体:是指一对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的,控制统一性状的,大小和外观均相似,分裂期间配成一对的染色体。
(15)连锁: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对性状,有联系的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的现象。
(16)相对性状:是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两个不同个体间所变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17)染色体:遗传物质或基因载体,它是一条经螺旋化压缩包裹在蛋白质基质的DNA 分子。
(18)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基因座上,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19)基因工程: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生物技术,对基因进行操纵,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的目的。
其目的是将目的基因引入宿主细胞,并在宿主细胞中整合、表达和传代,从而创造出新型的生物。
(20)核外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或规律。
(21)植物的双受精:1个精核与卵细胞结合为合子,发育成胚(2n),同时另1个精核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三倍体胚乳(3n)的过程。
(22)胚乳直感:植物在胚乳(3n)的性状上由于受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某些性状的现象。
香蕉没有种子

香蕉没有种子香蕉是三倍体植物,不能生成种子。
不经传粉或其它刺激而形成无籽果实的现象,称为天然单性结实,如葡萄、香蕉、柿子、无花果、无核蜜桔等常形成无籽果实。
这些植物的祖先本来不是单性结实的。
由于在长期的自然条件下,个别植株或枝条发生突变,形成无籽果实,以后人们就用营养繁殖方法把它保存下来,形成无核品种。
形成天然单性结实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花粉败育,另一方面是子房内含有较高的生长素,并在开花前就已开始积累,使子房不经受精而膨大。
据测定无核柑桔品种子房内生长素含量比有核品种的高。
我们吃的是他的果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果肉香蕉的种子——香蕉的果肉里藏有一颗颗像芝麻般的小黑点,大家都以为那是种子,其实那只是种子的皮而已,真正的种子哪里去了呢?事实上,香蕉本来有种子,但是经过人工不断的改良,使雌花无法受孕结子,只在果肉内留下一颗颗的种子皮,但是野生香蕉的果实内仍可发现颗粒状的种子。
香蕉采用无性繁殖,种苗有吸芽苗和组培苗。
①吸芽苗有褛衣芽(立冬前抽生的吸芽,披鳞剑叶,过冬后部分鳞叶枯死如褛衣,故名)、红笋(春暖后抽生的吸芽,叶鞘红色,故名)和隔山飞(由收获后较久的旧蕉头抽出的吸芽,又称水芽)3种,以褛衣芽苗为优。
②组培苗生长整齐,以叶龄6~10片叶时种植为宜。
组培苗易产生变异,生长较弱,抗逆性差,生长初期应精心管理香蕉主要是用吸芽或地下茎来繁殖。
一、吸芽繁殖香蕉的吸芽根据其性状和来源分为剑芽(剑叶吸芽)和大叶芽(大叶吸芽)。
剑芽可选留作母株,也可作种苗。
剑芽因抽生时期不同又分为红笋和褛衣芽,现分述如下:(一)红笋红笋基部粗壮,上部尖细,叶细小,因其色泽嫩红而得名。
全芽形似竹笋(初出时),它是2月后气温回暖才长出地面的芽,可留作下代母株。
如需移植作种苗,一般需在苗高40cm以上。
定植后先出叶,后长根。
(二)褛衣芽叶片狭窄,细小如剑状。
因其叶片在上一年抽出,越冬而枯萎,但仍被挂在假茎上,因而得名。
褛衣芽生长后期因气温较低,地上部生长慢,地下部的养分积累较多,形成下大上小的形状,根系多。
踩到香蕉皮为啥容易滑倒?

