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滑轮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案
10-2滑轮及其应用(第2课时滑轮组习题课)课件 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8.如图所示,在两墙之间同一水平面上的A、B两处用弹 簧测力计和滑轮相连,不计弹簧测力计、绳、滑轮重 和摩擦,若拉力F=2 N,则弹簧测力计P示数是
___6___N,弹簧测力计Q的示数是____4____N。
返回
9.如图所示,在一水平地面上,木箱重400 N,受到的摩
擦力为200 N,用力F拉动木箱使它匀速直线运动了3
返回
4.画出人站在地面上拉动物体上升的绕线方法。
解:如图所示。
返回
5.两个滑轮用如图所示的方式组合,其中B是___定_____滑 轮,用力F拉动绳端时,物体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 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0.6 N,不计绳、滑轮重及滑轮的 摩擦,则拉力为____0_.3___N。
【点拨】用力F拉动绳端时,B滑轮的位置不动,则B是定滑 轮;A滑轮会随物体一起向左移动,所以A是动滑轮;由图可 知,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即N=2),不计绳和滑轮的重力以及 滑轮的摩擦,则绳端的拉力:F= 12f=12 ×0.6 N=0.3 N。
____能____(填“能”或“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假设衣服和
晾衣架(含动滑轮)等的总重是50 N,则静止时绳子拉力是 __1_2_.5__ N。(各种摩擦力忽略不计)
返回
3.如图所示的滑轮A是___定___滑轮,使用它的好处是改变力 的___方__向___(填“大小”或“方向”),电梯间运动的速度与电 动机拉绳的速度_不__相__等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返回
7.有一个矿井,深30 m,有两个工人将一个重为500 N的 矿石从井底匀速拉向井面,如图所示,动滑轮重20 N, 不计绳重与其他摩擦。 如果两个工人始终保持相同的速度拉矿石, 则其中一个工人所用的拉力F=__2_6_0__N;当矿石拉出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概述《滑轮及其应用》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特点和实质;滑轮组的选择,组装和应用。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需要1课时。
学生通过第一节杠杆的学习,对简单机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的滑轮其实本质也是杠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要会融会变通,温故而知新。
本节课探究的滑轮组绳子段数与力和距离的大小关系的结论将在第三节机械功的概念建立时起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应该认识到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简单机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结论。
2.在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实质的过程中,体会等效替代、类比、推理等研究方法的应用。
3.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来解决生活问题,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本节重点为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难点: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学习者是初二年学生,接触物理已经接近两个学期的时间了,对物理的一些学习方法,思想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维。
初始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杠杆的定义、杠杆平衡条件等相关知识,对杠杆的特点、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省距离有了初步了解。
生活中滑轮的应用其实并不少见,但学生缺乏对此类现象的深入认识,缺乏本质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也罕有动手组装应用滑轮的生活经历。
信息素养:学生在之前学习中曾经历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有交流互动,合作分享的经验。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二节滑轮(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2)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轮轴与斜面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三)教学准备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
(四)教学过程一、斜面阅读《科学世界》自己进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通过实验后,教师分析:FL=Gh。
即在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
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公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较困难时就骑S形等。
二、轮轴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
(F1R=F2r)三、练习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 的读数是,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a、用扳手拧上螺钉:;b、用改锥拧下螺钉:;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d、挑东西的扁担:。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A、定滑轮B、动滑轮C、轮轴D、斜面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A、省力B、省距离C、改变力的方向D、工作的方便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F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 ,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精品教案 《滑轮》2课时

第2节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及其特点。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能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两种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实践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动滑轮、定滑轮、钩码、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了。
你知道旗杆顶端有一个什么机械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你了解它的作用与实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赏、思考、回答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滑轮观察多媒体课件图片得出滑轮定义。
中心有轴,周边有凹槽,可以绕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轮子叫作滑轮。
探究点二:定滑轮问题1:我们可以直接用手将物体提升,但如果高度太高,手够不到怎么办呢?比如把国旗提升到顶端,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滑轮了,现在我们就来模拟用滑轮提升国旗。
问题2:滑轮在使用时有什么样的特点?滑轮在转动,滑轮的轴不随物体一起运动,将这样的滑轮称为定滑轮。
问题3:使用机械的作用在于省力或者省距离,那么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呢? 演示定滑轮,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钩码重力和竖直拉动时拉力大小是多少? (2)钩码移动距离和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多少? (3)钩码移动方向和拉力的方向如何?总结:定滑轮的特点是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问题4:斜着拉动时拉力大小还等于物体重力吗?强调:沿任何方向拉动定滑轮,力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问题5:为什么沿各个方向拉动时拉力大小都一样呢? 定滑轮的实质是l 1=l 2的等臂杠杆。
⎩⎪⎨⎪⎧F =G s =h探究点三:动滑轮问题1:滑轮除了刚才的用法,还有其他用法来提升物体吗?演示使用动滑轮。
滑轮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滑轮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掌握计算滑轮的力系数和力的方向。
3. 能够运用滑轮原理解决与滑轮有关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滑轮的力系数和力的方向计算。
3. 滑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滑轮的定义,并简要解释滑轮的基本原理。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滑轮对力的作用有哪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讲授滑轮的力系数和力的方向计算(20分钟)1. 讲解滑轮的力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力系数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演示和计算。
