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2《传统节日》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2《传统节日》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懂得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难点: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懂得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2.教师领读:“传统”。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你知道“传统”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说)3.你都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又有什么样的风俗和来历?(指名说)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听范读:一边听,一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

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生字,利用归类识字法给汉字归类。

(1)舟乞(独体字)(2)传统贴巧郎饼(左右结构)(3)宵巷祭艾堂赏菊(上下结构)注意“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等识字方法的运用。

3.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开火车读。

传统贴窗花小巷祭扫龙舟艾香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菊花4.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指导写字1.出示:“贴、街、舟、艾、敬、转、团、热、闹”等9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观察字的结构及占位。

3.教师范写。

重点讲解:①街:“行”字中间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②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③转:“车”字做部首时,最后两笔的顺序是竖、提;“专”字的笔顺是横、横、竖折折、点。

4.学生练习。

5.师巡视指导。

6.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开火车读词语。

2.听写词语。

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传统风俗1.指名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家? (合家团圆) ③插艾草 3.拓展:中秋节的时候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做“重阳”节? 2.重阳节有习俗有哪些?(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2. 给 下列汉 字选择正 确的读音,打“√” 。 巷(gǎng 堂(tán 乞(qí xiàng) táng) qǐ)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词语,认读字词。 (1)带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词语。 (出示课件)
chuán tǒnɡ tiē
赏(sǎng 菊(jǘ
shǎng) jú)
传统贴窗花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发现书写规律。 3.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
街: “行”字中音加两个“土” ,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 ( 最后一笔改为提。 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1.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还有哪一个节 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五、拓展延伸 9.将 下 列 少 数 民 族 与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我们接下来开展节日故事分享 其 相 相 应 的 节 日 连 起 会,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个节日来 来。 讲)? 傣族 彝族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七月初七)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在农历的 九 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5.读句子,填一填。
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 (贴窗花 放鞭炮)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第2课传统节日(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过节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全文共八句,前七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节日,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课文句式长短相间,变化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还配了两幅插图,一幅贴窗花,一幅赛龙舟,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与喜庆,能唤起学生的过节记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教学本文的主旨,是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

作为识字课文,教师要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巩固多样的识字方法,比如生字“传”和“转、砖”结合,让学生巩固换偏旁识字,懂得触类旁通。

“巷”看图片识字,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

“祭”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字形的演变,从而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

结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XXX、舟、热、闹”这4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的先后给这些节日排序。

3.有感情朗读课文,当堂背诵一、二两句。

4.联系生活,选春节和元宵节,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激发对传统佳节的喜爱之情。

3、教学准备:ppt、节日名称贴纸、节日对应时间贴纸四、教学过程(一)初识“传统”,理解“传统”1.观看学生背诵古诗《元日》的小视频。

2.引出“贴对联”,认识生字“贴”。

3.从贴对联引出“传统”,认识生字“传统”读音指导:“传统”,一个前鼻音,一个后鼻音。

使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编口诀熟悉“传”。

比如:车来就是转,转动的转。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优质课教学设计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优质课教学设计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教材分析过节,对于每一位中国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

节日,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

例如:吃粽子会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号召大家尊老爱老。

这篇课文将会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在逐渐淡漠。

尽管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还停留在表面。

针对这一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节日时间及习俗,在课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从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教学建议可由学生熟悉的节日场景导入,用学生熟悉的节日风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感受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日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会认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并能说出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推荐】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推荐】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准备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课时] 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图片导入1.出示课件: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照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看到了什么?能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3.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4.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1.下面是我们传统节日的有()①清明节②元旦③元宵节④圣诞节⑤端午节⑥七夕⑦中秋节⑧重阳节二、读儿歌,随文识字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要求: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读,一人一句。

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词语,认读字词。

(1)带拼音读词语。

打乱顺序读词语。

(出示课件)传chu án 统t ǒn ɡ贴ti ē窗花大街ji ē小巷xi àn ɡ祭j ì扫s ǎo赛龙舟zh ōu艾ài香满堂t án ɡ乞q ǐ巧qi ǎo牛郎l án ɡ织女月饼b ǐn ɡ赏sh ǎn ɡ菊j ú转zhu ǎn眼团tu án圆热r è闹nao(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2.给下列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巷(g ǎng xiàng )堂(t án t áng )乞(q í q ǐ)赏(s ǎng sh ǎng )菊(j ǘ j ú)3.连一连,读一读。

贴龙舟放窗花赛月饼吃菊花赏花灯(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

《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第1课时)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

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

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学情分析: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情怀。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日益严重时,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深感不安。

我们的学生,说起“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知之甚少,不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习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

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习俗、传说、相关诗词等,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自觉探究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儿歌诵读。

教学难点:了解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儿歌中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进入新课1.温故知新,进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中国传统节日名称。

(2)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告诉学生:这是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

(3)这七个节日的顺序是不能乱的。

读一读,猜猜为什么。

课件出示: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2.归纳小结。

小结: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每个节日的名称,都藏着时间的秘密。

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时间来过的,只有清明节是按公历时间来记的。

二、识“春节”,知习俗1.初识春节,了解习俗。

(1)我们每年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春节)(2)了解春节的由来:为什么叫春节呢?(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用盛大的节日迎接春天)(3)了解春节习俗:春节时,我们会做些什么?课件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2.理解词语,感受“春节”。

