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城市定位与在苏南的角色选择解析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常州的机遇与应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常州的机遇与应对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之一,旨在通过加强长江流域地区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常州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常州的机遇与应对进行探讨。
一、常州的机遇1.地理位置优势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段,紧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常州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2.产业基础雄厚常州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涵盖了机械制造、化工、轻工、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
特别是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常州已建立起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这为常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策支持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国家和江苏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方面。
这些政策措施将为常州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常州在长江经济带中脱颖而出。
二、常州所面临的挑战1.需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虽然常州的产业基础雄厚,但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要想在长江经济带中立于不败之地,常州需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优势产业。
2.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在常州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常州的形象和发展。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常州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3.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城市,常州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然而,目前常州的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常州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应对策略1.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为了应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和挑战,常州需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常州概况

常州概况简介市(江苏的吴文化地区)3200年左右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
春秋末期(前547年)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武进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距今约4500期,出土的玉璧和玉琮为国家一级文物。
武进春秋淹城位于武进区中心城区,距今约3000年,春秋晚期。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281年),改置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于1949年设市。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天宁、武进、新北、钟楼、戚墅堰五个市辖区,以及两个新区------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37个镇、25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0万。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南无与常匹俦。
”陆游赞常:“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崇文重教、名家辈出,市内名人居旧址众多。
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共出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
60多名,目前有56名,在全国位列第4古代名人“东林八君子”清代“阳湖文派””况周颐;清代“常州画派””代“江左才子近现代名人“孟河医派”代表“辛亥革命”“爱国七””常州主要物产有:常州三宝景泰蓝掐丝工艺画、中国彩绒画、武进夏溪花木、金坛刻纸。
历史沿革延陵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
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
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
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引言概述: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
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州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情况。
一、地理位置1.1 地理坐标:常州位于北纬31°47′至32°25′,东经119°33′至120°30′之间。
1.2 邻近城市:常州东临无锡市,西与镇江市接壤,南界苏州市,北界淮安市。
1.3 地理特点:常州地势东高西低,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整,属于长江三角洲平原。
二、气候特点2.1 气候类型:常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2.2 年平均气温:常州年平均气温约为15摄氏度。
2.3 降水情况:常州年降水量较为充沛,主要集中在夏季,气候湿润。
三、地形地貌3.1 地形特点:常州地势平整,地形起伏不大,主要以平原为主。
3.2 地质构造: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
3.3 地貌特点:常州地貌以平原、丘陵和水域为主,地势较为平缓。
四、水系4.1 主要水系:常州境内主要有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等水系。
4.2 水资源利用:常州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水利工程,保障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
