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背景介绍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4388798.html, XJ】《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可以说,如果想涉足中医、养生这个行业,不读原文的《黄帝内经》,就等于盲人摸象,抓不住纲领和重点。

别有病网站建站三年多了,转载了多人解读的《黄帝内经》,有文字的,有音频的,有视频的,但是,就是没有本站自己的。因此,从本期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对《黄帝内经》做一次精读。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

所谓精读,就是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意思。由于《黄帝内经》成书较早,如果想正确理解每个字的含意,对于当今人来说确实很困难,因此我们也是力求做到准确。由于《黄帝内经》内容繁杂,涉猎的方面非常多,虽然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过批注和翻译,但尚发现精确到每一个字的。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难免会有错误之处,还希望广大网友指正,大家共同提高。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

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缘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本篇是《素问》之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有网友可能会问了,什么是“素问”啊?哈,其实很简单,就是朴素的提问。换言之,就是黄帝向他的老师岐伯提的非常普通的问题,也就是有关人类长寿的问题,你说是不是很朴素呢?

那“上古天真论”怎么理解呢?上古是个时代,也就是岐伯在对话里提到的那个皆度百岁的时代。而天真指什么呢?我们常说小孩子天真烂漫,说明小孩子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无论是语言和行为都很纯真。因此,上古天真论讨论的问题,就是很朴素,很纯真的问题。

本文解读架构,第一页,是本次要解读的背景或原文,以后按原文的每个自然段进行分页,每页都有原文、点评和整段翻译部分,文章最后,还有本次的总结。其中点评里,都有本人结合现实而独具特色的点评,希望大家喜欢。

按每周发一篇的速度,如果把《黄帝内经》完全解读完,估计要三、四年的时间。哈......不过,这也刚好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咱们静下心慢慢来吧。我相信,如果广大网友与我一起研读完《黄帝内经》,您的水平可非同寻常了。好了,我们一起开始吧!

■原文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昔在黄帝......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点评】黄帝内经,开篇第一句就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一段话网友们猛一看,大体都能明白什么意思,但如果逐字琢磨,又有很多不解之处。

1、昔在:“昔在”是什么意思呢?你上网搜索,昔在,还真没这个词,并且网上也没有太合理的解释。我个人的理解为“从前”。就像我们老爱讲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因而,在这里,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从前。

2、神灵:神代表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显得神采奕奕,这个神来自于哪?对,来自于眼睛。活人与死人的区别在哪?对,活人是睁着眼的,而死人是闭着眼的。中医望诊望的是什么呢?望的其实就是眼睛,因为一个眼,把人的心、肝、脾、肺、肾的五脏信息全揭示了。

灵:这个字是由“彐”和“火”组成。“彐”似乎本身并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它曾经被当作“雪”的简化字使用过,后来停用,因而可以把它看成是“水”的化身。我个人的理解为,灵字的组成,体现了生命的构成,即阴阳。我们知道,肾为先天之本,肾属水,而肾水属于火中水,它是带有能量的,因而当先天之本不行了,人的生命之火也就熄灭了。因此,当一团生命之火,烧着生命之水时,会怎么样?它一定是一幅“灵”的动态景象。

因此,神代表的是眼睛,是静态的;而灵,代表体态,是动态的,合在一起提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婴儿形象。

3、徇齐:你别说,还真有这个词。徇,代表顺从的意思。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徇私舞弊”,这个徇,就是顺从了私利而做坏事;齐,代表平行整齐。合在一起,代表了疾速。引申指敏慧。

其实,这一句话共六句24个字,按时间点,把黄帝从小到大的聪明程度给勾勒了出来。

4、敦敏:敦,敦厚;敏,敏捷。

5、登天:我们知道有一个词叫“一步登天”,这里的登天用法是一样的,也可理解为登上天子之位。

【全段翻译】从前,黄帝生下来就很机灵,很小就会说话,5、6岁时就很敏慧,10多岁时,显得既敦厚又机敏,到了20岁长大成人之时,已有非凡的成就。(注:这里提到的具体的年龄,不是原文的精确意思,只是笔者为了表述的方便而添加的。)

■乃问于天师曰......

