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鱼类学12我国鱼类的地理分布及区系划分

第三节 我国海洋鱼类的分布
一、世界大洋的动物区系 北极区、北太平洋区、北大西洋区、热带印度洋太
平洋区、热带大西洋区及南极区。 二、我国海洋鱼类的区系: 北太平洋区和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区;前者北太平洋 区水温季节性变化显著,表、底层温差大,鱼类种类 多;后者上层水温高而稳定,表、底层温差大,鱼类 种类多。 海区分为黄海、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
1、固有种:某一区域或某一水域内发源的种、亚种 或其他分类等级。如四大家鱼发源地为中国,即为 我国固有种。
2、特有种:仅生存在某一特定的地方或水域的种类。 例如中华鲟、白鲟。
3、移入种:某一水域或地区原先并无此种,而是从 另一水域或地区移入。如斑点叉尾鮰。
三、种的分布类型
1、连续分布:一个物种或其他分类类群在整个分 布区域内呈连续而无间断的分布现象。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动物区系 1、定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某种自然环境 的动物群,由分布范围大体一致的许多物种组成,且 这些动物具有相似的发展历史。 2、划分: 动物地理学:海洋动物区系、大陆动物区系; 自然地理:中国、澳大利亚动物区系; 其它方式:生活方式、动物生活的历史时期等。
二、动物地理学的几个种名称
二、我国淡水鱼类的种类及组成
目 鲤形目
共计 鲇形目
科数
鲤科 胭脂鱼科 双孔鱼科 裸吻鱼科 平鳍鳅科
鳅科 6科 8科
属数
119 1 1 1 15 19
156 23
种和亚种数
417 1 1 1 56
101 577 84
占总种数百 分比(%)
备注
53
鲤形目和鲇
形目共约14
科,179属,
662种和亚
7.1
第二篇 鱼类分类学
第二篇 鱼类的系统分类

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
– 种以上的分类阶元--
界
门
---亚门 纲 ---总纲、亚纲 目 ---总目、亚目 科 ---总科、亚科 属 ---亚属 种 ---亚种
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种的命名法
– 学名的意义--接触一种生物,总要给出一个名称,
但是常有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情况,在对外交往 中,造成混乱。 – 命名法-- 林奈提出的生物命名法,生物的名称由 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构成,叫“二名法”。
纳尔逊(1976)--目前世界上比较倾向的系统。 我们的教材上,目的排列和使用按拉斯系统,亚目和科的排列和使 用上,多按纳尔逊系统。目内科、属、种的数量依纳尔逊系统。
第十二章
– 第五节
–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
–
–
–
鱼类的分类系统 缪勒(1814)--将鱼类列为脊椎动物的1个纲, 下分6亚纲、14目。 黎根(1906)--将现生和古生鱼类分为6纲。 乔登(1923)--将鱼形动物和鱼类分成6纲、71 目、638科。 贝尔格(1940、1955)--将现生和古生鱼类分成 12纲、119目,是比较完善的一个分类系统。 拉斯(1971)--鱼类分为2纲。其中软骨鱼纲2亚 纲、2总目、14目;硬骨鱼纲十几个总目。我们的 教材用的就是该系统。
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分类学不是孤立的,它建立在形态学、生理学、生态 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基础上。 比较解剖学、发生学、古鱼类学的研究,得知鱼类彼 此间在发育与构造上的异同,而这些异同则成为分类 学上的依据,但分类方法若仅依靠单纯的形态构造方 面的知识,常易引起偏差,所以现代分类学的研究, 不仅要依靠形态构造的知识,还要依靠生态与分布的 知识,使对鱼类能有较全面的了解。 现代分类学,还应用数学,同工酶,染色体,DNA等 分析手段。
鱼类学: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拉斯和林德贝尔格:
1971年《现生鱼类自然系统之现代概念》一书中提出了新的 分类系统,将现生鱼类分成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但因篇幅所 限,未将鱼形动物包括在内。
