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合集下载

《内经》经脉别论篇

《内经》经脉别论篇

【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翻译】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原文】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

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麽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原文】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话⽂素问|黄帝内经原⽂+⽩话⽂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四卷 81篇摄⽣,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运⽓,四诊合参。

卷⼀,上古天真论篇第⼀,【本章要点】1.说明养⽣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2.具体指出养⽣的⽅法:精神上的修养;饮⾷起居的调节;环境⽓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3.⼈⽣的⽣、长、衰、⽼过程,以及⽣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的盛衰。

4.举出四种养⽣者的不同养⽣⽅法和结果,来启⽰⼈们注意养⽣祛病延年。

四⽓调神⼤论篇第⼆,【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年四季中适应⽓候变化的摄⽣法则。

⽽适应⽓候变化,是养⽣⽅法中的重要关键。

2.指出了违反四时⽓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的因素,从⽽进⼀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1.⼈的⽣命活动与⾃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思想。

2.指出⼈⾝阳⽓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受伤引起的病变。

3.指出⼈⾝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4.指出四时⽓候和饮⾷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致病。

⾦匮真⾔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2.从⼀⽇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

3.从四时阴阳五⾏为中⼼来演绎、讨论⼈体脏腑功能和⾃然界⽓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不能揭⽰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内经》原文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黄帝问⽈:⼈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凡⼈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则喘出于肾,淫⽓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伤⼼。

渡⽔跌仆,喘出于肾与⾻。

当是之时,勇者⽓⾏则已,怯者则着⽽为病也。

故⽈:诊病之道,观⼈勇怯、⾻⾁、⽪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黄帝问道:⼈居住的环境、活动程度、勇敢和胆怯各不相同,经脉⽓⾎也会随之变化吗?岐伯回答说:⼈的恐惧、激愤、疲劳、活动、安静等状态,都会影响经脉⽓⾎,并使其发⽣变化。

所以,夜晚远⾏疲劳就会使肾⽓受到扰动,使之不能内藏⽽外泄,则⽓喘出于肾,如果肾⽓外泄逆乱严重,就会侵袭肺脏。

因坠堕⽽受到惊吓,就会扰动肝⽓,则⽓喘出于肝,如果肝⽓逆乱严重,还会伤害脾脏。

由惊恐⽽引起的⽓喘,是因为惊恐使得神⽓逆乱⽽扰动了肺⽓,如果扰乱严重还会损伤⼼脏。

由涉⽔或跌仆⽽引起的⽓喘,是因为跌仆损伤了⾻,肾主⾻,⽔湿之⽓与肾相通,肾和⾻都受到扰动⽽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体强壮勇猛的⼈,因为平时⽓⾎通畅,所以不会出现什么病变;⽽⾝体虚弱胆⼩的⼈,因为平时⽓⾎运⾏就不够通畅,所以此后就会更阻滞不通,进⽽引发病变。

所以说:诊察之法,就是观察病⼈的勇怯、⾻骼、肌⾁、⽪肤的状态,从⽽掌握病情,这就是诊病的原则。

故饮⾷饱甚,汗出于胃。

惊⽽夺精,汗出于⼼。

持重远⾏,汗出于肾。

疾⾛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病起于过⽤,此为常也。

⾷⽓⼊胃,散精于肝,淫⽓于筋。

⾷⽓⼊胃,浊⽓归⼼,淫精于脉。

脉⽓流经,经⽓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

⽑脉合精,⾏⽓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成⼨,以决死⽣。

饮⾷过饱,会造成胃部津液外泄⽽出汗。

遭受惊吓,精神散乱,会使⼼⽓受损,⼼液外泄⽽出汗。

负重远⾏,会损伤⾻,⽽肾主⾻,因此会使肾脏津液外泄⽽出汗。

快跑⽽惊恐时,由于快跑伤筋,惊恐伤魂,⽽肝主筋和魂,因此会使肝⽓受损,导致津液外泄⽽出汗。

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张哲,陈智慧

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张哲,陈智慧

131第17卷 第7期 2015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7 Jul .,2015现代研究中认为中医脾相关的西医组织器官主要是消化系统。

另外,大脑皮质、肾上腺皮质、 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前叶、免疫器官也与中医脾有密切关系[1]。

中医理论中脾归属五脏,又称其为“后天之本”,因此,脾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脏器层面。

中医脾脏象理论内涵丰富、有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众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脾的论述的整理与领悟,认识《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之脾。

通过对脾在阴阳五行、脏腑归属、病症治疗、养生调护方面的理论阐释,为进一步研究脾脏象理论提供古文献基础。

1脾的阴阳属性《黄帝内经》中对脾的阴阳属性可以从实体和功能两个层面理解。

1.1 脾的阴属性《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言人身之脏腑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这里是从脾所属脏腑的角度来看,脾为脏,属阴。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具有相对性,在人身体位上来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因而从脾所处位置而言,言脾为阴中之至阴,是从实体层面表达了脾的阴属性[2-3]。

1.2 脾的阳属性《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记述了脾对精气具有“行”和“散”的作用,这些作用体现了脾阳的功能,因此在这个层面又在功能层面表达了脾的阳属性[2-3]。

对于脾之阴阳属性的认识,早就有学者认为“体阴而用阳”非独肝也,五脏皆有“阴体”“阳用”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1,张哲2,陈智慧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中医之脾与现代医学中所论述的脾器官有所不同,其在疾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均有着不同的意义。

脾虚的症状 哪种表现说明你脾虚

脾虚的症状 哪种表现说明你脾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脾虚的症状哪种表现说明你脾虚
导语:脾虚,是指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那么生说中哪种症状表明你已经是脾虚患者了呢?接下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哪些表现说明你脾虚吧。

