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第一节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树立“建筑-人-环境”的整体观念:环境具有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的意义,提倡把建筑物置于所在地的文脉上建设经济上合理,符合生态的,有助于社区建设的建筑方向。
室外空间环境与建筑的关系:一栋好的公共建筑设计,其室内外的空间环境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使之构成一个整体统一而又和谐完整的空间体系。
因为合理的室外空间组合,不仅能够解决室内各个空间之间的适宜的联系方式,而且还可以从总体关系中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等方面的功能问题和独特的艺术造型效果,并可做到布局紧凑和节约用地,使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公共建筑室外空间主要是由以下部分组成:①主要的建筑或建筑群,附属建筑物②室外场地③绿化设施④道路入口⑤建筑小品二室外空间与建筑:与主体建筑相配合,围合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三室外空间与场地:室外空间根据使用性质不同,一般可划分为下列几种形式:①开敞场地②活动场地③停车场地④服务性的院落 1 四室外空间与绿地:在考虑绿化时,应尽量根据原有的绿化条件,结合总体规划的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绿化形式。
建筑装饰小品起到强调主体建筑,点缀空间的作用。
4.服务性的院落:大多数公共建筑还需要设置服务性的院落,如锅炉房,厨房等。
一般为了出入方便,常设置单独的出入口。
5.停车场地:停车场的位置,一般要求尽量设在方便易找的部位,如主体建筑物的一侧或后侧,以不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整性与艺术性为原则。
6..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
7.有些公共建筑,因为城市规划的要求,安排在道路的交叉口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主体建筑出入口与转角处人流的干扰,常将建筑后退,形成一段比较开阔的场所,这样处理有利于干道转角处车辆拐弯处的视线要求,同时也有利于道路交叉口处的空间处理。
8.公共建筑前面常常后退红线一段距离,形成开敞的室外场地,主要原因是:形成一段比较开阔的场所,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用来疏散人流。
第9章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9.1.4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意义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与美化已成为当今建筑师严肃对待的重要课 题,它同功能、技术、经济等问题一样,已成为规划和建筑总体设计 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体现环境设计的独立性和完整的设计思想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设计,摆脱了“工艺决定一切”设计思想的束缚,改变了听其自然、无 所作为的观念。它是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规划、总图运 输、建筑、工艺、环境、公用设备工程等各专业在自己的范围内, 积极、主动、充分地考虑环境问题,并通过相互配合、协调得到综 合性设计研究成果。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不再是工程建设后期的 “边角处理”或“修修补补”,更不是随意附加一些假山喷泉、花坛盆景、 花墙景门、亭阁游廊;而是在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蓝图上,就应该体现 美化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完整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 个统一、协调、优美的整体形象。
9.1.3 基地红线
基地红线是在规划部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所圈定的工程项目建筑用地范 围,是基地与相邻的其他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分界线。当基地与城市道路接壤时,其相 邻处的建筑红线为城市道路红线。建筑物与基地红线之间的关系要注意 以下五个方面:
1)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建筑物基底范围包括基础和埋地管线(除去与城市 管线相连接的部分)都应控制在红线的范围之内。如果城市规划主管部门 对建筑物边界距离还有其他要求,也必须遵守。 2) 建筑物与相邻基地之间,应在边界红线范围以内留出防火通道或空地。 如果建筑物前后都留有空地或道路且符合消防规范要求,也可以与相邻基 地的建筑毗邻建造。
(2) 具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功能 建筑空间及其外部环境,既要满足 人们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生产工艺 和设备固然是决定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但人的素质和精神力量更是不 容忽视的决定因素。人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生产 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不能只见机器不见人,只有工艺,没有人情。
公共空间

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公共空间又分开放空间和专用空间。
开放空间有街道、广场、停车场、居住区绿地、街道绿地及公园等,专用公共空间有运动场等。
现在也指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天安门广场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居民生活的需要逐步建设形成。