23
我
国
纲1:软骨鱼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鱼
亚纲1:板鳃亚纲
类
总目1:侧孔总目(鲨形总目)
学
目1-8: (1)绉鲨目
家
(2)六鳃鲨目
目 前 习 惯 使 用 拉 斯 系 统
总目8:鲈形总目
目23-32:(23)金眼鲷目
(24)海鲂目
(25)月鱼目
(26)刺鱼目
(27)鲻形目
(28)合鳃鱼目
(29)鲈形目
(30)蚰形目
(31)鲽形目
(32)鲀形目
27
总目9:蟾鱼总目 目33-35: (33)海蛾鱼目 (34)蟾鱼目 (35)喉盘鱼目 (36)鮟鱇目
(12)长吻鱼目 总目4:鳗鲡总目 目13-15: (13)鳗鲡目
(14)囊鳃鱼目 (15)背棘鱼目 总目5: 鲤形总目 目16-17: (16)鲤形目 (17)鲇形目
26
总目6:银汉鱼总目
目18-20:(18)锵形目
(19)银汉鱼目
(20)颌针鱼目
总目7:鲑鲈总目
目21-22 (21)鲑鲈目
(22)鳕形目
2. 逐项退格检索表
3. 连续检索表
18
(一)对选并靠检索表
优点: 对选性状互靠拢,便于比较 缺点: 各单元的关系并不明显
鲱科亚科检索表 1、腹部圆,无棱鳞 ------------------------ 圆腹鲱亚科
腹部通常侧扁,有棱鳞 ------------------ 见 2 2、臀鳍鳍条 15-18 ------------------------ 见 3
1971年《现生鱼类自然系统之现代概念》一书中提出了新的 分类系统,将现生鱼类分成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但因篇幅所 限,未将鱼形动物包括在内。
23
我
国
纲1:软骨鱼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鱼
亚纲1:板鳃亚纲
类
总目1:侧孔总目(鲨形总目)
学
目1-8: (1)绉鲨目
家
(2)六鳃鲨目
目 前 习 惯 使 用 拉 斯 系 统
总目8:鲈形总目
目23-32:(23)金眼鲷目
(24)海鲂目
(25)月鱼目
(26)刺鱼目
(27)鲻形目
(28)合鳃鱼目
(29)鲈形目
(30)蚰形目
(31)鲽形目
(32)鲀形目
27
总目9:蟾鱼总目 目33-35: (33)海蛾鱼目 (34)蟾鱼目 (35)喉盘鱼目 (36)鮟鱇目
(12)长吻鱼目 总目4:鳗鲡总目 目13-15: (13)鳗鲡目
(14)囊鳃鱼目 (15)背棘鱼目 总目5: 鲤形总目 目16-17: (16)鲤形目 (17)鲇形目
26
总目6:银汉鱼总目
目18-20:(18)锵形目
(19)银汉鱼目
(20)颌针鱼目
总目7:鲑鲈总目
目21-22 (21)鲑鲈目
(22)鳕形目
2. 逐项退格检索表
3. 连续检索表
18
(一)对选并靠检索表
优点: 对选性状互靠拢,便于比较 缺点: 各单元的关系并不明显
鲱科亚科检索表 1、腹部圆,无棱鳞 ------------------------ 圆腹鲱亚科
腹部通常侧扁,有棱鳞 ------------------ 见 2 2、臀鳍鳍条 15-18 ------------------------ 见 3
2010年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棱鳞…………………圆腹鲱亚科Dussumieriinae 腹部通常侧扁,有棱鳞……………………见2 2、臀鳍条15~18 ……………………………… 见3 臀鳍条30以上……………………鳓亚科Pristigasterinae 3、口前位,辅上颌骨2块,胃不为砂囊状……见4 口下位,辅上颌骨1块,胃为砂囊状…鰶亚科Dorosomatinae 4、上颌中间无显著缺口……………………鲱亚科Clupeinae 上颌中间有显著缺口……………………鲥亚科Alosinae
1(2) 无口须,口呈漏斗状,成体眼发达,鼻孔位于头背面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 2(1) 具口须,口不呈漏斗状,眼埋于皮下,鼻孔位于吻端 ‥‥‥‥‥‥‥‥‥‥ ‥盲鳗目Myxiniformes
第一目 七鳃鳗目 Petromyzoniformes 体鳗形。单鼻孔,开口于头部背面,嗅囊内鼻孔不与口腔相通,吻 部无须,口周缘有短穗状突起。幼体变态前眼不发达,为皮肤所复 盖而埋于皮下,成体时发达。鳃囊每侧7个,鳃囊各自开口于体外。 背鳍2个,内耳半规管2个。 七鳃鳗现存有1科3亚科6属约40余种,我国有1属3种。 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2个背鳍连续。 东北七鳃鳗L. morii:2个背鳍分离,下唇板齿9~10枚。 日本七鳃鳗L. japonica:2个背鳍分离,下唇板齿6~7枚。
第五节 鱼类的分类系统