4.3 水环境保护:常州注重水环境保护,加强水污染管理,提高水质。
五、植被情况5.1 森林覆盖率:常州森林覆盖率较高,有大面积的林地和绿化带。
5.2 植被类型:常州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湿地植被等。
5.3 生态保护:常州注重生态保护,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
结论:综上所述,常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地形地貌平整,水系丰富,植被繁茂。
这些自然条件为常州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常州也积极保护自然环境,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
介绍常州

地理
•
•
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西北部,江苏省南部,介于南京、上海之间。
常州城区南接武进区,武进区环抱常州市市区;武进南濒太湖,衔滆湖(西太湖);武 进南毗溧阳,南接宜兴,东邻无锡、江阴,西毗金坛、金坛衔长荡湖(洮湖)、丹阳, 常州新北区北接长江。 常州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为天目山余脉,西为茅山山脉,北为宁镇 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 2米左右。 经纬度:市中心位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 常州是唯一被东经120度经线穿越城区的城市,为此,常州市将把东经120度经线确定为 城市东部的主要景观轴线。
特色 美食
• 加蟹小笼包
•
清道光年间,由小河沿浮桥南堍万华茶楼首创。其特点:蟹油金黄闪亮,肥 而不腻,蟹香扑鼻,汁水鲜美,皮薄有劲,馅心嫩滑爽口,配以香醋、姜丝 佐食,其味甚佳。 大麻糕
常州大麻糕,是具有独特口感和风味的一种椭圆形大烧饼,也是常州人最喜 爱吃的家常传统食品。 • 芝麻糖 常州芝麻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 • 虾饼 有近200多年历史。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食单》有载:“虾饼,生虾肉、 葱、盐、花椒、甜酒脚少许,加水和面,香油灼透。”色呈金黄,外脆里软, 香鲜可口。 。。。。。。。
•
• •
•
常州市下辖武进区、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戚墅堰区、金坛市、溧阳市。全市总面 积4385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0万。城市 建成区面积为220平方公里。
交通
• 常州水陆空交通便利,老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京杭大运河、312 国道和沪宁、宁杭、常宁、沿江(常苏)、常澄、锡宜等高速公路,以及江苏第2 大机场,4E级民航常州奔牛机场,构成了常州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
常州简介

常州简介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它坐落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北临扬州,南依苏州,东临上海,西靠南京,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沿海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那个时期,常州就已经有人类聚居。
据史书记载,常州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名称为“常山”。
随着时代的变迁,常州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成为了一个文化底蕴极深的城市。
常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美丽的水乡风光,著名的古运河穿城而过,给人一种宁静和悠闲的感觉。
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被誉为“石头艺术的精华”。
此外,还有清代乾隆皇帝曾赞誉为“天下第一泉”、号称“千泉之城”的天目湖,它的湖光山色与文化底蕴相得益彰。
在文化方面,常州也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传统艺术。
常州的梅花文化历史悠久,以其古朴雅致的风格闻名于世。
梅花是常州市的市花,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常州还是中国木雕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木雕艺术独特精湛,常州木雕被誉为“东方之花”。
除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外,常州还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
近年来,常州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常州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方便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汽车、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在常州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常州还是一座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
这里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深造。
总之,常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它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丰富,常州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常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
在产业结构特征方面,常州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常州市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化工产业等。
这些产业链完整,技术含量较高,对于市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企业规模较小:常州市的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小,以民营和私营企业为主,而大型企业较少。
这一产业结构特征既反映了常州市制造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常州市逐步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实践探索。
3.产业协同发展:常州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协同发展特征。
例如,常州市的装备制造业与机械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链相连,形成了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这种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常州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考虑以下条件:1.基础条件:主导产业选择应考虑地区的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交通网络、人力资源等基础条件。
