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流派赏析
第13章 现代建筑流派与代表人物详解

② 勒·柯布西耶(1887~1966)
生平简介:
1887年生于瑞士; 1908年贝伦斯事务所工作;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为现代建筑运动提供理论根据; 1926年提出新建筑五个特点(见图1); 1928~1930年萨伏伊别墅(见图1); 1930~1932年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见图2); 1950~1953年朗香教堂(见图3)(二战后抽象几何); 1946~1957年马赛公寓大楼(见图4)(二战后粗野主义) 1956年印度昌迪加尔法院(见图5)(二战后粗野主义)。
代表作品
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ie(1928~1930年)
在巴黎附近普瓦西的一个占地约12英亩的花园中,宅基为 矩形,长约22.5米,宽20米,共三层。设计上与以往的欧洲 住宅大异其趣。轮廓简单,像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 水平长窗平阔舒展,外墙光洁,无任何装饰,但光影变化丰 富。
到美国后的活动
英平顿的乡村学院 (Village College,Impington,1936)
格罗皮厄斯住宅 采用的是木框架结构,运用了砖和毛石等地方材料,通过砖砌烟囱 、毛石地基葡萄架等,使建筑与周围的景色相结合。
协和建筑事务所
格罗皮厄斯住宅1945年格罗皮厄斯同一些青年建筑师合作创立了 协和建筑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简称TAC)
别墅虽然外形简单,但 内部空间复杂,如同一个内部精 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 杂的机器。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 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 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 它外观轻巧,空间通透,装修简 洁,与造型沉重、空间封闭、装 修繁琐的古典豪宅形成了强烈对 比。
别墅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由于 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的框架结构, 各层墙面无需上下对齐,空间不仅 在垂直方向、而且在水平方向相互 穿插,室内外彼此贯通。
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鉴赏

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鉴赏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艺术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创新。
现代建筑作为一种革新的艺术形式,借助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思想,呈现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建筑世界。
而这些建筑的风格也日趋多样化,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建筑风格的鉴赏,更好地欣赏现代建筑的美妙之处。
一、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期欧洲大陆及美国等地诞生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的特点是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结合,去掉了传统建筑的浮华和繁杂,更加关注建筑的实用和功能性,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思想观念。
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建筑有法国的勒·柯布西耶馆和美国的洛伊德·赖特设计的格拉斯市政厅等。
二、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一度流行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国家。
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多元文化的交融,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并且它不再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分隔建筑,而是强调建筑内部的空间组织,追求极度的个性化和表达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有美国的盖蒂中心和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
三、未来主义风格未来主义风格强调现代技术和无限的创意,将科技趋势与艺术和建筑的创新相结合。
未来主义建筑的特点是科技感极强,曲线纵横,极具未来感。
未来主义风格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但代表了一种极具创意的建筑形式。
未来主义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有迪拜的迪拜塔和南非的耶加直升机扭曲塔等。
四、环保主义风格环保主义风格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设计概念基于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在建筑材料、结构等多方面都秉承了环保理念,致力于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环保主义建筑强调对能源、空气质量、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环保主义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有加拿大的温哥华国际机场和意大利的波多黎各艺术学院。
总之,现代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的审美视觉,如何鉴赏现代建筑成为了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美妙之处,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鉴赏,才能领受到其修身养性的视觉体验。
近现代建筑流派风格

