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消渴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3.消渴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3.消渴

并发症的治疗
1.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 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 益精补血,方用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加 减; 2.疮毒痈疽:治以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方 用五味消毒饮; 3.肺痨、水肿、中风、胸痹心痛:见有关章 节论治。
并发症的治疗
4. 脱疽(糖尿病足):阴伤气耗、阴寒下注, 经脉阻滞所致。 • 治疗宜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用温经散 寒、破血通络之品。如阳和汤,麻黄、附 子、细辛、路路通、地龙、穿山甲等。 • 急性期也可见热毒壅盛,可用仙方活命饮, 四秒勇安汤。 • 还可配合外用药,如三黄汤,生肌玉红膏。
阴阳两虚
3.治法: 滋阴温阳益肾 4.方药: 金匮肾气丸. 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
5.临床应用 (1)兼五更泄泻者,合四神丸 (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肉豆蔻) (2)早泄着,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 (3)阴阳气血俱虚者,选用鹿茸丸加减。
阴阳两虚
临床辨识: 该型多见于糖尿病后期,病程最长,合并症 最多,血清胰岛素严重不足,分泌功能受 损。
1.辨证依据 (1)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消谷善饥,身体渐瘦 (2)兼症: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3)舌象:舌质红而干,苔薄黄或苔少 (4)脉象: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
津伤躁热
2. 辩证分析: 燥热内生,肺胃津伤——烦渴多饮,口干舌燥,消谷 善饥 肺失治节,肾关不固——尿频量多 水谷精微,输布失常,直趋下行,机体失养——身体 渐瘦,尿甜 津伤肠躁——大便秘结 躁热偏盛——舌红、苔黄、脉滑数 津伤为主——舌质红而干、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病机转化(消渴变证或称并发证):
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 心痛、中风、四肢麻木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 水肿 瘀阻络脉,热毒内生或疮毒外袭 — 疮疡、痈疽 正气亏虚,感染痨虫 — 肺痨 肝肾阴亏,耳目失养— 视朦、耳聋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主方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纱+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元·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

《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沦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它如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亦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一、病因·Ⅱ.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消渴的分证论治。

消渴的分证论治1.津伤燥热症状: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消谷善饥,小便色黄、次频量多,身形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舌脉:舌红苔少,脉滑数或弦细。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或玉泉丸、玉液汤等。

2.阴精亏虚症状:尿频尿多,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欲饮,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遗精失眠,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

舌脉:舌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3.气阴两虚症状:口干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或口干而不欲饮,或头晕多梦,手足心热,或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腰膝酸软,肢体麻木,或自汗盗汗。

舌脉:舌红或淡红,苔白;脉象: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4.脾胃气虚症状:口渴引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精神不振,纳食减少,四肢乏力。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药方: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

5.阴阳两虚症状:多饮多尿,尿液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畏寒,四肢欠温,面容黧黑,耳轮干枯;乏力自汗,或五更泄泻,或水肿尿少,或阳萎或月经不调。

舌脉: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益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

6.瘀血阻滞症状: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肢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

舌脉: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或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的护理评估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的护理评估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的护理评估
消渴病,也被称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范围。

中医内科在消渴病的护理评估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患病时间、病情发展过程、既往病史等。

观察患者的体型、体重、面色、舌苔、脉象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病情及病机。

2.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等指标,了解血糖控制情况,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和饮食控制。

3. 营养评估: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体重变化、饥饿感和饱腹感等,以确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进行营养补充。

4. 睡眠评估: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以及可能存在的睡眠障碍,如多梦、失眠等。

合理的睡眠对于血糖控制和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5. 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焦虑、抑郁、应对能力等方面。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
因此需要关注和支持患者的心理健康。

6. 运动评估:了解患者的体育锻炼习惯、运动能力和运动耐受性。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改善血糖控制和减轻症状非常重要,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

7. 并发症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等。

及早发现并管理这些并发症可以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在消渴病的护理评估中,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活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和优化护理措施,达到控制血糖、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 瘅。 ……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 者易伤也。”
《素问·气厥论篇》:“肺消者,饮一溲二, 死不治。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 善饥。”
《素问·腹中论篇》:“热中消中,不可服高 梁芳草石药。”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治》: 立专篇加以论述,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 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 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 燥,……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 急,唯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 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 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
3、范围:
糖尿病
【病因病机】
1、病因:
①禀赋不足 ②饮食失节 ③情志失调 ④劳逸失调
①禀赋不足

