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孤独者》——魏连殳的孤独

合集下载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摘要:
一、鲁迅作品《孤独者》简介
二、孤独者的形象描绘
三、孤独者的悲剧命运
四、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和批判
正文:
鲁迅作品《孤独者》通过一个看似古怪的历史教员魏连殳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孤独者。

魏连殳身世凄凉,性格孤僻,行为古怪,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他在社会中格格不入,饱受歧视和排挤,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作品中,魏连殳的孤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人际关系极差,与家人、亲戚、朋友都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被当作一个“怪物”来看待;其次,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无力改变,只能选择逃避,这让他更加孤独;最后,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身患重病,生活困苦,最终病逝在寒夜里。

《孤独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悲剧。

在鲁迅的笔下,魏连殳的孤独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作品通过魏连殳的形象,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期许。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读完《孤独者》这篇小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孤独的深沉。

故事中的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异类”,他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他有着先进的思想,却不被世俗所理解和接纳。

他的孤独并非是主动选择的,而是被社会的冷漠和偏见所逼迫。

他的遭遇让我深感痛心,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现实中被误解、被排斥的灵魂。

魏连殳曾经是一个充满理想和热情的人,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这个世界,去对抗那些陈旧的观念和制度。

然而,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他人的冷嘲热讽和排挤。

他的孤独,是因为他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这种孤独,不是简单的无人陪伴,而是心灵的无处安放,是灵魂的无处栖息。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感到孤独。

有时,孤独是因为身处陌生的环境,周围没有熟悉的面孔和声音;有时,孤独是因为内心的想法无人能懂,无法找到共鸣的伙伴;有时,孤独是因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独自一人艰难前行。

但魏连殳的孤独,却是一种深深的绝望。

他被社会的枷锁束缚,被人们的无知和愚昧伤害,最终只能在孤独中走向毁灭。

文中对魏连殳的描写细腻而深刻,让我仿佛能触摸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迷茫和无奈,他的话语中隐藏的悲愤和不甘,都让我感同身受。

他的孤独不是一种表面的情绪,而是深入骨髓的绝望。

这种绝望,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期待。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孤独。

比如那些围绕在魏连殳身边的人,他们虽然身处人群之中,却也有着自己无法言说的痛苦和寂寞。

他们的孤独或许不如魏连殳那般深刻和绝望,但同样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这让我不禁思考,孤独究竟是什么?是一种心理状态,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个人的性格所致,还是环境的压迫造成?或许,孤独是一种复杂的交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感到孤独。

有时候,我们努力去融入一个群体,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其中;有时候,我们试图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却发现没有人能够理解。

略说魏连殳的“孤独”

略说魏连殳的“孤独”

略说魏连殳的“孤独”※※郜元宝鲁迅小说《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很简单,他正是鲁迅《呐喊·自序》所谓“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

魏家先前境况尚可,但魏连殳父母死后,只剩下他跟很早守寡的祖母相依为命,后来甚至只能依靠祖母做针线活来维持生计。

在祖母操持下(大概总还有一点家底吧),魏连殳进了“洋学堂”,毕业后在离家一百多里的S城中学当历史教员,因常写文章,“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触犯了S城的人,被校长辞退,丢掉饭碗 。

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际,他只好放弃原则,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

从世俗眼光看,他获得了再度风光。

但在他自己,这毕竟是违心之举,必须整天做不愿做的事,整天跟心里不喜欢的各色人等虚与委蛇,还要不断忍受内心的自我谴责。

这就造成极大的精神苦闷,很快就生病去世了。

按照他“从堂兄弟”(同一曾祖不同祖父的同辈男子互称,简称“从兄弟”)的说法,“正在年富力强,前程无限的时候,竟遽尔‘作古’了”。

正如题目所示,魏连殳的精神苦闷主要是“孤独”。

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首先,可以从魏连殳跟“故乡”的关系来理解他的“孤独”。

魏连殳的故乡“寒石山”是个封闭落后的山村。

小说的时间背景已经是1920年代,但“寒石山却连小学也没有”,“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

所谓“异类”,就是小说另一处所说的“‘吃洋教’的‘新党’”,当时专门用来骂那些不参加科举考试而去“学洋务”的人,因为他们“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呐喊·自序》)。

在辛亥革命前,“未庄”的无业游民阿Q骂魏连殳这些“异类”是“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向“深恶而痛绝之”。