● Muller J 提出:1844年首次提出鱼纲,下分6亚纲,14目。 ● 贝尔格 提出:现生和古代鱼类共12纲119目。 ● 拉斯和林德贝尔格提出:现生鱼类分2纲,4亚纲, 13总目,53目。 ●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提出:国产鱼类分3纲,43目, 圆口纲:2个目, 软骨鱼纲:2亚纲,13目, 硬骨鱼纲:28目。
1(2) 无口须,口呈漏斗状,成体眼发达,鼻孔位于头背面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 2(1) 具口须,口不呈漏斗状,眼埋于皮下,鼻孔位于吻端 ‥‥‥‥‥‥‥‥‥‥ ‥盲鳗目Myxiniformes
第一目 七鳃鳗目 Petromyzoniformes 体鳗形。单鼻孔,开口于头部背面,嗅囊内鼻孔不与口腔相通,吻 部无须,口周缘有短穗状突起。幼体变态前眼不发达,为皮肤所复 盖而埋于皮下,成体时发达。鳃囊每侧7个,鳃囊各自开口于体外。 背鳍2个,内耳半规管2个。 七鳃鳗现存有1科3亚科6属约40余种,我国有1属3种。 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2个背鳍连续。 东北七鳃鳗L. morii:2个背鳍分离,下唇板齿9~10枚。 日本七鳃鳗L. japonica:2个背鳍分离,下唇板齿6~7枚。
第五节 鱼类的分类系统
● Muller J 提出:1844年首次提出鱼纲,下分6亚纲,14目。 ● 贝尔格 提出:现生和古代鱼类共12纲119目。 ● 拉斯和林德贝尔格提出:现生鱼类分2纲,4亚纲, 13总目,53目。 ●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提出:国产鱼类分3纲,43目, 圆口纲:2个目, 软骨鱼纲:2亚纲,13目, 硬骨鱼纲:28目。
7-2鱼类分类的基本知识

种群(population)→具有不同生活习性的 种内群体—资源学研究基本单位 种族(race)→种内形态、生理和生态特 征都有不同特点,特别是在产卵习性上有所 差异。各自有不同的分布区,沿不同洄游路 线到一定水域进行繁殖活动
属、科、目、纲、门 的概念
属(genus)→是一个聚合的分类阶元, 包括一个物种或一群推测起来在系统发育上由 共同祖先衍生而来的物种,它与其他相似的单 元存在着一个确定的间断 科(family)→是一个分类阶元,包含一 个属或一群具有在系统发育上由共同祖先起源 的属,它与其他科之间为一定的间断所隔离 目 ( order)、 纲 ( class)、 门 ( phylum) →为分类体系中最稳定的阶元,较高级阶元间 也有间断
相关的种→属;相关的属→科;相关的科→目
第二节Βιβλιοθήκη 命 名 法莫雷鳟1.命 名 法(nomenclature)
种名—双名制:1758年由林奈(Linnaeus)创立 →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姓(拉丁化) 例: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属名 种名 命名人的姓 亚种名—三名制
Metalohomaloptera omeiensis hanshuiensis Xie et al.
鉴定标本 鉴定的步骤是从大的阶元到小的阶元
首先利用检索表初步确定,然后仔细核对特 征确定
检索表:利用一系列对选性状列表;所选性 状严格双歧,在任何性状上不提供多于两个的 对选性状;文体为电报文体
检索表的类型
莫雷鳟
对选检索表;连续检索表;逐项退格检索表
连续检索表 1(2)鳍条为完整的一根…………………棘 2(1)鳍条为左右二半愈合而成 3(4)鳍条末端分枝………………分枝鳍条 4(3)鳍条末端不分枝 5(6)鳍条坚硬,后缘有锯齿或无锯齿…硬刺 6(5)鳍条柔软,后缘无锯齿……不分枝鳍条
属、科、目、纲、门 的概念
属(genus)→是一个聚合的分类阶元, 包括一个物种或一群推测起来在系统发育上由 共同祖先衍生而来的物种,它与其他相似的单 元存在着一个确定的间断 科(family)→是一个分类阶元,包含一 个属或一群具有在系统发育上由共同祖先起源 的属,它与其他科之间为一定的间断所隔离 目 ( order)、 纲 ( class)、 门 ( phylum) →为分类体系中最稳定的阶元,较高级阶元间 也有间断
相关的种→属;相关的属→科;相关的科→目
第二节Βιβλιοθήκη 命 名 法莫雷鳟1.命 名 法(nomenclature)
种名—双名制:1758年由林奈(Linnaeus)创立 →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姓(拉丁化) 例: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属名 种名 命名人的姓 亚种名—三名制
Metalohomaloptera omeiensis hanshuiensis Xie et al.