【原文】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点评】此段话的精髓在于黄帝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远古之人为什么能活过百岁,而现代的人却短命,到底是什么原因?

1、乃问于天师曰:乃-就;于-向,可以理解为,就向天师提问道。

2、时世异耶:摘一段网上关于此话的解释吧----

所谓“时世异耶”,就是“这是天地的运数变得不一样了呢”。古人认为,天地一大运分十二小运,每小运一万零八百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运数至戌则不复有人,运数至亥则万物闭,然后则又开新大运,当人类末劫时,黑多白少,出入畏惧,人壮如一狗,马壮如一肘;佛经中也说,一劫之中人寿最长可达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则寿命减一岁,至末劫则人寿十岁,然后再每过一百年寿命长一岁,再到八万四千岁;故曰“时世异耶”。其实,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就是这是世道变了吗?

3、人将失之耶?

这里的难点是“将”,我个人理解为“保养”讲,例如,有一个词叫“将息”,比如,大病初愈,要好好将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们抛弃了养生之道吗?

【全段翻译】(黄帝)于是就向天师问道:我听说上古之人,大都能活百岁而动作不衰,而对于现在那些活过半百都动作衰退的人来说,难道是世道变了,还是人们抛弃了养生之道呢?

■古之人?其知道者

【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点评】岐伯在此段话中,回答了黄帝的疑问,其精髓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要遵守、尊重自然规律,生活要有节制,这样人才能长寿。

1、其知道者:其,特指上古那个时代的的那些人,译为“那些”;知道者:知,了解、懂得;道,特指天地运行规律;者,人。

2、法于阴阳:法,法律、规则、规律;于,对于,译为,遵守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法于阴阳。

3、和于术数:和,和谐,也可以理解为麻将中的“和”;术,比上句的“法”低一层次的养生之道,比如砭术等养生之道;数,指度,译为,养生之道要和谐而有节制。

4、不妄作劳:妄在这里当胡乱,荒诞不合理:轻举~动,胆大~为,~自尊大,~图,狂~,~想等;作劳,可以理解为工作和劳动。全句译为:劳动和工作不要乱来,意指工作别太玩命了。

【全段翻译】岐伯对答道,对于上古那个时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来说,他们遵守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在调养方法上很有度和节制,工作上不过于劳累,所以可以身心健康,尽享人类的天年(120岁为天年)之命,活过百岁才离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

【原文】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点评】岐伯接着上句,来详细说明现代之人为什么短命,他们都做了哪些不符合养生之道的事。

1、以酒为浆:这里的浆,可以理解为饮料。译为,把酒当饮料来喝,也特指人们酗酒。

2、以妄为常:前面已经说过,妄是指荒诞不合理的行为,译为,把生活中的胡作非为当成平常事。换言之,违背了天地运行的规律,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熬夜,上网、打游戏,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以妄为常。

3、以欲竭其精:欲,想要之意;竭,枯竭,译为,想要射光其精液。换言之,就是把炮弹打光了,性生活不节制。

4、不时御神:时,善也;御,驭,驾驭,控制,译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神。换言之,就是整天胡思乱想,意乱情迷。

5、逆于生乐:生,养生,乐,高兴的事,译为,违背了养生之乐。

【全段翻译】(和远古时代的人相比)现代的人可不这样,他们把酒当饮料喝,把胡作非为当作平常之事,喝醉了酒去同房,希望痛痛快快大干一场,因此耗散了他的真气,再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性行为和心神,只图一时快乐,而违背了养生之乐,起居没有节制,所以到了半百就衰老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点评】在总结了今人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种种错误之后,岐伯接着说如何才能度百岁而不衰......