常州市具有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可以发展依托水运和陆路交通的产业,如物流、仓储、交通设备制造等。
2.产业链优势:常州市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化工等产业链上有较好的基础,可以选择这些领域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附加值。
3.产业发展潜力:主导产业应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因素。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好发展前景,而此类领域又与常州市的产业链有较好的衔接,是选择主导产业的优选方向。
4.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还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常州市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因此,应尽量选择清洁生产、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相关领域作为主导产业,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常州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制造业为主导,应选择与现有产业链衔接紧密、具备良好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引言概述:常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02′,东经119°33′-120°30′。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州市的自然条件数据,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资源和植被分布等五个方面。
一、地理位置1.1 地理坐标:常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北纬31°14′-32°02′,东经119°33′-120°30′。
1.2 周边环境:常州市东临扬州市,南接无锡市,西连南京市,北界淮安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1.3 面积和边界:常州市总面积4385.71平方公里,东西最长约144.4公里,南北最宽约110.7公里,边界线长约418.4公里。
二、气候特点2.1 气候类型:常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2.2 年平均气温:常州市年平均气温约为15摄氏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湿润。
2.3 年降水量:常州市年降水量约为105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降水充沛。
三、地形地貌3.1 地势特点:常州市地势相对平坦,以江河湖泊和平原为主,地势逐渐向东南倾斜。
3.2 主要地貌类型:常州市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平原、丘陵和湖泊,其中平原面积最大,湖泊较为集中。
3.3 地质构造:常州市地质构造复杂,以河流冲积平原和湖泊沉积为主,地质资源丰富。
四、水资源4.1 水系分布:常州市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等,湖泊有太湖、洪泽湖等。
4.2 水质情况:常州市水质较好,水源地保护工作得到重视,水质监测体系健全。
4.3 水资源利用:常州市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五、植被分布5.1 森林覆盖率:常州市森林覆盖率较高,约为35.6%,森林资源丰富。
5.2 植被类型:常州市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湿地植被等,植被多样性较高。
常州市商业报告市场调研报告

常州市商业报告市场调研报告【常州市商业报告市场调研报告】一、引言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常州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常州市的商业现状和市场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而详尽的市场调研。
本报告将从常州市的商业环境、消费趋势、竞争格局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常州市的商业环境1. 地理位置:常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紧邻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地理位置优越。
2. 经济实力:常州市经济发达,以制造业为主导,拥有多家知名企业和工业园区,对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政策扶持:作为省辖市,常州市政府对商业发展非常重视,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引了众多商业企业前来投资。
三、消费趋势分析1. 高端消费崛起: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收入提高,常州市消费者对高品质和高端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高端品牌的进驻和高端消费场所的兴起成为一种趋势。
2. 家庭消费占比上升:常州市的家庭消费占比持续上升,人们更注重家庭生活质量,愿意为家庭消费提供更多的支出。
因此,家居家电、家庭服务等细分领域的商业市场潜力巨大。
3. 互联网消费持续升温: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消费在常州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网购、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逐渐成为常州市消费者的主要消费方式。
四、竞争格局分析1. 传统零售业面临压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零售业在常州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许多传统商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来应对市场竞争。
2. 电子商务崛起:在互联网消费升温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常州市迅速崛起。
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进入常州市场,增加了市场竞争的强度。
3. 创新企业表现出色:在常州市的商业领域,许多创新型企业表现出色。