踩到香蕉皮为啥容易滑倒?踩到香蕉皮然后摔个狗吃屎几乎是搞笑剧里最常见的恶作剧桥段,外国曾经有一个不靠谱的调查问大家会把吃完的香蕉皮怎么处理,结果有一大半的人都说会想扔到别人的脚底下,那么踩到香蕉皮真的很容易摔倒么?答案是:不一定,要看你穿的什么鞋,踩到的是香蕉皮的哪一面,以及香蕉皮的新鲜程度。
在细说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看看香蕉皮的结构,按植物学的定义,香蕉皮属于果皮,包裹着果肉(植物学上叫种皮)和种子,现代香蕉都是杂交之后的三倍体产物,种子发育不良甚至不发育,但果皮依旧存在。
在显微镜下看,香蕉皮是由无数层的细胞堆积而成的,这些细胞充满水分,从里到外愈发的致密,最外层还会有类似蜡质的物质分泌以阻止细菌入侵。
而踩到香蕉皮会滑倒,正和这些细胞有关,当人们踩到香蕉皮后,在人体压力的作用下,无数层的细胞破裂,水分大量溢出,减小了人和香蕉皮、香蕉皮和地面的摩擦力,也就增加了人滑倒的风险,但有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摔倒。
喜欢研究各种怪问题的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统计,假如香蕉皮是新鲜的,那么人踩到之后摔倒的几率并不大,这是因为虽然压力会让细胞破裂,释放出水分,但在水分多到可以把摩擦力减小到可以摔倒的程度之前,我们的脚就已经离开香蕉皮了。
可是,如果香蕉皮不新鲜,摔倒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此时香蕉皮因为腐烂作用,已经释放出了足够的水分,而且它本身也已经变得黏糊糊的了,很容易填满鞋底起防滑作用的沟壑,踩上去就会及其容易摔倒。
在“踩到香蕉皮会摔倒”这个说法里,除了香蕉本身的问题外,媒体的推动也不容小视,因为很多广为流传的搞笑视频都用过这个桥段,慢慢的大家也就都接受了“踩到香蕉皮会摔倒”这个说法了。
当然,即使踩到香蕉皮不一定会摔倒,科学家们也还是不建议把香蕉皮扔的满大街都是,影响市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香蕉皮极易滋生细菌。
虽然香蕉皮有一层蜡状物质阻止细菌入侵,但剥开的香蕉皮内侧没有保护层,而且构成香蕉皮的细胞不能坚持很长时间,很容易被细菌侵蚀。
同源异源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常见于高等植物中,由于染色体组来源不同,可分为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这是物种形成的另一种方式,是一种只经过一二代就能产生新物种的方式。
由于多倍体生物一旦形成,它和原来的物种就发生生殖隔离,因而它成了新种,所以这种方式被称为爆发式的。
多倍体在动物界极少发生,在植物界却相当普遍。
很多植物种都是通过多倍体途径而产生的。
约330‰的物种是多倍体。
被子植物中约有40%以上是多倍体。
小麦、燕麦、棉花、烟草、甘蔗、香蕉、苹果、梨、水仙等都是多倍性的。
香蕉、某些马铃薯品种是三倍体的。
一般马铃薯是四倍体。
蕨类植物也有很多是多倍,裸子植物较少多倍,但有名的巨杉则为多倍。
多倍体的形成有2种方式,一种是本身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而使染色体复制之后,细胞不随之分裂,结果细胞中染色体成倍增加,从而形成同源多倍体;另一种是由不同物种杂交产生的多倍体,称为异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是比较少见的。
20世纪初,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夜来香)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24个(2n)变成了48个(4n),成了四倍体植物。
这个四倍体植物与原来的二倍体植物杂交所产生的三倍体植物是不育的(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配对)。
因此这个四倍体植物便是一个新种。
通过实验,可以人为地培育出同源多倍体植株,例如,西瓜是二倍体,具有11对(22条)染色体(2n=22)。
在西瓜幼苗时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生长尖,破坏分裂细胞的纺锤体,使细胞内染色体增加了一倍,因而得到具有四倍染色体(4n)的西瓜植株。
四倍体西瓜可以结实,产生种子,可以培育成四倍体西瓜品系。
四倍体西瓜如果接受二倍体西瓜的花粉,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
由于这种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配对,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不能正常结子,所以三倍体西瓜果实内没有正常的种子。
市场上出售的无子西瓜就是这种三倍体西瓜。
异源多倍体的例子比较多。
十万个为什么:香蕉里看不到种子

十万个为什么:香蕉里看不到种子
导读:本文十万个为什么:香蕉里看不到种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介绍:小朋友,你喜欢吃香蕉吗?甜甜糯糯的香蕉相信都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可是奇怪的是,小朋友你有没有发现,香蕉跟其他水果不一样,它的果实里面根本看不到种子,既然没有种子,那香蕉是怎么繁殖的呢?