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夫,是语气助词,在这里没具体意思;之,语气助词,没有特别的意义;教下,教,传道授业解惑,下,下属,后辈,可译为,懂得养生之道的上古之圣人,告诫后人。

2、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皆谓,都告诉的意思;之,在这里特指养生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指要避免前文所指的违背养生之道的种种做法;有时,在这里作时时讲,也就是经常的意思。

3、恬惔虚无:恬惔两字,皆为竖心旁,实际上特指人的欲望;虚无,虚和无,均是没有的意思,在这里特指降低之意。可译为,降低人过度的欲望。这对于过于急功近利的当今社会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真气从之:真气,也就是人体的元气,如果按西医的解释,就是人体的自身免疫力;从之,从,跟随、随着的意思,之,特指人的身体,可译为人体的免疫力保持的很好。

5、精神内守:内守和外散是一对反义词,和前面的恬惔虚无相响应,意指,人们不要过度耗散自身的精气神。

6、病安从来:安,哪里讲,可理解为,病从何而来呢?

【全段翻译】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告诫后人(时),都强调要时时避免做那些违背养生之道的事,降低过度的欲望,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就会保持,不要过度耗散自身的精气神,人怎么会得病呢?

■是以志闲而少欲......

【原文】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点评】岐伯接着说如何才能度百岁而不衰......

1、是以志闲而少欲:是以,所以之意;志闲和少欲,都是指人体不要追求过度的欲望。志,强调志向,是远大的;而欲,代表欲望,相比志来说,近而可及,换言之,就是告诉人们,如果想要长寿,就不要有过高的志向和过度的欲望。当然,这种观念似乎显得消极入世,不符合当今社会潮流,但是,君不见有多少人英年早逝,难道这和他们过度追求名利无关吗?

2、心安而不惧:有一句成语叫无欲则刚,和这句话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换言之,就是如果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和追求,内心就不会有过多的恐惧和焦虑了。

3、形劳而不倦:形劳,是指体形受累;不倦,不疲倦之意。这话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现在英年早逝的人,大都是白骨精呢?是因为这些人大多耗散的不是体力,而是脑力,也就是说,伤的是神,劳的是心而不是形。接着前面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如果人没有过多的欲望,就不会耗散过多的心气,最多也就是耗费的体力而已,而心神不会受损。

4、气从以顺:气,真气,在这里特指人的精气神;从,跟随、随着;以,所以意思;顺,顺从。接前句,如果人的没有过多的欲望,人体的真气就会保持通顺。

5、各从其欲:各,指各方面,泛指人体的欲望;从,服从。各方面的适度的欲望就可以满足。

6、皆得所愿:皆,都的意思,译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心愿。

7、故美其食:故,所以的意思;美,当动词,在这里译为享受之意。接前句,如果人没有过多的欲望,无论是吃窝头咸菜,还是红烧肉,吃什么的食物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用中医术语讲,就是有强烈的饥饿感。

8、任其服:任,任意之意。和美其食道理相同。就是如果人没有过多的欲望,穿什么衣服,都会觉得漂亮。

9、乐其俗:乐,享乐;俗,特指普通的生活。和前面相对应,换言之,就是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享受生活。而非只有看电影、打游戏、K歌等才会感觉享乐。

10、高下不相慕:慕,羡慕之意。可理解为,不与别人比这比那,像郭美美那样炫富,像李天一那样拼爹。

11、其民故曰朴:故,所以;朴,朴素,朴实无华。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做到这样清心寡欲之人,就可以称为朴。

【全段翻译】所以说,没有过高的志向,没有过度的欲望,人就会无欲则刚,最多也只是累身而不劳心,这样,人体的真气就会和顺,适度的愿望和志向都可以得到满足,这样,吃什么都香,穿什么衣服都觉得漂亮,做啥事都觉得有趣,不和别人攀比,能做到这些的人,称为朴实无华。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原文】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点评】岐伯接着说如何才能度百岁而不衰......

