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及文化遗产保护

合集下载

商朝的文化遗产殷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商朝的文化遗产殷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商朝的文化遗产殷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文化遗产以殷商文化为主要代表。

这些遗产包括青铜器、商代文字和商代墓葬等。

殷商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保护和传承殷商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商朝的文化遗产殷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青铜器保护与传承商代青铜器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震撼。

然而,长期以来,青铜器面临着盗掘和私自买卖的威胁,导致大量珍贵的青铜器流失境外。

为了保护和传承殷商文化,采取措施加强青铜器的保护十分必要。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对青铜器的盗窃、走私和买卖行为进行禁止和打击。

同时,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管,严禁黑市交易。

其次,加强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

建立专业的文物保护机构,致力于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确保青铜器得到适当的保存和修复,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加强青铜器的展览与研究。

举办青铜器的展览和学术研讨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青铜器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鼓励学者们开展深入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二、商代文字的研究与传承商代文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文字的研究对于了解殷商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商代文字的解读依然存在诸多争议,其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要加强对商代文字的研究,培养更多的学者和专家。

鼓励年轻学者投身于商代文字的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解读出更多的文字信息。

另外,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借鉴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推动商代文字的解读与传承。

三、商代墓葬的保护与整理商代墓葬是了解殷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窗口,其保护和整理对于传承商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受到盗墓、破坏和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商代墓葬面临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商代墓葬,应加强对墓葬的管理与保护。

长治博物馆镇馆之宝简介

长治博物馆镇馆之宝简介

长治博物馆镇馆之宝简介
长治博物馆是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一座重要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保
护单位。

作为长治市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长治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
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其中,长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古代青铜器石鼓。

这件石鼓是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长治博物馆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

这件石鼓被制作于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它由整块青铜铸造而成,高约1米,重约500多公斤。

石鼓的外表呈
圆形,形状独特,雕刻精细。

它的上方刻有动物纹饰和文字,纹饰以
神龙为主题,石鼓上方还刻有文言文,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这件石鼓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
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它是一个真实的见证者,记录了先
民们的生活和思想。

长治博物馆镇馆之宝石鼓的陈列位置非常引人注目,游客们可以近
距离欣赏它的雕刻细节和历史意义。

通过观赏石鼓,人们可以更好地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长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鼓是当地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文明
的瑰宝之一。

它的存在使得长治博物馆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学
术研究中心,吸引着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和学者。

长治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收藏和独特的镇馆之宝石鼓而闻名于世。

这座博物馆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历史遗产,还向公众普及了中国优秀的
文化遗产,促进了文化传承和交流。

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知识点

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知识点

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知识点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分类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知识点。

一、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青铜器起源于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约5000多年的历史。

自西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达到了极盛的阶段,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也逐渐成熟与多样化。

此后,青铜器的制作逐渐式微,直到秦汉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按照用途和形制可以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和器皿。

礼器包括各种鼎、簋、觚等,主要用于祭祀仪式;乐器有钟、磬、钺等,用于宫廷乐舞;兵器主要包括剑、戈、矛等,用于战争;而器皿则是最为常见的青铜器类别,包括酒器、食器、盆、罍等,用于日常生活。

三、青铜器的历史意义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王权统治的象征,尤其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与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王权将青铜器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累、掌控和分配青铜资源,巩固了贵族统治地位。

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线索。

青铜器上的铭文多为祭祀、宗族、功勋和神话传说等内容,对于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青铜器的文化知识点1. 青铜器的材料与制作工艺:青铜器主要由铜和锡的合金组成,铜质坚硬、锡质延展,制作时需将两种矿石熔炼而成。

铜与锡的比例、熔炼温度和冷却速度等因素将影响青铜器的质地与色泽。

2. 青铜器的装饰与纹饰:青铜器的装饰纹饰主要由雕刻、铸造、填充以及线条和腰纹等方式进行。

青铜器的纹饰多样,有动物纹、几何纹、人物纹等,富有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3. 青铜器的铭文与象征:青铜器上的铭文多为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

这些铭文记录了政治、经济、宗教和历史事件等重要信息,有助于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4. 青铜器的流失与保护:由于历经千年,青铜器的损耗和丢失不可避免。

青铜器综合保护法的内容

青铜器综合保护法的内容

青铜器综合保护法的内容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影响,青铜器表面的铜绿和腐蚀问题日益严重,需要进行综合保护。