鉴定标本 鉴定的步骤是从大的阶元到小的阶元
首先利用检索表初步确定,然后仔细核对特 征确定
检索表:利用一系列对选性状列表;所选性 状严格双歧,在任何性状上不提供多于两个的 对选性状;文体为电报文体
检索表的类型
莫雷鳟
对选检索表;连续检索表;逐项退格检索表
连续检索表 1(2)鳍条为完整的一根…………………棘 2(1)鳍条为左右二半愈合而成 3(4)鳍条末端分枝………………分枝鳍条 4(3)鳍条末端不分枝 5(6)鳍条坚硬,后缘有锯齿或无锯齿…硬刺 6(5)鳍条柔软,后缘无锯齿……不分枝鳍条
第十二章分类基本概念

硬骨鱼纲
第十二章 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Nelson,1984
世界现生鱼类
圆口类 73种
软骨鱼类 800种
2万余种
我国鱼类约 2900种
硬骨鱼类 20850种 海水鱼类 2100种
淡水鱼类 800种
第一节 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
一、分类等级 (category) 界 Kingdom 门 Phylum
为下面10种鱼编一分种检索表
中国团扇鳐
鳗鲡
黑鲫
燕鳐
大头鳕
海马
银鲳
梭鱼
小黄鱼
பைடு நூலகம்
长吻角鲨
燕鳐
中国团扇鳐 大头鳕
鳗鲡
黑鲫
海马
银鲳
梭鱼
小黄鱼
第五节 鱼类分类系统
采用拉斯和林德贝尔格(1971)系统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鲨形总目 板鳃亚纲 鳐形总目 软骨鱼纲 全头亚纲 银鲛目 总鳍总目 内鼻孔亚纲 肺鱼总目 硬鳞总目 鲱形总目 硬骨鱼纲 骨舌总目 鳗鲡总目 辐鳍亚纲 鲤形总目 银汗鱼总目 鲑鲈总目 鲈形总目 蟾鱼总目
二、物种(Species)的定义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最重要的分类阶元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 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
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领一定空间,具有
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
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物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 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物种是繁殖单元,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
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不能
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不同物种间 具有生殖上的隔离;物种是自然选择的
13第12章鱼纲

(六)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 呼吸器官:鳃(主要) 皮肤 肠管 气囊 – 鳃的构造
鳃弓:着生鳃丝和鳃耙的骨架。 鳃耙:为滤食器官。 鳃丝:二列,组成鳃片,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为气体交换的场所。 – 鳔: 大多数硬骨鱼有鳔,鳔在原始鱼类(总鳍鱼、肺鱼) 有呼吸功能,在大多数鱼类是调节身体比重,控制沉 浮的器官
(一)外部形态
有成对的附肢(胸、腹鳍)和发达的尾部
– 偶鳍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 尾部:是使身体向前的主要运动器官,兼有舵的作用 – 偶鳍:保持躯体平衡和进行转向、拐弯等动作 – 奇鳍:背鳍和臀鳍能使身体稳定而有利于运
动,尾鳍和尾柄组成尾部 鱼类的尾部根椐尾椎和尾鳍的形状 :
原尾型 歪尾型 正尾型
第12章 鱼纲
在志留纪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一支具有上下 颌的脊椎动物,即鱼类的祖先,进而产生出现生 的适应水生的形形色色的鱼类。
第12章 鱼纲(Pisces)
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纲的分类和系统发展 鱼类的洄游 鱼类的经济意义
一、鱼纲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鱼类是最低等的有颌、变温脊椎动物,并适应
(六)呼吸系统
鱼类的呼吸器官是外胚层形成的鳃。 软骨鱼类的鳃比较原始:鳃裂直接开口于
体外,鳃隔发达。 硬骨鱼类的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表而在
外侧另有鳃盖保护,鳃隔已退化。 软骨鱼类的鳃瓣是由上皮折叠形成栅板状
附着在鳃间隔上,硬骨鱼类的鳃丝直接着 生在鳃弓上。
(六)呼吸系统
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气体交换面积大。鳃的总面积为体表面积的10—60倍。 壁薄,使氧气进入血液的距离缩短。血液和水流之间仅有
(九)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
脑: 端脑 间脑 中脑 小脑 延脑 脊髓:灰质和白质 反射的初级中枢
鱼类的基本分类方法PPT课件

鱼类的基本分类方法
所谓鱼类的分类和其它动物一样,是以形态、 生理、生活习性、胚胎发育、遗传等各方面的异同 之处,找出它们的血缘关系,然后再分门别类,给 每一个类群一个分类位置和适当的名称,这样排列 成了一个自然系统,这就是所谓的鱼类分类学。
目前鱼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以鱼的形态结构为主( 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还有鱼体外部和内部结构的主 要特征(口的位置、形状、牙齿的形状,幽门垂等)。 为了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还要了解鱼类的生理特点、 生活习性、分布等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界
门 亚门
纲 亚纲 总目
目 亚目 总科
科 亚科
属 亚属
种 亚种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鲈形总目 鲻形目 鲻亚目
鲻科
鲻属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鲈形总目 鲈形目 鲈亚目 鲈总科 鮨科 常鲈亚科 花鲈属
鲻
鲈
第二节 种的命名法
由于各地区的语言和方言不同,所以,同一种 鱼,却名称不相同。会出现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 现象。如同物异名:真鲷在山东蓬莱称加吉鱼,而 浙江称铜盆鱼。同名异物:白鱼有些地区代表白鲢 ,有的地区代表翅嘴红鱼白。为了知识交流以及避 免文字上的误会,所以国际上采用了瑞典科学家林 奈提出的生物命名法。
目——formes
如鲤形目 Cypriniformes
亚目——oidei或 oidea
如鲤亚目 Cyprinoidei
科——idea
如鲤科 Cyprinidae
亚科——ini或inae
如鲤亚科 Cyprininae
以下学名书写方式是否正确?