1、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是以,所以之意;嗜欲,嗜,嗜好;欲,欲望;劳,疲劳,此处当扰乱讲;目,眼睛。此句接前句之意为,如果你是朴素之人了,各种各样的嗜好和欲望,都不会迷乱你的双眼,引起你的兴趣。

2、淫邪不能惑其心:各种各样的淫邪不能迷惑你的心灵。

3、愚智贤不肖:愚,笨的;智,聪明的;贤,贤惠的;不肖,谦辞,意为不才、不贤,水平不高之意。

4、不惧于物:对于各种纷繁复杂之事物,都不惧怕;

5、故合于道:故,所以;合,合乎;道,养生之道。

【全段翻译】所以,各种各样的嗜好和欲望,都不会迷乱你的双眼,引起你的兴趣,各种各样的淫邪都不能迷惑你的心灵,无论你是愚笨的还聪明的、贤惠的还是不贤的人,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外界事物都不会惧怕,做到这些,就符合了养生之道了。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点评】岐伯此段在做总结性的发言......

1、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年,年龄;度,度过;者,人。此句意为,所以那些能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衰退的人。

2、以其德全不危也。:以,因为;德,道德,特指养生之道;不危,不会被危害。此句意为,是因为他们完全掌握了养生之道,所以才不会被内外邪气所损害。

【全段翻译】所以那些能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衰退的人,是因为他们完全掌握了养生之道,所以才不会被内外邪气所损害。

■本次总结

【本篇总结】在今天我们学习的黄帝内经中,黄帝的老师岐伯,用各种各样的比喻,回答了黄帝的提问,即为什么上古之人,能活过百岁而动作不会衰退,而现在的人,过了半百就衰退的问题。

岐伯在回答黄帝的提问中,重点揭示了一个真理,掌握养生之道的人,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天地运行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过高的志向和过度的欲望,这样,人的内心就会安定,真气就能平顺,就能使自身保持强大的免疫力,就会吃什么都香,穿什么都觉得美,做什么事,都会觉得有兴趣,就不会和别人比富拼爹......,这种内心的淡定,就会让人的身体的免疫机能强大,就会无欲则刚。这里的“刚”,特指人体刚强的免疫机能。

也许有些网友会觉得,人要没有志向,没有欲望,这社会生产力怎么发展呢?社会怎么进步呢?是不是岐伯之论显得过于消极了呢?

其实,《黄帝内经》揭示的是一种养生之道,换言之,就是人如何能够健康长寿。我想,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健康长寿。当然,也不能只为长寿而无所作为,人除了有健康长寿的追求,其实,还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只有这样,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人们都希望,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但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这种志向和欲望要适度,不能高到自己无法承受,为了追求利益,而熬夜,大吃大喝,不节制性欲,盲目炫富攀比,这就违背了养生之道。毕竟,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在不停地耗散自己的精气神,当耗散光了,人也就挂了。岐伯告诉我们,要适度地耗散,而不能过度耗散。换言之,一切都在于一个字--“度”,其实这也就是中医的精髓,也是一切科学的精髓。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是朴素的问题,而答案竟是像孩童般的天真,这就是本篇的精髓所在!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1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油气在上,则生痕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 黄帝这样说:在宇宙之中,阴阳的规律变 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许许多多的哲理蕴含其中。因此医治病患,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同样来源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 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天地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以水火分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就人体来说,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中医师承计划三篇

