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北宋古文运动

欧阳修与北宋古文运动
欧阳修与北宋古文运动

?文学艺术研究?

欧阳修与北宋古文运动

徐剑凌

(攀枝花大学图书馆,攀枝花617000)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到了晚唐已渐渐衰微,文坛又被颓靡之风笼罩。北宋开国一百年间,文章体裁仍沿袭五代余脉,“缀风月、弄花草”的西昆体又风靡一时。虽然一些进步文人如柳开、王禹 、姚铉等,也曾提出尊韩重道的主张,有意复兴儒道和古文,但由于条件尚未成熟,一时还无力扭转文坛风气。北宋中叶,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刻化和复杂化,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里几乎都出现了变革和斗争。范仲淹、王安石变法虽然先后失败,但文学革新运动却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欧阳修功不可没。作为北宋文坛最杰出的领袖人物,欧阳修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初兴起和最终胜利的过程中,影响巨大。

一、大力提倡古文反对时文

宋代开国之初,晚唐五代的浮艳文风又风靡一时,其代表人物是大官僚钱惟演、杨亿、刘筠等人。他们模仿晚唐李商隐的“四六”骈文,追求词藻,堆砌典故,讲求声律,号称“时文”。因这些贵族文人声名显赫,所以统治文坛数十年。在这期间,虽有一些进步文人,对充斥文坛的浮艳文风甚为不满,也提出过尊韩重道的主张,有意复兴儒道和古文,但除王禹 创作实绩突出外,其他人由于才力不够,创作成就不高,只是在理论上为诗文革新运动作了准备。随着北宋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趋严重,政治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宋仁宗也在同年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包含着文风改革的内容,表明了范仲淹以政治家的立场反对西昆体的坚决态度。欧阳修在政治上坚决支持范仲淹的新政,他将政治上的革新精神带进文学领域,大力提倡写作平实朴素的文章,反对古文写作中故意求怪的风气;他补缀并校定了韩愈文集,并积极加以推广,掀起了一场新的古文运动。

11利用科举考试改变文风 欧阳修不仅在政府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而且还利用科举考试来影响时下的文风。仁宗嘉佑二年,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士子中正流行一种“险怪奇涩之风”,号称“太学体”,欧阳修严加排斥,凡作这类文章的人,一律不予录取,而专取那些词义古质、平易通达的文章。苏轼曾在《上梅龙图书》中说自己的文章是“生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他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肯定和赞赏,被拔为上等,与苏辙双双进士及第。欧阳修的这一果断措施,在当时引起尖锐的矛盾,据说发榜之后,士子哗然,落选者甚至在大街上聚众闹事,连欧阳修的马也被阻拦不能前行。欧阳修以非凡的魄力,借助行政手段给晦涩险怪的时文以致命打击,这对纠正古文写作中险怪奇涩的不良倾向,促进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健康文风确立,具有重大意义。

21注重培养人才 欧阳修十分注重奖掖后进,并大力扶持褒扬优秀的文学人才。苏轼、苏辙、曾巩等人都出于他的门下。以苏轼为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很有特色的作家,诗有专长,词能独创,但其平生用力最勤的还是散文。他在《文说》中谈到自己的散文时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苏轼的文章写到这个境界,达到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仅是由于他个人的天才和努力,也有历史的原因。苏轼写作的时代,正是唐代古文运动卓有成效并取得一些经验之后,也是宋初古文运动得到发展并在创作上有了提高之际。只有在这时候,苏轼才有可能在继承前人写作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天赋,写出优秀的作品。苏轼散文所具有的舒徐平易的文风,其前倡者便是欧阳修。苏轼正是在欧阳修的倡导之下,写作方向更加明确,写作经验也更为丰富,不但实践了欧阳修及自己的文学主张,而且在散文的创作成就上超过了前人,形成了雄健奔放、富于变化的风格,成为宋代散文风格最突出的代表。欧阳修团结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一大批作家,建立了自己的创作阵地,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扭转了文坛的不良风气,以至出现了如他在《六一题跋》中所描述的“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使中断了二百余年的古文运动,再次获得历史性的胜利。

?