从早期现代主意运动到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直至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由于理论界的推波助澜,加之不同国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地域﹑观念迥异,产生出繁多的建筑流派。
这些建筑流派或曾经独领风骚,或自我标榜,或默默无闻,或昙花一现,不同流派的创作丰富了我们的建筑、人文景观和人们的生活。
目前我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基本处于学习模仿和探索阶段,对人文景观和传统的把握不尽如人意,因此,提倡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也许是对待不同流派的正确态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方法有所了解,对不同流派和思想有所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建筑走向的正确预测,努力创造一个与时俱进,低碳环保,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生产空间。
包豪斯校舍、联合国总部大厦等代表建筑带来了人类建筑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平民化运动,它还推出了像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这样的新一代建筑大师,而他们的许多又同是城市规划师,通过作品,他们将讲求功能和理性主义,讲求求新技术、新材料的观点传播到世界各处,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狂澜,这是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交结处,以后的建筑思潮的变化,再也没有像这次这样来得迅猛和深刻。
从此,构成主义,风格派,功能主义,有机建筑,密斯风格,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未来派建筑,新现代主义,高技派等等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自的设计重点和首要因素,从而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方案,形成了今天的多元建筑风格。
当代建筑流派的观点不一,有的激进,有的趋于理性,有的强调变与动,等等,它们各有偏颇,甚至是极端,如密斯风格和国际式建筑,但是它们的出现,都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自一战以来,城市的快速重建和恢复的要求,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使得古典建筑的繁复精美的装饰成为众矢之的,古典建筑的已有形体也已不能满足新需求,因此也被当作改变的重点之一,而旧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区划,代表旧制度和等级观念,为新兴的民主平等思想所不容,于是更趋于平民化的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便诞生了。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
以设计方法来说是属于“重理”的。
它言不惊人,貌不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
然而,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实际需要的。
“现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
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
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通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
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创造,其中有些还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
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密斯·凡·德·罗便在他的作品中——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和1930年布尔诺的吐根哈特住宅中——探讨了他特感闪趣的所谓结构逻辑性(结构的合理运用及期忠实表现)和自由分隔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
当代建筑流派赏析

当代建筑流派赏析------读《建筑美学》有感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10级艺设5班姓名:刘行学号:20102837摘要:当代建筑思潮和流派是关于建筑文章- 建筑规划方面的资料,,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
关键词:建筑师1.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
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
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
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
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观点。
1.1.丹下健三1913丹下健三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
”1.1.1.代代木综合体育馆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现代建筑流派》课件

风格特点与影响
1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点包括采用历史建筑元素 、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等。
2
后现代主义建筑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推动了建筑设计理念和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3
后现代主义建筑也影响了其他艺术领域,如文学 、绘画、雕塑等,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重要文化 现象之一。
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英国伦敦的千年 穹顶、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 西班牙毕尔巴鄂的Guggenheim博物 馆等。
风格特点与影响
01
高技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包括暴 露的建筑结构、使用高技术材 料、强调动态和流线型的建筑 设计等。
02
它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和 创新,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 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起源于19世 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 命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逐渐成
为主流的建筑风格。
它强调功能主义,注重建筑的经 济性、实用性和工业化生产方式 ,追求简洁、明快、新颖的设计
理念。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发展与当时 的艺术、文化、社会背景密切相 关,对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概述
01
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现 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和批判。
02
它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和 历史意义。
03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形式上追求多样性和复杂性,反 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单一和刻板。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包括文丘里、摩尔、格雷夫 斯等。
代表作品有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奥运村 、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
影响
解构主义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 传统美学观念,拓宽了建筑创作的思路,使建筑设计更加多 元化和个性化。同时,它也启发了其他现代建筑流派的发展 ,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创新与进步。
建筑风格及流派浅析大全

建筑风格及流派之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
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
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这就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有机建筑对待建筑的其他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
这个流派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相反,城市里的建筑,则采取对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嚣杂乱的外部环境,力图在内部创造生动愉快的环境。
这个流派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
这个流派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
它主张力求简洁,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
这个流派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以能形成传统的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搬现成的形式.这个流派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
赖特的流水别墅、西塔里埃辛冬季营地,以及德国建筑师沙龙的柏林爱乐音乐厅都是有机建筑的实例。
解析当代建筑的设计流派及其特点