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各种使用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的性质、人口规模有紧密关系。
城市人口越多,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量也越大,功能也更复杂。
城市人口规模大,也有条件设置更丰富内容的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很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
它与城市规划编制的各阶段有密切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修建设计阶段都应当作相应的规划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商业活动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居民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粮食、蔬菜、食品、家用器具、衣物及杂货等,是有规律的活动,早在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社会已有发展,形成了零售和批发的集市贸易,并在城镇出现了市场、商店和商业街。
唐长安在城区布置供商业贸易集中活动的西市与东市。
宋初东京汴梁仍承袭汉唐旧制设市场,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北宋后期城镇出现厂商业网点和商业街,从名画《清明上河图》可看出当时的汴梁街市的繁荣景象。
南宋时的临安(今杭州)的手工业、商业I•分发达.各种官私店铺遍布全城坊巷,形成分行业集中营业的行业街市。
土木建筑工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学习(强化练习)

土木建筑工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学习(强化练习)1、问答题创造室外空间环境考虑哪两方面问题?正确答案:内在因素: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以及美观问题。
外在因素:城市规划、周围环境、地段状况等。
2、填空题公共建筑通常以(江南博哥)交通、使用、()三种空间组成。
正确答案:辅助3、问答题简述楼梯的主要形式?正确答案:直跑,双跑,三跑,剪刀式,旋转式,曲线式。
4、填空题公共建筑设计中有分隔性、连续性、观演性、()和综合性的空间组合形式。
正确答案:高层性5、问答题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水平交通空间可分为几种情况?正确答案:三种。
1.基本属于交通联系的过道、过厅和通廊。
2.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过厅或通廊。
3.各种综合功能使用的过道与厅堂。
6、问答题简述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特点?正确答案:在高等学校中阶梯教室所容纳的人数,小型的为90-150人,中型的为180-270人,大型的为300人以上。
7、填空题建筑构图规律:1.();2.对比与微差;3.均衡与稳定;4.韵律与节奏;5.比例与尺度;6.主从与重点。
正确答案:统一与完整8、问答题公共建筑群体的室外空间环境组合时,应考虑几方面问题?正确答案:(1)从建筑的实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需要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原完整而又优美的室外环境。
(3)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群体建筑的空间环境艺趣,一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9、填空题()与非承重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是框架结构体系最明显的特点。
正确答案:承重系统10、问答题公共建筑群体空间组合一般包括哪两个方面?正确答案:某些类型的公共建筑在特定的条件下采用比较分散的布局。
以公共建筑群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团或中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灵活性
考虑到功能的多样性和未 来的变化,打造灵活的空 间,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Hale Waihona Puke 多功能性利用空间多功能性的设计 手法,将不同的功能元素 合理组合,使建筑更加富 有活力。
实现舒适和可持续性的总体环境布局
1
自然采光
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减少能源消耗,并提高用户舒适度。
2
通风与空气质量
合理设计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提供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
2 环境条件
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 对总体布局进行合理 规划,使空间更加高 效和灵活。
充分考虑环境条件, 如气候、地理位置和 周围景观,以确保建 筑与环境的和谐。
3 社会文化
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和 当地特色,打造具有 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 的公共建筑。
总体环境布局的原则
流线性
通过合理的布局,优化人 流和物流的流线,提高空 间的使用效率。
3
绿色植被
引入绿色植被,提供更好的室外空间,并吸收污染物质和降低噪音。
总体环境布局的案例研究
博物馆设计
通过考虑展览空间的布局、 光照和流线,为参观者提供 良好的视觉体验。
图书馆建筑
通过灵活的空间划分和舒适 的阅读区域,为读者创造宁 静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购物中心设计
通过综合考虑商店布局、空 间划分和观光区域,为顾客 提供愉悦的购物体验。
总体环境布局的未来趋势
1 智能化设计
借助技术创新,通过智能系统和物联网连接,优化总体环境布局。
