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2)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2)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做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参考译文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黄帝内经】古文原著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古文原著白话文翻译上篇:黄帝内经古文原著目录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10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 11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12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13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 14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 15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 17阴阳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篇 18灵兰秘典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篇 19六节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九篇 19五藏生成——《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 21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 22异法方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二篇 22移精变气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三篇 23汤液醪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四篇 23玉版论要——《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五篇 24诊要经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六篇 24脉要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七篇 25平人气象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八篇27玉机真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九篇 28三部九候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篇 30经脉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一篇 31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 32宣明33血气形志——《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四五气——《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三篇篇 34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 34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六篇 35离合真邪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七篇 36通评虚实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八篇 37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九篇 38阳明脉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篇 39热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一刺热——《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二篇 40评热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篇 39三十三篇 40逆调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四篇 41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五篇 42刺疟——《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六篇 43气厥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七篇 44欬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八篇 45举痛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九篇 45腹中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篇47刺腰痛——《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一篇 47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二篇 48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三篇 49痿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四篇 50厥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五篇 51病能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六篇 52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 53大奇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八篇 53脉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九篇 54刺要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篇 55刺齐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一篇 55刺禁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二篇 56刺志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三篇 57针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四篇 57长刺节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五篇 58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 58经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七篇 59气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八篇 59气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 61骨空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篇 63水热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一篇 64调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二篇 65缪刺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三篇 67四时刺逆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四篇 