解析当代建筑的设计流派及其特点当代建筑涵盖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设计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而这些因素也反映了当代建筑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下面我们将解析当代建筑的设计流派及其特点。
1.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20世纪初期产生于欧洲,曾经是建筑领域里最具标志性的设计流派之一。
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通常简洁、几何、注重功能性。
在现代主义的设计中,形式必须遵循功能,以及建筑物应该以一种工业化的方式建造出来。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包括用现代材料修建的钢铁结构和大量的玻璃幕墙。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这一风格转向了更加广泛的艺术和文化领域。
建筑物的设计包括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们变成了一种表现形式和社会意义的符号。
后现代主义通常倾向于复制一种传统建筑的形式,但不按照一般的规则来实现其建筑成分。
并且,后现代主义建筑通常是多功能的,既可用作住宅,也可用作办公室、博物馆、商场等。
3. 後建筑现代主义对于建筑现代主义的不满,导致了後建筑现代主义的形成。
这是20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初期的新一代建筑设计师采取的变革。
後建筑现代主义采用的是一种更加自然和有机的设计风格,不再强调功能性,而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的设计经常涉及到可持续性和生态因素,多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绿色概念。
4. 文化主义文化主义的设计流派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开始出现。
这一流派的设计注重建筑和其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建筑的外形常常表达出一个社区或文化的特定识别符。
文化主义通常旨在通过建筑形式来传达文化特征的信息。
因此,文化主义建筑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外观。
5. 维多利亚式复兴维多利亚式复兴最早是在19世纪的英国出现,之后在全球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设计风格通常带有重复的图案或细节,甚至拥有宏伟的柱廊和不对称形式。
维多利亚式设计风格鼓励使用浅麻布,和木材装饰在建筑物外部方面,从而创造出一个褐色和红色的色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建筑流派赏析------读《建筑美学》有感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10级艺设5班姓名:刘行学号:20102837摘要:当代建筑思潮和流派是关于建筑文章- 建筑规划方面的资料,,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
关键词:建筑师1.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
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
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
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
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观点。
1.1.丹下健三1913丹下健三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
”1.1.1.代代木综合体育馆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
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
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1.1.2.香川县厅舍香川县厅舍由部分三层建筑与八层的主楼组成。
庭院中有水池,叠石,小桥,可以举办多种活动。
高层部分有挑廊,廊子由富有韵律的小梁支撑,廊边有水平栏板。
栏板与小梁处理的同日本古建筑五重塔相似,被认为有浓厚的日本风格的现代建筑,获得很高的建筑评价。
1.2.黑川纪章日本建筑师。
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获硕士学位,1960年参加“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活动。
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196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
他曾与和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
黑川在设计思想上开创、并坚持倡导“共生”理论,强调城市·建筑与人、城市·建筑与自然、城市·建筑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思想,为世界建筑界、城市规划界提供了作为建筑家和规划师的典范。
1.2.1.舱体大楼这座建筑是高科技派的象征之一,显示了典型的未来主义风格,和科幻小说般的构思。
大楼是城市的基础结构,居住单元是批量生产的像"小豆"或"胶囊"似的方盒子,一簇簇围绕在大楼的周围。
其实,这座大楼也是建筑师本人信奉的"新陈代谢主义"的一种图解。
1.2.2. 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位于Shirakawa内,它结构非常优美,是黑川纪章设计的。
是典型的新陈代谢风格.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展现了日本文化的魅力,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日本和西方的艺术品,永久的展品轮回展出。
另外博物馆也展出世界其它博物馆的展品。
这个著名的博物馆拥有日本古代无数的艺术品,象剑、盔甲、戏服、茶会用具等等。
很多收藏品是12世纪的物品。