2 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保意识,通过绿色建筑和循环利用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人文关怀
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感,在总体环境布局中体现人文关怀。
总结和要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纲要精选全文完整版

公建原理第二版卷首语1.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环境和场所2.建筑分类主要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3.公建的设计工作涉及总体规划布局、环境背景特色、功能关系分析、体形空间组合、结构形式选择、造型艺术创作。
4.公共建筑的类型: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第一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1.公共建筑与总体环境(室内外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P2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惨途,相互补充。
使之构成一个整体统一而又和谐完整的空间体系。
2.室外空间环境的主要组成:P2⑴群体建筑⑵广场道路⑶绿化设施⑷雕塑壁画⑸建筑小品⑹灯光造型的艺术效果。
3.因公建使用性质不同,室外环境空间与场所分为:P4⑴开场的空间场所(集散广场)⑵活动场所⑶停车场所⑷服务性的院落4停车场所位置要求:P7⑴尽量设在方便易找的部位,如整体建筑的一侧或另一侧,以不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整性与艺术性为原则。
⑵利用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场的方式,以节约场地用地。
5.处理室外环境空间组合,出入口及区段道路的设置问题P8⑴一般公共建筑总平面的出入口应安排在所临的干道上,并与主体建筑出入口有比较方便的联系;⑵有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并不与干道相临,这时要考虑出入口与附近的干道有比较方便的联系,给人流活动创造通畅的条件;⑶一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面临几个方面的干道,这就需要对人流的主要来向进行分析,把地段的出入口放在人流较多的部位上,而其他方向应根据需要设置次要的出入口。
6.出入口的形式:P8可以处理成开敞的,也可以处理成封闭的,具体视建筑的性质和风格而定。
7.出入口,区段道路的处理手法:P9在室外环境空间布局中,依据建筑组合、绿化布置、庭院处理等方面的设计意图,需要考虑一定的内部道路,其布置系统应使室外诸多空间之间有机地联系,达到脉络分明、景观有序的完美效果8.公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包括:P10⑴利用环境⑵改造环境⑶创造环境.9.公建群体空间组合包括两个方面P16⑴某些类型的公建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地形特点、建筑性质等),需要采用比较分散的布局,因而产生群体空间组合⑵以共建群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团或中心,以城市中的市政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娱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居住区中心等,也必然产生室外空间组合的类型。
浅析公共建筑建筑内外部空间

浅析公共建筑内外部空间摘要:本文浅析了公共建筑中的内外部空间组合设计。
并利用实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建筑 空间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公共建筑是极为特殊而重要的的一类。
公共建筑所形成的总体空间环境氛围,是为了满足人们行为心理上的需求。
是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物质与精神的场所。
人们身处建筑之中,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地是为了生活,更多地是精神层面上的要求。
一、建筑外部空间——室外环境空间与建筑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 )说:“对空间的占有是存在的第一表征,然而任何空间都存在于环境中,故提高人造环境的物理素质及其艺术性,就必然成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
”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建筑群体、广场道路、绿化设施、雕塑壁画、建筑小品、灯光造型与夜间的光照艺术效果等。
而在这之中建筑应位于明显而又主要的部位,当形成一定的格局之后将对其它因素加以综合性的布局,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环境。
在具体布局中,主体建筑是构图的核心。
通过组合所形成的室外环境空间,应体现出一定的设计意图与艺术构思,在室外空间中需要考虑观赏的距离与范围,以及建筑群体艺术处理的比例尺度等。
要强调各种对比。
许多不可分割的建筑物联系成为一种壮丽的建筑艺术总效果。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1 开敞的空间场所或称集散广场。
在不同的公共建筑中,有的因为人流比较集中而要求比较空阔的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要充分考虑空间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
有的在道路和交叉口处,为避免主体建筑出入口与转角处车辆转弯时的视线要求,同时也有盖蒂中心 位于洛杉矶太平洋海岸马里布的盖蒂博物馆和它所收藏的大量艺术精品,都属于“盖蒂基金会”所有。
包括主体的博物馆建筑,盖蒂基金会所属各相关部门都有专属的建筑,合为一处建筑群。
位于山丘顶端。
” 建筑本身充分体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丰富性。
在外部空间上,盖蒂中心的群体建筑物环抱一处充满花卉的美丽庭园,由于盖蒂博物馆规模巨大,设计师有心籍着串联不同时代的展厅之际,让人们在参观途中不时地接触自然景物,使功能空间与交通空间很好的结合。