它们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打破传统市场格局,将市场竞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未来发展方向展望1. 便捷化服务将成为主导:未来,常州市商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将会是便捷化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5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V01.13,No 5 2塑!生!!旦 !Q!B!i』!△;!!!Ⅸ型墅生! 坐!:型!常州的城市定位与在苏南的角色选择李享章(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常州应该定位为长三角沪宁发展轴上的“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其基本功能是“承接传递,汇集整台”。
根据“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常州应是增强苏南经济内生性的根据地、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区和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孵化园。
关键词:城市定位;“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角色选择中国分娄号:F290文献标识码:h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利用,带来苏南地区城市竞争格局大的变化,一度与苏州、无锡齐名的常州明显落伍。
“苏锡常”城市圈变为“苏锡无常”的尴尬事实意味着,常州与苏州、无锡的差距已不是发展速度的差距。
从新的视角认识城市的竞争环境,通过科学的城市定位发现自己的核心价值,明确常州在苏南的竞争角色选择,是常州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常州市城市定位的优势基础与现实选择在全球化的城市竞争格局中,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归根到底是由城市的多种要素环境状况决定的。
常州市城市定位的优势基础是:1.自然基础常州位于长三角平原环太湖城市圈西侧,气候温和,水阿密布,耕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又处沪宁都市带的中段,同时享受上海、南京两个超大城市的辐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常州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长三角唯一同时临江、濒湖和拥河的城市,连江通海,水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2.经济基础常州在全国200个地级城市中综合实力排名十位左右,进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综合竞争力排名在第二十位左右,在综合增长率、综合生产率、综合就业机会、综合市场占有率、综合人均收入等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几个主要方面,位居前10—30位。
在企业管理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方面进人前十名。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300亿,财政收入达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500美元。
3.交通基础常卅I位于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中段,京杭运河、新长铁路、锡宜高速、宁杭高速及在建的常宁高速、扬溧高速、宁杭铁路穿境而过。
拥有民航常州机场和长江常州港,水、陆、空线路齐备,交通条件便捷。
4.工业基础常州制造业历史悠久,是全国乡镇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工业基础积淀厚实,已形成了以机械、纺织、化工、冶金和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制造业集聚度较强,经济体系健全程度较高,拥有较成熟的制造业配套产业。
2005年收稿日期:2007-08—31;修回日期:2007—10—10作者简介:李享章(1955一,男,湖北武汉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民营经济与企业战略。
万方数据第5期李享章:常州的城市定位与在苏南的角色选择 25常州冶金装备类产品占全国市场的36%,输变电装备类产品占全国的23%,铁路机车装备类产品占全国的28%。
70多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效益指标居全国同行前五名。
5.科教文化基础常州有着2500年的历史积沉,别称龙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教育体系较为发达,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居全国前列,劳动力素质较高,常州大学城作为全新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每年向长三角地区输送熟练技术人才2万名,毕业生 100%签订就业合同,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以上,被称为长三角“银领摇篮”。
常州的城市定位问题,一直为地方政府所重视,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对常州城市定位已有讨论和思考基础上,根据以上优势基础,常州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常州定位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
这~定位站在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的视角,立足于常州在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较为清晰的勾勒出常州在长三角中的经济文化地位,对常州在苏南地区竞争角色的选择和战略措施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但从科学的城市定位要求看, 这一定位的准确性、独特性仍有商榷之处。
将常州定位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常州有这个经济实力吗?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来自哪里?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是长三角大部分城市的共同选择,常州应具备与苏州、无锡等其他城市哪些不同的产业特色才能铸就自己的竞争优势?2006年常州旅游的年营销额突破100亿, 超越了有山有水的南通、镇江和扬州,但构成常州文化旅游名城稳定基础的旅游主题是什么?因此, 常州的这一城市定位还有进~步探讨和研究的必要。
一般而言,城市定位包括城市的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和空间定位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城市功能定位是核心,城市产业定位是基础【】】。
本文拟着重从城市功能定位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常州应该是沪宁发展轴上的“中继。
眭”区域中心城市从城市定位的现实基础看,常州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有基础。
但应该如何界定常州区域中心城市的范围?如何定义常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1.常州“长三角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基本定位的反思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是经济上地位重要、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不是自封,靠的是经济实力。