2.白色派白色派(The Whites)以“纽约5人组埃森曼、格雷夫斯、格瓦斯梅、赫迪尤克和理查德·迈耶”为核心的建筑创作组织,在本世纪70年代前后最为活跃。
特点;1、建筑形式纯净,局部处理于净利落、整体条理清楚。
白色派2、在规整的结构体系中,通过蒙太奇的虚实的凹凸安排,以活泼、跳跃、耐人寻味的姿态突出了空间的多变,赋予建筑以明显的雕塑风味;3、基地选择强调人工与天然的对比,一般不顺从地段,而是在建筑与环境强烈对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之中寻求新的协调;2.1.理查德·迈耶理查德·迈耶,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
1935年,理查德·迈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
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
1963年,迈耶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独创能力逐渐展现在家具、玻璃器皿、时钟、瓷器、框架以及烛台等方面。
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他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
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在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
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语汇,并重新组合于几何空间。
他特别主张回复到20年代荷兰风格派和勒·柯布西耶倡导的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
2.1.1.千禧教堂其外形设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片白色弧墙,如船帆状。
教堂高57~90尺不等,如船帆状的三片白色弧墙,层次井然地朝垂直与水平双向弯曲,似球状的白色弧墙曲面。
建筑材料包括混凝土、石灰华和玻璃。
三座大型的混凝土翘壳高度从56英尺逐步上升到88英尺,看上去像白色的风帆。
玻璃屋顶和天窗让自然光线倾泻而下。
夜晚,教堂的灯光营造出一份天国的景观。
虽然他的局部素材来自于现代建筑,整体却没有枯燥的气氛,原因在于内外某些部分的体量被巧妙地增减,赋予建筑明显的雕塑风味。
一个个新颖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以直线为主,不时穿插曲线的几何体中,透过比例优雅的玻璃墙面,清楚地显现出内部的景象,这些又纵深感的空间与白色实墙的交替更迭,产生了某种特殊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它们不是出自同一构图因素的多次重复,也不是出自单方面强调水平或垂直感,而是通过某种内在的呼应起作用,使他的建筑充满了某种艺术的品味,让人有一种舒适,柔和的感觉,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2.1.2.海牙市政厅以白色不规则四边形斜插向地面,成为区域地标,同时尽情地表现着结构之美,并被列入海牙现代建筑的代表。
大楼总建筑面积约33000平米,功能灵活,其中包含会议大厅,市政办公、音乐厅及图书馆,甚至还有公寓。
2.2.彼得艾森曼艾森曼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首位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的建筑师。
1980年,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写作和设计并做出令人敬仰的理论工作后,埃森曼将他的专业经验集中在建筑学方面。
他设计了大量的原型项目,其中包括大面积的住宅、城市设计规划、教育器材的设计以及许多私人住宅。
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2.2.1.MOP住宅这是由艾森曼设计的MOP住宅项目,通过主门进入室内框架后,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泳池和公共的起居空间,住宅的形式让人联想到一个拖布的移动形式,灵活的的体量对角线地围绕一个中心轴线展开,这个轴线交错向上,形成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引导人们的视线达到不同的地方:住宅的前侧,边侧的花园和后街的场景等等。
2.2.2.IBA集合住宅IBA建筑形式纯净,局部处理于净利落、整体条理清楚。
在规整的结构体系中,通过蒙太奇的虚实的凹凸安排,以活泼、跳跃、耐人寻味的姿态突出了空间的多变,赋予建筑以明显的雕塑风味;3.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
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3.1. 丹尼尔·李伯斯金美国库帕联盟建筑学院是世界建筑思想与教育的重镇,由于杰出的成绩,该系的系主任被誉为欧美建筑教育第一人。
该学院以文学、音乐、诗歌、艺术对大自然的感悟等等超越逻辑思维直达灵感深泉的手法,培养世界建筑事业的顶级精英。
丹尼尔·李伯斯金就是这所学院的高才生。
库帕联盟建筑学院精英中的天才李伯斯金深受该学院天才训练的深刻影响。
在2005年出版的自传体文集中,丹尼尔写到:“一个伟大的建筑,就像伟大的文学作品,伟大的诗歌和伟大的音乐,会告诉人们人类灵魂的故事,会以一个崭新的方式表达与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一代少年的想象力,唤醒人类心灵深处的天赋。
”丹尼尔总结道:“建筑作为艺术的丰碑,作为具有自足自立自傲的生命容器,会反射外部世界的空虚冷漠,而寻求反秩序的行动宣言。
”“建筑创新可以极具超前与特立独行,但其组成所用的金属、水泥、玻璃、砖块、饰面均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物质,因此建筑从本质上来讲是天然的,关键是需要设计者赋予他灵魂。
”“世界并不知道需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直到人们听到这首曲子之后。
而一经听到,人类的想象与创作就无法离开这个天籁之音。
杰出的建筑也是这样。
”3.1.1.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平面呈曲折蜿蜒状,走势则极具爆炸性,墙体倾斜,就像是把“六角星”立体化后又破开的样建筑外墙上不规则的裂缝子,将犹太人在柏林所受的痛苦、曲折,表现于以六角的大卫之星切割后、解构后再重组的结果,展现在建筑上,使建筑形体呈现极度乖张、扭曲而卷伏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