中医师承计划三篇 篇一:心脑血管病科师承计划 中医强调的是经验的积累,以“师带徒”进行临床指导,是中医学绵延不绝的传承之道,为做好我院心脑血管科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确保名老中医宝贵的经验得以留存,更好更快促进临床医师的成长,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具体时间:20XX年12月至20XX年11月。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第一年:理论学习,熟读经典,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每位继承人要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年底考核。 2、第二年: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一定量的住院病人管理。 3、第三年:主要对老师所传授经验进行分析、归类、总结,梳理成规范文字,上交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对经典病案(60份)进行整理成册,以便结业时作为考核依据。 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180个工作日。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平均每月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的批语须在100字以上;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60份,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继承、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 四、考核指标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负责进行。主要考核继承人的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时间。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指农历立春之后立夏之前的三个月。此为发陈推陈出新。天地俱生,万物古人常指草木而言以荣茂盛,夜卧早起,广步缓步于庭堂阶前的院子,被发缓形,“被”通“披”。形,即形体。周慎斋:“被发缓形,使阳升而气舒也。”以使志生,言使志意顺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皆所以应春阳生发之气;“杀、罚、夺”皆所以折逆春阳生发之气。“勿杀、勿夺、勿罚”是说内存生发和平愉快的意念。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三月,五行之气为木,木五行配五脏为肝,夏为寒变,喻昌:“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当旺反衰,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奉长者少。奉,供给之意。长,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 夏长。春生,指大多数生物在春天开始生长活动。夏长,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春夏,阳气上升。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活动收敛。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季生养不好,供给夏长的条件差,到夏季就易发生寒变的病。 夏三月,指农历立夏以后六秋之前的三个月。此为蕃秀言草木盛长,扬布秀美,天地气交,张介宾:“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万物华实开花结果,夜卧早起,无厌吴师机:“谓无日长生厌也。”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指人之容色成秀秀美,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杨上善:“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三月,五行之气为火,火五行配五脏为心,秋为痎音皆疟,疟疾指总称。张介宾:“心伤则暑气承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指农历立秋之后立冬之前的三个月。此谓容平从容成熟,言草木盛长,到了秋天,已达到成熟阶段,天气以急劲急,地气以明清明,早卧早起,与鸡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

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 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 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学《黄帝内经》之一

学《黄帝内经》起居有常20条 王廷治四川省剑阁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起居有常”是轩辕黄帝的长寿秘方之一,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一年是这样,一天也是如此。若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朝应人春则人气始生。日中为夏,日中应人日中则人气长。日入为秋,秋应人秋则人气始衰。夜半为冬,夜半应人冬则人气入脏。起居有常,养生养性也即是藏养人的生活习惯和习性也,年年如此,天天如此,就逐渐形成了人体生物钟。 起居有常才能健康,有健康才能长寿,《健康享寿》提出健康生活20条。 1、辨识体质,个性养生 辨识体质的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养生保健、调养方法或治疗措施,使健康人群保持健康,亚健康者回归健康,有疾病者恢复健康。但是要进行日常养生保健,我们需要通过《体质测试评分》来进行体质的自我判断,然后针对不同体质,采用相应的《健康养生指导》方法而强身健体防病! 2、起居有常,享受生活 《黄帝内经》认为,“顺应自然”就是顺从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气指气候、节气,候指时候、物候。一年分四季,即“春、夏、秋、冬”。一天分四时,昼、夜、慧、旦,也如一年一样。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天之中如四季,是旦温、午热、晚凉、夜寒。这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3、法于阴阳,和于数术 大自然赏赐给人类太阳和月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就决定了人体的生物钟是“日出而作,月出而息。”白天养阳,即白天上班工作、学习和劳动。夜晚养阴,黑夜回家团聚、休息、睡觉,储蓄能量。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种生物钟定势就是:早晨6~7点起床,晚上9~10点钟睡觉。一日三餐也定时、定质、定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按部就班,对人体就会有大大的好处。 4、白天养阳,随时而动 阳气就好比太阳,我们经常会说:“太阳出来了,好暖和啊!”自然界,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适宜的地方,动植物生命力就强。相反,日照时间短,天寒地冻的地方,生机就不足,植物枯萎,动物冬眠。人也是一样,有的人精力充沛,活力十足,有的人精神萎靡,连话都不愿意说,这些都与阳气的作用有关。阳气很重要,养生专家说“阳气若强千年健。” 5、夜晚养阴,因静而眠 只有跟着太阳走,“天睡我睡,天醒我醒”,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借天力以还人力”,这样才符合“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使身体处于正常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亚健康状态。一天24小时,工作8小时,吃饭休息8小时,睡眠8小时,这是很科学的。睡眠能养阴养神,人白天劳累了,消耗了体力和精力,夜间就应该休息,应该恢复其体力和精力。 6、春夏养阳,护阳为上 一年之中,春天的太阳最柔和,夏天的太阳最毒辣,最佳的养阳时间就是春天。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不宜过早减衣,“春捂秋冻”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欢纳凉,也极易感受寒凉之邪而伤人体阳气。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阴凉伤阳生冷也伤阳,春夏养阳护阳更重要。 7、秋冬养阴,贮藏物质 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养阴,贮藏阴精物质是很有必要的。故说“贴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