从常州的经济地位和发展实力看,将常州定位为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缺乏现实基础。
目前长三角16个城市已形成五个经济实力层次,苏州GDP超过4000亿,工业总产值接近万亿大关,居一城(上海之下,众城之上的地位;CDP超过2000亿,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的无锡与杭州、宁波、南京几个副省级城市同居第三层次。
常州只能与曾不屑一顾的苏中城市和浙江绍兴、台州、嘉兴为伍,仅为第四层次城市。
近几年第五层次的南通、扬州的崛起,镇江的增速发展,使得常州处于“先锋绝尘,追兵渐近”的逼人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地理区域中心的条件常州要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显然不现实,很难被其他城市认同。
从目前关于常州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论证看,一是位居长三角轴心和地处沪宁都市带中段的区位优势;二是多条水陆交通线穿市而过的交通条件;三是常州城区行政区划“一体两翼”的改革措施,并没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常州具备或即将具备集聚能力与辐射能力的依据。
其实从交通条件看,无锡比常州更为优越,因而无锡明确提出要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而常州却无这种底气。
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使常州由原来的沪宁水陆中转枢纽蜕变为中间过站。
常州是江苏沿江8市中唯一没有长江大桥的城市.江阴、润扬、苏通等长江大桥使常州承南启北的地位几近丧失,即使常泰通道立项,其作用也大打折扣。
常州虽然揽江拥湖,但“江”只占江苏沿江岸线的1.8%.在江苏沿江8个城市中最少;“湖”也是只占太湖一角。
常州“一体两翼”中的金坛、溧阳两个副中心,与周边乡镇的经济关联度较弱,未能发挥其城市辐射作用t21。
城市定位的关键具有独特性,城市定位依据的独特优势要素必须现实可靠,否则会使城市定位失去现实价值。
“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定位,全万方数据26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13卷国从省会城市到县级城市有众多城市提出,其功能的界定含糊杂乱。
长三角也有多个城市的城市定位与常州相似,譬如无锡、南通都定位为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
这意味常州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定位既未被其他城市认同,也反映了常州的这种定位无独挣陛可言。
2.常州区位地理优势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再定义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常州区位地理优势的价值,应该重新定义常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以沪宁杭都市连绵区为腹地的空间结构意味着.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扇状放射型而非中心辐射型。
长三角各城市都是通过建立与上海的联系通道来提升自己的区位优势和谋求发展的动力源。
因而, 常州与沪、宁、杭距离相等的中心地理位置优势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常州所理解的那样大。
长三角的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等是以上海为极点的轴线运动,并不一定向常州这个地理区位中心汇集。
随着长三角城市连接上海的通道建设加快, 城市之间各种方式的跨域联动出现,常卅『的区域地理中心位置的价值还将进一步弱化。
将南通直接纳入上海都市圈的苏通大桥的通车,使宁波直接接轨上海的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江阴与靖江、苏州与南通、镇江与扬州之间的跨江合作联动发展, 会使长三角传统经济地理版图和区位地理优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对长三角的苏南地区来说,常州的地理位置却有着特殊的重要价值。
长三角的沪宁发展轴承接上海要素辐射和产业分工转移最早、联系最紧密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上海向长三角北线地区和安徽等内地沿江辐射的重要通道。
根据经济地理学原理,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力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延长而衰减,上海的经济辐射力事实上也是沿交通线呈水波纹状扩散并递减的。
按康弗斯提出的“断裂点”理论计算,上海辐射力递减成为强弩之末处,即“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00公里那~点,这一点正处常州。
“断裂点”理沧意味着苏南地区需要有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否则, 上海这个长三角的核心沿江而上的辐射带动力会严重受阻,苏南也有可能成为上海都市罔与南京都市圈之间的“发达的经济死角”。
而这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非常州莫属。
也就是说,常州应该是长三角沪宁发展轴上的区域中心城市。
这种区域中心城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而是“中继性的”区域中心城市,其基本功能可以明确地界定为“承接传递,汇集整合”。
承接传递就是将上海的经济辐射力在此“升压”,有效扩大上海经济辐射力的半径和辐射能量;汇集融合是将上海、南京的经济辐射力在此融会整合,集聚成新的经济能力。
虽然南京与杭卅『在长三角都是副经济中心, 但北翼的南京在地理位置与经济能量上都不具有杭州的中心优势。
长三角南翼城市是以杭州为中心分布,杭州无论是公路、水路、铁路还是空路,都是南翼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北翼的城市是沿江两岸分布,南京的中心地位并不突出,因此,客观需要有个区域中心城市承接和提升上海的辐射力,联通长江两岸经济,扩展上海的经济腹地。
常州承担和发挥“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是长三角和苏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而迫切的要求。
目前常州更多地是承受上海和南京的双重挤压负效应而不是辐射带动效应,上海的辐射带动效应难以沿沪宁线抵达苏北和安徽,是常州“中继性”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失缺的表现和结果。
常州“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虽然叫起来没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那样响亮、振奋,但其功能定位清晰,现实基础可行。
使常州在苏南、长三角各个城市中具有了鲜明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如果常州真能承担和发挥好承接传递、汇集整合这一功能,常州就能借势成为经济聚集高地和现实的经济辐射点。
三、从“中继性”的城市功能定位认识常州在苏南城市群中的角色成为上海的“后坊基地”、形成与上海“前店后坊”的经济格局,是常州这些年接轨上海、接受辐射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