原来啊,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吃的香蕉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培育后改良过来的。
原来野生的香蕉也有一粒粒很硬的种子,吃的时候很不方便,后来在人工栽培、选择下,野蕉逐渐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时间久了,它们就改变了结硬种子的本性,逐渐地形成了三倍体,而三倍体植物是没有种子的。
严格说来,平时吃的香蕉里也并不是没有种子,我们吃香蕉时,果肉里面可以看到一排排褐色的小点,这就是种子。
只是它没有得到充分发育而退化成这个样子罢了。
三倍体的香蕉没有种子,怎样繁殖呢?一般用地下的根蘖幼芽来繁殖,这就用不到种子了。
染色体变异课件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1)

多 倍体 育种
染色 体变
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 发的种子或幼苗
果实大,营养丰 富
发育延 迟,结 实率低
三倍体 无子西
瓜
基因 工程 育种
基因 重组
DNA重组技术 将目的基因导入 受体细胞,培育
新品种
定向的地改造生 物的遗传性状, 克服远缘杂交不
亲和的障碍
技术复 杂
产胰岛 素的大 肠杆菌 、抗虫
棉
归纳总结:
➢操作最简便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最快速的育种方法——单倍体育种 ➢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 ➢能得到营养更丰富个体的育种方法——多倍体育种 ➢能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状的育种方法——基因工程
3个;2条
2个;4条
1个;4条
4个;3条
4个;2条
1个;4条
2个;2条
二 倍 体 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 在自然界中,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记作2N。
♀
♂
果蝇体细胞
2N=8
野生马铃薯
2N=24
人类
2N=46
玉米
2N=20
二倍体与多倍体
二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三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四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卵细胞
受精卵
n=16
2n=32
蜂王 2n=32
雄蜂 n=16
蜂王(雌性) 工蜂(雌性)
单倍体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
成因: 由配子(如卵细胞、花粉等)直接发育而成。 特点: 枝叶茎杆弱小,一般高度不育。
1.一倍体(体细胞中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 2.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 3.基因型为AAabbb的个体一定为三倍体。 ×
香蕉到底算不算是一个物种

香蕉到底算不算是一个物种“香蕉属于芭蕉科,芭蕉属。
食用香蕉分为香蕉类型、大芭蕉类型和粉蕉类型。
现在香蕉的栽培种起源于尖叶蕉和长梗蕉,是由这两个原始种通过杂交后进化而成的。
香蕉的染色体基数为11,如果把尖叶蕉基因组称为A、长梗蕉基因组称为B,一般A基因产量较高、风味较佳,而B基因抗逆性较好,如抗寒性、抗旱性、抗涝性等。
香蕉的基因型可分为二倍体的AA、AB、BB,染色体22个;三倍体的AA A、AAB、ABB、BBB,染色体33个和四倍体的A AAA、AAAB、AABB、ABBB和B B BB,染色体44个。
四倍体香蕉主要是由二倍体经人工培育而成的品种。
二倍体香蕉产量较低。
在生产上的栽培品种主要为三倍体香蕉。
在三倍体香蕉中,AAA和部份的AAB 风味较好,多以鲜食为主,而BBB、ABB和部份的AAB风味较差,多以煮食为主。
日常食用香蕉的一般为A A A。
由于三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配对发生紊乱,极少有正常配子产生,更少有正常合子形成,因而无子。
但野香蕉一般为二倍体或四倍体,减数分裂可正常进化,能产生正常种子并以种子繁殖(如在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可亲自自野外采集观察)。
”(以上引用自《2006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试卷题解》,参考过各种资料。
)由上文可知三倍体香蕉只是香蕉的一部份,或称一类品种。
可不准确的类比于苹果中的“富士”。
虽可自然产生,但仍不能称为物种。
顺便说一句:这和骡的情况有些类似,但也有“本质”差异。
骡为驴、马两物种的后代,因染色体配对紊乱而不能,准确点说是基本不能产生后代,更没什么可能产生可育后代,即自身无法维持其“种群”。
不符合一般的物种定义,不被视为物种。
而三倍体香蕉,自然形成者当视为香蕉这个物种中的一部份,所以不能单独称为物种;人工培育者,个人认为已非“自然”产物,不适合讨论是否为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倍体香蕉是一个物种吗?四倍体与八倍体之间有生殖隔离吗?