天 禀
精 气
肾 不
精 亏

赋 不
不 足
藏 精
液 竭


②饮食失节
































③情志失调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 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 力。
治则治法选择依据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针对上消证型,治宜清热润肺、生津 止渴,以缓解烦渴多饮等症状。
滋阴固肾,润燥止渴
针对下消证型之肾阴亏虚证,治宜滋 阴固肾、润燥止渴;阴阳两虚证则以 温阳滋肾固摄为治则。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针对中消证型,治宜清胃泻火、养阴 增液,以改善多食易饥、口渴等症状 。
03
04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洗澡,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皮肤破损。
中药外敷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功效的中药进行外敷,如金银
花、连翘等。
内服清热解毒药
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清热解毒 中药内服,以缓解症状。
避免搔抓
避免用手搔抓患处,以免加重 感染。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检查
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监测。
与他人交流
积极与家人、朋友交流沟 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 历,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和孤独感。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血糖
预防并发症
遵医嘱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和饮食结构。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感染;定 期检查身体各部位功能状况,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
遵医嘱用药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不要随意 更改剂量或停药。
房室不节
房劳过度可损伤肾精,导致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灼肺胃阴津,下伤肾阴,发 为消渴。
阴虚燥热基本病机探讨
阴虚为本
消渴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则热盛,热盛则阴更虚,两者互为因果。消渴病的病变脏 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 消谷,下劫肾阴则肾燥阴亏。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01
多饮:口渴多饮,饮水量明显增加
02
多食:食欲亢进,食量明显增加
03
多尿:尿量明显增加,尿频、尿急
04
消瘦: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乏力倦怠
2 消渴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性、病势 等。
病位:消渴的病 位主要在肺、胃、 肾等脏腑。
病因:消渴的病因 包括饮食不节、情 志失调、劳逸失度、 外感六淫等。
消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和尿糖增多。
02
消渴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03
消渴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
04
消渴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01
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03
结合治疗:中西医结 合,优势互补
病性:消渴的病性 包括阴虚、阳虚、 气虚、血虚等。
病机:消渴的病机 包括阴虚燥热、气 阴两虚、阴阳两虚 等。
病势:消渴的病势 包括急性、慢性、 反复发作等。
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 进行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水分平衡
06 避免饮酒,以免加重
病情
生活调护
饮食调护:注意饮食清淡,少食 01 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调护:适当进行运动,如散
02
步、慢跑、瑜伽等 情绪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03 情绪波动过大 生活习惯调护:保持良好的作息 0 4 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4 消渴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标本兼顾: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消除症状, 又要重视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课件36消渴

中医内科学课件36消渴
中医内科学课件36消渴
• 消渴的定义与分类 • 消渴的病因病机 • 消渴的症状与诊断 • 消渴的治疗方法 • 消渴的预防与调护 • 消渴的案例分析
01
消渴的定义与分类
消渴的定义
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 口渴、乏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
消渴病位在肺、胃、肾,与脾、 肝、心有关,属本虚标实,虚实
03
消渴的症状与诊断
主要症状
多尿
患者排尿次数增多, 且尿量较大。
乏力
患者常常感到疲劳 无力,精神状态较 差。
多饮
患者常常感到口渴, 需要频繁饮水。
消瘦
患者体重逐渐减轻, 体形消瘦。
视力模糊
患者可能出现视力 模糊的现象。
诊断标准
症状表现
具备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主要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病机
燥热为标
消渴的主要病机为燥热,表现 为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状

阴虚为本
消渴的本质是阴虚,阴虚则生 内热,燥热愈盛,阴愈虚。
气阴两虚
随着病情的发展,燥热耗伤气 阴,导致气阴两虚,表现为气 短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阴阳两虚
长期消渴未得到有效治疗,可 导致阴阳两虚,表现为畏寒肢
冷、夜尿频繁等症状。
增加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促 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水平。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及早发现血糖异 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调护措施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 情绪波动,有利于控制
血糖水平。
饮食控制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 的饮食计划,严格控制 糖分、盐分的摄入量。
药物治疗
定期复查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 药物或胰岛素,以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上消
中消 下消 2.审标本―――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3.审清热润燥---治其标 • 养阴生津---治其本
治分三消,立足于肾 新久异治 防治变证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上消---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 频量多。
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 冷,阳痿或月经不调 舌脉: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主方:金匮肾气丸。
形体消瘦。 兼症:大便干燥。 舌脉: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主方:玉女煎。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中消 2.中气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
或饮食减少 兼症: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舌脉: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主方:七味白术散。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
或尿甜。 兼症: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
鸣,口干唇燥,皮肤干 燥,瘙痒。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主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下消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
饮一溲一。 兼症: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
肾精亏损 虚火内生→上燔肺胃 固摄无权
【病因病机】
二、病机 1.病变机理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 2.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 阴虚 燥热 3.病变关系到肺、胃、肾,尤以肾
为关键。 4.消渴病日久,百证变出。
【病因病机】
二、病机
• 燥热在肺----肺燥津伤----多饮 • 热壅于胃----消灼胃液----多食 • 虚火在肾----封藏失职----多尿
2.结合年龄、体质、消渴病的家 族史及并发病症。(眩晕、肺 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 疮痈等)
3.相关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 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 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 热病为多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 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 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 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 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 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 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渴有别。
肾为关键
【病因病机】
消渴病日久病机转化: • 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 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消渴病日久常见变证: 痈疽---燥热内结,血络不畅,蕴毒成痈 雀盲---精血不能上承 肺痨---肺燥阴伤,痨虫侵入 中风---阴虚阳亢,痰瘀阻络 水肿---脾肾阳衰,水湿内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 渴病的主要依据。
《儒门事亲·三消论》:“夫消渴 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疿之 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 嗽”。
《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 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 便数有膏为下消”。
【概说】
三、证候特征 1.“三多一少” 2.年龄体质
【概说】
四、与西医学的联系 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 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 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 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 处。
【概说】
• 糖尿病诊断有关知识 • 尿崩症诊断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禀赋不足 2.饮食失节 3.情志失调 4.劳欲过度
【病因病机】
禀赋不足(阴虚体质)— 内因
过食肥甘 脾失健运 化燥伤津
醇酒厚味 辛辣香燥
积热内蕴
消谷耗液

忧郁恼怒 肝气郁结

思虑过度 郁久化火 消灼肺胃阴津
房室不节 劳欲过度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 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主方:消渴方。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上消---肺热津伤证
• 肺热津亏,气阴两伤,以气虚为 主者--玉泉丸;
• 肺热津亏,气阴两伤,以肺热津 亏为主者--二冬汤。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
中医内科学消渴
【概说】
二、古代文献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 《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渴 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 者,皆是消渴病也。”,“每发即小 便至甜”;“焦枯消瘦” 。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其病变 多发痈疽”。
【概说】
二、古代文献
《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故可 变为雀目或内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