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1、2)
名词解释社会认知

名词解释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接触周围环境和社会交往,获得知识和信
念以及对社会规范和判断的能力。
社会认知可以影响人们的思考、行
为和与他人的互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认知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理解与评价。
首先是对自我
理解和评价。
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基于他对自己的知觉和思考而形成的,它可以反映出个体的价值观、目标和行为习惯。
同时,自我评价也受
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期望和标准等。
其次是对他人的社会认知。
个体需要了解他人的动机、态度、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社会认知可以
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是对社会的认知。
社会认知可以帮助个体理解社会规范和价
值观,从而规范个体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期望和标准。
同时,社
会认知也可以帮助个体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根源和动因,提高个体
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认知在个体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同时,社会认知也是个体对社会承诺和责任的表现,是推动社会进步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之,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的
能力。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考,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因此,我们应该切实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推动个
人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什么是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定义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
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二)社会认知的特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第三章社会认知

(1)知觉的特点:
知觉的整体性:超越数个刺激相加 之和的知觉经验。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过程中,运用 过去经验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过程中,将某些刺激物 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刺激物作为知觉的背 景。
知觉对比:两种具有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 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彼此影响,引 起差异极大的知觉经验。
面试前:熟悉岗位要求;把握自己的印象 管理方式
面试中:控制时间;保密和诚信提示;问 卷测量;
面试后:调整印象管理能力的比重;适当 延长实习期;
五,刻板印象:
1,概念:对某类事物、某类群 体共有的特征所持的概括而固 定的观点。
•社会认知的图案、框架
•夸大群体内成员的一致性; 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
事先声明:为了避免预期行为可能带来的 麻烦和不便,而事先实施的语言控制机制。
3,印象管理与招聘面试 (1)求职者印象管理措施: 意见遵从:赞同主考官的观
点 抬举他人:陈述他人的优点 非语言行为: 自我包装:简历包装 合理化理由:离职原因 事前声明:工作承诺
(2),作为招聘者的应对措施:
(2)错觉:特点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 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社会认知
1,概念 :在社会环境中对于有关个人或群体特征 的知觉。不仅是对人的表情、语言、姿态等外部 特征的印象,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在 的动机、意图、观点、信念、个性特点等的推测 和判断。
2,社会认知的内容:
对人知觉: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 觉,了解其心理特征和活动。
2,印象整饰的策略: (1)获得性印象整饰策略:试图
使别人积极地看待自己.
基本策略:遵从社会情境规范, 如非言语行为——外表修饰、微 笑、认真聆听;
社会认知知识点总结

社会认知知识点总结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和内涵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它涉及人们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
社会认知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对社会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知等。
社会认知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与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社会适应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发展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和体验,逐渐形成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认知会受到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代理人的影响,比如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
此外,社会认知的发展还受到个体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社会认知水平。
三、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它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社会互动和社会决策中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认知来进行选择和行为。
比如,一个人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知程度,会影响他在面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时的行为反应。
此外,个体对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也会影响他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因此,社会认知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认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社会认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社会认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比如,社会认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知程度,从而揭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此外,社会认知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从而揭示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构建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它涉及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特征

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特征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那么你对社会认知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社会认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人的表情以面部表情为最重要,此外身体的动作与姿态、说话的语调等也是属于人们表情范围之内的种种形式。
对他人性格对他人性格的真正认识,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才有可能。
但对他人性格的某些方面,在较短时期内也是可以认识到的。
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生活道路,甚至是了解一个人在家里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都会有助于了解其性格特征。
对性格认知的研究,因其缺乏科学的、客观的标准而相当困难。
对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两层意思:一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二为对他人与他人之间的认知。
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来推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
它使得对人际关系认知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其中。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