68标本病传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五篇 69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 70五运行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七篇 71六微旨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八篇 72气交变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九篇 74五常致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篇 77六元正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一篇 81刺法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二篇 89本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三篇 92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四篇 95着至教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五篇101示从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六篇 102疏五过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七篇 103征四失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八篇 104阴阳类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九篇 104方盛衰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十篇105解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十一篇 106叙——《黄帝内经灵枢》 106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篇 107本输——《黄帝内经灵枢》第二篇108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三篇 110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灵枢》第四篇 111根结——《黄帝内经灵枢》第五篇 113寿夭刚柔——《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 114官针——《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 115本神——《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篇 116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第九篇 117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第十篇 118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篇 122经水——《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二篇 123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三篇 124骨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四篇 125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五篇 126营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六篇 126脉度——《黄帝126营卫生会——《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八篇 127四时气——内经灵枢》第十七篇《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128五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篇 129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一篇 129癞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二篇 130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三篇 130厥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四篇 132病本——《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五篇 132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六篇 133——《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八篇 134周痹——《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七篇134口问师传——《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九篇 135决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篇 136肠胃——《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一篇 136平人绝谷——《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二篇 137海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三篇 137五乱——《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四篇 137胀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五篇 138五癃津液别——《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 139五阅五使——《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七篇 139逆顺肥瘦——《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 139血络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九篇 140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篇 141阴阳系日月——《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一篇 141病传——《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二篇142淫邪发梦——《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三篇 142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 143外揣——《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五篇 143五变——《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六篇 144本藏——《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七篇 145禁服——《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八篇 146五色——《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147论勇——《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篇 148背腧——《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一篇 149卫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二篇 149论痛——《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三篇 