(1) Pagrosomus Major (2) Plectorhinchus. cinctus (3) Lateolabrax japoc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所谓鱼类的分类和其它动物一样,是以形态、 生理、生活习性、胚胎发育、遗传等各方面的异同 之处,找出它们的血缘关系,然后再分门别类,给 每一个类群一个分类位置和适当的名称,这样排列 成了一个自然系统,这就是所谓的鱼类分类学。
目前鱼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以鱼的形态结构为主( 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还有鱼体外部和内部结构的主 要特征(口的位置、形状、牙齿的形状,幽门垂等)。 为了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还要了解鱼类的生理特点、 生活习性、分布等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界
门 亚门
纲 亚纲 总目
目 亚目 总科
科 亚科
属 亚属
种 亚种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鲈形总目 鲻形目 鲻亚目
鲻科
鲻属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鲈形总目 鲈形目 鲈亚目 鲈总科 鮨科 常鲈亚科 花鲈属
鲻
鲈
第二节 种的命名法
由于各地区的语言和方言不同,所以,同一种 鱼,却名称不相同。会出现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 现象。如同物异名:真鲷在山东蓬莱称加吉鱼,而 浙江称铜盆鱼。同名异物:白鱼有些地区代表白鲢 ,有的地区代表翅嘴红鱼白。为了知识交流以及避 免文字上的误会,所以国际上采用了瑞典科学家林 奈提出的生物命名法。
目——formes
如鲤形目 Cypriniformes
亚目——oidei或 oidea
如鲤亚目 Cyprinoidei
科——idea
如鲤科 Cyprinidae
亚科——ini或inae
如鲤亚科 Cyprininae
以下学名书写方式是否正确?
(1) Pagrosomus Major (2) Plectorhinchus. cinctus (3) Lateolabrax japoc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的属→科;相关的科→目
(三)目、纲、门的概念
为了确切的确定一个种的分类地位,往往在上述 的 6 个基本分类阶元之间增设了总级或亚级,如总 纲、亚纲、总目、亚目、总科、亚科、亚属。目 — —formes 如鲤形目 Cypriniformes 亚目——oidei或 oidea 如鲤亚目 Cyprinotdei 亚科——oidae 科——Tdae 如鲤科 Cyprtntdae
2、双歧括号检索表
侧孔总目 目的检索表 1(2)鳃孔6-7个,D一个---------------六鳃鲨目 2(1)鳃孔5个,D二个 3(6)具臀鳍 4(5)背鳍前方有一硬棘,无吻软骨-------虎鲨目 5(4)背鳍前方无一硬棘,有三根吻 -----鼠鲨目 6(3)无臀鳍,有一吻软骨-------------- 角鲨目
科→idea
二、优 先 律
下列情况学名应废除:
同物异名(synonyms)→按优先律处理 异物同名(homonyms)→按优先律处理
第三节 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和术语
一、可数性状:如鳍条、鳞片、鳃耙、咽喉齿等。 二、可量性状:如体长、体高、尾柄高等。 三、其他性状:如口的位置、须有无等。
一、鲨类(板鳃亚纲侧孔总目)
Metalohomaloptera omeiensis hanshuiensis Xie et al.