13?第17卷第4期V ol 1171N o 14 攀枝花大学学报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2000年12月Dec 12000

二、对文学革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文学理论革新上,欧阳修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韩愈的正确主张。在对于“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也是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但他的理论比韩愈更进一步,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儒家“道统”的束缚,使文学作品具有更丰富的现实性。与此同时,欧阳修也并不忽视“文”的作用,他既重“道”又重“文”,写出了许多文辞明达的好文章。

11欧阳修关于“文”和“道”关系的理论主张 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虽然直接继承了中唐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和主张,但又带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对于“文”和“道”的关系,他和韩愈一样,都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是内容,是金玉,“文”是形式,是金玉发出的光辉,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他在《答祖择之书》中说:“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在《答吴充秀才书》中,他进一步又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他进一步肯定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并不忽视“文”的作用。他认为有充分道德修养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文章家。他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说:“自《诗》、《书》、《史记》,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并以颜渊为例,说明立德者不一定立言,可见“道”与“文”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欧阳修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就是既重“道”又重“文”,既有充实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和语言技巧。他的《上高司谏书》、《朋党论》等,都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击中利弊的好文章,在当时很有影响。

21欧阳修关于文学作品现实性的理论 曾巩曾在《曾南丰集、上欧阳内翰书》中称赞欧阳修“蓄道德而能文章”。但欧阳修论“道”不是空谈而重实际,他所理解的“道”,是同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反对那种“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的空谈,反对那种“弃百事而不关于心”的终日不出书斋”溺”于文的态度。主张把儒家的“道”和现实生活中的“百事”密切联系起来。他在《与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君子之受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而取信者是也。”又说:“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欧阳修的这些话,虽然是从周公孔子谈起,但最终是为了说明“易知而可行”、“履之以身、施之以事”的“道”的主张。欧阳修提倡文章应和纷繁的现实生活的有更直接的联系,他的一些议论文也都“切于事实”,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较强的斗争精神。他在《上高司谏书》中,痛斥了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坚持正义的卑劣行为;《朋党论》则反击了保守派对范仲淹等革新人物的污蔑,充满了嫉恶如仇和战斗锐气;著名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唐李存勖兴亡的典型事例,说明国家的“盛衰之理”非由天命,实由人事,表明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朴素唯物主义见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由此来看,欧阳修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韩愈“道统”观念的束缚,因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三、创立平易畅达的文风

韩愈在中唐古文运动中,提出过“文从字顺”和“务去陈言”的口号,但他的文章却以雄健奇崛见长,欧阳修发展了韩愈文章中“易”的一面,同不平易、不自然的“时文”作坚决斗争,终于创立了平易畅达的文风,对宋代古文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11对“文从字顺”的进一步发展 散文创作平易通畅还是生僻艰深,这一问题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未能很好解决。韩愈、柳宗元的作品大都文从字顺,但由于刻意追求字句的精炼雄奇,有些作品便近于生涩。欧阳修痛感五代以来的文风不正,在与生涩险怪的时文斗争中,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克服了他奇崛艰涩的缺点,着重发展了其文论中“文从字顺”的正确观点,坚持平易通顺,用语明白晓畅,善于发挥虚字与偶句的作用,建立了平易晓畅而又婉曲多姿的文章风格,从而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新领域,推进了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

21欧阳修散文的影响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议论、叙事、抒情、写景都能做到平易晓畅,曲折而有变化,犹如清澈的溪水在曲折的山间石坡中悠悠流泻。他的议论文如《五代史伶官传序》,虽然篇幅很短,却写得精炼流畅,不但思想深刻,而且文章立意很高,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虽然是篇议论文,却写得富于感情色彩,充满浓重的抒情气氛,以感叹始,以感叹终,形成一唱三叹、低昂吞吐的风致,在议论中增加了抒情色彩。除议论文外,欧阳修尤善写抒情散文,能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他的《醉翁亭记》,用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描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不同的景物,既写游宴之乐,也抒悒郁之情。全文还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从容咏叹句调,音节响亮和谐,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欧阳修还在其抒情散文《秋声?