青铜器综合保护法包括以下内容:
1. 清洗保护:青铜器表面的铜绿和腐蚀需要进行清洗处理,以保护其表面。

清洗时应采用低浓度的清洗液,避免对青铜器造成二次伤害。

2. 环境控制:青铜器的保存环境应该控制在适当的湿度和温度范围之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和温度对青铜器造成伤害。

3. 防锈处理:对于新出土的青铜器,应采取防锈处理,以保护其表面。

防锈剂应选用环保型,不会对青铜器造成二次污染。

4. 做好标识:对于青铜器,应该做好标识,以便于管理和保护。

标识应包括青铜器的基本信息、保存环境等。

5. 定期检查:青铜器应该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检查时应注意观察青铜器表面的腐蚀和变化情况。

综合保护法的实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同时也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 1 -。

馆藏文物保护情况汇报

馆藏文物保护情况汇报

馆藏文物保护情况汇报馆藏文物保护情况汇报自古以来,文物便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千百年来,历经战火、天灾人祸、风化剥蚀,能够得以保存至今的文物毕竟没有几件,更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

中国各大博物馆每年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和详细记录,对文物进行细致保护和修复,力图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欣赏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一、青铜器类文物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金属器物,也是揭开中华文明发展过程的重要见证。

博物馆对青铜器文物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保持文物表面的完整性和无损伤,完成文物本体和图案的修复和加固,以及精细的清洗和环境保护。

近年来,博物馆对青铜器文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青铜器的分析、力学性能、材料研究以及先进的非破坏性检测手段的引入,都让博物馆青铜器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

二、瓷器类文物中国瓷器是世界闻名的文化瑰宝,瓷器文物的保护也是中国博物馆工作的重点。

瓷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不可草率从事。

在瓷器文物保护中,非接触性检测技术已成为必要手段之一,能够提供非常精确的数据参考,对瓷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目前,许多博物馆已采用了非接触性检测技术,这对提高瓷器文物的整体品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书画类文物书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特别是明清时期,因书画兴起,书画作品更是达到了巅峰。

但与此同时,书画类文物的保护工作也十分艰巨。

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避免恶意操作等问题出现。

针对书画文物的优化保护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周密的文化考证和图案记录,逐层次的非接触性检测和分析技术引入,以及精致的处理技巧和维修工序。

四、文物保护环境建设文物保护环境建设是对文物长期保存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各级博物馆注重文物保护研究和环境建设,力求为文物提供更好的保存条件。

通常,文物保存的环境应该具有以下良好条件:以稳定的温度和湿度为基础,紫外线、紫外线荧光等有害因素的去除和防止,博物馆内部环境要严格控制和规范等等。

文物保护法案例

文物保护法案例

文物保护法案例
以下是一些关于文物保护法案例的例子:
1. 故宫:故宫是中国最著名的文物保护项目之一。

故宫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宫,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和修复故宫,包括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专门的管理机构。

这些举措确保了故宫的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保存。

2. 夏朝青铜器:中国的青铜器是世界上最早的铸造器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夏朝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之一。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青铜器保护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要求保存和修复青铜器,同时也取缔了非法盗掘和销售文物的行为。

3. 古埃及金字塔: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物之一。

为了保护这些古老的建筑物和墓葬,埃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法律法规和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

这些措施确保了金字塔得到充分保护和保存,并限制了非法盗掘和破坏行为。

4. 原住民文化遗产:许多国家都有原住民文化遗产,如澳大利亚的阿德努文化和加拿大的印第安文化。

为了保护和维护这些文化遗产,这些国家制定了法律法规,以保护原住民的权益和文化传统。

这些法律法规要求尊重原住民的文化权益,禁止非法盗掘和销售原住民文物,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保护这些遗产。

这些例子说明了各国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努力和重视程度。

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专门的管理机构,政府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珍贵的文物遗产,确保它们得以传承和保存。

古代青铜器鼎介绍

古代青铜器鼎介绍

古代青铜器鼎介绍青铜器鼎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下面将对古代青铜器鼎的介绍进行详细阐述。

一、青铜器鼎的起源青铜器鼎起源于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4500年左右。

最早的古代青铜器鼎主要出现在中原地区,随后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青铜器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劳动的结晶,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整理和规范。

二、青铜器鼎的制作工艺青铜器鼎的制作以“铸造”为主要工艺。

制作青铜器鼎的第一步是选取合适的铜矿石,经过熔炼提炼,得到纯净的铜液。

然后,将铜液倒入鼎模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再进行打磨和雕刻等工序,最终形成一件完整的青铜器鼎。

制作青铜器鼎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并经过多道复杂工序,体现了古代青铜器制作技艺的高超水平。