149天年——《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四篇 150逆顺——《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五篇 150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 151水胀——《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七篇 151贼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八篇 152卫气失常——《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九篇 152玉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篇153五禁——《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一篇 154动输——《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二篇 154五味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三篇 154阴阳二十五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四篇 155五音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五篇 156百病始生——《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 157行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七篇 158上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八篇 159忧恚无言——《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九篇 159寒热——《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篇 159邪客——《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一篇 160通天——《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二篇 161官能——《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三篇 162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四篇 163刺节真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 163卫气行——《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六篇 165九宫八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七篇 166九针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167岁露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 168大惑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篇 169痈疽——《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一篇 170黄帝内经 / 黄帝著作品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 24 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为了让作者黄帝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请您购买请购买正版图书书籍介绍: 《黄帝内经》 ( 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目录

目录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黄帝内经:灵枢┅┅┅┅┅┅┅┅┅┅┅┅┅┅┅┅┅┅┅┅┅1九针十二原第一┅┅┅┅┅┅┅┅┅┅┅┅┅┅┅┅┅┅┅┅┅1本输第二┅┅┅┅┅┅┅┅┅┅┅┅┅┅┅┅┅┅┅┅┅3 小钍解第三┅┅┅┅┅┅┅┅┅┅┅┅┅┅┅┅┅┅┅┅┅5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6 根结第五┅┅┅┅┅┅┅┅┅┅┅┅┅┅┅┅┅┅┅┅┅9 寿夭刚柔第六┅┅┅┅┅┅┅┅┅┅┅┅┅┅┅┅┅┅┅┅┅10 官针第七┅┅┅┅┅┅┅┅┅┅┅┅┅┅┅┅┅┅┅┅┅11 本神第八┅┅┅┅┅┅┅┅┅┅┅┅┅┅┅┅┅┅┅┅┅13 终绐第九┅┅┅┅┅┅┅┅┅┅┅┅┅┅┅┅┅┅┅┅┅13 经脉第十┅┅┅┅┅┅┅┅┅┅┅┅┅┅┅┅┅┅┅┅┅16 经别第十一┅┅┅┅┅┅┅┅┅┅┅┅┅┅┅┅┅┅┅┅21 经水第十二┅┅┅┅┅┅┅┅┅┅┅┅┅┅┅┅┅┅┅┅┅22 经筋第十三┅┅┅┅┅┅┅┅┅┅┅┅┅┅┅┅┅┅┅┅┅23 骨度第十四┅┅┅┅┅┅┅┅┅┅┅┅┅┅┅┅┅┅┅┅┅25 五十营第十五┅┅┅┅┅┅┅┅┅┅┅┅┅┅┅┅┅┅┅┅┅25 营气第十六┅┅┅┅┅┅┅┅┅┅┅┅┅┅┅┅┅┅┅┅┅26 脉度第十七┅┅┅┅┅┅┅┅┅┅┅┅┅┅┅┅┅┅┅┅┅26 营卫生会第十八┅┅┅┅┅┅┅┅┅┅┅┅┅┅┅┅┅┅┅┅┅27 四时气第十九┅┅┅┅┅┅┅┅┅┅┅┅┅┅┅┅┅┅┅┅┅28 五邪第二十┅┅┅┅┅┅┅┅┅┅┅┅┅┅┅┅┅┅┅┅┅28 寒热病第二十一┅┅┅┅┅┅┅┅┅┅┅┅┅┅┅┅┅┅┅┅┅29 癞狂病第二十二┅┅┅┅┅┅┅┅┅┅┅┅┅┅┅┅┅┅┅┅┅30 热病第二十三┅┅┅┅┅┅┅┅┅┅┅┅┅┅┅┅┅┅┅┅┅31 厥病第二十四┅┅┅┅┅┅┅┅┅┅┅┅┅┅┅┅┅┅┅┅┅32 病本第二十五┅┅┅┅┅┅┅┅┅┅┅┅┅┅┅┅┅┅┅┅┅33杂病第二十六┅┅┅┅┅┅┅┅┅┅┅┅┅┅┅┅┅┅┅┅┅34 周痹第二十七┅┅┅┅┅┅┅┅┅┅┅┅┅┅┅┅┅┅┅┅┅35 口问第二十八┅┅┅┅┅┅┅┅┅┅┅┅┅┅┅┅┅┅┅┅┅35 师传第二十九┅┅┅┅┅┅┅┅┅┅┅┅┅┅┅┅┅┅┅┅┅36 决气第三十┅┅┅┅┅┅┅┅┅┅┅┅┅┅┅┅┅┅┅┅┅37 肠胃和三十一┅┅┅┅┅┅┅┅┅┅┅┅┅┅┅┅┅┅┅┅┅38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38 海论第三十三┅┅┅┅┅┅┅┅┅┅┅┅┅┅┅┅┅┅┅┅┅39 五乱第三十四┅┅┅┅┅┅┅┅┅┅┅┅┅┅┅┅┅┅┅┅┅39 胀论第三十五┅┅┅┅┅┅┅┅┅┅┅┅┅┅┅┅┅┅┅┅┅40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41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41 逆顺肥瘦三十八┅┅┅┅┅┅┅┅┅┅┅┅┅┅┅┅┅┅42 血络论第三十九┅┅┅┅┅┅┅┅┅┅┅┅┅┅┅┅┅┅43 阴阳清浊第四十┅┅┅┅┅┅┅┅┅┅┅┅┅┅┅┅┅┅43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44 病传第四十二┅┅┅┅┅┅┅┅┅┅┅┅┅┅┅┅┅┅44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45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41 外揣第四十五┅┅┅┅┅┅┅┅┅┅┅┅┅┅┅┅┅┅47 五变第四十六┅┅┅┅┅┅┅┅┅┅┅┅┅┅┅┅┅┅47 本藏第四十七┅┅┅┅┅┅┅┅┅┅┅┅┅┅┅┅┅┅48 禁服第四十八┅┅┅┅┅┅┅┅┅┅┅┅┅┅┅┅┅┅50 五色第四十九┅┅┅┅┅┅┅┅┅┅┅┅┅┅┅┅┅┅51 论勇第五十┅┅┅┅┅┅┅┅┅┅┅┅┅┅┅┅┅┅52 背腧第五十一┅┅┅┅┅┅┅┅┅┅┅┅┅┅┅┅┅┅53 卫气第五十二┅┅┅┅┅┅┅┅┅┅┅┅┅┅┅┅┅┅53 论痛第五十三┅┅┅┅┅┅┅┅┅┅┅┅┅┅┅┅┅┅54 天年第五十四┅┅┅┅┅┅┅┅┅┅┅┅┅┅┅┅┅┅54逆顺第五十五┅┅┅┅┅┅┅┅┅┅┅┅┅┅┅┅┅┅55 五味第五十六┅┅┅┅┅┅┅┅┅┅┅┅┅┅┅┅┅┅55 水胀第五十七┅┅┅┅┅┅┅┅┅┅┅┅┅┅┅┅┅┅56 贼风第五十八┅┅┅┅┅┅┅┅┅┅┅┅┅┅┅┅┅┅56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57 玉版第六十┅┅┅┅┅┅┅┅┅┅┅┅┅┅┅┅┅┅58 五禁第六十一┅┅┅┅┅┅┅┅┅┅┅┅┅┅┅┅┅┅59 动输第六十二┅┅┅┅┅┅┅┅┅┅┅┅┅┅┅┅┅┅59 五味论第六十三┅┅┅┅┅┅┅┅┅┅┅┅┅┅┅┅┅60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61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62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63 