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即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与创造环境俗则摒之,嘉则收之在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功能分区,人流疏散,空间组成以及与室外环境的联系等。
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核心问题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与组成类型虽然繁多,但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楼梯)及枢纽交通(厅)等三种基本的空间形式一般在公共建筑中专供通行用的过道,宽度常在1.5M以上,例如旅馆,办公建筑要做到1.5—2M或者更宽些。
学校建筑一般为2-3M,医院门诊部为3-4M左右坡道的坡度一般为8%-15%,在人流比较集中的部位,则需要平缓一些,常为6%-12%,此外,坡道设计还应考虑防滑措施一般自动扶梯的破刀比较平缓,通常为30°左右所谓厅堂的尺度感,系指人们对空间大小的适度感受功能决定空间的量,形,质组合形成在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的条件下,更需要把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
并更具他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和联系方便。
同时还应该对主与次,内与外,闹与静等方面的关系加以分析,使不同要求的空间,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功能分区方式:分散分区,集中水平分区,垂直分区一般公共建筑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平面的和立体的两种方式在公共建筑艺术的创作中,把握形式美的规律,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形式美规律用与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常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其一:多样统一应是所有的建筑环境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当然也是公共建筑环境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
因而在公共建筑艺术处理中应密切结合“公共性”这一基本特征,善于处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辩证关系其二:形势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即是建筑艺术形式创作的普遍法则,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准绳,因而要正确解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协调并善于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和新的技术成就,更好的为创造新的建筑艺术形式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
【摘要】阐述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作为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
研究如何在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其特性并且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充分发挥起作用。
【关键词】城市室外空间环境;环境设计;概念;景观特性
一、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概念分类及特性
(1)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概念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建筑入口的一侧或两侧,建筑楼梯的转角处所围合成的开放性空间环境。
在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中,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由于依附于主体或主要建筑,公共建筑室外空间应与主体或主要建筑相协调,反映主体或主要建筑的设计要求和特点。
在这些空间中活动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活动的性质以必要性活动为主,伴随着其他活动,因此空间应体现出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2)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分类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按其使用性质划分为封闭性、半封闭性、开放性三大类。
我国各大城市公共建筑大部分砌筑围墙,因此公共建筑与城市用地是绝对分开的,属于封闭型,其性质很难确定是广场还是庭院,所以通称“城市公共建筑环境空间”;有些医院、体育馆建筑,布置一些环境空间或者花园,只有去看病的人或去看球赛的人才能使用,属于半封闭性;在欧洲各国,把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在一起,作为城间的一部分向外开放,这属于开放性。
本文主要注重的方面是开放性的空间环境。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按其所处地段可以分为:商业建筑外部的空间角落;文化类建筑外部的空间角落;比较庄重的政府、纪念性建筑外部的空间角落。
各个类型的角落空间在城市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为市民提供各种景观类型的多种体验,丰富城市空间形象,突出建筑物与其周围主要环境空间特色。
半开放性空间开放性空间
(3)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角落空间的景观特性