属名 种名 目名→1.该目的特征;
亚种名 命名人的姓
2.该目中最为众所周知,也是分布最广、数 目最多的科的名称
凡发表新种,在种名后加“sp. nov”或“n.sp” 如属名有变更应将原命名人的姓加括号: 某一亚属的物种,将亚属名称放在属名之后,并 加括号:
同种鱼类应具有下列特征: 1、在形态结构上彼此相似; 2、在生理上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种 —— 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群的类群,这样 的类群与其他这样的类群再生殖上相互隔离者。
亚种(subspecies)→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和生殖上 充分隔离的群体
种群 ( population)→ 具有不同生活习性的种内 群体—资源学研究基本单位 种族 ( race)→ 种内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都有 不同特点,特别是在产卵习性上有所差异。各自 有不同的分布区,沿不同洄游路线到一定水域进 行繁殖活动
8、眼后头长:眼后缘到最后一腮裂的长度。 9、唇褶:口角的裂状沟。
10、口鼻沟:口和鼻孔之间的一条沟。 11、背鳍长:背鳍前缘的高度。 12、背鳍上角:背鳍向背上方的角。 13、背鳍下角:背鳍向背下方的角。 14、背鳍基底长:背鳍基部的长度。 15、胸鳍长:胸鳍前缘的长度。 16、胸鳍外角:胸鳍外缘向后方的角。 17、胸鳍内角:胸鳍内缘斜向内方的角。
二、种以上的分类阶元
属(genus)→是一个聚合的分类阶元,包括一个 物种或一群推测起来在系统发育上由共同祖先衍 生而来的物种。 科(family)→是一个分类阶元,包含一个属或 一群具有在系统发育上由共同祖先起源的属,它 与其他科之间为一定的间断所隔离 目 ( order)、 纲 ( class)、 门 ( phylum)→ 为 分类体系中最稳定的阶元,较高级阶元间也有间 断
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 种的命名法 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和术语 鱼类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鱼类的分类系统
第一节 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
鱼类分类阶元和其它生物一样,在脊索动物门下分 为纲、目、科、属、种五个基本分类阶元。 一、种的概念 种又称物种,它是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最重要 的分类阶元。它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在自然界占 有一定的生境地位。
常用的检索表有三种类型:
1.对选并靠检索表 2.双歧 括号检索表 3.退格检索表
1、对选并靠检索表
如鯡科亚科检索表 1.腹部圆,无棱鳞---------------------圆腹鲱亚科 腹部通常侧扁,有棱鳞--------------------见2 2.A鳍条30以上-----------------------鳓亚科 A鳍条15-28-----------------------------见3 3.口下位,胃显砂囊状-------------------鰶亚科 口前位,胃不呈砂囊状-------------------见4 4.上颌中央无显著缺口--------------------鲱亚科 上颌中央有显著缺口-------------------鰣亚科
7、尾柄高:尾部部分最低部位的高度。 8、腹棱:肛门前的腹部,部分或整个腹中线隆起成 稍锐尖的棱。 9、小鳍:背鳍后方由一枚鳍条组成。 蓝圆鲹
10、脂鳞:背鳍后方的一种小型鳍,没有鳍条,仅 由脂肪组织组成。
第二节 鱼类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 1.每种数量以25-50尾为宜。 2.采集的个体大小,♂♀都应兼顾。 3.标本要注意完正性和发育正常。 4.将标本洗净后编上号码。
二、鳐类(板鳃亚纲下孔总目)
1、体盘长:吻端到胸鳍后基的长度。 2、体盘宽:体盘最宽处的长度。 3、眼间隔:两眼间的距离。 4、胸鳍外角:胸鳍外缘斜向外侧的角(前角)。 5、腹鳍内角:胸鳍外缘斜向后侧的角(后角)。
三、真骨鱼类
1、叉长:吻端到尾鳍中央分叉处的长度。 2、头长:吻端到鳃盖骨后缘的长度。 3、头高:头的最高点到头的腹面的垂直距离。 4、眼后头长:眼眶后缘到鳃盖骨边缘的长度。 5、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通常采取背鳍起点处到腹 面的垂直高度。 6、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尾椎骨 后缘垂直线的距离。
第二节 命名法
同物异名:真鲷在河北称加吉鱼,而浙
江称铜盆鱼。 同名异物:白鱼有些地区代表白鲢,有 的地区代表翅嘴红鱼白。为 国际上采用了瑞典科学家林奈提出的生 物命名法。
一、命 名 法
种名 — 双名制: 1758 年由林奈( Linnaeus)创立 →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姓(拉丁化) 例: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属名 种名 命名人的姓 亚种名—三名制