23?第17卷 攀枝花大学学报 第4期

赋》中,把抽象的秋声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既抒发了悲秋之情,又表达了个人政治生活上不得意的闲愁,同时也倾吐了珍惜时光有番作为的壮志。此外如《平乐亭记》、《泷冈阡表》、《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也都能充分体现欧阳修的写作特色。

在欧阳修的倡导下,平易畅达的文风不但成为北宋散文的共同特点,并影响至明、清两代,一直被后人奉为学习的典范。明代归有光的散文明白而率真,清代桐城派散文雅洁而有义法,追根溯源,都与欧阳修散文一脉相承。欧阳修所奠定的散文创作理论与体制,不但直接影响了宋代的散文创作,而且开创出宋代散文的新局面,直接改变了一代文风,使宋代散文中的优秀作品先后被编入《古文关键》、《八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钞》等优秀散文专集之中,不但作为教科书风靡全国,而且其影响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参 考 文 献

[1]古典文学三百题[M]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三)[M]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上接15页)增加证人作证的积极性,有效地保障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3)赋予律师完整的阅卷权。审查起诉阶段律师的阅卷不应局限于诉讼文书和技术性鉴定材料,审判阶段不限于检察移送的材料,而应将有关案件的全部材料对律师公开,使律师在案件材料的掌握上和公诉机关旗鼓相当,为两者的较量创造一种真正的平等。

21尽早制定一部《刑事诉讼法》实施细则

《刑事诉讼法》修订后,为了正确的贯彻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相继做了解释、规定。但鉴于公检法机关对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某些重要问题看法不一致,作出的解释、规定又是立足于本部门利益,出现了与《刑事诉讼法》的精神相悖的解释和规定。所以,应尽早出台一部统一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细则。

31提高执法机关的法律意识

律师执业中频频接触的是执法机关,而执法机关也是其权利受到侵犯的重要来源。归根结底,与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低下,对律师职业存有偏见有直接联系。尤其是刑事案件中,不少执法人员认为“律师只为坏人说话”,律师的介入是在“捣乱”、是在“妨碍侦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律师正常的执业百般阻挠。可见,改变这一现象的根本是提高执法机关的法律意识。

律师执业中存在的问题如真正得到解决,切实保障律师的合法权利,中国的律师业将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穆连才?对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执业环境的思考[J ]1中国律师11997(12)1

[2]夏露?律师刑辩“十三难”的问题及改进[J ]1中国律师11997(12)1

[3]郝香莲?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调查权与阅卷权[J ]1经济与法11998(1)1

[4]刘洪军?律师会见:让我欢喜让我忧[J ]1中国律师11997(7)1

?33?第17卷 徐剑凌:欧阳修与北宋古文运动 第4期

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中文学院 0803班唐艳芳摘要: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古文方面都有卓著的贡献,他的为人和为文对后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古文理论;散文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欢奖掖后进,“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时有疏隽旷达气息。他的诗风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他的散文和古文理论创作在当时独树一帜,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实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的文风。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作者:————————————————————————————————日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第二章 北宋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山海经》中言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乃帝王藏书之府,杨亿等人当时在皇家图书馆(秘阁)唱和,故以“西昆”为集名。“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效之,多窃取义山诗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撦(xián chě)至此。’闻者大噱。?(《古今诗话》)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20052218125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2)平生于书 (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2)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 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 (教师)

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一)《书林纪事》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 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 1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 文言文二则 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版】

类文阅读-22 文言文二则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 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参考答案】 1.C

2.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本文写了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到大户人家帮佣只为借书这两件事。 4. 示例:匡衡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值得我学习。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里:乡里。⑤文字:文章。 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 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 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 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 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

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第一次古文运动(唐代)

高考精短文言文阅读题训练精编

高考精短文言文阅读题训练精编 一、晏子教太卜 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陈子阳闻之,曰:“晏子默而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见太卜者,恐君之惶也。晏子,仁人也。可谓忠上而惠下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臣能动地动:______________ (2)地固将动也固: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厕线句子。 3、联系全文,说说太卜为什么说他能“动地”?

4、晏子处理太卜一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蒋琬二三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愤愤,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愤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三国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作事愦愦愦愦:__________ (2)杨敏曾毁琬毁: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

件事。 4、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谒者操以入操:_________ (2)因夺而食之因: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简洁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 4、阅读这篇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介之推不言禄

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中期文学(板书)

第三章欧阳修和北宋中期文学 第一节北宋中期文学概况和诗文革新运动 一、北宋中期文学概况 北宋中期是从十一世纪50年代中期欧阳修入主文坛(约1054年)开始,经仁宗后期、英宗、神宗数朝至哲宗末年(1100)结束,约46年。北宋中期文学在前期准备过渡的基础上,掀起了诗文革新运动,实现了诗、文、词的全面繁盛,达到了北宋文学的高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北宋中期文学的代表人物都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欧阳修和苏轼。 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中期欧阳修领导的以批判西昆派流弊,继承唐代古文运动传统为目的的文学运动,被称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既包括诗歌,也包括古文,而且以古文为主,因此又被称为宋代古文运动。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结果是古文完全打败了骈文,牢牢的占据了文坛。这种奇句单行,不讲声韵、对偶,被后人称之为文言文的古文,从宋代延续到元代、明代、清代,成了古代散文最主要的文体,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才被语体文所代替。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三、苏舜钦、梅尧臣、