根据城市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活力性、感觉性、适应性、接近性和管理性
五种功能,针对这类角落空间的自身特点,我们总结出了五个方面的特性:安全性;可识别性;适合性;多功能性;补充性。
二、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角落空间环境设计
(1)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角落空间基本景观特性的体现
设计要有针对性,要体现对象的特性,否则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上面我们总结了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角落空间的特性,那么对于这类空间环境的设计首先应体现这些特性。
1、安全性
公共建筑环境角落空间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室外停车场等关系的处理上。
角落空间一般处于整体环境的边缘地带,为了提高其安全性,重视空间边缘的设计,既保证了环境的延续性,也区分了环境的功能,提高了角落空间的安全。
调研中发现,社会性活动多在公共空间的边缘地带逐渐形成。
如果建筑外部空间的边界缺乏吸引力,那么它作为社会向心空间则往往是失败因此再设计外部空间是要特别在周边设计一些小型的、简单的区域,包含着各种使行人自然止步、逐渐介入的活动。
2、可识别性
a、环境易于识别。
在公共建筑的环境角落空间可适当设置明显的标志性构筑物,以增强主要建筑物在这一地区的可识别性。
b、空间形象的整体性。
角落空间与建筑形式协调统一,与绿化形式统一,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环境景观形象,以区别与其他功能相似的公共建筑室外环境。
c、角落空间的个性。
角落空间的设计及空间环境设施的配置应注重表达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形成角落空间的鲜明个性,使角落空间本身也具有可识别性。
3、舒适性
我们要强调角落空间的舒适性,比如空气质量、视觉景观质量等及交通条件对建筑室外角落空间使用的影响。
城市交通条件对建筑外部角落空间使用的影响。
城市交通条件对建筑外部空间的使用有较大影响,一方面便利的交通是人
们到达某一场地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过往交通造成的不利因素(如噪声、灰尘等)又会干扰在场地中人的活动。
这就要求场地具有良好的维护或隔离物,通常用植物作为与城市交通分割的屏障效果较好。
4、多功能性
角落空间因其所处的空间不同,因此功能性质也不近形同。
在大型公共娱乐建筑周围就既有缓解人流的作用,也满足人们日常休闲如散步。
聊天等交往需要。
在纪念性建筑周围,如沈阳张氏帅府的角落空间既要满足外来观赏者对大环境的欣赏要求,又要满足周围百姓平常的休闲娱乐要求。
可见这类空间在使用上是以多功能性,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5、补充性
角落空间无论所处地段如何,它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地位不是最主要的,因此设计时不可喧宾夺主,或是孤立设计,与周围环境空间毫无关系。
(2)城市公共建筑环境空间的景观设计
建筑物是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主体,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其中各类各个建筑在形成城市主要街道、城市中心区和城市面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们工作、学习、购物等经常聚集和活动的地方。
这些建筑和她们之间的外部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人们进行室外活动的场所,但是长久以来,我国公共建筑的建设在其基地范围内,除留出必要的出入口和停车场以外,都封闭起来如此,盖起一栋建筑物,就要垒起一道有形无形的围墙,盖得越多,封闭也越多,把城市道路两侧本来就不多的公共空间挤占得越来越少,隔断作为一个开放的现代城市,应要求公共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将其部份或全部的室外空间开放。
“公共化”、“城市化”可使城市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室外的公共空间,减少拥塞,为人们提供舒适性的逗留、休息等活动场所。
1、使建筑外部空间具有等级
建筑外部空间的性质从公共性逐步向私密性过度,应具有层次和等级。
在室外人们总是试图寻早一个能够保护背部、同时能观察某些更大、更开场的空间区域,该区域要位于那些被观察的空间之外。
因此,角落空间同时满足两天条件:一是布置小一级的场所,能够往大空间里看并且形成自然地“靠背”;二是使其开口能够观察至少一个大一级的空间,形成空间等级。
2、组织交通流线
一般来说,一个室外空间应该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出入口,用一些自然形成的路径将他们连接起来。
而路径的布置需要与散步的过程相适应。
因此设计交通流线时,首先要把目标用道路连接起来。
这些路径可以是直的也可以在两个目标之间略有弯曲;他们的铺地应该围绕着目标放大一些;同时沿着路径在中间设计一些膨胀放大的地方,形成可以驻足停留的空间而不是让人穿行。
3、室外空间环境设施
在室外设施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座位,室外座位不足的状况在辽宁地区的外部空间中十分普遍。
但是在布置室外座位时如果考虑气候和景观的话。
但是在布置室外座位时如果不考虑气候和景观的话,那么它们几乎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为室外座位选择一个好位置远比设计几个挖空心思的座椅形式更重要。
4、室外空间的绿化设计
绿化的形式应以衬托主要建筑为主,如果建筑景观较好,在绿化上可以选择草坪、花坛或低矮的绿篱。
如果需要栽树,可以选择树冠较小、树干较高的品种,株距适当加大,不遮挡面向建筑景观的视线。
而对于靠近公园或城市广场的室外空间,其绿化通常讲究丰富的绿化层次,与城市绿地连接。
主要靠不同类型的植物,通过造型、色彩上的组织和变化,来突出自身的形象性。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的理论阐述张永刚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初探刘宛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