5.在采集本上登记编号和作一系列记录,如采集 地点、时间、网具、网法以及鱼类的生活习性、 体色及主要特征。 6.最后将鱼体洗干净,除去体表粘液,然后用福 尔马林固定标本,浓度一般为6-10%,鱼体固定 时要平直。另外,鱼体较大时,要进行腹腔注射 福尔马林溶液来固定内脏,再入在配置好的福尔 马林溶液中浸泡。 7、保存在温度低,光线暗的地方
3、退格检索表
鲤形目亚目的检索表 A1 体披鳞或裸露,不披骨板,第三、四脊椎不愈合。 B1 下咽骨正常,口不突出,口一般具齿 C1 体不呈鳗形,被鳞,具V----------脂鲤亚目 C2 体呈鳗形,无鳞,无V------------电鳗亚目 B2 下咽骨扩大,无颌齿,口多少能伸缩------鲤亚目 A2 体裸露或披骨板,第2-4椎骨愈合----------鲶亚目
二、标本鉴定步骤
参考有关鱼类分类书籍来进行标本鉴定和定种。 一般从目开始鉴定,因为纲的特征很明显区分。 从目开始一级级往下查,查到种为止。目和科好 查,属和种不太好查,尤其是种,所以查到种后 ,一般还得找种的描述来对照,最后作出决定。 最常用,最简便的分类工具是检索表。
三、检索表的编制和应用
1.检索表中所列的特征应该是有用和最明显 的特征,对种的所有个体都适用,尤其选择 外部特征。 2.列举的特征必须严格双歧,对选的性状必 须清楚明确,不能有模棱两可的情况。 3.检索表中的文字要简洁可用,电极式的。
1、体长:从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2、体长:吻端到尾部最后一椎骨止。 3、头长:从吻端到最后一腮裂。 4、躯干部长:最后一腮裂到泄殖孔后缘止。 5、尾长:泄殖孔到尾部最末一椎骨止。 6、吻长:眼前缘到吻端的长度。 7、眼径:沿身体纵轴方向量出眼的直径。 瞬膜可以作为鲨鱼分类标志。
虎 鲨 的 唇 褶
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u)
虹 彩 光 唇 鱼 : Acrossocheilus (Acrossocheilus) iridecens iridecens (Nichols & Pope)
词尾:目→formes 总科→oidae
亚目→oidei / oidea 亚科→inae / ini
(三)目、纲、门的概念
为了确切的确定一个种的分类地位,往往在上述 的 6 个基本分类阶元之间增设了总级或亚级,如总 纲、亚纲、总目、亚目、总科、亚科、亚属。目 — —formes 如鲤形目 Cypriniformes 亚目——oidei或 oidea 如鲤亚目 Cyprinotdei 亚科——oidae 科——Tdae 如鲤科 Cyprtntdae
2、双歧括号检索表
侧孔总目 目的检索表 1(2)鳃孔6-7个,D一个---------------六鳃鲨目 2(1)鳃孔5个,D二个 3(6)具臀鳍 4(5)背鳍前方有一硬棘,无吻软骨-------虎鲨目 5(4)背鳍前方无一硬棘,有三根吻 -----鼠鲨目 6(3)无臀鳍,有一吻软骨-------------- 角鲨目
科→idea
二、优 先 律
下列情况学名应废除:
同物异名(synonyms)→按优先律处理 异物同名(homonyms)→按优先律处理
第三节 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和术语
一、可数性状:如鳍条、鳞片、鳃耙、咽喉齿等。 二、可量性状:如体长、体高、尾柄高等。 三、其他性状:如口的位置、须有无等。
一、鲨类(板鳃亚纲侧孔总目)
Metalohomaloptera omeiensis hanshuiensis Xie et al.
属名 种名 目名→1.该目的特征;
亚种名 命名人的姓
2.该目中最为众所周知,也是分布最广、数 目最多的科的名称
凡发表新种,在种名后加“sp. nov”或“n.sp” 如属名有变更应将原命名人的姓加括号: 某一亚属的物种,将亚属名称放在属名之后,并 加括号:
同种鱼类应具有下列特征: 1、在形态结构上彼此相似; 2、在生理上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种 —— 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群的类群,这样 的类群与其他这样的类群再生殖上相互隔离者。
亚种(subspecies)→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和生殖上 充分隔离的群体
种群 ( population)→ 具有不同生活习性的种内 群体—资源学研究基本单位 种族 ( race)→ 种内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都有 不同特点,特别是在产卵习性上有所差异。各自 有不同的分布区,沿不同洄游路线到一定水域进 行繁殖活动
8、眼后头长:眼后缘到最后一腮裂的长度。 9、唇褶:口角的裂状沟。
10、口鼻沟:口和鼻孔之间的一条沟。 11、背鳍长:背鳍前缘的高度。 12、背鳍上角:背鳍向背上方的角。 13、背鳍下角:背鳍向背下方的角。 14、背鳍基底长:背鳍基部的长度。 15、胸鳍长:胸鳍前缘的长度。 16、胸鳍外角:胸鳍外缘向后方的角。 17、胸鳍内角:胸鳍内缘斜向内方的角。
二、种以上的分类阶元
属(genus)→是一个聚合的分类阶元,包括一个 物种或一群推测起来在系统发育上由共同祖先衍 生而来的物种。 科(family)→是一个分类阶元,包含一个属或 一群具有在系统发育上由共同祖先起源的属,它 与其他科之间为一定的间断所隔离 目 ( order)、 纲 ( class)、 门 ( phylum)→ 为 分类体系中最稳定的阶元,较高级阶元间也有间 断