(1)“贴窗花”。

①指名读“贴窗花”,一张普通的红纸,可以剪出各种图案。

(课件出示窗花图)②你喜欢哪一种窗花?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小组汇报。

③小结:窗花图案富有内涵,人们借助窗花来表达对自己和家人的美好祝福。

让我们来一起贴窗花,送上自己的祝福吧!(2)“放鞭炮”。

①讲故事:教师讲“年”的传说,古人为了把“年”这个怪兽赶跑,纷纷放起鞭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过节习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全文共八句,前七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节日,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课文句式长短相间,变化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还配了两幅插图,一幅贴窗花,一幅赛龙舟,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与喜庆,能唤起学生的过节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教学本文的主旨,是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

作为识字课文,教师要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巩固多样的识字方法,比如生字“传”和“转、砖”结合,让学生巩固换偏旁识字,懂得触类旁通。

“巷”看图片识字,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

“祭”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字形的演变,从而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

结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艾、舟、热、闹”这4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的先后给这些节日排序。

3.有感情朗读课文,当堂背诵一、二两句。

4.联系生活,选春节和元宵节,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激发对传统佳节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ppt、节日名称贴纸、节日对应时间贴纸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识“传统”,理解“传统”
1.观看学生背诵古诗《元日》的小视频。

2.引出“贴对联”,认识生字“贴”。

3.从贴对联引出“传统”,认识生字“传统”
读音指导:“传统”,一个前鼻音,一个后鼻音。

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编口诀认识“传”。

比如:车来就是转,转动的转。

石来就是砖,砖头的砖。

人来就是传,传统的传。

4.引导理解“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
贴对联是我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像春节这样,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就叫做传统习俗。

我们平时背诵的唐诗,《弟子规》《三字经》等,就是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文化瑰宝,这样的文化,就叫做传统文化。

5.在这首识字童谣里,我们能了解到中国有哪些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些相关的节日习俗,甚至还能领略到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呢!
(二)初读读文,集中识字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活识字“巷”。

(1)认读路牌“乌衣巷”“永庆巷”。

(2)理解巷:称之为巷的路都比较窄,路两旁的房子面对面靠得比较近。

(3)借助图片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

2.字理识字“祭”。

(1)出示“祭”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图。

教师讲解:左上部分是带血的牲肉,右边像手,下面像祭桌。

(2)出示祭祀的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祭”的本意。

(3)出示“清明祭扫”的图片,明白清明祭扫是为了缅怀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人。

3.比较识字
(1)后鼻音一组:“郎”“饼”“堂赏”。

同桌合作,用组词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草字头一组:“艾菊”,知道草字头的字跟花草有关。

图片识字“艾”。

课文中的艾香指的就是艾草的香。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艾草,菖蒲,桃枝,绑在一起挂在门窗上。

传说,这样能辟邪。

4.拍手操。

用《语文素养读本》二下的《巧克力和咖啡树》中的童谣《端阳》,结合龙泉人过端午的语言情境,做拍手操,复现生字,引出四个会写字。

5.写字:
“艾”“舟”“热闹”
(1)写字评价要点:
第一,在间架结构上,特别注意在横中心和竖中线有什么笔画。

做到了得一星。

第二,要注意写出字的笔锋,比如艾的撇捺要伸展,捺的最后要有尖角。

做到了得一星。

第三,写好“热”字。

这四个字里面,最难写的是“热”,注意上部和下部等宽。

第四笔是撇,注意穿插到左下格,再写横斜勾。

下面四点,注意点的方向和点的大小,就会更美观。

写好“热”字,得一星。

(2)学生在课堂学习单上书写,每个生字写一个。

教师巡回指导。

(3)反馈学生书写情况。

(4)反馈后,再把这四个生字写到作业单的童谣当中,争取写得比刚才好。

(三)理清节日,随文生字
端午节和春节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1.默读课文,快速圈出童谣中提到的传统节日。

2.按顺序反馈节日,识字“宵”“乞巧”。

(1)识字“宵”、“乞巧”。

(2)借助古诗《乞巧》理解乞巧的意思。

古时候的女子,在七夕节这一天,对月穿针,谁先把丝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她们乞求上苍,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3.节日排序。

教师出示打乱的节日贴纸,请小朋友按时间顺序在黑板上帮助排好。

其他学生在课堂练习纸上完成第二大题。

4.强调节日名读课文。

(四)再读童谣,知晓习俗
1.人们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分别会做些什么事呢?
(1)用横线在书中划出相关节日的传统习俗。

(2)反馈。

2.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感受传统习俗。

3.观察表示传统习俗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特点:第一个字都是动词。

4.用动词加名词的方式,结合“春节”“元宵节”来说传统习俗。

贴对联,发红包,拜年……猜灯谜,舞狮子,舞龙灯……
5.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个节日。

6.春节和元宵节,你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7.再读这两个节日的语句,读出对这两个节日的喜爱。

8.背诵这两个节日的语句。

(五)趣猜灯谜,巩固生字。

结合课文的会写字,进行猜灯谜游戏,巩固识字。

转:专心开车敬:警察不言语团:口中吐真才闹:综合门市(六)推荐阅读,爱上佳节
推荐阅读《跟着伊伊过大节》。

这是一套可以读出传统和爱的童书。

主人公伊伊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她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热爱。

这套书里,包含了有趣的故事、扮演和游戏。

在书中,我们可跟着伊伊一起心过节。

节日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让一家人一起,幸福永相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