三、青铜器鼎的外观特点青铜器鼎的外观通常呈现出宽口、大腹、三足的特点。

鼎的口部多呈方形或圆形,腹部呈凸型或平底型,足部则呈弯曲状。

古代青铜器鼎的造型简洁、大气,线条流畅,给人以庄重、稳重的感觉。

鼎通常高大厚重,有时还会雕刻各种纹饰,如神兽、花纹等,为鼎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艺术的韵味。

四、青铜器鼎的用途和意义古代青铜器鼎在礼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鼎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宗庙和宫廷等场合。

鼎是古代君王举行大型祭祀仪式的重要器具,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同时,青铜器鼎也是古代贵族阶层的重要礼赐,用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高贵。

五、青铜器鼎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古代青铜器鼎不仅仅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青铜器鼎内外铸刻着丰富的纹饰和图案,如神兽、龙纹、云纹等,这些图案是对古代人物、动植物、神话传说等元素的抽象和演绎,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青铜器鼎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点,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六、青铜器鼎的传承和保护青铜器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应该得到特殊的保护和传承。

青铜器的工艺与文化传承

青铜器的工艺与文化传承

青铜器的工艺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它不仅是古代工艺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青铜器拥有着不朽的文化价值,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历史记载,其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传承。

一、青铜器工艺青铜器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其工艺非常繁琐、复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材料。

在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铜、锡、铅这三种不同材料进行熔合,通过雕刻、浇铸、打磨等多种方式,最终形成各种美丽的器物。

在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不仅需要工匠对材料和工具的充分了解,更需要工匠对自身技艺的不断提高。

青铜器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还具有实用价值,其中包括厨具、酒器、乐器、兵器、礼器等多个方面。

在古代,人们将青铜器视为权力、财富和荣誉的象征,一些富有的贵族和王室成员会用青铜器来装饰他们的住所和居所,以展示他们的权力和享受。

二、青铜器的文化传承青铜器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堪称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之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青铜器的制作和文化传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青铜器不仅是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杰作之一,同时还是一种文化载体。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几乎是各种宗教仪式和朝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被视为神圣的物品,可保佑人们的安全和繁荣。

因此,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在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除了在实用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青铜器在艺术上的表现也非常重要,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的卓越成就和文化的魅力。

因此,许多文化机构都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并将它们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展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代青铜器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文物的收藏和展示上,同时还体现在人们对青铜器的相关研究中。

一些学者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文化符号、样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研究,并通过这些研究成果,不断推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青铜器的现代价值虽然古代青铜器在历史和文化方面拥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周青铜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保护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览有感
【摘要】西周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和铭文方面相比于商代都有很大的进展,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的特征。

大学生应认识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

对文化遗产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关键字】西周青铜器文化特点文化价值传承与保护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西周早期的青铜文化则达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青铜文化反映了青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等的特征。

致力于西周青铜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艺术瑰宝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而且西周青铜器所反映出的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与艺术情趣对于我国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们在认清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地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让他们散发出更持久、更灿烂的光芒。

一、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中,青铜器不仅成了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经济实力。

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商周时期。

其中,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

西
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西周青铜器的特点为技术成熟,数量有所增大,但纹饰退化。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西周早期是指武、成、康、昭四王大约70余年的时间,四周中期是指穆王至夷王阶段,西周晚期时指厉王、共和、宣王、幽王等100多年时间,各个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和风格特点都不同,早期常见的食器有鼎、方鼎、鬲、甗、簋、簠;酒器有觚、爵、觯、角、觥、斝、盉、尊(包括兽禽形尊)、卣方彝、罍、盉、壶;水器有盘、匜等;其他器类有陈器用的禁;乐器有钟等。

鼎基本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代式样,但方鼎的柱足已向细长发展,方座的双耳或四耳簋为本期特有的形式。

卣广泛流行,成组相配的定式也比商晚期稳定。

从中期开始,造型、纹饰、铸造略显得简单,一些器型大量减少或消失。

晚期的种类和中期差不多,长篇铭文始于西周青铜器,如大盂鼎、大克鼎不仅器物形体宏大,而且铭文多达290余字,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历史上,西周青铜器以长篇铭文、清湛铸工、华美风格,为华夏文明树立了丰碑。

【1】
二、西周青铜的文化特色
西周青铜器造型艺术高超,设计精美、造型别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其文化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构思巧妙的形态西周青铜器的造型和形态,高度综合了大自然中有灵万物物竞天争的强烈生命运动气息,达到了抽象美、朦胧美的极致,也使中华民族博得最能欣赏抽象美的声誉,借助自然界狮胸虎足而形成的强悍造型,充分反映了古代工匠丰富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