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 种的命名法 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和术语 鱼类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鱼类的分类系统
第一节 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
鱼类分类阶元和其它生物一样,在脊索动物门下分 为纲、目、科、属、种五个基本分类阶元。 一、种的概念 种又称物种,它是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最重要 的分类阶元。它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在自然界占 有一定的生境地位。
常用的检索表有三种类型:
1.对选并靠检索表 2.双歧 括号检索表 3.退格检索表
1、对选并靠检索表
如鯡科亚科检索表 1.腹部圆,无棱鳞---------------------圆腹鲱亚科 腹部通常侧扁,有棱鳞--------------------见2 2.A鳍条30以上-----------------------鳓亚科 A鳍条15-28-----------------------------见3 3.口下位,胃显砂囊状-------------------鰶亚科 口前位,胃不呈砂囊状-------------------见4 4.上颌中央无显著缺口--------------------鲱亚科 上颌中央有显著缺口-------------------鰣亚科
7、尾柄高:尾部部分最低部位的高度。 8、腹棱:肛门前的腹部,部分或整个腹中线隆起成 稍锐尖的棱。 9、小鳍:背鳍后方由一枚鳍条组成。 蓝圆鲹
10、脂鳞:背鳍后方的一种小型鳍,没有鳍条,仅 由脂肪组织组成。
第二节 鱼类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 1.每种数量以25-50尾为宜。 2.采集的个体大小,♂♀都应兼顾。 3.标本要注意完正性和发育正常。 4.将标本洗净后编上号码。
二、鳐类(板鳃亚纲下孔总目)
1、体盘长:吻端到胸鳍后基的长度。 2、体盘宽:体盘最宽处的长度。 3、眼间隔:两眼间的距离。 4、胸鳍外角:胸鳍外缘斜向外侧的角(前角)。 5、腹鳍内角:胸鳍外缘斜向后侧的角(后角)。
三、真骨鱼类
1、叉长:吻端到尾鳍中央分叉处的长度。 2、头长:吻端到鳃盖骨后缘的长度。 3、头高:头的最高点到头的腹面的垂直距离。 4、眼后头长:眼眶后缘到鳃盖骨边缘的长度。 5、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通常采取背鳍起点处到腹 面的垂直高度。 6、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尾椎骨 后缘垂直线的距离。
第二节 命名法
同物异名:真鲷在河北称加吉鱼,而浙
江称铜盆鱼。 同名异物:白鱼有些地区代表白鲢,有 的地区代表翅嘴红鱼白。为 国际上采用了瑞典科学家林奈提出的生 物命名法。
一、命 名 法
种名 — 双名制: 1758 年由林奈( Linnaeus)创立 →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姓(拉丁化) 例: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属名 种名 命名人的姓 亚种名—三名制
5.在采集本上登记编号和作一系列记录,如采集 地点、时间、网具、网法以及鱼类的生活习性、 体色及主要特征。 6.最后将鱼体洗干净,除去体表粘液,然后用福 尔马林固定标本,浓度一般为6-10%,鱼体固定 时要平直。另外,鱼体较大时,要进行腹腔注射 福尔马林溶液来固定内脏,再入在配置好的福尔 马林溶液中浸泡。 7、保存在温度低,光线暗的地方
3、退格检索表
鲤形目亚目的检索表 A1 体披鳞或裸露,不披骨板,第三、四脊椎不愈合。 B1 下咽骨正常,口不突出,口一般具齿 C1 体不呈鳗形,被鳞,具V----------脂鲤亚目 C2 体呈鳗形,无鳞,无V------------电鳗亚目 B2 下咽骨扩大,无颌齿,口多少能伸缩------鲤亚目 A2 体裸露或披骨板,第2-4椎骨愈合----------鲶亚目
二、标本鉴定步骤
参考有关鱼类分类书籍来进行标本鉴定和定种。 一般从目开始鉴定,因为纲的特征很明显区分。 从目开始一级级往下查,查到种为止。目和科好 查,属和种不太好查,尤其是种,所以查到种后 ,一般还得找种的描述来对照,最后作出决定。 最常用,最简便的分类工具是检索表。
三、检索表的编制和应用
1.检索表中所列的特征应该是有用和最明显 的特征,对种的所有个体都适用,尤其选择 外部特征。 2.列举的特征必须严格双歧,对选的性状必 须清楚明确,不能有模棱两可的情况。 3.检索表中的文字要简洁可用,电极式的。
1、体长:从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2、体长:吻端到尾部最后一椎骨止。 3、头长:从吻端到最后一腮裂。 4、躯干部长:最后一腮裂到泄殖孔后缘止。 5、尾长:泄殖孔到尾部最末一椎骨止。 6、吻长:眼前缘到吻端的长度。 7、眼径:沿身体纵轴方向量出眼的直径。 瞬膜可以作为鲨鱼分类标志。
虎 鲨 的 唇 褶
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u)
虹 彩 光 唇 鱼 : Acrossocheilus (Acrossocheilus) iridecens iridecens (Nichols & Pope)
词尾:目→formes 总科→oidae
亚目→oidei / oidea 亚科→inae / 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