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本文通过介绍以上四种代表理论,对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学术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发展脉络Abstract:Attrib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social psychology. There are four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social cognition ,Heider’s Common sense psychology,Jones and Davis’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 Kelley ‘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ttribution and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history and academic studies via these four aspects and have a brief assessment.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ttribution theory;history一、引言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原因。
正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来推断成绩波动的原因、社会通过了解杀人犯的成长经历来解释其丧心病狂的行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因果性解释来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并实行预测和控制。
归因理论研究始于20实际50年代,到70年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此广大社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归因研究,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成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受人关注的一大焦点。
社会心理学PPT:社会认知与归因

Jane更有可能是,1,一名护士,2,一名具有强烈女权 主义者精神的护士。
15
锚定与调整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 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16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
22
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 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给你 一张北京大学学生的照片,让你推断是哪个系的?你 会怎样推断?
23
24
3 社会认知与健康
社会认知与寂寞:只看到生活消极方面的人,更容易感 到寂寞,把他人看成难于相处的。 社会认知与焦虑: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避免焦虑 (Zimbardo,1981)。 社会认知与疾病:对事件的乐观解释可以避免疾病 (Seligman,1987)。
Kelley (1950)的研究
10
2 认知法则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作出判断。医生们在 诊断病情时会使用便利法则。不同疾病进入其脑海的容 易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诊断。
Markus (1977)的研究
11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17
8 x 7 x 6 x 5 x 4 x 3 x 2 x 1=?
18
实验材料
你认为一学期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 面花费多少钱? 人民币
根据已有调查,北大本科生认为一学期 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面花费是500元。 请问,你自己认为应该花多少? 人民币
19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知识点概述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知识点概述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环境中的信息,并且如何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行为和社会决策。
本文旨在概述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知识点。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概念与发展社会认知理论指的是研究人们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理论。
它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是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进行研究的领域。
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认知加工的视角向社会情境的视角转变,强调了社会信息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模型社会认知理论通常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模型:1.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感知、选择、解释和记忆等阶段。
其中,感知阶段是人们接收社会信息的起始点,选择阶段是在众多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过程,解释阶段是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记忆阶段是将信息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后续使用。
2. 触发与应用模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由环境的触发和个体的认知应用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环境的触发可以激发个体某种认知结构的应用,而个体的认知应用也会影响其对环境的解释和反应。
3. 平衡与一致性理论:平衡与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追求内在的平衡和一致性。
当人们面临冲突和不一致的信息时,他们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来恢复平衡和一致。
4.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归因他人的行为。
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通常会将原因归因于个体特质、情境因素或行为后果等。
三、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观点与研究领域社会认知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观点与研究领域,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方向:1. 社会知觉:研究人们如何对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价。
社会知觉研究的内容包括人们对他人个性特质、情感状态和行为意图等方面的判断。
2. 自我知觉:研究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知觉研究的内容包括人们对自身特质、态度和行为的认知和解释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互动、社会行为和群体动态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记忆、解释和推断关于自己、他人和社会情境的信息。
●社会认知包括注意力、记忆、印象形成、归因(对事件的解释)、判断和决策等过程。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对待社会信息时的系统性倾向,如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只关注符合已有信仰的信息)等。
3.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包括自尊、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关注了自我概念如何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个社会群体或文化的归属感。
●社会认同可基于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因素,影响着行为和态度。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了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包括从同伴、权威人物和社会群体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和规范性(社会期望)。
6.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领域,包括领导、合作、竞争、归属感和集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探讨了群体内部动力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
7.冲突和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合作现象,包括竞争、冲突解决、合作和谈判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争端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8.态度和行为:●社会心理学探讨了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如何影响行为,以及行为如何改变态度。
●研究包括行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
9.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考和行为,通常包括决策、判断、信仰等方面的群体动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10.社会变革:●社会心理学也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如文化变迁、社会正义、偏见和歧视等。
●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态,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B 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Bernard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 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 影响。 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 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 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 中的X轴与Y轴一样。
C 自尊
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 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 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Baumeister总结出了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 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 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 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 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指我们对某一特 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 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 折不挠等。
B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Self-schema):指人们对自己所 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 系。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 于助人,这些都是你自我图式的内容。
3.社会认知
分类与图式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 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 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图式(Schema)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 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 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A 个人图式
A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 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 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 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社会认知(二) 归因 - 欢迎光临北航经管学院!