行针第六十七┅┅┅┅┅┅┅┅┅┅┅┅┅┅┅┅64 上膈第六十八┅┅┅┅┅┅┅┅┅┅┅┅┅┅┅┅┅65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65 寒热第七十┅┅┅┅┅┅┅┅┅┅┅┅┅┅┅┅┅66 邪客第七十一┅┅┅┅┅┅┅┅┅┅┅┅┅┅┅┅┅66 通天七十二┅┅┅┅┅┅┅┅┅┅┅┅┅┅┅┅┅68 官能第七十三月┅┅┅┅┅┅┅┅┅┅┅┅┅┅┅┅┅69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70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71 卫气行第七十六┅┅┅┅┅┅┅┅┅┅┅┅┅┅┅┅73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74 九针论第七十八┅┅┅┅┅┅┅┅┅┅┅┅┅┅┅┅75 岁露论第七十九┅┅┅┅┅┅┅┅┅┅┅┅┅┅┅┅77 大惑论第八十┅┅┅┅┅┅┅┅┅┅┅┅┅┅┅┅78 痈疽第八十一┅┅┅┅┅┅┅┅┅┅┅┅┅┅┅┅79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8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8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84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86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87 阴阳离合篇第六┅┅┅┅┅┅┅┅┅┅┅┅┅┅┅┅90 阴阳别论篇第七┅┅┅┅┅┅┅┅┅┅┅┅┅┅┅┅9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93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93 五藏生成篇第十┅┅┅┅┅┅┅┅┅┅┅┅┅┅┅┅94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9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96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9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97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9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9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9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月┅┅┅┅┅┅┅┅┅┅┅┅┅┅102 玉机真藏论篇章第十九┅┅┅┅┅┅┅┅┅┅┅┅┅┅103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06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07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08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110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111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111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12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113 通平虚实论篇第二十八┅┅┅┅┅┅┅┅┅┅┅┅┅┅115 太阴阳明论篇章第二十九┅┅┅┅┅┅┅┅┅┅┅┅┅116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117刺热论篇第三十二┅┅┅┅┅┅┅┅┅┅┅┅┅┅┅118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119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120 疟论篇第三十五┅┅┅┅┅┅┅┅┅┅┅┅┅┅┅121 刺疟篇第三十六┅┅┅┅┅┅┅┅┅┅┅┅┅┅┅123 气劂论篇第三十七┅┅┅┅┅┅┅┅┅┅┅┅┅┅┅124 欬论篇第三十八┅┅┅┅┅┅┅┅┅┅┅┅┅┅┅124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25 腹中论篇第四十┅┅┅┅┅┅┅┅┅┅┅┅┅┅┅127 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128 风论篇第四十二┅┅┅┅┅┅┅┅┅┅┅┅┅┅┅129 痹论篇第四十三┅┅┅┅┅┅┅┅┅┅┅┅┅┅┅130 痿论篇第四十四┅┅┅┅┅┅┅┅┅┅┅┅┅┅┅131 厥论篇第四十五┅┅┅┅┅┅┅┅┅┅┅┅┅┅┅132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33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3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35 脉解篇第四十九┅┅┅┅┅┅┅┅┅┅┅┅┅┅┅136 刺要论篇第五十┅┅┅┅┅┅┅┅┅┅┅┅┅┅┅137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8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40 皮部论篇章第五十六┅┅┅┅┅┅┅┅┅┅┅┅┅┅┅141 经络论第篇第五十七┅┅┅┅┅┅┅┅┅┅┅┅┅┅┅142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42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144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148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49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152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154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155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157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59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62 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165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7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82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191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191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192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19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19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195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196。
黄帝内经

论篇第八十
5 第162章痈疽
篇第八十一
作者介绍
这是《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142章五禁篇第六 十一
第143章动输篇第六 十二
0 1
第144章五 味论篇第六 十三
0 2
第145章阴 阳二十五人 篇第六十四
0 3
第146章五 音五味篇第 六十五
0 4