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背景介绍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4388798.html, XJ】《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可以说,如果想涉足中医、养生这个行业,不读原文的《黄帝内经》,就等于盲人摸象,抓不住纲领和重点。 别有病网站建站三年多了,转载了多人解读的《黄帝内经》,有文字的,有音频的,有视频的,但是,就是没有本站自己的。因此,从本期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对《黄帝内经》做一次精读。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 所谓精读,就是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意思。由于《黄帝内经》成书较早,如果想正确理解每个字的含意,对于当今人来说确实很困难,因此我们也是力求做到准确。由于《黄帝内经》内容繁杂,涉猎的方面非常多,虽然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过批注和翻译,但尚发现精确到每一个字的。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难免会有错误之处,还希望广大网友指正,大家共同提高。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

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缘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本篇是《素问》之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有网友可能会问了,什么是“素问”啊?哈,其实很简单,就是朴素的提问。换言之,就是黄帝向他的老师岐伯提的非常普通的问题,也就是有关人类长寿的问题,你说是不是很朴素呢? 那“上古天真论”怎么理解呢?上古是个时代,也就是岐伯在对话里提到的那个皆度百岁的时代。而天真指什么呢?我们常说小孩子天真烂漫,说明小孩子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无论是语言和行为都很纯真。因此,上古天真论讨论的问题,就是很朴素,很纯真的问题。 本文解读架构,第一页,是本次要解读的背景或原文,以后按原文的每个自然段进行分页,每页都有原文、点评和整段翻译部分,文章最后,还有本次的总结。其中点评里,都有本人结合现实而独具特色的点评,希望大家喜欢。 按每周发一篇的速度,如果把《黄帝内经》完全解读完,估计要三、四年的时间。哈......不过,这也刚好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咱们静下心慢慢来吧。我相信,如果广大网友与我一起研读完《黄帝内经》,您的水平可非同寻常了。好了,我们一起开始吧! ■原文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本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藏象理论中,把()称为中之官,主管决断。1.0 分A、 心 B、 肺 C、 肝 D、 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病,疾加也”是()对“病”的解释。1.0 分A、 《黄帝内经》 B、 《说文解字》 C、 《周易》 D、 《医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木。1.0 分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只有保持阳气的稳定,才能有()。1.0 分 A、 闭九窍 B、 外壅肌肉 C、 卫气解散 D、 平和安定的心态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经常吃饱,容易出现肠澼和()疾病。1.0 分 A、 肠炎

胃缺血 C、 胃溃疡 D、 痔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里所讲的煎厥就是后文所讲的薄厥。1.0 分 A、 《脉解篇》 B、 《类经图翼》 C、 《伤寒杂病论》 D、 《温病》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土。1.0 分 A、 心 B、 肝 C、 肾 D、 脾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1.0 分A、 夏目漱石 B、 村上春树 C、 山田庆儿 D、 渡边淳一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六十甲子表,以甲子年开始,以()年结束。1.0 分A、 庚申 B、 癸亥 C、 辛酉