西周的先民在铸造青铜器时已经开始注意形式美的法则的运用了,在造型上注重方与圆、曲线与直线的交叉运用,整体设计上追求与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体量相称的完美比例关系,包括器身高与宽之比,器耳、腹、足各部分之间的最佳比例,这样既符合力学要求,又体现了视觉的美感要求。

(二)富丽精致的纹饰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在西周时期真正的兽面纹就少了。

即使有,也多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

因为,只有抽象才是超现实的,才是人们所崇拜的,因为人们只崇拜抽
象的事物。

而替代的则是新的纹饰,这些纹饰抽象到了极点,如重环纹、垂鳞纹、龙纹等。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难于解释的纹饰,比如说波曲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豆和青铜甑等器物上都有表现,对于这种波曲纹有的人认为是一种不知名的兽纹。

西周时期许多青铜器上的纹饰,
在布局方法上还出现了几种纹饰并存的局面。

有的
上面饰窃曲纹、中间为三角纹和窃曲纹、腹部为凤
鸟纹或龙纹,十分复杂。

在手法上,青铜器纹饰主
要采用虚实、纵横、疏密等排比方法,使图案变化
丰富多彩,但是对称性很强。

另外,西周时期纹饰
的特点还有就是主次纹饰的应用,即在西周时期青
铜器上的纹饰一般都有几种,但只有一种纹饰是主体,其特点很明显,一般都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且面积很大。

【2】
(三)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西周是青铜器的极盛时期,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

西周初期金文仍带有甲骨文的形态,保留着商末的图案化、工艺化倾向(图2)。

西周中晚期金文则逐步摆脱商金文的影响,以“篆引”为审美形象基础,开始形成自家风貌。

自形的象形意味渐渐淡化至消失,文字符号固定统一,结构取纵势,修长婉丽,圆融内敛,呈现出浑穆沉潜的审美风
格。

更为重要的是西周金文“线”的自足性得
到强烈张扬,笔墨韵味开始摆脱铸范工艺的过
程而获得独立,线条浑厚,凝重自然,已非商
金文呆板、沉滞的线条语汇所可比拟【3】。

西周
晚期,大篆书体向着规范化、程式化、个性化
发展,将书法风格推向了唯美主义的境界。

三、西周青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西周青铜器及青铜器艺术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学会传承和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同时,博物馆等文物保护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青铜器保护意识。

(一)充分认识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遗产具有连接古今、传承文化、图1:西周中期穷曲纹鼎 图2:西周青铜器铭文
融会历史的意义。

因此,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全世界的遗产,全人类的瑰宝。

所以,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

从而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留存文化遗产,其意义关乎未来。

理解文化遗产,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

这种萌发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摈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

(二)正确理解青铜文化的价值青铜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繁荣我国古代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铜文化的独具造型、别致的纹络、手工打制的特色各异、民族文化符号的融合等,无不对今天的文化与艺术有重要启迪和熏陶。

青铜器这样一个文化遗产,给现代艺术与设计带来的巨大灵感和财富,对于西周以后的艺术和铸造工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开始把形象进行抽象化,造型出一些形态优美的曲线纹饰。

同时,青铜器艺术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背景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对于我们了解西周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三)青铜文物的保护在青铜器出土后,由于所处空气中的灰尘吸收水分和化学杂质后,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相对湿度较高的带有酸碱性的灰尘层,使得氯等有害物质得以侵入。

因此,尽管有时器物所处的埋藏环境并不具有很大腐蚀性的土壤和很高的湿度,当出土后的青铜器处于湿度很大、温度较高、含尘量大的环境中时,有害的锈仍会迅速显露出来。

因此,在青铜器的
保护工作中,恰当的物理保护极为重要,其中保存环境的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博物馆在保存青铜器时应该防氧、防潮、防氯,建立正确的青铜器保护环境。

同时,应建立遗产保护记录、档案数据库,对其进行不断的资料收集和评估,并对存在的威胁进行预测。

唯有这样,才能使出土的青铜器等文化遗产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充分的了解青铜文化,把握它的精髓,对于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意义。

尤其对于我们城市的规划师和美容师而言,更有重要意义。

传承青铜文化必须有效地保护青铜器,而最有效的保护是传承,使青铜文化得到弘扬。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肩负起的传承与保护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2】马承源等:《中国青铜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朱志荣,周琰,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