第147章百 病始生篇第 六十六
0 6
第149章上 膈篇第六十 八
0 5第14ຫໍສະໝຸດ 章行 针篇第六十 七第151章寒热篇第 七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目录分析
0 1
第1章上古 天真论篇第 一
0 2
第2章四气 调神大论篇 第二
0 3
第150章忧恚无言 篇第六十九
第152章邪客篇第 七十一
第153章通天
1
篇第七十二
第154章官能
2
篇第七十三
3 第155章论疾
诊尺篇第七十 四
4 第156章刺节
真邪篇第七十 五
5 第157章卫气
行篇第七十六
第158章九宫 1
八风篇第七十 七
第159章九针
2
论篇第七十八
3 第160章岁露
论篇第七十九
论篇第七十五
5 第76章示从容
论篇第七十六
第77章疏五过 1
论篇第七十七
第78章征四失 2
论篇第七十八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原文【】太阴阳明论篇讲的是什么呢?太阴,就是指足太阴脾;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所以,本篇重点讲的就是脾胃之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黄帝内经》专门辟出一篇来讲脾胃,足见对其的重视。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原因何在,在本篇了能得到答案。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
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点评】①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指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它们之间互为表里。
这里解释一下,足太阴脾为里,足阳是胃为表。
如果不明白,看看自己的大腿上的脾胃经的循行路线就明白了。
吴门医述之太阴阳明论二

吴门医述之太阴阳明论二zhongjian1975二、太阴阳明论1.太阴明阳,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1.1阴阳易位太阴阳明在生理上有一个特点,太阴阳明,阴阳易位。
为什么叫阴阳易位呢?首先是太阴肺(口咽,食管),太阴肺过了然后是阳明胃,阳明胃过了是太阴脾(小肠),太阴脾过了是阳明大肠,所以它叫阴阳易位。
1.2更虚更实第二个是虚实相更,胃虚而肠实,肠实而胃虚。
这个在西医看,胃肠的运动是什么呢,它是分段序贯发生的运动,每一段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包括运动与分泌),前一段的消化道活动又可影响下一节消化道的活动。
食物的消化活动,不仅取决于食物所处消化道的活动,而且取决于上段与下段消化道的活动(包括运动与分泌)。
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实),促进下一段消化道的排空(虚),下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实),抑制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虚),就导致了胃虚而肠实,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
1.3更逆更从太阴阳明,最后还有一个特点,升降相因而更逆更从。
清阳自下而升,转肺归心(与吸收活动密切相关),升者为逆,自下而上。
浊阴自上而降,传化而出(与消化活动密切相关),降者为从,自上而下,所以叫更逆更从。
升与降相互影响,清阳不升每至浊阴不降,浊阴不降又影响清阳上升,故叫升降相因,升者为逆,自下而上,降者为从,自上而下,故名更逆更从。
2.太阴明阳,阴阳异性,体用不同2.1阴土阳土,升降纳运有别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我们讲土啊,土有阴土与阳土的区别,也就是说它这个五行分阴阳。
阳明是阳土,太阴是阴土,阴土阳土它升降纳运有别。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阳土为病,浊阴不降,阴土为病,清阳不升。
不过太阴之病,也有降极反升者,阳明之病又有升极反降者。
2.2阴土阳土,润燥喜恶不同阳明阳土,喜润而恶燥,润则受纳通降,燥则关格不入。
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燥则运化升清,湿则腹满自利。
这里面润燥喜恶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太阴阳明有表里中见的联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话⽂素问|黄帝内经原⽂+⽩话⽂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四卷 81篇摄⽣,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运⽓,四诊合参。
卷⼀,上古天真论篇第⼀,【本章要点】1.说明养⽣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2.具体指出养⽣的⽅法:精神上的修养;饮⾷起居的调节;环境⽓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3.⼈⽣的⽣、长、衰、⽼过程,以及⽣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的盛衰。
4.举出四种养⽣者的不同养⽣⽅法和结果,来启⽰⼈们注意养⽣祛病延年。
四⽓调神⼤论篇第⼆,【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年四季中适应⽓候变化的摄⽣法则。
⽽适应⽓候变化,是养⽣⽅法中的重要关键。
2.指出了违反四时⽓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的因素,从⽽进⼀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1.⼈的⽣命活动与⾃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思想。
2.指出⼈⾝阳⽓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受伤引起的病变。
3.指出⼈⾝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4.指出四时⽓候和饮⾷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致病。
⾦匮真⾔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2.从⼀⽇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
3.从四时阴阳五⾏为中⼼来演绎、讨论⼈体脏腑功能和⾃然界⽓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不能揭⽰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原文【】太阴阳明论篇讲的是什么呢?太阴,就是指足太阴脾;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所以,本篇重点讲的就是脾胃之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黄帝内经》专门辟出一篇来讲脾胃,足见对其的重视。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原因何在,在本篇了能得到答案。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
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点评】①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指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它们之间互为表里。
这里解释一下,足太阴脾为里,足阳是胃为表。
如果不明白,看看自己的大腿上的脾胃经的循行路线就明白了。
脾经位于大腿的内侧,而胃经位于大腿的外侧。
②更虛更实:更,此处读(gēng),更替之意,这里是指四季更替之意。
“张介宾注:阳虚则阴实,阴虚则阳实,是更虚更实也”。
春夏属阳,阳明实而太阴虚,秋冬属阴,太阴实而阳明虚。
③更逆更从:指太阴、阳明经气往来方向不同。
《素问集注》:“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
”足阳明经从头走足,下行为从。
足太阴经从足走腹,上行为逆。
④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犯,侵犯,这里是指被侵犯之意。