(2)遵从;(3)自我表现;(4)施惠
求职中印象管理的策略
• 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讨好、自我抬举 、恳求 • 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归因、合理化理 由、事先声明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 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曾借外国学者之口,将其称为理解
“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
案例研究
• 非洲土著能否识别别我们的情绪吗?
图1 斯科勒斯伯格的面部表情环
(三)目光接触
注视与瞪视:目光接触的非言语线索。
(四)人的体态表现 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又 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五)人的行为方式 了解一个人如何行动、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 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 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 。
试》
关于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讨论
• 卢钦斯: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 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 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因;而在关 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 则是近因效应。 • 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 用,而认知者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 大作用。 • 怀斯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究竟何者起作用 ,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
的一致,他就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
求,又称作“得寸进尺”效应 。 • “门面”效应(door-in-the-face)
当人们拒绝了别人的一个大要求后,常常会为 保面子而接受别人提出的另一个小要求。这种现 象也称做“门面”效应 。
2、讨好
• 面对不同的对象,行为主体或有意“ 夸大” 自己,或有意“贬低”自己以“讨好”别人, 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 琼斯的四套讨好策略(1)恭维或抬举别人;
社会认知

参加 人数 美国 99 巴西 40 智利 169 阿根廷 168 日本 29
国家
情绪判断结果(Ekman,P.) 情绪判断结果(Ekman,P.) 照片中的各种表情( 照片中的各种表情(%) 喜悦 厌恶 惊异 悲惨 愤怒 97 92 95 40 67 95 97 87 59 90 95 92 93 88 94 98 92 95 78 90 100 90 100 62 90
三、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1、 知觉对象的特征 2、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3、 出现频率 4、 动态与静态 5、 新奇与熟悉 6、 对象组合方式 主观因素 1、 2、 3、 4、 5、 兴趣 需要与动机 个性差异 知识与经验 心境
第二节
认知偏见
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线索偏差 逻辑错误
面部表情----无表情
极度失望的时候
极度厌恶、愤恨时 不想表达意见,持观望态度时 对某事的处理有充分的把握,头脑非常清醒的时候 掩盖一切,不为人知的时候 …………….
双手紧绞在一起……… ……...精神紧张 双手指尖相合形成“教堂尖塔”…… ……..充满自信 用手指或笔敲打桌面,或在纸上涂画…….. ……..不耐烦、无兴趣 摊开双手………. ………..真诚和坦直 握拳……. ………决心、愤怒、不满、有敌意 用手支着头…….. ……….不耐烦、厌倦
惧怕 85 67 68 54 66
不同情绪的面部模式
情绪 兴趣-兴奋 愉快 惊奇 悲痛 恐惧 羞愧-羞辱 轻蔑-厌恶 愤怒 面部模式 眉眼朝下、眼睛追踪、倾听 笑、嘴唇朝外朝上扩展、眼笑(环行皱纹) 眼眉朝上、眨眼 哭、眼眉拱起、嘴朝下、有泪有韵律的泣 眼呆张、脸色苍白、出汗发抖、毛发竖立 眼朝下、头抬起 冷笑、嘴唇朝上 皱眉,咬紧牙关、眼裂变狭窄、面部变色
社会认知(二) 归因 - 欢迎光临北航经管学院!