梅尧臣和苏舜钦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最重要的两位人物。两人最主要的创作成就是诗歌。 在艺术风格上,梅苏截然不同。梅诗以古淡著称,古淡中带有沉著之气和涵远隽永之美。苏舜钦以豪放见长,豪放中带有悲凉之风和粗犷阳刚之美。 四、曾巩、苏洵、苏辙 曾巩善于写杂记、序文、书启(下级写给上级的书信)等体裁,最 为士林称道。代表作有叙事的《墨池记》,说理的《战国策目录序》。 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他27岁始发愤苦读,47岁终于大器晚成。苏洵创作以散文著称、以议论见长。其代表作《权书》中的《六国论》,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苏辙,为苏轼之弟,兄弟俩同登进士榜。苏辙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可与父兄媲美,但风格各异。苏洵以“博辨宏伟”见长,苏轼以行云流水著称,苏辙则以汪洋淡泊、深醇温粹为主,即在平稳淡泊之中见出博大深广,在温和纯净中见出深厚甘醇。他的文章,奇崛不如其父,雄决不如其兄,但疏宕袅娜,自有风采。代表作有《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等。 第二节欧阳修 一、生平和思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曾自谓集古录一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故谓之六一)。47岁后任翰林学士,主盟文坛,领导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与北宋古文运动

?文学艺术研究? 欧阳修与北宋古文运动 徐剑凌 (攀枝花大学图书馆,攀枝花617000)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到了晚唐已渐渐衰微,文坛又被颓靡之风笼罩。北宋开国一百年间,文章体裁仍沿袭五代余脉,“缀风月、弄花草”的西昆体又风靡一时。虽然一些进步文人如柳开、王禹 、姚铉等,也曾提出尊韩重道的主张,有意复兴儒道和古文,但由于条件尚未成熟,一时还无力扭转文坛风气。北宋中叶,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刻化和复杂化,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里几乎都出现了变革和斗争。范仲淹、王安石变法虽然先后失败,但文学革新运动却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欧阳修功不可没。作为北宋文坛最杰出的领袖人物,欧阳修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初兴起和最终胜利的过程中,影响巨大。 一、大力提倡古文反对时文 宋代开国之初,晚唐五代的浮艳文风又风靡一时,其代表人物是大官僚钱惟演、杨亿、刘筠等人。他们模仿晚唐李商隐的“四六”骈文,追求词藻,堆砌典故,讲求声律,号称“时文”。因这些贵族文人声名显赫,所以统治文坛数十年。在这期间,虽有一些进步文人,对充斥文坛的浮艳文风甚为不满,也提出过尊韩重道的主张,有意复兴儒道和古文,但除王禹 创作实绩突出外,其他人由于才力不够,创作成就不高,只是在理论上为诗文革新运动作了准备。随着北宋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趋严重,政治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宋仁宗也在同年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包含着文风改革的内容,表明了范仲淹以政治家的立场反对西昆体的坚决态度。欧阳修在政治上坚决支持范仲淹的新政,他将政治上的革新精神带进文学领域,大力提倡写作平实朴素的文章,反对古文写作中故意求怪的风气;他补缀并校定了韩愈文集,并积极加以推广,掀起了一场新的古文运动。 11利用科举考试改变文风 欧阳修不仅在政府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而且还利用科举考试来影响时下的文风。仁宗嘉佑二年,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士子中正流行一种“险怪奇涩之风”,号称“太学体”,欧阳修严加排斥,凡作这类文章的人,一律不予录取,而专取那些词义古质、平易通达的文章。苏轼曾在《上梅龙图书》中说自己的文章是“生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他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肯定和赞赏,被拔为上等,与苏辙双双进士及第。欧阳修的这一果断措施,在当时引起尖锐的矛盾,据说发榜之后,士子哗然,落选者甚至在大街上聚众闹事,连欧阳修的马也被阻拦不能前行。欧阳修以非凡的魄力,借助行政手段给晦涩险怪的时文以致命打击,这对纠正古文写作中险怪奇涩的不良倾向,促进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健康文风确立,具有重大意义。 21注重培养人才 欧阳修十分注重奖掖后进,并大力扶持褒扬优秀的文学人才。苏轼、苏辙、曾巩等人都出于他的门下。以苏轼为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很有特色的作家,诗有专长,词能独创,但其平生用力最勤的还是散文。他在《文说》中谈到自己的散文时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苏轼的文章写到这个境界,达到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仅是由于他个人的天才和努力,也有历史的原因。苏轼写作的时代,正是唐代古文运动卓有成效并取得一些经验之后,也是宋初古文运动得到发展并在创作上有了提高之际。只有在这时候,苏轼才有可能在继承前人写作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天赋,写出优秀的作品。苏轼散文所具有的舒徐平易的文风,其前倡者便是欧阳修。苏轼正是在欧阳修的倡导之下,写作方向更加明确,写作经验也更为丰富,不但实践了欧阳修及自己的文学主张,而且在散文的创作成就上超过了前人,形成了雄健奔放、富于变化的风格,成为宋代散文风格最突出的代表。欧阳修团结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一大批作家,建立了自己的创作阵地,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扭转了文坛的不良风气,以至出现了如他在《六一题跋》中所描述的“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使中断了二百余年的古文运动,再次获得历史性的胜利。 ? 13?第17卷第4期V ol 1171N o 14 攀枝花大学学报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2000年12月Dec 12000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09汉语言孙婷婷27号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风格婉丽,时有疏隽放旷气息。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居士集叙》)。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这在他的政论文《朋党论》中有充分表现。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被吕夷简等人排挤,欧阳修等人上书言事,以“朋党”之名被贬,此后朋党之说喧嚣不息。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等革新派上台执政,欧阳修也由滑州召回,任太常丞知谏院,以夏竦等位代表的保守派反对“庆历新政”,散布流言,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私立朋党,欧阳修写了《朋党论》以斥之。这篇文章主要阐述朋党有邪正之分。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的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北宋初年,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一、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但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与政治斗争关系更密切,历时更久,波及更广,参加者更多,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较为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更有发展。但宋代立