在不知道是辛亥之前抑或之后的《祝福》中,鲁四老爷对这样的“新党”,哪怕是本家侄儿,也要当面指桑骂槐地加以攻击,所谓“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三、魏连殳的个性特点四、魏连殳的孤独与悲哀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鲁迅先生的《孤独者》是一部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摘抄其中一段描写魏连殳的文字,来分析魏连殳的形象特点以及他所体现的孤独与悲哀。

二、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在《孤独者》中,魏连殳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人物。

他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

这些特点都显示出魏连殳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

三、魏连殳的个性特点1.矛盾:魏连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在学术上专攻动物学,却选择在中学堂教授历史,表现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妥协。

2.敏感:魏连殳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看似冷漠,实则内心敏感,对他人的评价十分在意。

3.善良:他虽然主张家庭应该破坏,但却始终按时寄薪水给祖母,体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

4.孤独:魏连殳喜欢管别人的闲事,这反映出他渴望与人交流、摆脱孤独的心理。

四、魏连殳的孤独与悲哀魏连殳的孤独与悲哀主要体现在他流下泪来的那一刻。

他突然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在深夜的旷野中嗥叫。

这种模样是他在面对孤独和悲哀时,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痛苦的宣泄。

五、结论通过分析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矛盾、敏感、善良而又孤独的人物。

他的悲哀和孤独反映出社会底层人物在面对现实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无奈和挣扎。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孤独者》读后感一《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笔下一篇深刻揭示人性、社会与孤独主题的力作,它像一座冷峻的冰山,在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汹涌澎湃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文中的魏连殳是一个极具个性和深度的孤独者形象。

他接受过新思想的洗礼,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

在那个封建礼教依然根深蒂固的社会环境中,他显得格格不入。

他对传统的家族观念、社会习俗持有批判态度,这种态度使他在周围人眼中成为了一个异类。

他不遵循传统的行为方式,例如他对祖母丧事的办理,就与周围人的期待大相径庭。

他以一种看似冷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丧事的繁文缛节,这其实是他对封建礼教虚伪面的一种反抗。

然而,他的这种反抗并没有得到理解,反而招来了更多的误解和非议。

魏连殳的孤独是多层面的。

一方面,他在思想上与周围的人存在巨大的鸿沟。

他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在封建保守的人群中找不到共鸣。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呐喊的人,声音被无尽的沉默所吞噬。

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中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亲人的离去、朋友的稀少,让他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

他虽然外表坚强,内心却渴望着理解和关爱,但周围的人却无法给予他这些。

从社会层面来看,《孤独者》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的黑暗与沉闷。

旧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新的思想虽然在萌芽,但却受到重重压制。

魏连殳这样的知识分子,试图在这种环境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却被社会无情地打击。

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实现理想的土壤,反而用冷漠和偏见将他们逼向绝境。

魏连殳的命运是那个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在孤独中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痛苦不堪。

《孤独者》让我们看到了孤独的力量和悲哀。

魏连殳的孤独既是他的精神特质,也是社会强加给他的枷锁。

他在孤独中坚持自我,却又被孤独所毁灭。

这篇作品警示我们,社会的进步需要包容不同的思想,需要打破封建的藩篱,为那些有理想的人创造一个能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否则,人性将在孤独和压抑中被扭曲。

《孤独者》读后感二《孤独者》是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塑造了魏连殳这一孤独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在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以及人性在孤独中的挣扎与变形。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用7篇)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用7篇)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呢?下⾯是⼩编整理的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1 魏连⽎在世俗⼈的眼⾥是⼀个不被理解的⼈,是孤独的。

就连⾃⼰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个外国⼈⼀般。

他的⾏为: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爱理不理,却常喜欢管别⼈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

在别⼈眼⾥是古怪的。

以⾄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对付他。

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

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理解。

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嚎啕⼤哭来哀悼⾃⼰的祖母,哀悼像他⾃⼰⼀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

这哭声⾥透着凄凉,悲哀,⽆奈,愤怒。

其实他早已看明⽩了,像他这样的⼈,是亲⼿造成孤独,⼜放在嘴⾥去咀嚼的⼈。

所以他对别⼈总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着个世界是有些绝望的。

然⽽,他⼜不是彻底地绝望。

他把希望寄托在孩⼦们的⾝上,就算是看到房东⼜脏⼜丑的孩⼦时,他的眼⾥也会出现平时少见的欢喜。

在他看来,孩⼦是天真的,是没有⼤⼈⾝上的陋习的,是中国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这⼀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接踵⽽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开始逐渐向现实低头,甚⾄愿意去⼲“钞写”这样的活,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活下去。