17
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在心理上改变 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功败垂成,“要是……,那我可能就会……” 在心理上对结果进行改变越容易发生,对结果的情绪 反应就越强。 银牌获得者和铜牌获得者谁更快乐? 反事实思维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模拟。构成了 我们幸运感的基础。绝大多数人对已做的事情的悔恨 比对没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小。
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信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 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也会如此。 先入为主信念 一旦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就很难再让他们否 定这条错误信息。
喜欢冒险的人是优秀的消防队员?
我们越是想极力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解释是正确的,就对 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纠正信念固着:解释相反 的观点。 实验:猜遗嘱
11
我们在社会认知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5)图式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对其他人产生一个预期,这个预期会影响 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这种对待方式又导致那个 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 预期成为现实。
12
6
社会知觉的特点
4、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自动化思维最核心的特点:运用图式(Schemas)
什么是图式?
心理模板、脚本 信息组织,认知架构 解释新情况
图式是一种类别化的信息加工 图式导致刻板印象(stereotype)
7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1)图式填充信息的空白:运用内隐人格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reenwald
IAT内隐联结测验
• 原理:概念网络模型
– 在认知上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
• 其生理基础为神经网络模型。
IAT的变式:Go/NoGo(GNAT
) • IAT两大“缺陷”: 联想测验 – 忽略了速度—准确性权衡原则,
– 目标刺激必须成对,不能测量单一目标的态度
• GNAT (Nosek & Banaji,2001)
– 描绘日常活动中事件的有序组织和认知蓝本。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 1、社会认知的分类
– 内隐社会认知
外显社会认知
– 内隐社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Greenwald,1995)
• 关注焦点:无意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 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 后对同一(或相似、相关)刺激的提取和加 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是内隐记忆的体现 。
• 启动效应的分类:直接启动、间接启动
• 例:单词完成 启动词:是河的似关对
•
任务:写出部首是 “氵”的字
• 体验启动效应:请阅读本页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回忆:在上一张PPT中, 你看到了哪些字?
– 内隐自尊:自发的无意识的对自己评价倾向
• 角色扮演效应、最小群体效应 • 单纯所有权、相似-吸引
– 内隐刻板印象(性别、种族) – ……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 5、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 (外显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直接方法
• 内省法、访谈法、问卷法、自陈量表测量法等。)
–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间接方法:
• 反应时范式 • 非反应时范式 •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法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 5、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 (1)反应时范式: • 一般来说,反应时的长短标志着机体内部加工过 程的复杂性或难度,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 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条件 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 几种形式: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实质 第二节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节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第四节 社会认知中的归因理论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实质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个人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 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包括社会信息 的辨别、归类、采择、判断和推理等心理成分。
信息
非社会信息 物体
社会信息
社会性客体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 (一)社会性:社会认知涉及对人及人际关系 等社会对象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历 史意义。
• (二)沉积性:社会认知是在以往的生活经历 中形成的,而且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是 长期积累的结果。
• (三)完形特性:人们倾向于对认知客体的各 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在个体认知结构的基础 上,形成完整的印象,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表现)
– D = (M0 – M1)/ Sd
• M0:不相容试组反应时的平均值 • M1:相容试组反应时的平均值 • Sd:相容和不相容试组的联合标准差
• 发现:
– 马芳; 梁宁建 心理科学 2008,IAT方法能检测到 大学生存在"男性比女性更擅长数学"的内隐数 学-性别刻板印象
– 汪伟 心理学探新 2008,IAT可以应用于内隐助 人态度的研究。
– 图式(schema)
• 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 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图式的作用机制
输入 新事件
对此事 有 产生推理 件有无活动 -贮存事件
图式?
-贮存推理
长时记忆
无 寻找相应的图式
是否找到 适宜图式?
输出事件 有关信息 是 创造新图式
否
图式的分类
•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
• (一)范畴化(categorize 类化)
– 个体往往将信息分门别类地处理,倾向于以 一定的标准将人归类。
– 这种简单的范畴化能够大大简化个体对他人 或事物的认知,从而节省认知资源。
– 范畴化是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
• (一)范畴化 • (二)图式
• 操作:屏幕逐个呈现刺激,分类
顺序
1
2
3
4
5
程序描述 目标词练习 属性词练习
联合测试 M1
反转目标词 反转联合测试
练习
M0
●我 自尊IAT
● 愉快
●我 ● 愉快
我●
我●
● 愉快
非我 ●
不快 ●
非我 ● ● 非我
不快 ●
● 非我 不快 ●
相容性
相容
不相容
IAT内隐联结测验
• 结果:IAT效应,即D值
2再认:下面这些字, 你刚才见过哪些?
环班珠琼球琪瑞理瑶现玛
3内隐记忆:带有部首“力” 的字,你能想起哪些?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 4、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畴
– 内隐态度: 个体无法内省识别到的态度
• 个体已有的经验在新客体上的不自觉的自动投射 • 调查中的背景效应、晕轮效应
– 对某一特定个体的认知结构,是一种被抽象了的人格 品质或个人类型。
• 自我图式(self-schema):
– 个体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用来区分和描述自己 。
• 角色图式(role schema):
– 对社会上的一类人或一群人的预期个性和行为的信息 。
• 事件图式(event schema,script,剧本):
– 自动激活:即某概念的激活会自动扩散到相联结的其他 信息
• (如激活“自我”,扩散到对自我的态度)。
– 激活后的反应更快更准
– 根据行为上的反应快慢,推断概念与其属性的联结强度 ,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
• 通过分类任务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 系的紧密程度
IAT内隐联结测验
• 外显社会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受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 。
• 举例:姓名字母偏好效应
– Mike:
K
P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 2、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
– 社会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启动性
• 3、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基础
内隐社会认知
传统的社会认知研究
内隐记忆研究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 内隐记忆研究举例:
•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