壬戌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0“气伤痛”的临床表现为()。1.0 分 A、 气的拥滞 B、 气的逆行 C、 气的混乱 D、 A、B两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1下列选项中,是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所写的书籍的是()。1.0 分 A、 《医林》 B、 《脉经》 C、 《类经图翼》 D、 《针灸甲乙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2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1.0 分 A、 《伤寒杂病论》 B、 《金匮要略》 C、 《温病》 D、 《脉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的是()。1.0 分 A、 相生 B、 相乘 C、 相侮 D、 相融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20

原文: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F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①,其传为息责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腊淯;其传为索泽④,其传为颜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鼓阳日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日弦,鼓阳至而绝日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日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日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汘。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翻译 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责”,就不可治疗了。 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萎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般地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噯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萎弱无力,或者四肢不

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原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4388798.html, XJ】脏气法时论篇,啥意思呢?脏,指的是五脏,气指五脏的功能和特性,法指的是要依法和遵守法规,时指的是四季,因此综上所述,脏气法时讲的就是人体的五脏如何根据其特质来应对四季的变化。简而言之,也就是天人合一。 这里最经典的话就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由此说明,我们人体进食不能偏,而是要多样性。其实这点在我们牙齿结构的分布上,比如,切齿是为蔬菜水果准备的,磨牙是为五谷准备的,而尖牙是为肉类准备的,刚好说明这一点。有关这个问题,我们会在文章后面的总结中详细说明。 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弱,急食咸以弱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燱!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疎疎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对《内经》中“足生大丁”的注释及研究概况

对《内经》中“足生大丁”的注释及研究概况 作者:鲍健欣 关键词:《内经》“足生大丁” 理论研究 摘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是一句为人们所熟知的经文。历代医家对“足生大丁”的注释,可以反映出医学发展和人们认识疾病的过程。本文仅就其在不同时期的注释及阐发情况等方面加以综述。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地研习,流传了许多注本。“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句原文,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时至今日,人们对“足生大丁”的训释仌存在着不同见解。本文仅就以下主要方面作一综述。 “足生大丁”之“足”的注释情况 在“足生大丁”一词中,对“足”的理解始终有颇多歧义。 “足”即为“脚”王冰注解:“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1]认为“足”即“脚”。“足生大丁”即脚上生大丁,但后世对王冰的注解大多持有异议。[2] “足”训为“饶”林亿等人补注的《新校正》认为“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1],把“足”训释为“饶”,有“足以”之义。明代马莳撰写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也指出:“足之为言饶也,非手足之足,盖中热既甚,邪热易侵,如持空虚之器以受彼物者矣。”[3] “足”训为“多”《小尔雅?广沽》曰:“饶,多也。”继林亿之后,研究《素问》的诸位医家大都以“足”为多之义。[4]如元代滑寿所辑《读素问钞》中注释“足,饶也,多也。”[5]明代张景岳《类经》中:“足,多也。”[6]后世亦多采纳此种观点。 “足”训为“能”明代吴昆《内经素问吴注》中提出“足,能也。持虚轻也。”[7]认为“足”有“能够”之意。现代郭霭春注“足”亦有“能”之意。[8] “足”训为“是”清代小学家俞樾、胡澍仍校勘角度加以考证,认为“足”为“是”字之讹。俞氏曰:“王注非也。如是说,则手亦可生,何必足乎?” 胡澍先生亦曰:“林氏驳注‘丁生之处,不常于足’,是矣。其云‘足生大丁’为‘饶生大丁’,辞意鄙俗,殊觉未安。‘足’当作‘是’字之误也。《荀子?礼论

