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归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这个人在说谎。而看到头部照片的人,则被巧妙地拖进了圈 尤其是脚部,接着是手,而脸上最难看出。不管是什么人,当 他撒谎或拥有某种秘密时,多少都会陷入良心的谴责或不安, 最易显露其内心的地方则是一般人最不注意的身体下半部。
5
套。据此埃克曼提出撒谎人的本来面目在其下半身最容易显露,
第二单元
印象 印象形成
7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8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 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比 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第三节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与整饰 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基本概念
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对他人、群体或行
为原因的知觉是人际知觉。

2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18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 式。
19
(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 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投人所好
20
第三单元 归因(attribution)

一、 概念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 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
埃克曼和普利森的实验:
4
l.看过头部照片的人,大多数对这个人给予较好的评价,诸如开
朗。有人情味、友好、热情。好人、正直等等。 2.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大多数给予否定的评价,诸如紧张、 神经质、迷糊。有心计。令人担忧等等。 3.看到全身照片的人,则评价为有活力、易变、机敏等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的评价最正确,看出

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
种普遍需要
21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外
(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22
三、控制点理论(罗特)
20世纪50、60年代提出,
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 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 的解释,有内控与外控者。
如果一种结果存在一种以上的原因时,
人们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引起某一
特定结果时就会打折扣
26
(三)协变原则
凯利的三维理论(H.H.Kelley,1967) 行为的三种原因:

客体、主体、情境。
归因的三种信息:
特异(区别)性信息:他对其他人如此吗?
一致性信息:他经常如此吗? 共同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的效应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
6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 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 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 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 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三种归因判断:
27
(玛丽为什么发笑,请根据三维理论 进行归因判断)
条件 1 特异性 高:她并非 对每个人发 笑。 低:他经常 对所有演员 发笑。 高:她并非 对任何其他 演员笑。 一致性 高:她经常 对这个演员 发笑。 高:她经常 对这个演员 发笑。 低:她过去 几乎未曾对 他笑过。 共同性 高:每个在 场 的 人 也 笑。 低:几乎没 有 其 他 人 笑。 低:几乎没 有 其 他 人 笑。 归因 刺 激 演员 61% 个人: 玛丽 86% 情境 72%
15
(四)中心品质模式(重要品质)

在印象形成过程上,人们往往忽略 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 征,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 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 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最接近于大多 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 情况。
16
四、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的作用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7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也叫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 与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 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 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 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 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 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 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 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 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 总体印象。
12
(一)加法模式(累加值)
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 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 越大,给人的印象越好;个体被消 极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给 人的印象越差。

9
(二)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 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 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好似 一个光环,使其他的品质也因此罩上类 似的色彩 以偏概全
10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 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有时会产生偏见
11
三、印象形成中的整合模式
23
四、归因原则
不变性 折扣 协变

24
(一) 不变性原则
海德的归因理论(F.Heider,1958)
——朴素心理学思想(常识心理学) ——行为的两种原因: 个人原因和情境原因 ——推论的不变性(恒常)原则:
在行为结果中反复起作用的那些因素是该 结果的原因。
25
(二)折扣原则
凯利,Kelly,1972

13
(二)平均模式(平均值)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形成上并不是
简单的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 分值累加,而是将各种特征的分 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 高低来形成对他人好或不好的印 象。
14
(三)加权平均模式(加权平均)

许多人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上,不仅 考虑积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 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 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 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 权重,然后将权重于各种特征的强度相 乘,最后加以平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