但是⽣活的残酷,却不给他机会,使他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

他⼀点点的被逼是“死”了,终究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

⼀个在别⼈眼⾥是前途⽆量的职位。

但他知道此时⾃⼰已经死了,在别⼈眼⾥所谓的成功,在他看来他是彻底地失败了。

活着的只是⼀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风光的背后有着⽆奈和悲伤。

其实魏连⽎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想改造这个社会。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读完《孤独者》,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棉花,堵得慌,又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我的心上轻轻揉捏,那滋味儿,不好受。

故事里的魏连殳,是个孤独到骨子里的人。

他就像黑暗中独自前行的独行者,周围是无尽的冷漠和疏离。

他的孤独,不是那种自怨自艾的矫情,而是一种深深的、无人能懂的绝望。

想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是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我因为工作的缘故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周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

小镇不大,街道狭窄而陈旧,房屋低矮且有些破败。

白天的时候,街上还算有点人气,小商贩的吆喝声,邻里之间的闲聊声,还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镇独特的交响曲。

但一到晚上,整个小镇就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寂静得让人害怕。

我住在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房间不大,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几乎就是全部的家当。

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心里莫名地感到孤独。

那种孤独,就像是无数只小虫子在心头爬来爬去,痒痒的,却挠不到。

为了打发时间,我开始在小镇上四处溜达。

我试图和当地人交流,希望能融入他们的生活。

可是,他们看我的眼神总是带着几分好奇和疏离,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闯入他们世界的陌生人。

有一次,我在街边的一个小茶馆里坐下,想要喝杯茶,感受一下当地的氛围。

茶馆里的人不少,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我试图加入他们的谈话,可是每当我开口,他们的笑容就会变得有些僵硬,话题也会戛然而止。

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是个局外人,那种被排斥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我还记得有一天,下着蒙蒙细雨。

我一个人走在小镇的石板路上,雨水打湿了我的衣裳和头发。

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我孤独的身影。

我看着那些紧闭的门窗,听着雨滴打在屋檐上的声音,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

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孤独。

就像魏连殳一样,他试图反抗这个世界的冷漠和不公,却最终被现实击得粉碎。

呐喊孤独者读后感

呐喊孤独者读后感

呐喊孤独者读后感篇一《呐喊孤独者读后感》读了《呐喊》中的《孤独者》,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魏连殳,这孤独的家伙,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他就像个异类,在那个社会里特立独行。

也许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怪胎,可我却觉得他挺可怜的。

他被周围的人排斥、误解,那种孤独感,谁能懂?我觉得吧,他可能太执着于自己的想法了,不愿意随波逐流。

这在当时那个社会,能行吗?也许他应该稍微妥协一点,说不定日子能好过点。

可我又一想,要是他妥协了,那不就不是他了吗?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那种孤独的感觉。

比如说在学校里,大家都在嘻嘻哈哈地打闹,可我就是融不进去,那种感觉真的不好受。

我觉得魏连殳可能也是这样,想找个人倾诉,却发现没人能懂他。

这社会咋就这么容不下与众不同的人呢?难道大家都得一个样儿才行?我就不信这个邪!魏连殳的遭遇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我能坚持自我吗?我觉得我可能没他那么勇敢。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里一会儿同情魏连殳,一会儿又觉得他太固执。

这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孤独者》真的让我想了好多好多。

篇二《呐喊孤独者读后感》《孤独者》?读完之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魏连殳这家伙,到底是咋回事儿?他孤独,他挣扎,他反抗,可最后又妥协,这一系列的操作,真让我看得云里雾里的。

我在想,他是不是一开始就选错了路?非要和那个社会对着干,能有好果子吃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的坚持,是他的骨气。

可骨气能当饭吃吗?我觉得他可能有点太轴了,不懂得变通。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人人都变通,都随大流,那这个世界还有啥意思?不就成了一潭死水了吗?那到底是该坚持自我,还是随波逐流呢?这可真是个难题!我自己有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比如说,大家都在抄作业,我要不要抄?抄吧,心里过不去;不抄吧,又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孤立。