课外文言文阅治学、劝学

课外文言文阅读《劝学篇》(五篇) (一)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乡里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划线字: A.家贫无资()B.教以书字( ) C.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 D.或因而抄录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二)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三)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小编整理:欧阳修苦读,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对《欧阳修苦读》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通过《欧阳修苦读》阅读参考答案,同学们是否觉得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还不够深刻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抓紧时间改正吧。

中国古代文学史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 二、欧阳修诗文革新主张: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 1.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 2.对文与道的关系的全新认识:(1)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2)文道并重;(3)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3.文道并重的思想的两重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2)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三、欧阳修的散文 1.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1)他的有些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2)另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2.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3.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4.在欧阳修笔下,古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古文的叙事、

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四、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的贡献(对词赋的改革): 1.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秋声赋》(P44特点、赏析)。 2.欧阳修对四六体进行了革新,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3.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五、语言风格: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六、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一、欧阳修、梅尧臣对诗风的革新 1.欧阳修诗歌理论:欧阳修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其诗论作品《六一诗话》。 2.梅尧臣诗歌主张:梅尧臣更加明确地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并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 3.欧、梅等人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的,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 二、欧诗内容题材: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

欧阳修之古文理论及其散文创作

欧阳修之古文理论及其散文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 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 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领导者。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 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 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 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风格婉丽,时有疏隽放旷气息。能够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 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 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仅仅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 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 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 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 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 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刓锼圣人 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 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居士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公事迹》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以”与“太夫人以荻画地”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刀劈狼首 B策之不以其道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徒以有先生也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管夷吾举于士()(2)行拂乱其所为() (3)及其稍长()(4)或因而抄录() 1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行拂/乱/其所为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17、经历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答案: 13.A(2分) 14. (1)狱官(2)违背(3)等到(4)有时(每个1分,共4分) 15.A (2分) 16. (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本题每个2分,共4分) 17.客观因素:艰苦的生活环境。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每问2分,共4分,结合文章回答合理即可)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一)《书林纪事》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 .

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篇一: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篇二: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篇三: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欧阳修苦读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欧阳修苦读答案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欧阳修苦读答案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①资:钱财②孤:幼年丧父。③及:等到④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以致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⑤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从小写诗作赋,一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篇四: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小编整理:欧阳修苦读,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对《欧阳修苦读》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