将某种植物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变
B.由⑤×⑥过程形成的⑧的植株培育出新物种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由⑦到⑨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B
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变式,即高中教材上所说的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另一种是爆发式,即由于多倍体生物一旦形成,和原来的物种就发生生殖隔离,因而成为新物种。
比如教材上提到的二倍体西瓜加倍成四倍体西瓜,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不育,所以四倍体西瓜是新物种;三倍体西瓜由于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后代,所以不是一个新物种。
有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1、三倍体西瓜不是新物种,那么三倍体香蕉是一个物种么?2、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不育,那么如果四倍体西瓜加倍成八倍体,两者杂交成六倍体为偶数倍体应该可育,那么四倍体与八倍体之间有生殖隔离吗?八倍体是一个新物种吗?
1.三倍体香蕉是一个物种吗?
从教材上的概念来看: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人教版必修2 P119页)香蕉是三倍体在自然状态无法相互交配,只能靠无性生殖,不符合物种的概念。
但是,有没有想到其实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的生物很多,比如多数原核生物都是靠无性生殖产生后代,难道它们都不是物种吗?所以我们教材上物种的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
美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E.迈尔认为: “生物学物种概念的根据是种群的生殖隔离。
因此这一概念不能用于放弃了两性繁殖的动物和植物。
就这些生物来说,一般生物学意义的种群并不存在。
在无性繁殖的物种中每个个体和每个克隆都有生殖隔离着的。
因此将其中每个个体或克隆称为单独的物种将是十分荒谬的。
”
因此,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这个物种概念并不涉及营无性繁殖的生物。
E.迈尔认为物种不单是以生殖隔离为特征而且它还以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为第二特征,此第二特征通常可应用于无性繁殖生物。
因此,香蕉是一个营无性生殖的物种。
2.四倍体与八倍体之间有生殖隔离吗?
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本身由于某种未知原因而使染色体复制之后,细胞不随之分裂,结果细胞中染色体成倍增加,从而形成同源多倍体。
如教材中提到的四倍体西瓜;另一种是由不同物种杂交产生的多倍体,称为异源多倍体。
比如普通小麦。
一粒小麦和山羊草杂交,两种配子中染色体混合后无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育。
由于未知原因杂交后代染色体加倍,形成异源四倍体,称二粒小麦。
二粒小麦又与另一种山羊草杂交,形成不育的异源三倍体,再经染色体加倍成异源六倍体,即现在的小麦。
所以小麦虽为六倍体,但细胞中的染色体不是六个、六个相同,而是成对相同。
用六倍体的小麦与二倍体的黑麦杂交可得到四倍体,虽为偶数倍数,但是显然该四倍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显然是不育的。
而若由该四倍体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八倍体小黑麦与四倍体的二粒小麦杂交形成的六倍体中将有两个染色体组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也不会可育。
所以异源的四倍体与八倍体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如果让同源的四倍体与八倍体经行杂交结果会怎样呢?其实自然界中同源多倍体可育
性较低。
比如自然界中的同源四倍体大多通过无性生殖繁殖后代。
而且染色体倍数越高可育性越低。
为什么呢?原来同源多倍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由于同源染色体不止一对,所以会出现三个同源染色体联会在一起(三价体)、四个同源染色体(四价体)甚至更多联会在一起的现象,从而形成不正常的配子。
很显然染色体倍数越多,形成正常配子就越困难。
因此,同源四倍体即使通过染色体加倍成八倍体,该八倍体也是高度不育的。
如此说来同源四倍体也就不能与八倍体形成可育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