脾虚,是指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那么生说中哪种症状表明你已经是脾虚患者了呢?接下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哪些表现说明你脾虚吧。

为什么脾虚的人饭后易困呢
这还得从脾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讲起。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中有这样的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

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送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康运行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精力充沛等。

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脾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机体调动更多的气血完成这项工作。

当饭后脾的工作量骤然增加,脾系统就需要更多的气血来帮助脾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这必然导致身体的其他脏器血气供应减少。

当大脑气血供应减少,就会出现困倦的症状,脾虚者轻的会出现饭后易困的症状,但自己尚能控制不去睡觉;脾虚重的人,饭后必须睡觉,要不然都无法继续工作;更有甚者刚刚开始吃饭就困倦得无法控制。

像这种情况,患者通过针灸调理之后,饭后易困的症状都会逐渐缓解直至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原文【 XJ】经脉别论,啥意思?可理解为:“经络+寸口脉的特别论述”。

精读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经脉为什么要特别论述呢?因为我们找中医切脉时,每时每刻都不会一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是环境,就是我们每次切脉时的环境不同,高兴、悲痛、烦躁、安静、抑郁,对我们的脉都会有影响,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们此时因生气、风寒,造成了我们某处的经络堵了,此时的脉也不同。

中医是研究活人的,而西医是研究死人的,所以,每个活人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死人差异就很少,这就是经脉别论所要阐述的重点。

【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足乔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

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阳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点评】此段主要说明的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情志和四季的变化,都会导致人体对淫气病邪的抵御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①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恚:[huì],恨,怒:~恨。

~怒。

~望。

~愤。

怒~。

②淫气病肺淫气:中医谓妄行之气。

《素问·痹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 王冰注:“淫气谓气之妄行者。

”③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当是之时:当这个时候(特指人体受到淫气侵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已,是止的意思。

指正气强大之人面对淫气侵扰不惧,可使得病气侵扰停止。

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指正气不足之人,则会导致淫气滞留而发病。

总之,在疾病发生理论中,勇与怯是重要的内在依据。

凡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病症充满恐惧、忧虑心理,常常能加速病情的恶化;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常常能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因而,人如果患有了疾病,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思想,要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治疗。

④生病起于过用:人生病是因为对身体的过度使用。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脉搏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脉搏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脾脏。

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出于肾和骨。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

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点评】此段重点说明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强调“饮入于胃”的食物,要经常的调节,以达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目的。

①淫气于筋:淫,在这里的用法与前文不同,这里当“渐浸,浸渍:浸~”之意用。

这里指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和肝脏的分解,将精微物质渐浸到筋上。

②浊气归心:关于此句,史上有争议,有人觉得心主神明,浊气不可能归心,因而,应是浊气归脾,而脾将精微物质分散于脉上。

考《灵枢·阴阳清浊篇》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又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又曰∶“阴清而阳浊。

”又曰∶“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夫腑为阳,脏为阴,既曰“诸阴皆清”,则心之受清可知;既曰“足太阴独受其浊”,则浊气归脾之外,更无一脏再受其浊。

可知是浊气归脾。

③肺朝百脉:肺在十二官中属相傅之官,主气、主治节。

肺的丞相职位决定了它有全方位的管理职能,它是心君主之官意志的贯彻者、执行者和体现者,因此,它不光可以管理自己的事情--肺气,它还可以在心的授权下代替心管理心所主的血脉。

肺朝百脉的本义有二个方面,其一,肺的功能,通过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发生作用,肺的功能好坏,通过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表现;其二,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其功能作用的好坏,最终表现在肺。

丞相、总理对国家管理得好与不好,看看这个国家的各级官吏干得如何就知道,相反的,要想知道这个国家的各级官吏做得如何,看看总理、丞相的水平就行。

肺朝百脉,不光是中医的一个理论论述,在临床实践中,它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④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权衡,即平衡。

指精气化为气血入于脉,其输布保持平衡协调。

气口:气口,即寸口。

指手腕桡动脉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因其长1.9寸,故曰“气口成寸”。

⑤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精:指食物经人体各脏器分解以后形成的津液。

如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

五经:指心肝脾肺肾之经。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⑦揆度以为常也揆度:(kuí duó):揣度,估量。

此句之意,要根据环境和人体的变化,来经常调节“饮入于胃”的食物。

【整段翻译】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

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

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

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

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

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原文】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足乔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

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阳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点评】①取之下俞:此段文字中,多次有“取之下俞”,那什么是“下俞”呢?我们知道,人体有12俞穴,基本都是在四肢部位,而下俞则多是在腿和脚。

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是:肺 -- 太渊;大肠 -- 三间;心包 -- 大陵;三焦 -- 中渚(音“煮”);心 -- 神门;小肠 -- 后溪脾 -- 太白;胃 -- 陷谷;肝 -- 太冲;胆 -- 足临泣;肾 -- 太溪;膀胱 -- 束骨--此六个就是下俞穴。

②足乔前卒大乔,是指阳跷脉。

卒大,卒cù,突然之意。

③一阳独啸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阳盛耳鸣,故曰一阳独啸也。

肾主于耳,肾脉,少阴也,阳盛耳鸣,即知少阴厥逆,阳盛于上,阴气归下,宜泻阳补阴经之脉也。

④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厥气:上逆之气,逆乱之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

”厥气留薄:《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合药,治在下俞”。

“薄”为“抟[tuán]”之讹,“留抟”言厥气留止聚结。

白汗:证名。

邪受于里,表虚汗出。

出《素问·经脉别论》。

《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里则表虚汗出,故曰白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