这时候,我多希望能有个人给我指条明路啊!魏连殳最后还是妥协了,这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孤独者》——魏连殳的孤独
浅谈《孤独者》——魏连殳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带有太多情绪的词语。

对于这样一个词语,有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解释,至于孤独的原因更是数不胜数了。

可以是独处造成的,也可以是内心世界得不到共鸣而产生的。

鲁迅先生将魏连殳塑造成为一个孤独者的形象,笔者忍不住对魏连殳的孤独产生了想研究的心情,他的孤独是如何产生的,于是笔者怀着探究的心情再次仔细的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得出结论如下: 在成长上,魏连殳是个人人都觉得古怪的人。

他从小就走了一条和村里人不一样的路,“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他至小没有得到亲情的关爱,“所谓他的家属者,其实就只有一个这祖母,雇一名女工简单地过活;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

”尽管有着这样一位祖母抚养着、管理着,爱护着,但是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祖母’,“虽然无论我怎样高兴地在她面前玩笑,叫她,也不能引她欢笑,常使我觉得冷冷地,和别人的祖母有些不同。

”这些让他从小就树立了孤僻、不懂得和人交流的性格,所以他“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

他的本家也只有在看上房屋财产的时候才会找到他,说着一些好听的话,觊觎着他的那些身外之物。

这些淡薄的情感更是使得连殳的内心里缺少温暖和关爱,孤独,必然是免不了的了。

在工作上,连殳是接受过新思想的年青人,他有着自己的观点
和抱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理想,“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

”可是却因为这个而遭受到了小报上的匿名攻击、学界上关于他的流言,最后被校长辞退,沦落到售卖藏书的境地。

他的客厅愈发的荒凉,家里的器具所余无几,没有人向他伸出援手,单单一个“我”,作为他的希望,却因为“愿意我活几天的,自己就活不下去。

”迫于无奈没办法给他提供帮助。

连殳是个没有自己家庭的人,他
的生活重心可以说很大程度都是存在于他的理想上。

但是残酷的事实让他的理想破灭得十分琐碎,悲哀的时代磨灭了他自己的价值,颠覆了他的世界。

他自身的理想道路是孤独的,没有依靠,没有寄托。

他亲眼看着自己亲手毁掉理想,满目疮痍的心,空落落的没有港湾可以停靠。

在生活上,他有爱心、善良,他善待仆人、孩子,在祖母死后他将家里的器具赠送给生前服侍过的女工,甚至连房子也无期的借给她居住,对孩子更是一改平时见谁都冷冰冰的态度,无条件的给房东家的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

可是这些人并没有因为这些事就念着他的好。

当他丢掉了工作落魄的时候,受过他好的孩子们开始躲着他、嫌弃他。

周遭的人更是忘了他。

并且作为一个单身的大龄青年,在那个姨太太可以几房娶的年代,也是为外界所不齿和不容的。

甚至租房子,“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

——否则,便要不肯将余屋租给我似的单身人。

”他这个单身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反而受到来自各个地方的歧视。

他心底是孤独的,他寄希望于那些孩子,可是那些孩子却仇视着他。

当希望毁灭、愿望落空的
时候,他更显得孤立无援了。

在思想上,当被生活所迫的他亲自推翻自己的思想,躬行自己以前所摒弃的一切时,周围的人趋奉他、颂扬他,于是他写信告诉“我”,“我现在已经‘好’。

了”,实质上从那时候起,连殳就已经被生活、被孤独给闷死在了他的信念里。

他在胜利中咀嚼着自己的失败,在人群中反复体味着孤独。

他流水似的花钱,对以前深爱着的孩子提出磕头的要求,咳血也不请医生,肆意的糟蹋自己和别人,企图用这种混乱不堪的生活麻木自己的思维,结束自己这孤独的一生。

人们奉承他,却不知道他不想要这奉承;人们褒奖他,却不知道他怨恨这褒奖;人们祈求他,却不知道他鄙视这祈求。

他没办法去怜悯别人,因为他最同情的人是他自己~“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人的一生。

”这是他祖母一生的缩影,也是他自己的缩影。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笔者想,孤独者魏连殳十分恰好的证明了他的这一观点。

“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笔者想,这笑,是笑他自身的失败,更是笑他自身的“我还得活几天~”,这孤独者,已经看遍了世间,挣扎着出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