者,人阳受之,指阳经先接受外邪,之,是指外邪。
下同。
⑤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不时卧,不能以时卧也。
即不能按时入睡。
⑥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不用,不能受用。
脾主四肢,主肌肉,四肢不受用,也就是脾出了问题。
⑦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至经:《太素》作“径至”,可从。
径至,直接到达。
⑧帝曰:脾不主时何也?:脾不主时,根据五行理论,五脏配五行,肝、心、肺、肾,分别主春、夏、秋、冬四季。
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独主四时之一,故曰脾不主时。
⑨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古人还是缺乏现代解剖学原理。
其实,人的名脏器,都是通过血脉相连,不只是有血管,还会有淋巴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循环系统,以输送津液。
【整段翻译】黄帝问: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经,同属土,为什么发生的疾病却有所不同呢?岐伯回答说:因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分别处于阴阳的不同位置,有时胃虚脾实,有时脾虚胃实,有时病发于脾,有时病发于胃,或者病从脾经来,或者从胃经来,由于所来的方向不同,所以病名也不同。
(注:脾为阴经,胃属阳经,阴经在内阳经行于外,所以循行部位不同;春夏为阳,则阳实阴虚,秋冬为阴,则阴实阳虚,所以他们的虚实变化也不相同;春夏为阳而阴盛则逆,秋冬则从;秋冬为阴而阳盛则逆,春夏则从;阴在内为阳之守,阳在外为阴之使,秋冬从阴,春夏从阳,他们在四时阴阳变化中所属的也不一样,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疾病。
)黄帝说,具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岐伯说:阳经就像天气一样,循行在外,阴经就像地气一样循行于内。
所以阳经多有余(实),阴经常不足(虚)。
所以一般受到外邪六淫之气侵袭的人,都是阳经先受损,而由于饮食不当,起居不节而造成的疾病,多侵袭阴经。
阳经受邪之后病邪容易传入六腑,而阴经受邪之后,邪气容易传至五脏。
邪气传入六腑,则阴不潜阳阳气外浮,就会身体发热不能按时入睡,并伴有气喘;邪气传入五脏,则阴寒内盛,阴不和阳,就会腹胀痞满,伴有泄泻,或痢疾。
喉为呼吸之道,通于天气;咽为水谷之道,通于地气。
风性趋上,易袭阳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根据经脉的循行,阴经经气由下而上,阳经经气由上而下。
手足三阳经由手上行极到头,再下到足;手足三阴经由足上行极到头,再向下至手端。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极乃下也;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极乃上也。
此阴阳不同,而风湿上下之病。
黄帝问:脾脏有病,四肢不能发挥他们的正常功用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四肢的正常生理功能都是依靠胃的腐熟受纳水谷功能,然而胃产生的水谷精微必须要经过脾的输布才能到达四肢,所以脾脏有病,则不能输布胃的水谷精微到四肢,四肢失养,所以精气衰竭,血脉不畅,筋肉骨骼没有营养物质,所以不能发挥他们的正常功用。
帝曰:脾不主时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脾属土,位于中焦,因为掌管胃的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所以为五脏之长,在每一个脏主的时间里面,最后的十八天都是脾主治日共七十二日。
脾脏掌管着胃中腐熟的水谷精微物质。
土又是万物生长的根源,脾经胃经循行贯穿人体,由下而上,由头到足。
综上就没有所主的季节。
黄帝又问:脾和肾之间不过是通过一层薄膜相连,怎么就能帮助胃传送水谷精微呢?岐伯回答说:足太阴,一厥阴,而少阴,三太阴,它的循行属脾络胃,上面还联系咽喉。
所以足太阴可以将胃中的水谷精微物质运送到手足的阴经;足阳明为足太阴之表,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通过足太阴经还可以将精气输送到手足三条阳经。
五脏六腑都依靠脾经来输送胃中的水谷精微物质,所以正如上文所说,没有脾的输布,四肢痿废不用。
【总结】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一个人能活多久,既取决于先天的秉赋(肾),又取决于后到的调养(脾胃)。
先天的东西,我们无法改变,而后天的东西,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人的寿命就像一个煤气罐,每个人生下来得到的煤气或多或少,但后天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显出很大差异来。
有的人不爱惜身体,胡造,结果,煤气提前耗完;而有的人,小心翼翼使用,则会用很长时间。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些猝死之人,那些英年早逝之人,都是胡造的结果。
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这个道理很简单,看看将死之人,一定是不想吃东西了。
家里养的小猫小狗,将死之时,也是不吃不喝。
身边的老年人,只要是能吃能喝,寿命还长的呢,不必担心。
中医历来就注意脾胃,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gǎo(李东垣)就著有《脾胃论》一书。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学术理论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脾胃论》成书于l249年,为其晚年作品,是其代表作之一。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是《脾胃论》的基础部分;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释,说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后,各种病证的证治原则,并阐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及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脾胃论》成书后,受到后世医家的大力推崇,尤其在内伤脾胃方面的诸多阐发,其创制的诸多名方,施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益气活血汤、升阳除湿汤等。
《脾胃论》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里有较高的地位,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理论研究、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在给网友实际调理过程中,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只要这个人能吃,看似病的重,但都属于实症,都好调。
最难调的是不能吃东西,这都属于虚症。
在精读黄帝内经的上一篇虚实论中,我就曾经指出过这一点,原因在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但凡脾胃功能差的人,都属于虚症,都是精气夺了,因此,李东垣老人提出脾胃论也是极有道理的。
很多人一提调理脾胃,就说我吃点什么,补点什么好。
其实,以目前的生活水平。
多数人都不需要特定地选择吃什么,只要不吃垃圾食品就行。
重要的是,先把你的经络打通了再说。
如果你受风寒了,影响你的胃口,先把大腿上的胃经好好刮刮;如果你是熬夜或者吃撑了,就先把你的大腿上的脾经肝经疏通一下,这样能很快恢复你的食欲。
当然,前提是,你经常做刮痧按摩,全身的经络都保持一个较好的水平。
这也符合“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的观点。
所以,这个季节,昆叔给我按摩时,几乎每次都给我刮大腿上的胃经,原本不解,现在通过读《黄帝内经》明白了许多。
原因在于,胃经在外,天寒,易造成胃经闭住。
虚实论和脾胃论,前后两篇,其实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有胃气生,无胃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