黄帝内经原文

carl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

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痴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原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4388798.html,】太阴阳明论篇讲的是什么呢?太阴,就是指足太阴脾;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所以,本篇重点讲的就是脾胃之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黄帝内经》专门辟出一篇来讲脾胃,足见对其的重视。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原因何在,在本篇了能得到答案。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点评】 ①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指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它们之间互为表里。这里解释一下,足太阴脾为里,足阳是胃为表。如果不明白,看看自己的大腿上的脾胃经的循行路线就明白了。脾经位于大腿的内侧,而胃经位于大腿的外侧。 ②更虛更实:更,此处读(gēng),更替之意,这里是指四季更替之意。“张介宾注:阳虚则阴实,阴虚则阳实,是更虚更实也”。春夏属阳,阳明实而太阴虚,秋冬属阴,太阴实而阳明虚。 ③更逆更从:指太阴、阳明经气往来方向不同。《素问集注》:“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足阳明经从头走足,下行为从。足太阴经从足走腹,上行为逆。 ④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犯,侵犯,这里是指被侵犯之意。 者,人 阳受之,指阳经先接受外邪,之,是指外邪。下同。

从王冰_内经_素问注_序_看_内经_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哭闹不休,食少,口中奶臭味,腹部膨隆,便干,矢气臭。舌淡红苔稍厚,脉数。曹老师诊为脾胃不和,乳食积滞。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方选成药保和丸。温糖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3g 。 按语:儿科素称哑科,因小儿无法确切描述发病情况,更要求医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小儿脏腑娇嫩,发育未全,脾胃运化功能尤易受损,其不知饥饱,常常加重脾胃的负担,损伤脾胃。乳食所伤,胃气呆滞,而致浊气不降,故腹膨隆,便干,矢气味臭;浊气上逆,故呃逆,口中味臭。经云:胃不和则夜卧不安。食滞于胃,气机受扰,故患儿少寐,哭闹不休。治以保和丸,其中神曲、山楂、麦芽化乳消积,陈皮、莱菔子行气导滞,茯苓健脾,连翘清郁热。本方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因药性平稳,故名/保和0。 4 少阳热结 王某,男,53岁,1998年4月5日就诊。该患上感一周,曾用大量抗生素,现仍有低热,兼见两胁胀痛,烦躁易怒,夜卧难寐,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暗红苔黄燥,脉弦数。曹老师一见即曰:/此大柴胡汤证也。0即疏方:柴胡、黄苓、白芍各15g,大黄10g,枳实、半夏各15g,加姜枣3剂水煎服。该患服1剂药后即行大便,当夜遂得安眠。其热亦不复发。 按语:此例为外感后致少寐者。伤寒日久,邪热内结,枢机不利。邪居于半表半里,使阴阳不调故夜卧难寐。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同病,交通阴阳,使阳入阴,营卫交而魂魄藏,故可高枕安卧矣。方中柴胡、黄苓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下热结,半夏和中,芍药、姜、枣缓急敛阴。由病机观之,此方实治失眠少寐之良剂,惜人多不察,曹老师临床常以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圆机活法,巧妙非常,容日后陆续录出,以供大家参考。 医籍探析 从王冰53内经#素问注4序6 看5内经6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苏春梅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5内经6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实际上5内经6研究是经典文献研究,与其他经典文献一样出现歧义注释现象是正常的,而在众多的原因中我们不要忘记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素问;王冰;歧义注释 中图分类号:R2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4)06-0050-03收稿日期:2004-09-27 作者简介:苏春梅,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 1 5内经6研究出现歧义注释是历史和现实都存在的现象 5内经6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当然对5内经6产生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见解,对 它的作者也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虽然对它的真实性仍有怀疑,甚至有人认为5内经6只不过是一部伪书。但5内经6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言必5内经60,/法必圣典0已是不争的事实。数千年来,中医学研究5内经6的努力一直也没有停止。研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从医理论述的,也有从文理论述的,结果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50#AC MP 1December,2004,Vol 132,No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