17
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在心理上改变 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功败垂成,“要是……,那我可能就会……” 在心理上对结果进行改变越容易发生,对结果的情绪 反应就越强。 银牌获得者和铜牌获得者谁更快乐? 反事实思维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模拟。构成了 我们幸运感的基础。绝大多数人对已做的事情的悔恨 比对没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小。
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信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 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也会如此。 先入为主信念 一旦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就很难再让他们否 定这条错误信息。
喜欢冒险的人是优秀的消防队员?
我们越是想极力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解释是正确的,就对 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纠正信念固着:解释相反 的观点。 实验:猜遗嘱
11
我们在社会认知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5)图式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对其他人产生一个预期,这个预期会影响 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这种对待方式又导致那个 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 预期成为现实。
12
6
社会知觉的特点
4、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自动化思维最核心的特点:运用图式(Schemas)
什么是图式?
心理模板、脚本 信息组织,认知架构 解释新情况
图式是一种类别化的信息加工 图式导致刻板印象(stereotype)
7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1)图式填充信息的空白:运用内隐人格理论
社会知觉与归因

--存贮推理
记
事
输
没有
忆
件
入
的
寻找相应
输
的图式
出
创造新图式
信
息
是
图式找到了吗?
否
2024/6/22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动机与兴趣影响个体对认知对象的选择 。
(三)认知者的情绪
积极情绪
积极评价
消极情绪
2024/6/22
消极评价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指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是一种过程,包含对客体的识
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表里一致) 4.投人所好。(表里不一)
2024/6/22
第三单元 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
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
普遍需要。
2024/6/22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人格特征、
能力、任务难度、工作性质是稳定的。 情绪、温度、气候是变化的。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智力、 工作难度是不可控原因。努力程度、情 绪是可控的原因。
2024/6/22
(一)内归因与外归因
2024/6/22
外归因:归因为外部条件
内归因:归因为个人特征 如人格、品。质,、动机、
努力程度等
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 任务难度等是。
2024/6/22
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7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也叫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 与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 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 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 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 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 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 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 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 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 总体印象。
12
(一)加法模式(累加值)
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 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 越大,给人的印象越好;个体被消 极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给 人的印象越差。
18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 式。
19
(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 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投人所好
20
第三单元 归因(attribution)
一、 概念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 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3
四、归因原则
不变性 折扣 协变
24
(一) 不变性原则
海德的归因理论(F.Heider,1958)
——朴素心理学思想(常识心理学) ——行为的两种原因: 个人原因和情境原因 ——推论的不变性(恒常)原则:
在行为结果中反复起作用的那些因素是该 结果的原因。
25
(二)折扣原则
凯利,Kelly,1972
3
埃克曼和普利森的实验:
4
l.看过头部照片的人,大多数对这个人给予较好的评价,诸如开
朗。有人情味、友好、热情。好人、正直等等。 2.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大多数给予否定的评价,诸如紧张、 神经质、迷糊。有心计。令人担忧等等。 3.看到全身照片的人,则评价为有活力、易变、机敏等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的评价最正确,看出
13
(二)平均模式(平均值)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形成上并不是
简单的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 分值累加,而是将各种特征的分 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 高低来形成对他人好或不好的印 象。
14
(三)加权平均模式(加权平均)
许多人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上,不仅 考虑积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 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 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 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 权重,然后将权重于各种特征的强度相 乘,最后加以平均。
15
(四)中心品质模式(重要品质)
在印象形成过程上,人们往往忽略 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 征,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 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 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最接近于大多 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 情况。
16
四、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9
(二)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 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 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好似 一个光环,使其他的品质也因此罩上类 似的色彩 以偏概全
10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 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有时会产生偏见
11
三、印象形成中的整合模式
如果一种结果存在一种以上的原因时,
人们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引起某一
特定结果时就会打折扣
26
(三)协变原则
凯利的三维理论(H.H.Kelley,1967) 行为的三种原因:
客体、主体、情境。
归因的三种信息:
特异(区别)性信息:他对其他人如此吗?
一致性信息:他经常如此吗? 共同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
种普遍需要
21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外
(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22
三、控制点理论(罗特)
20世纪50、60年代提出,
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 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 的解释,有内控与外控者。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的效应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
6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 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 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 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 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第三节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与整饰 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基本概念
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对他人、群体或行
为原因的知觉是人际知觉。
2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7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8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 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比 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三种归因判断:
27
(玛丽为什么发笑,请根据三维理论 进行归因判断)
条件 1 特异性 高:她并非 对每个人发 笑。 低:他经常 对所有演员 发笑。 高:她并非 对任何其他 演员笑。 一致性 高:她经常 对这个演员 发笑。 高:她经常 对这个演员 发笑。 低:她过去 几乎未曾对 他笑过。 共同性 高:每个在 场 的 人 也 笑。 低:几乎没 有 其 他 人 笑。 低:几乎没 有 其 他 人 笑。 归因 刺 激 演员 61% 个人: 玛丽 86% 情境 72%
了这个人在说谎。而看到头部照片的人,则被巧妙地拖进了圈 尤其是脚部,接着是手,而脸上最难看出。不管是什么人,当 他撒谎或拥有某种秘密时,多少都会陷入良心的谴责或不安, 最易显露其内心的地方则是一般人最不注意的身体下半部。
5
套。据此埃克曼提出撒谎人的本来面目在其下半身最容易显露,
第二单元
印象 印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