2. 引导学生掌握力的方向的确定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能够根据滑轮的方向和给定条件确定力的方向。
3. 给学生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滑轮的力系数和力的方向计算是否掌握。
步骤三:讲解滑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给出一些与滑轮有关的实际问题,如起重机工作原理、滑轮组的应用等,并讲解其中的物理原理。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
步骤四:梳理和总结知识要点(10分钟)总结滑轮的基本原理、力系数和力的方向计算方法,并强调应用问题的解决思路。
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课堂练习1. 写出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计算给定滑轮的力系数。
3. 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力的方向。
4. 解答与滑轮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讲解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力系数和力的方向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
整体上,本课设计合理、内容丰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滑轮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0章 第2节 滑轮及其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学案(6份)

教案一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探究滑轮应用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不同作用。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器材准备】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让学生讲讲周一升国旗时,这国旗是怎样被升上旗杆的?2.提出升旗手向下拉绳子为什么旗帜上升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
出示滑轮,滑轮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它没有随物体的升降而变化,所以叫做定滑轮。
然后操作。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
二、探求新知1.猜测滑轮的作用。
问:你们认为定滑轮可能有什么作用?汇报小结。
2.组装定滑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1)分组做一个跟旗杆相似的滑轮装置。
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此装置。
①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②学生可多次改变钩码个数,并记录。
(绳子一端挂钩码,一端用测力计)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有什么发现?(2)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省力不明显,为什么还要在高高的旗杆上安装定滑轮呢?(3)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红旗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组装动滑轮,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是否省力呢?(2)学生实验(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③汇报实验结果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作用1.出示图片。
10.2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10.2《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能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的处理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滑轮(两个)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重物细绳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0.2滑轮及其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0.2滑轮及其应用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滑轮及其应用为主题的物理教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操作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和应用,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能够正确使用滑轮,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正确使用滑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滑轮组、绳子、重物等。
学具包括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让孩子们观察滑轮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孩子们对滑轮产生兴趣。
2. 讲解:向孩子们讲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通过示例让孩子们理解滑轮的作用。
3. 实践: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滑轮组进行重物的提升,观察滑轮的作用。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正确使用滑轮,活动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滑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课后,我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滑轮的其他应用,例如滑轮组的使用等,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操作的引导我意识到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实践操作是理解滑轮原理的关键。
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滑轮的作用。
在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让孩子们直观地观察到滑轮的构造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以第一人称解释道:“孩子们,你们看,这个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呢?它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提升重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二、讲解滑轮原理在讲解环节,我力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滑轮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第2课时)
授课人:焦村中心学校汪国秋
授课时间:2016/5/16 下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8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滑轮组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承担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绳子的股数。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滑轮组提升物体之应用中承担重物动滑轮总重绳子股数、绳子的绕法。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滑轮组、铁架台、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提问: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如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滑轮组
二.新课学习
1.探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费距离情况
(1)提出问题:
用滑轮组将物体竖直向上提升过程中,所用拉力大小、与物体
重力(滑轮重+物重)的大小关系;
承担物重的绳子末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距离之间的关系。
(2)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分析和论证
实验结论:
①G n
F 1=
nh S = ②)动物G G n F +=(1 nh S = 例题(见课件)
2.滑轮组n 的判断 见课件
3.简单滑轮组的组装和设计:奇从动,偶从定,从里向外绕。
师生通过实例图上组装讨论总结得出。
巩固练习(见课件)
三.小结
四 .布置作业
1. 课本P194, 5
2. 物理指导P90-92 3,4,6,7,10,11,12
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1、 滑轮组:
2、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的股数:n
3、 不考虑动滑轮重、绳重、摩擦时:①G n F 1=
nh S = 不考虑动绳重、摩擦时:②)动物G G n
F +=(1 nh S = 4、简单滑轮组绕线:奇从动,偶从定,从里向外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